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者:王志鮮,段煉 著 頁數(shù):245
前言
上海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蘊,不同的形象。開埠以前的上海,是一個普通的沿海城市,沒有什么顯山露水的地方,誠如李平書所說,與直隸的靜海,浙江的臨海,廣東的澄海,同一性質。開埠以后,上海迅速發(fā)展,一躍而成中國最大城市。因有租界的存在,其城市性質也有了復雜的內涵,可褒可貶,可愛可憎,橫看成嶺側成峰。孫中山作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很早就與上海發(fā)生了聯(lián)系,在上海居住多年,對上海城市性質、未來發(fā)展發(fā)表過許多看法。在近代中國,一個人的上海觀,往往不只是對一個城市的看法,而是其政治觀、世界觀的折射。孫中山的上海觀便具有這種特點。孫中山什么時候開始知道上海,我們不得而知。他出生的時候,上海已是中國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顯的西方色彩的城市。可以料想,孫中山在具有初步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常識的時候,已經知道了在太平洋西岸、中國東部、長江盡頭處,有一個上海。孫中山的名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上海是1891年。這年6月,他在上海出版的《中西教會報》上,以“孫日新”的名字,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教友少年會紀事》的文章,介紹了他在香港發(fā)起組織教友少年會的情況?!吨形鹘虝蟆肥菑V學會的重要刊物。
內容概要
上海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蘊,不同的形象。開埠以前的上海,是一個普通的沿海城市,沒有什么顯山露水的地方,誠如李平書所說,與直隸的靜海,浙江的臨海,廣東的澄海,同一性質。開埠以后,上海迅速發(fā)展,一躍而成中國最大城市。因有租界的存在,其城市性質也有了復雜的內涵,可褒可貶,可愛可憎,橫看成嶺側成峰。
書籍目錄
孫中山的上海觀(代序)熊月之/11.寶山區(qū)吳淞口/32.虹口區(qū)東有恒路宋氏老宅/9扆虹園/13禮查飯店/17六三花園/21匯山碼頭/253.黃浦區(qū)海關碼頭/31匯中飯店/35新舞臺/39《民立報》社/43四川路基督教青年會/47《民權報》社/51中華銀行/55中華大戲院/59中國鐵路總公司/63橫濱正金銀行/67一品香番菜館/71金利源碼頭/75香港路大英戲院/79先施公司屋頂花園/83上海公學/87東方大旅館/91精益眼鏡公司總店/954.靜安區(qū)愛儷園/101龐青城寓所/105惜陰堂/109斜橋總會/113味莼園/117滄州旅館/121愚園/125徐園/129寰球中國學生會/1335.盧灣區(qū)寶昌路408號行館/139尚賢堂/143寶昌路491號宋宅/147江南制造局/151湖南會館/155薩坡賽路14號陳其美寓所/159環(huán)龍路63號寓所/163莫利愛路29號寓所/167中國國民黨本部/171黃金榮住宅/1756.徐匯區(qū)南洋大學堂/181福開森路393號黃興寓所/1837.閘北區(qū)火車北站/1918.長寧區(qū)圣約翰大學/1979.松江區(qū)松江陳公祠/203清華女校/207醉白池/21110.楊浦區(qū)江灣跑馬場/217孫中山在滬其他史跡簡表孫中山在上海大事記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建成后的尚賢堂分設商務、學務和教務三科,分別組織成立了“中外商務聯(lián)合會”、“中外教務聯(lián)合會”等機構,定期開放堂舍和花園,并舉行專題演講報告會,成為霞飛路上最早的文化團體。民國以后,由于“反孔”運動高漲,尚賢堂會務逐漸衰微。1917年,因反對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應英法公使要求,李佳白被中國政府驅逐出境。李佳白離滬返國期間,尚賢堂的活動終止,房產一度租給南洋路礦學校,1921年,暨南學校與東南大學在尚賢堂合辦上海商科大學。1921年,世盛公司借助尚賢堂的名氣,在大花園內建造了里弄房屋——尚賢坊。1926年,上海商科大學租借到期,這里恢復為尚賢堂。次年,李佳白與世長辭,其子李約翰繼任院長。后尚賢堂遷至虎丘路亞洲文會大樓,霞飛路的房子被用作南洋醫(yī)院和住宅。在尚賢堂基礎上建成的尚賢坊占地612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180平方米,共74幢石庫門房屋。總弄入口位于淮海中路,有騎樓,俗稱過街樓。另有三條橫的支弄,形成“豐”字形。沿街為三層,樓下開設商店。弄內四組連排式房屋,均為二層,每排兩端每幢二開問,即上海人所謂的“二上二下”;中間各幢為單開間,即“一上一下”。黑漆大門,內外天井,客堂為落地長窗,后有白漆屏門,樓梯中問是亭子間,后天井有灶披間與后門。建筑外墻是清水紅磚,墻基有約一米高的水泥護壁,與一般石庫門房屋相同。沿街的三層樓房立面帶有西班牙巴洛克風格,如今商店裝修店面時已將建筑飾物掩蓋,僅三樓上的土墻尚能依稀看出原來的痕跡。
后記
寫這本小書,并不是出于一閃念的靈感。我們在從事孫中山、宋慶齡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一直在思考:這些偉人到過的地方,究竟發(fā)生過什么故事?如果能搞清楚這些機構、場所、建筑的來龍去脈,也許有助于進一步研究偉人的生平和思想。為此,我們翻閱了大量檔案文獻,積累了不少有用的資料,于是就有了這本小冊子。既然這是一部關于孫中山史跡的書,那么凡是先生有關的演說、書信、文章,我們盡可能地收入,作為鏈接附于文后,希望讀者能在比較輕松的閱讀氛圍中更好地了解偉人的革命精神與情懷。另外,我們也搜集了一些相關的歷史知識,作為文末的鏈接,這也是一種新的嘗試。本書的框架結構由王志鮮設計,王志鮮、段煉、房蕓芳、李麗、任冉冉、顧良輝撰寫初稿并提供相應資料,王志鮮、段煉負責全書最后的統(tǒng)稿工作。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熊月之先生,慨然應允將大作《孫中山的上海觀》作為本書的序言;感謝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秦量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感謝孫宋文管會的馬玉成先生、趙福祥先生,正是他們的支持與鼓勵,我們才有了編寫這本書的動力;感謝楊小佛先生提供了部分珍貴的資料圖片,以及相關的文獻線索;感謝孫宋文管會王云華先生,不辭辛勞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為本書增色不少;感謝黃利華先生精心制作的地圖,使我們能夠對孫中山在上海的行蹤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感謝上海辭書出版社余嵐女士和責任編輯關春巧女士,她們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尤其讓人敬佩;還要感謝鄒鐳、黃亞平、張宇,沒有他們的幫助,本書不可能順利出版。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許多人為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在此也就不一一列舉了。限于我們的學術水平,加上成書時間倉促,書中錯訛在所難免,懇切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孫中山上海史跡尋蹤》是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