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者:星云大師 頁數(shù):221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生活在人間,人問有男女老少,人間有五欲六塵,人間有生老病死,人間有悲歡合。在缺憾的世間里,我們?nèi)绾潍@得歡喜自在?如何發(fā)揮生命的價值?如何擁有安樂的生活?這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 佛陀降誕人間,示教利喜,為人間開啟了光明與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緣起”、“因緣果報”、“四無量心”、“六度四攝”等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榱诉m應時代的發(fā)展,我們創(chuàng)辦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yè),提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和”、“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并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來,以“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作為宗旨,人間佛教漸漸蔚然有成,欣見大家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紛紛走出山林,投入社會公益,實踐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懷。 2004年,我在香港和臺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學講座”,三天的講題分別為“佛教的生命學”、“佛教的生死學”、“佛教的生活學”。我言:生命為“體”,作為本體的生命,是不增不減、永恒存在、絕對、無限、真常的;生死為“相”,每個生命所顯露的現(xiàn)象,是有生有滅、變化無常、相對、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從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舉止、身心活動等等,無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體、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們既來到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體的,其關系極為密切。因此,整個人間佛教可以說就是“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 〗窈?,我預定在世界各地講演《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所謂戒定慧,有謂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由慧趣入解脫,是學佛的次第;在人間生活,更需要斷除煩惱才能獲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間! 1949年,我從中國大陸來到臺灣之后,為了適應廣大民眾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對面的講說弘法。從宜蘭鄉(xiāng)村的弘法,到城市各處的聚會;從監(jiān)獄的開示,到工廠的布教。1975年,在臺北藝術館舉行佛學講座。接下來,我弘法的腳步,由北至南,由西至東,從學校到軍營,從國內(nèi)到國外。近二十年來,隨著弘法的國際化,我更是終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腳,奔波結(jié)緣?! ≈v演的對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眾,也有大專青年、企業(yè)界精英、教師、警察等特定對象。講說的內(nèi)容更是包羅萬象,經(jīng)典方面有《六祖壇經(jīng)》、《金剛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也講說佛教的義理、特質(zhì)與現(xiàn)代生活的種種關系,以及佛教對社會、政治、倫理、經(jīng)濟、心理、民俗、命運、神通、知見、因緣、輪回、死亡、涅巢等各種問題的看法?! ∪昵?,佛光山的弟子們將我歷年來講演的內(nèi)容,陸續(xù)結(jié)集成書,并定名為《星云大師講演集》,共有四冊,二十多年來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許多讀者將此套書視為認識佛教、研究佛學必讀之書,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講演集作為講經(jīng)說法的教材。 這套講演集已缺書好一段時間,不時有人詢問、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閱,覺得此套講演集講說時隔已近三十年,雖然佛法真理不變,人心善美依然,但是環(huán)境變遷有之,人事遞嬗有之。因此,決定將此書全新改版,不以演講方式呈現(xiàn),去除與現(xiàn)今社會略微差異之處,重新校正、修訂、增刪,并依內(nèi)容性質(zhì),分類為《佛教與人生》、《佛法與義理》、《佛教與社會》、《禪學與凈土》、《生死與解脫》、《宗教與體驗》、《學佛與求法》、《人間與實踐》八冊,總字數(shù)一百余萬字,因內(nèi)容多與人生有關,故取名為《人間佛教書系》。為保存、珍重歷史,同時又為方便后人參考、查詢,仍將講演的時間、地點記于每篇文章之后?! ∥抑詫⒋颂讜麨椤度藛柗鸾虝怠?,是因佛陀出生在人間,修道、成佛、說法度眾都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陀所說,本來就是“人間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誨,無論所寫、所言、所行,心中不時系念眾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過一甲子,畢生竭力于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實踐,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會彼此和諧進步。
內(nèi)容概要
人間佛教書系列是臺灣佛光星云法師多年行腳,四處講經(jīng)弘法之集結(jié),《佛教與社會》深得“人間佛教”之“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宗旨。全書微言大義,雖涉及佛教之于道德、政治、時空等奧妙,但無不深入簡出;而論及財富、福壽之世俗瑣事亦一一細述,娓娓道來。全書不囿于弘揚佛祖普度從生之志,而是旨在更積極地促進世人樂觀處世,慈悲行事。該書可謂是讀者識得佛教,悟得“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的方便法門。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12歲于宜興大覺寺禮志開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yè);1949年赴臺,擔任《人生雜志》主編、“臺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于臺北創(chuàng)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chuàng)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chuàng)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yè),并融古匯今,手擬規(guī)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將佛教帶往現(xiàn)代化的新進程?! ≡诔黾乙患鬃右陨系臍q月里,陸續(xù)于世界各地創(chuàng)建二百余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并創(chuàng)辦十八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四所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余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商工、普門高中、均頭中小學等。此外,先后在美國洛杉磯、中國臺灣、澳洲悉尼等創(chuàng)辦西來、佛光、南華及南天(籌辦中)等四所大學。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qū)聯(lián)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華人創(chuàng)辦并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1970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云水醫(yī)院、佛光診所,協(xié)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并與?;刍饡诖箨懢杞ǚ鸸庵行W和佛光醫(yī)院數(shù)十所,育幼養(yǎng)老,扶弱濟貧?! ?976年《佛光學報》創(chuàng)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jīng)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jīng)》、《佛光大辭典》。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jīng)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盤版,設立“佛光衛(wèi)視”(現(xiàn)更名為“人間衛(wèi)視”),并于臺中協(xié)辦廣播電臺。2000年創(chuàng)辦臺灣地區(qū)第一份佛教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發(fā)行二十余年的《普門》雜志轉(zhuǎn)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一百冊等。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總計近兩千萬言,并被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余種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髱熃袒陱V,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眾則達數(shù)百萬之多;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倡導“地球人”思想,對“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fā)心與發(fā)展,自覺與行佛”等理念多所發(fā)揚。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于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余個國家地區(qū)協(xié)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創(chuàng)會以來,先后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磯、多倫多、巴黎、悉尼等地召開世界會員大會,每次與會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過聯(lián)合國審查肯定,正式加入“聯(lián)合國非政府組織”(NGO)?! 榇龠M世界和平,大師曾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各領袖交換意見,世界上亦德風遠播,舉其犖犖大者如:1995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fā)佛寶獎;2000年在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聯(lián)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頒贈“佛教最佳貢獻獎”,表彰大師對世界佛教的成就。2006年獲香港鳳凰衛(wèi)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以及世界華文作家協(xié)會頒“終身成就獎”,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什總統(tǒng)頒贈“杰出成就獎”?! ?978年起,先后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智利圣多瑪斯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泰國瑪古德大學、中國臺灣輔仁大學、澳洲葛雷菲斯大學等校之榮譽博士學位?! ?988年,被譽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來寺落成之際,除了傳授“萬佛三壇大戒”,為西方國家第一次傳授三壇大戒外,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開啟海峽兩岸佛教界代表同時參加會議之先例,為兩岸佛教界首開平等交流之創(chuàng)舉?! ?998年2月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恢復南傳佛教國家失傳千余年的 比丘尼戒法。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三壇大戒。大師并積極推動臺灣地區(qū)佛誕節(jié)的設立?! ?998年4月8日,大師率團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臺安奉;2001年10月前往美國紐約“9?11事件”地點,為罹難者祝禱;2002年元月與大陸有關方面達成佛指舍利來臺協(xié)議,以“星云牽頭,聯(lián)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后組成“臺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蒞臺供奉三十七日;2003年7月,大師應邀至廈門南普陀寺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同年11月,應邀參加“鑒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年紀念大會”;隨后率領佛光山梵唄贊頌團,首度應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年2月,兩岸佛教界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臺、港地區(qū),以及澳、美、加等地巡回展演;2006年3月,應邀到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湖南長沙岳麓書院,講說“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是為歷史上第一位到此講學的出家人。同年4月應邀出席于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并發(fā)表主題演說“如何建設和諧社會”,寫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頁?! ?004年應聘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11月,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cè)唤淌诩皾h學家羅多弼教授就“佛教與文學”、“佛教與世界和平”進行交流座談?! 〈髱熥?989年訪問大陸后,便一直心系祖國的統(tǒng)一,主張一個中國。近年回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并捐建揚州鑒真圖書館、接受蘇州寒山寺的贈鐘,期能促進中國統(tǒng)一,帶動世界和平?! 〈髱煂Ψ鸾讨贫然?、現(xiàn)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fā)展,可說厥功至偉!
書籍目錄
總序:人間佛教正法久住星云大師略傳佛教的財富觀佛教的福壽觀佛教的道德觀佛教的政治觀佛教的忠孝觀佛教的女性觀佛教的時空觀佛教對社會病態(tài)的療法佛教對心理病態(tài)的療法佛教對民俗病態(tài)的療法從天堂到地獄從人道到佛道
章節(jié)摘錄
佛教的財富觀 財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財富可以分成很多種類,有物質(zhì)的財富,也有精神的財富;有世間的財富,也有出世間的財富;有私有的財富,也有共有的財富;有現(xiàn)世的財富,也有未來的財富;有染污的財富,也有清凈的財富;有外在的財富,也有內(nèi)心的財富;有一時的財富,也有永久的財富;有狹義的財富,也有廣義的財富;有有價的財富,也有無價的財富?! ∝敻蝗缢八茌d舟,亦能覆舟”,善的因緣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緣也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克。佛經(jīng)上說,世間的財富是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一、一場水火天災,疾病人禍的災難,傾家蕩產(chǎn);二、強盜土匪,劫奪我們的財富;三、貪官污吏以種種的手段侵奪百姓的財產(chǎn);四、不孝子孫,浪蕩家財;五、國家的苛政賦稅,使民不聊生??v使錢賺得再多,也無法預料無常意外何時會發(fā)生。 世間貧富之別,并非看金錢的多寡,應是看自心能包容多大,歡喜多少、滿足多少而定?! ∫?、佛教的財富觀 佛教對錢財?shù)目捶ㄊ恰胺巧品菒骸?,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放眼看今日的社會,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窮人”,但亦有少部分是“貧窮的富人”。既然富有,為什么又說他貧窮呢? (一)最富的窮人 很多富有的人,有錢不懂得如何使用;有的人,有錢卻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錢不肯用,如此,雖然有錢,不也和窮人一樣嗎? 佛經(jīng)中記載,有位善生長者,一天,他得到了世間上最稀有、最寶貴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長者就對人宣布:“我要把這寶貴的東西,贈送給世間上最貧窮的人。” 有很多貧窮的人來向他要這個金盒子,但是這一個人來要,善生長者說:“你不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蹦且粋€人來要,善生長者也說:“你不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 大家覺得奇怪:“你不是真心要把這個金色盒子送給人嗎?” 善生長者說:“我這個金色盒子要送給世間上最貧窮的人,誰是最貧窮的人呢?告訴你們,不是別人,他就是我們的國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薄 ∵@個消息慢慢地傳到波斯匿王那里,波斯匿王非常不高興,說:“我是一國之君,怎么可以說我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呢?去把善生長者找來?!薄 〔ㄋ鼓渫醢焉粕L者帶到收藏珍寶的庫房里,問道:“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善生長者說:“這是收藏黃金的金庫?!薄 澳鞘莻€什么地方呢?” “那是收藏銀子的銀庫。” “那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珍藏珍珠的寶庫?!薄 〔ㄋ鼓渫醮舐曍焼枺骸凹热荒阒牢矣薪饚臁y庫……這么多的財寶,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謠言,說我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呢?” 在善生長者的心中,認為波斯匿王雖然有錢,但不會照顧社會大眾,不知去做福利人群的事業(yè),雖然有錢卻不會用,這就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 。ǘ┳罡F的富人 哲學家蘇格拉底臨死前,弟子問他:“老師,你還有什么遺言嗎?”蘇格拉底突然想起:“??!我欠人家一只雞,還沒有還他?!币粋€大哲學家到臨死之前,連還一只雞的能力也沒有,他是否真正的貧窮呢?蘇格拉底的智慧,幾千年來仍然影響著世間上的人,因此,像他這樣的人,他是不窮的,他是貧窮中最富有的人?! 》鸾讨械暮胍淮髱煟粭l毛巾,一用就是十年以上,已經(jīng)用到破爛不堪了。他的朋友夏丐尊見到時,不忍心地對他說:“我買一條新的毛巾送給你吧。” 弘一大師回答:“不用,這一條還很好用呢?!逼鋵崳皇秦毟F,他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是無人能比的?! ∮秩绶鹜拥牡茏哟箦热~,放棄莊嚴堂皇的精舍,在墳墓洞穴里、山林水邊間,作種種修行,可以說,他精神上是富有的,已不需要物質(zhì)上的享受了?! 。ㄈ┧抟蚺c現(xiàn)緣 財富有宿因而來,也有現(xiàn)緣而有的。所謂宿因,就是過去世帶來的因緣福報。例如,現(xiàn)在能做大老板,光是有學問,如果因緣不足還是不夠的。除了宿因,尤其現(xiàn)世的因緣也很重要,廣結(jié)善緣,給人一個親切的微笑,說幾句話贊美人、點頭、握手,隨喜功德,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福德善緣。因此,人生要重視無限的未來,要不斷地播種,不斷地培養(yǎng)未來的因緣,才會擁有財富?! 。ㄋ模┕餐ㄅc個別 財富在能用上,是共通的,但是在所有上,就有了分別。例如這一棟高樓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過在刮風下雨時,我避避風、躲躲雨,在你的屋檐門口站一站。這些樹木花草,雖然是你栽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的,不過我聞一下,看一下,心里想:“好青翠喔!”電視機是你的,不是我所有的,我可以在旁邊沾沾光,也看一看。所以世間上的許多財富,雖然都是別人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共同享用?! ∞r(nóng)夫種田,所種的收成,當然是供應大家生活吃用的,但是小麻雀也去吃一點,這也不要緊。所以這個世間,所有是個別的,但享用有時是能共通的。對世間,我們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權不可,只要我們能夠共同享用,那也是很幸福的?! 。ㄎ澹┯缅X與藏錢 過去有個人儲蓄了很多的黃金磚塊,全部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卻一直都沒有用過。這三十年中,雖然他沒用,但有時去看一看就非常歡喜。有一 天,這些金磚給人偷去了,那時他傷心得死去活來。旁邊有人問他:“你這些金磚藏在那邊幾十年了,你有沒有用過它呢?”他回答:“沒有?!蹦莻€人就說:“你既然沒有用 過,那不要緊,我去拿幾塊磚頭,用紙包起來,藏在同一個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當作金磚藏在那里,這不是一樣可以歡喜嗎?又何必這么傷心呢?” 所以,世間上所有的金錢都不是我們的,是五家共有,金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斂,做一個守財奴,終究不是善于處理金錢的人?! 。└笈c現(xiàn)緣 有的人看世間上有人很有錢,就說:“你好有福報啊?!币灿腥俗砸詾樽约汉苡懈螅枪庥懈笫遣豢梢揽康?,福報固然要緊,還必須有現(xiàn)世緣,現(xiàn)世的這個“緣”,才是最要緊的?! °y行里的存款再多,沒有再繼續(xù)存款,終會有用完的一天。在佛經(jīng)上,有一個說明現(xiàn)世緣的重要譬喻: 有一個男人自以為很有福氣,祖先留給他的家產(chǎn)很多,所以養(yǎng)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連吃飯也要太太來喂他,他才愿意吃。有一天太太要回娘家,一個星期以后才能回來,她想到先生連吃飯都不會,怎么辦呢? 經(jīng)過一番考慮,她做了一個大米糕,套在她先生的頸上,心想:你餓的時候,只要張開口就可以吃到,我一個星期后就回來了,這樣大概不會被餓死吧! 這個太太就放心回娘家去了,但一個星期以后回來,發(fā)現(xiàn)她的丈夫已經(jīng)餓死幾天了?! 槭裁此壬鷷I死呢?因為這個大米糕套在他的頸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第一天就全部被吃光了,但是剩下在嘴旁的,必須用手去撥一下才吃得到,他竟懶得用手去拿來吃,就這樣給餓死了。因此光是有福報,現(xiàn)世緣不夠,還是不能享受這個福報?! 《?、非法的財富 財富,佛教是許可的,但非法的財富,佛教就不許可了。什么是非法的財富呢?非法的財富,有的是法律承認,而佛法不準許的。如:酒家、屠宰場、漁獵……在法律里是準許有這些營業(yè),聚財致富,但站在佛法慈悲濟世的本懷,這是不被認可的?! ∫韵铝谐鍪N以非法而致富的錢財: ?。ㄒ唬└`取他物 如小偷、竊盜、順手牽羊,或撿到東西不還人。凡有主的東西,未得到物主同意,就私自據(jù)為己有,這都是竊取他物,雖然擁有了財富,也是不合法的財富。 ?。ǘ┻`法貪污 違法貪污所得到的,是不合法的財富。像現(xiàn)在有很多使用不合法的手段,如走私、賄賂、漏稅,各種違法貪污的所得,這是非法的財富?! 。ㄈ┑仲噦鶆铡 ∠窠?jīng)濟型犯罪、惡性倒閉、開了支票不兌現(xiàn)、違反票據(jù)法,這種抵賴債務,沒有信用,是非法的財富?! 。ㄋ模┩虥]寄存 別人寄存在我們這里的東西、錢財,把它吞沒,據(jù)為已有,這也是非法的財富。曾經(jīng)有個父親年老了,將小孩帶來佛光山大慈育幼院撫養(yǎng),他有房產(chǎn)、銀行又有存款,并且委托朋友“等我的孩子長大時要交給他”。但是小孩子的父親死后,他的朋友卻把財物全部吞沒,等到小孩較為長大要去討回時,怎么都不肯還他。這種行為是不被準許的。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