出版時間:2004-6-1 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 作者:易英 頁數(shù):25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世界美術文選:歷史的重構》主要展現(xiàn)的是美術史方法的歷史與現(xiàn)狀。包括:美術史家的方法論研究、代表作是帕諾夫斯基的《藝術意志的概念》;美術史家的美術史研究與批評,如琳達·諾奇林的《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當代學者對美術史家的研究,如家德魯·海明威的《夏皮羅與3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和戴維·卡里爾的《美術史闡釋中的客觀性問題》等。國內學者沈語冰的《哲學對藝術的剝奪:阿瑟·丹托的藝術批評觀》,則對其“藝術的終結”觀進行了批判與省思。
書籍目錄
一 方法與工具——弗西隆藝術史觀評述 二 尼古拉·佩夫斯納:“歷史主義”的研究 三 藝術意志的概念 四 邁耶·夏皮羅:馬克思主義與抽象藝術 五 邁耶·夏皮羅與30年代馬克思主義 六 歐文·帕諾夫斯基、萊奧·施泰因貝格、戴維·卡里爾:美術史闡釋中的客觀性問題 七 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 八 法國新藝術史的挑戰(zhàn) 九 哲學對藝術的剝奪:阿瑟·丹托的藝術批評觀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當波普爾以新的更明確的術語來界定歷史主義(在我看來,這一術語清晰地概括了佩夫斯納的方法)時,佩夫斯納卻選擇了創(chuàng)造一種對歷史主義一詞新的解釋。這種解釋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歷史主義,亦有別于波普爾式的歷史主義,它意味著藝術或建筑中周期性的模仿。依據(jù)修’訂版((牛津英語辭典))(第20卷,1989年),可稱之為佩夫斯納式的對該詞的最初運用,出現(xiàn)在1939年8月的《建筑評論》上的一篇也許是由佩夫斯納所寫的未署名的社論中。這期雜志主要描述了紐約萬國博覽會的各個展廳,其中大多數(shù)被批評為在建筑上缺少勇氣。根據(jù)這篇社論,該展館各部分表明了20世紀的美國建筑師們“在從歷史主義轉向一種新模仿方面毫無建樹”。 歷史主義與帶有否定意味的詞“模仿”的對應,表明了一個純粹描述性的術語如何變成具有某種潛在貶義的詞語。在佩夫斯納的著作《歐洲建筑概觀》(1943年)一書中,這個詞構成了倒數(shù)第二章多少有點使人費解的標題的一部分,該標題為:“浪漫運動,歷史主義與現(xiàn)代運動的開端,1870~1914年”。佩夫斯納完全忽略了啟蒙運動這一概念,因為這一概念在他對18世紀的解釋中是無足輕重的,他把從1760年至1914年這一時期視作最初的現(xiàn)代主義與“歷史主義”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后者即“周期性的模仿”。誠如佩夫斯納后來所解釋的那樣:“歷史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歷史力量的信念,這一力量扼殺了獨創(chuàng)性行為,并由于前代先例的感召而取代獨創(chuàng)性行為……這種歷史主義幾乎可以說是(19世紀)建筑中的普遍傾向,對此我無需加以強調?!保ㄅ宸蛩辜{:《藝術,建筑和設計研究》第二卷,1968年)然而,我們要問的是,如果我們把19世紀的建筑師們抨擊為歷史主義者,那么,我們何以不能把這一帶有貶義的詞語用在諸如布拉曼特或伊利戈·瓊斯這些較早的建筑師身上呢?他們也曾為過去所感召。 雖然自1936年以來貢布里希很了解波普爾關于歷史主義的解釋,然而,佩夫斯納在其以后的歲月里一直把歷史主義一詞用作只具有“周期性模仿”的意義。在1963年慕尼黑的一次會議上,佩夫斯納仍爭辯說,每個時期都有一種“合法的”風格,每個設計師的作用就是“依據(jù)自己的時代來評判”。(貝塞爾等:《歷史主義與造型藝術》,1965年)在此之前,他曾不無遺憾地說過,英國設計師們尚未公正地評判他視為“合法風格”的“現(xiàn)代運動”。 1900年后不久,由于多種原因,英國喪失了其在塑造這一新風格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即是說,正是在這一時期,所有先驅者的工作開始集中到一種廣瑟的運動。原因之一是……這種廣泛運動擴散開來的傾向——一種真正的建筑風格就是一種廣泛的運動——然而這一運動卻與英國人的秉性截然相反。與此相似的憎惡防止了各種傳統(tǒng)的嚴峻沖突,這些傳統(tǒng)對于某種適合于我們時代的建筑風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編輯推薦
《世界美術文選:歷史的重構》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