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自白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日] 三島由紀夫  頁數:165  譯者:唐月梅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假面自白》是我生平第一本私小說……我想留給我過去曾住過的死之領域的遺書。三島由紀夫把日本文學的美的傳統,在具有國際的普遍性的土壤上加以升華,建立起世紀文學不朽的金字塔?!都倜孀园住穼⑴c少年時期快樂的欲望相連的性愿望,極其正確而冷靜地加以整理、表現,并將它作品化。我碰上了一種象征性的情景。對現在的我來說,這種情景猶如整個幼年時期??匆娺@番情景的時候,我感到幼年時代向我伸出訣別的手,將遠離我而去。我預感到我內在的所有時間都將從我的內部升騰起來,在這幀畫前被堵住,而我會把畫中的人物、動作和聲音都準確地臨摹下來,臨摹完成的同時,原畫的光景就融進時間里,給我留下的,將不過是唯一的臨摹——可以說也是我幼年時代的準確的標本。無論誰的幼年時期,理應都被預備了這樣一樁事件,只是它往往以稱不上事件的微不足道的形式發(fā)生,多數未經察覺就過去了??吹侥菐嫷囊粍x那,我整個存在被一種異教式的欣喜所震撼。我的血液在奔騰,我的器官在浮現出怒色。巨大的、行將脹裂的我的這一部分,前所未有地激烈地等待著我的使用,責怪我的無知,在憤怒地喘息。我的手不知不覺地開始了不能告訴任何人的動作。我感到有一種既陰暗又輝煌的東西,從我的內部迅猛地攻了上來。就在這一瞬間,這種東西伴隨著一陣令人暈眩的酩酊醉意迸發(fā)了出來。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1925-1970),日本作家。本名平岡公威。官僚家庭出身。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yè)。其前期作品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后期作品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斜和顛倒。代表作品有《虛假的告白》、《潮騷》、《春雪》、《志賀寺上人之戀》、《金閣寺》等。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長期以來,我一直堅持說,自己曾經目睹自己出世時的光景。我每次講這種話的時候,大人們總是笑我。最后他們以為自己是被嘲弄了,轉用淡淡的憎惡的眼神,凝望著我這蒼白的不像個孩子的小孩臉孔。我偶爾在不太熟悉的客人面前講這番話的時候,祖母就擔心別人會以為我是白癡,馬上厲聲地打斷,讓我到那邊玩去。  嘲笑我的大人通常都想找點什么科學的根據來說服我。他們慣用的手法是說些閑話,比如那時嬰兒還沒有睜開眼睛啦,就算睜開眼睛也不可能在記憶里留下什么明確的概念啦,他們來勁時多少帶著演戲般的熱情,以童心所能接受的程度加以詳細說明;然后搖晃一下還在深深懷疑的我的小肩膀,說聲“喏,對吧”??墒撬麄儞u晃我的肩膀的時候驀地意識到他們險些落在我的圈套里。他們認為我是個孩子,卻又覺得不能粗心大意。這小鬼無疑是要引誘我上當,以便套出“那件事”來。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能更稚氣地更天真地提出詢問呢?譬如詢問“我從哪兒生出來,我為什么會出生”,……結果,他們又落入沉默。究竟是什么緣故,不得而知??傊?,他們露出了深沉而淡淡的微笑——這微笑似乎象征著極度的傷心——凝視著我?! ∪欢?,這是他們的一種多疑。我并不想就“那件事”詢問什么。即使不是如此,一個深恐傷了大人的心的我,怎么可能想出設圈套這類的策略來呢?! 〔徽摯笕藗冊鯓诱f明,或者一笑置之,我都確信自己目睹過自己出世時的光景。這種確信,也許是從在場的人所告訴我的記憶中,或從我隨意的幻想中所獲得的。兩者必居其一。不過,唯有一點我認為自己是清清楚楚地親眼目睹的。那就是初生嬰兒洗澡用的澡盆盆邊。那是一個嶄新的光亮的樹皮盆,從內側看,盆邊射出微微的亮光。只有這地方的樹皮非常炫目,活像是用黃金制成的。輕輕搖晃,水的舌尖像是舔著那里卻沒有舔著。但是,盆邊下面的水,不知是反射還是陽光的照射,光柔和地映在水面上,看似小小的光波不斷地互相撞擊著?! ?hellip;…對這段記憶的最有力的反駁,就是我的生辰不是白天。我是晚上九點出生的;不可能有陽光照射。即使人們戲弄說:那么,原來是燈光?可是,我也可以毫無困難地步入悖理之中,就是夜晚也罷,我認為唯有這盆邊不可能沒有陽光的照射。于是搖晃著光的盆邊,確實作為我目睹自己初生洗澡水時的東西,無數次地在我的記憶中搖曳?! ∥沂窃陉P東大地震后的第三年出生的?! ∥页鍪狼笆?,祖父出住殖民地的長官時發(fā)生了貪污案件,他為承擔部下的罪過而引咎辭職后(我并不是在玩弄美麗的詞句,我的祖父所具有的那種對入難得糊涂的信賴是完美無缺的,我的前半生還未曾見過任何人可以與之相比),家境幾乎是以哼歌的輕快速度衰落下去的。他負了一大筆債,財產被沒收,出賣了房子,隨后愈發(fā)窮困,就像黑暗的沖動愈發(fā)燒旺了病態(tài)的虛榮——所以,我是在一間租來的破舊的房子里誕生的。這房子坐落在環(huán)境甚差的市鎮(zhèn)的一角上。這里有嚇人的鐵門、前院和猶如偏僻地區(qū)的禮拜堂那么寬闊的洋房。這宅邸從山坡上看是兩層,從山坡下看是三層,給人一種陰暗的感覺,一種錯綜復雜的樣子,充溢著一派凌人的氣勢。邸內有許多陰暗的房間,雇有六個女傭。祖父母、父母等共十人就住在這幢猶如破舊衣櫥咯吱作響的宅邸里?! ∽娓傅氖聵I(yè)心和祖母的病,以及浪費的陋習,是一家苦惱的根源。祖父在一群不可靠的幫閑拿來的建筑平面圖的引誘下,做起黃金美夢,經常到遠處去旅行。名門世家出身的祖母,憎恨和輕蔑祖父。她有孤高不屈的靈魂,瘋狂的詩一般的靈魂。她的痼疾腦神經痛,間接而頑固地腐蝕著她的神經。同時它使她的理智增加了無益的明晰度。誰能知道這種持續(xù)到臨死的狂躁的發(fā)作,就是祖父壯年時代的罪惡的遺物呢?  父親在這個家里迎來了纖弱而美麗的新娘——我的母親?! 〈笳哪暌辉率娜粘?,陣痛襲擊了母親。晚上九點,體重約二公斤半的小嬰兒呱呱墜地了。我出生后第七天的晚上,家人給我穿上法蘭絨貼身襯衫、淡黃色的綢內衣、碎白道花紋縐綢和服。祖父當著全家人的面,在奉書紙上寫下我的名字,然后放在三寶上,擺在壁龕里。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的頭發(fā)都是金黃色的。后來堅持抹橄欖油,最終變成黑色了。父母住在二樓上。我出生后的第四十九天,祖母以在二樓養(yǎng)育幼嬰太危險為借口,從母親手里把我奪了過去。她把我關在她那終日緊閉房門、充滿令人窒息的病痛和老朽氣味的病房里,她的病床和我的床并排著,我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  我快到周歲的時候,我從第三級臺階上摔了下來,額頭受了傷。祖母看戲去了,父親的堂兄妹和母親都為能歇口氣而高興萬分。母親突然要上二樓去取東西。我追上去,踩住了和服的長下擺,摔了下來?! 〖依锶私o歌舞伎座掛了傳呼電話。祖母回到家門口,用右手的拐杖支撐著身子站立在那里,直勾勾地盯視著出來相迎的父親,用極其沉著的口吻,一字一板眼地說:  “已經死了嗎?”  “沒有。”  祖母邁著巫婆似的確信不疑的步子,走進屋里來……  ——五歲那年元旦的早晨,我的嘴里吐出了紅咖啡果似的東西。主治醫(yī)師前來診治后說:“沒救了。”他給我注射了樟腦液和葡萄糖,把我扎得像個針插似的。我的手腕和上臂已經兩個多小時號不著脈搏了。人們看著我的尸體?! “讐垡潞臀疑跋矏鄣耐婢咭呀泜潺R,一家人都聚在一起了。此后約莫過了一個小時,我排.出了小便,當醫(yī)學博士的舅舅說了聲:“得救了。”據說,這是心臟開始跳動的證明。過了片刻,我又排出小便了。朦朧的生命之光,漸漸地在我的臉頰上復蘇了?! ∵@種病癥——自我中毒——成了我的痼疾。一個月里,這種病或輕或重地總要發(fā)作一回。病危不知多少次光顧了我。我的意識逐漸習慣憑向我走過來的病的腳步聲,就能分辨出是接近死亡還是疏遠死亡的疾病。  最初的記憶,以不可思議的實在的影像使我感到苦惱的記憶,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是誰牽著我的手,是母親、護士、女傭,還是嬸嬸,我不曉得了。也分辨不清是什么季節(jié)了。下午,微弱的陽光照射著斜坡四周的人家。一個女人——不知她是誰——牽著我的手爬上斜坡,朝家宅的方向走去。一個人從坡道迎面走下來,女人就緊拽著我的手從馬路躲閃開,停住了腳步。  這種影像重復多次,印象加深了,集中了。每次重復,無疑又帶上新的意義。因為在這周圍的廣漠的情景中,唯有這個“從坡道上迎面走下來”的人的身影,帶著一種不當的精密度。也難怪,這是最初的值得紀念的影像,它不斷地威脅著我,使我半生陷進苦惱的深淵?! 钠碌雷呦聛淼?,原來是一個年輕人。他,身挑一擔糞桶,頭纏一條骯臟的手巾,有一張漂亮的紅潤的臉和一雙炯炯有神的眼,邁著穩(wěn)重的腳步從坡道上走了下來。他是個清廁夫——掏大糞的人。年輕人腳蹬膠皮底布襪子,身穿藏青色緊腿褲。五歲的我,以異常的目光注視著這個身影。它的意義還不明確,然而,某種力量的最初的啟示、某種陰暗的不可思議的呼聲向我發(fā)出了呼喚。它最先顯現在清廁夫身影上,是具有寓意的。因為糞尿是大地的象征。呼喚我的東西,無疑是根之母的帶有惡意的愛?! ∥翌A感到這世上存在一種火辣辣的刺痛似的欲望。我一邊抬頭仰望著骯臟的小伙子的身影,一邊被一種“我想成為他”的欲望、“但愿我就是他”的欲望,緊緊地糾纏著。讓人很明顯地想到這種欲望有兩個重點:一個重點是他的藏青色緊腿褲,另一個重點是他的職業(yè)。藏青色緊腿褲把他的下半身的輪廓清楚地勾勒了出來。它使我聯想起仿佛有一種東西在優(yōu)美地活動著,正在向我走近。我對這條緊腿褲竟產生一股無可名狀的傾倒。究竟為什么,我也不明白?! ∷穆殬I(yè)——這時候,我剛開始懂事,就像其他孩子向往長大當陸軍大將的心態(tài)一樣,我的腦海里就浮現出“想當清廁夫”的憧憬。憧憬的原因可以歸咎于那條藏青色的緊腿褲,但決不僅僅在此。這主題本身在我的內心里不斷強化,發(fā)展,讓人看到了一種特異的展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從他的職業(yè)感受到一種對于尖銳的悲哀、徹身透骨的悲哀的憧憬似的東西。我從他的職業(yè)感受到一種極其感覺意義上的“悲劇性的東西”。從他的職業(yè)產生一種“挺身”的感覺、一種草率的感覺、一種對危險的親近感,以及虛無和活力的驚人的混合感,這些感覺滿溢出來,向五歲的我逼將過來,把我俘虜了。也許我誤解了清廁夫這種職業(yè)。也許我把從別人那里聽來的別的什么職業(yè),以他的服裝誤認為他的職業(yè),硬把它納入他的職業(yè)里,否則就無法解釋。

編輯推薦

  我生平第一本私小說……我想留給我過去曾住過的死之領域的遺書?! ∪龒u由紀夫把日本文學的美的傳統,在具有國際的普遍性的土壤上加以升華,建立起世紀文學不朽的金字塔。本書不僅在文學上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而且由于其存在著一些能夠清晰反映出三島隱藏著的那一面的緣故,它還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本書將與少年時期快樂的欲望相連的性愿望,極其正確而冷靜地加以整理、表現,并將它作品化。  我碰上了一種象征性的情景。對現在的我來說,這種情景猶如整個幼年時期??匆娺@番情景的時候,我感到幼年時代向我伸出訣別的手,將遠離我而去。我預感到我內在的所有時間都將從我的內部升騰起來,在這幀畫前被堵住,而我會把畫中的人物、動作和聲音都準確地臨摹下來,臨摹完成的同時,原畫的光景就融進時間里,給我留下的,將不過是唯一的臨摹——可以說也是我幼年時代的準確的標本。無論誰的幼年時期,理應都被預備了這樣一樁事件,只是它往往以稱不上事件的微不足道的形式發(fā)生,多數未經察覺就過去了。  看到那幀畫的一剎那,我整個存在被一種異教式的欣喜所震撼。我的血液在奔騰,我的器官在浮現出怒色。巨大的、行將脹裂的我的這一部分,前所未有地激烈地等待著我的使用,責怪我的無知,在憤怒地喘息。我的手不知不覺地開始了不能告訴任何人的動作。我感到有一種既陰暗又輝煌的東西,從我的內部迅猛地攻了上來。就在這一瞬間,這種東西伴隨著一陣令人暈眩的酩酊醉意迸發(fā)了出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假面自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7條)

 
 

  •     1(小時候開始犯2)
      小時候對想當清廁夫的執(zhí)念消失(萌發(fā)于我喜歡那身衣服),忘卻的是因為悲劇性的東西(衣服與職業(yè)地位等問題),而我被那里拒絕了;
      得知小人畫的故事是女扮男裝奔赴戰(zhàn)場為國效勞的故事,以為是他,其實是他,深深地產生難以說明的厭惡感;
      汗味,從士兵那海風般的,像被黃金炒過的海岸空氣的氣味,與職業(yè)的悲劇性,漸漸喚醒我對這一切的官能性的欲求
      想成為天勝的愿望,在難抑制住悸動的某一天,我悄悄地潛入母親房間,把衣柜打開了(裝扮為女裝的形態(tài))…接著又扮起了克婁巴特拉,當然也被罵了;
      之后從童話故事里,愛上所有遭受殺害的年輕人,身穿緊身衣褲的王子,與其殘酷的命令結合一起,竟然長久擄獲我的心;
      那時還樂于幻想自己戰(zhàn)死/被殺害的情狀,在一次節(jié)日游行隊伍“經過”我家前院后,留給我是莫名的苦痛。那就是抬神輿的年輕人那種人世間淫亂的,明目張膽,陶醉的表情。(我喜歡的是健實,富有朝氣,代表年輕的少年)
      
      
      2(中二早期,青春期的腦洞萌生)
      在一次在家機會我把父親的外國禮品--幾本畫冊觀詳起來,并對著所畫的《圣塞巴斯蒂安》射精了;
      那時喜歡上近江,總覺他對我特別的“溫柔”,隨著和他接觸的越多,他在我臆想里的形象破滅就變得不喜歡了,之后他退學了,我又幻想其是因為為神服務的,欲圖使人們改變宗教信仰而遭告密被殺;
      那時的我身體多病,導致總幻想,渴望流血(同學被我們當成美餐)病態(tài)的享受的腦補的血腥與殘酷的對比美
      
      
      3(病終于發(fā)作了,稍后少年愛覺醒)
      少年時期中二病發(fā)作(操著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和腦補),喜把惡魔英雄化;進一步與同期少年的行為心理特別相對比(隨著成長萌發(fā)少年愛),也表明除我外的少年談女色變,也不會對青年裸體像勃起;高中那會,我享受著站在號令臺上喊朝會的口號,可以目睹八云同學跑過來參加而大口喘氣的臉,一邊粗魯解上衣扣,脫上衣,裸上身…在一次偶然機會(病號可以一旁休息)卻因為自卑沒與他交流;入了大學,(腦里還在腦補著我會因戰(zhàn)光榮犧牲,一邊期待著這樣一邊一聽到警報聲卻逃跑了),而我也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承擔如此沉重(因戰(zhàn)死)的責任,之前總是期待“華麗麗”的死亡到后期與園子的相遇,又因園子搬家導致我產生錯覺:“在我意識到自己并非多么向往死亡而因撒謊從軍隊退下并逃離,內心嘲笑這種本能的“生”,現在卻因非要破壞一切,非要改變一切,而讓我與園子的相遇變成一種離別,這真是諷刺。翌日卻一天沉湎于安逸中,喜于擺脫必須承擔愛她的義務,對于快分離的情書,我連回信都不想,從對這件事中悟出自己的內心:對戀愛心中小鹿亂撞是承認的,但對女人竟沒什么卑鄙的要求,心上浮現的,總是路過的年輕士兵和水兵,還會目測他們的腰圍,最喜歡的,是2o歲光景的無知年輕人那幼獅般的柔韌胴體,承認其原始性一一用刀尖刺向緊繃的皮膚,讓血順著柔潤的大腿流淌;
      有次發(fā)燒受到千枝子(遠房親戚)的襲吻,當然我也接受了,還邀約一起只接吻,可是我雖然成為懂得接吻的男人了卻沒感受那種肉感,而且我與之擁抱,想的卻是園子,我越發(fā)覺我把對園子的愛,當作掩蓋丑態(tài)來利用;被妹妹一口道出:“哥哥要結婚嗎?”這種事,我慌張就說只是熱戀不結婚,這也聯想結婚這件事雖然是幸福的但卻讓人毛骨悚然……;承蒙園子,祖母,母親來信邀請,我便幻想著見到園子后與她在旅館浪漫有情趣XXOO,但現實總是讓人絕望(定不到旅館),請假居住在她家,面對她家里人對我虛弱的嘲諷,我也拼命造作,與她相約的地點,我除了想等下來的發(fā)展(浪漫式接吻),還偶然看到路過的德國少年(濡濕的金發(fā),白晳的手)。。。等她到來后期待著接吻的場面卻發(fā)現自己沒感覺,隨后離開對園子要無形的禮物的約定感到恐懼(求婚),在和她來回信交流中,還有和她哥哥的來信說,我深深的感受到他們家人要我承擔義務的責任---結婚,我卻開始找理由:我只是和她接吻而已,接吻不是罪,我根本不愛他,對就是這個結論,然后用很不負責的回信說法說;“我的心情還沒成長到那一步”(園子一定哭瞎了吧男人愛的不是我),我對得出這個結論欣喜若狂,然后跑去告訴母親,但是母親以為自己乖乖的孩子終于做出如此讓人擔憂又男人的事來了,加上可能有孫子的(就是俗稱被人上了),我辯解我是個乖孩子啦(感覺最后母親還是接受了gay這個事實吧),然后母親相信了。之后因為生病回到鄉(xiāng)下,那時剛好空襲,廣島毀滅,天空散滿投降書,大家一副心知肚明的樣子,而我閱讀后恐懼的不是戰(zhàn)敗的事實,而是不好的日子將要開始的事實(平凡生活與腦補的世界不同)
      
      
      
      4(中2后期,同性愛覺醒)
      不過貌似也沒什么改變的預兆,我還是樂觀的活過1年(學學這,讀讀那,學會像僧侶長于世故的微笑),大學間有個基友,我總感覺我們那“中二態(tài)度和樣子”相近,當然我總覺他更自信。在一次看透我是童貞更加慫恿我去叫春,雖然然礙著面子只能說:好……吧。不過我卻對這件事解釋為是好奇心,因為只有好奇心是沒道德約束的,我因此開始練習,看裸婦照片檢驗欲望,腦補猥褻姿態(tài),但好像不覺得有趣。到了要實戰(zhàn)的時候,我還在和基友開玩笑,基友久經戰(zhàn)場路上還是勸解我,我貌似很急所以一直抱怨,當然,之后在23歲春天的一天,我終于叫雞了,但十分鐘后我羞愧地哭了(膝蓋發(fā)抖),事后我確認病名(確定不是彎么)卻得到暫時安心感。但是和基友見面后,基友2也來了,也是個吹牛黨,還自夸很Man,我頓時還是想哭,不過轉了話題說到借書的事后,自己的隱瞞對書的定x加上聽到基友2對基情主角的判定,我很難過唯有自X,我又開始迷茫了;剛好文官考試讓我暫時不想這件事了,可春天,是個貓都煩躁的季節(jié),我也是……之后遇到婚后的園子,然后就閑事亂談(包括成為公務員又走人),當然也說起當年不結合的問題,不過我巧妙避過去了(一直夸她和一直狡辯自己沒寫結合這件事--妹子你很好但喜歡的人不是異性戀這樣的),在相處這期間我也開始懂的,大家都是大人這件事,而和園子相會,她覺得是種精神岀軌(我什么也沒做,而且也沒那種意思),我甚至阻止她洗禮,感覺與她見面太多,更多尷尬產生,因為我的錯(花瓶打翻)大家提早離開茶館去了舞場,但因檔次問題只玩了一下就跑岀室外,室外有男有女,男生們一直對女生講著下流玩笑……但我注意到的是半裸的淺黑皮膚的20多歲小伙子,當然也包括裸露的胸脯,結實而緊繃的肌肉隆起,立體式肌肉深溝,從胸膛中央向下伸至腹部,側腹肌肉活像粗繩扣呈紐帶狀,光滑而有熱量的軀體,曬黑半裸肩膀像涂了油閃閃發(fā)光,連腋毛都承受陽光的照耀卷曲起來,發(fā)出金色的光,尤其看到胳膊上牡丹圖案的刺青,我涌出情欲,加上他的笑,隆起的喉結,我知道視線離不開他了…在我腦補時園子叫了我(唉…)要走了,她應該沒注意到這些,倒是她這時靦腆(壞笑?)問了那個問題(你不是童貞對吧),我也誠實回答不包括名字(23歲第一次叫雞那次,不能算第一次對畫擼那次啦)然后大家沉默,然后就……… 本文完
  •     我看見園子每一瞬間都在向我靠近過來時,我被一種難以自容的悲傷侵襲了。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情。是一種仿佛震撼了我的存在的根基似的悲傷?!瓘淖畛醯囊黄常业男木捅槐瘋鸷?,這是從未有過如此深刻的、無法言明的、而且絕不是我的偽裝的一部分的悲傷。我意識到這就是悔恨。
      
      然而,我們在這輛明亮得不可思議的省營電車車廂里匯合、彼此照面的時候,我發(fā)現園子那雙凝望著我的眼睛仿佛帶上幾分緊張,盡管如此,卻放射出烏黑的柔和的亮光。
      
      ——剩下一人時,我嘴里反復喃喃自語:“對啊。結婚這種事在這世上是有可能的啊。然后生孩子也是有可能的啊。我怎么連這個也忘卻了呢。至少我怎么竟會佯裝忘卻了呢。結婚這種細微的幸福,由于戰(zhàn)爭激化而使我產生一種仿佛是不可能的錯覺,僅此而已。其實,對我來說,結婚也許是一種極其重大的幸福呢。甚是讓人毛骨悚然的重大……”——這種想法,促使我下定矛盾的決心:我必須在一兩天內同園子會面。這就是愛嗎?一種不安藏在我們的內心時,它動輒就以一種奇怪的熱情的形式表現出來,難道這不就是類似那種“對不安的好奇心”嗎?
      
      我發(fā)誓對導演忠誠。沒有愛也沒有欲望。
      ……不過,每時每刻我都在期待著。在親吻中,也許會出現我的正常性、我沒有虛飾的愛。機械在迅速轉動。誰也無法制止它。
      我用我的嘴唇緊貼著她的嘴唇?!乙磺卸济靼琢恕?br />   我離開了園子的身體,用一瞬間悲傷的目光,望了望她。倘使這時她看到我的目光,她就應該看到難以言喻的愛的表示。這就是誰都難以斷言的愛。
      
      園子!園子!列車每搖晃一次,她的名字就在我的心靈上浮現一次。這個名字像是一個難以形容的神秘的稱呼。園子!園子!每重復這個名字一次,我的心就被撞擊一次。
      
      
      
      啊,熱情,誰還記得你。
  •      總覺得要寫點什么,紀念這本讓我看著擰把又郁結的書……..三島由紀夫<<假面自白>>
       他的文字,的確很不一樣。不像川端那般美的讓人哀傷,又不同于村上的明朗開闊,那是一種讓人窒息的暖膩,夢魘一般纏繞著細讀他文字的人們。書本前的我,切實感受到他的作品所帶來的心靈痛楚。。。
       他始終是矛盾且極端的綜合體,這點不僅體現在他的一生及其結局,更突出表現于他的作品中。他將少年時代的快樂與困惑,對美的初識與渴望,甚至是深層意識中對男性肌肉紋理的向往,加上假面化的“自白”,用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雖然他說“自白的本質是’自白是不可能的’,但他這個矛盾體還是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他的“完全虛構的自白”。
       三島自己說“我認為自己是個詩人,但說不定我就是詩本身。詩本身也許不過就是人類的恥部”
       何為恥部?貌似三島對美與恥都獨有他的理解。在他心中,純精神是至高無上的,“我心想,大概人沒有任何欲望才能真正愛女性。這恐怕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無謀的欲求了”。多處表達了他的純精神理論,可自白的第一點,卻又詳盡記述了少年時代自己對于死亡、熱血和結實的肉體的“欲求”,他愛所有遭殺害的年輕人,各種想像算是他對美的一貫追求吧!三島的作品中,結合了日本古典主義與希臘古神話,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強壯剛毅的男性形象。各種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當然了,一定要是最后慘遭敵人殺害的,許多都成為三島的腦海里的想像對象。他們是他心中美與理想的結合!自然,他對“這些美”的訴求都是由他獨特的家世背景所養(yǎng)成,他家人對他“封閉式”的教育,他和同齡孩子是完全兩個世界的,他的世界沒有對外界事物的好奇與認知,有的只是冷清的大房子。但他不僅不遮掩,還冷靜理性地將自己年少時畸形的心理狀態(tài)直白地展現出來,那時的他熱衷于沉浸在幻想自己要么被殺害要么戰(zhàn)死的情境中,士兵的汗味兒能喚醒他的內心于一切東西官能上的欲望,他更是被各種迷惘所長期折磨?!坝啄陼r代是時間和空間的糾紛的舞臺”,那種人世間淫亂的、明目張膽的陶醉的表情深深地傷害了童年的三島,那是一種苦痛的烙印。作品的后部分便多處自白自己的丑陋面,把自己的“世俗”放大。讓我們看到的不是他的淺薄,相反,這一切,使得我們即便不愛,有不得不贊嘆。。。書里頭還有“自白”太多方面。只是我言語有限,無法表達。
       三島的序言里說,寫這本書是反過來自殺,看完《假面》,感覺到的是把鋒利的日本武士刀,那把落下四次才成功結束三島生命的武士刀。這些文字實在讓人太不舒服,和他那長時間的自殺過程一樣讓人窒息。書中前部分的童年是光怪陸離各種色彩的拼湊,后部分就是他自己所謂“悲劇式的東西”。更要命的是,他那極為熱誠的軍國主義思想,真是讓我?guī)е昂蕖比タ吹摹?br />   
      
      
      
  •     三島曾給著名精神醫(yī)學專家式場隆三寫信。而信函的內容,則是三島告訴那位從不曾謀面的精神病專科醫(yī)生,隨信寄贈的《假面自白》中有關同性戀及其他主要情節(jié),“全都是我親身的感受和真實的敘述”,對于自己內閉式性倒錯越來越“背離正常的方向而感到苦惱”。
      而這本書里他其實完全意識到自己的這種美學觀是反社會、反理性的、逆社會潮流的。甚至極端理智的暗示了自己家庭背景所造成的他對“強者”的追求以及對自己“弱者”的定性,性倒錯,或者說同性戀——這種性向的原因完全符合王小波的一種錯誤理論:“同性戀是異性戀建構失敗的結果,于是同性戀者貶低自己(注意這里的“貶低”明顯指向女性化),于是同性戀者有受虐傾向。(這里隱含著——女性都有受虐傾向,和男同性戀者以受虐來補償性身份建構失敗——兩個錯誤推論)”(君儂)
      自得于歌詠強力的美,沉浸在個人虛幻世界。與其稱之為同志小說,不如說是自戀小說。
      
  •     在三島先生的自白里,他是一個不道德的存在,但他給我極致的美的撞擊。道德的意義早已從太初有道,行道有得于身,謂之德。如今的道德,被儒家托為順應人倫的社會道德,而非順應天道的德,與美漸行漸遠。最初,它們是多么的合二為一。因為順應自然的,不就應該是美的嗎?
      
      這種假設下,很容易就把欲望看成美的標尺。但轉念一想,三島的自白為何讓我感到美的撞擊,完全是因為他臣服于欲望腳下那謙卑的姿態(tài)嗎?他赤裸裸的內心剖白,將現實扭曲為內心的外在的文字,難道不就是對欲望嚴苛的鎮(zhèn)壓嗎?他與園子相處時,若非假裝格外開朗,就是連空氣都靜止了,這不恰恰是對欲望視而不見的壓抑嗎?
      
      那些四肢干枯的苦行僧,不也是美的嗎?禁欲更加染上了欲望的色彩,這難道僅僅是心理分析哲學的理論結果嗎?不,這是順應天道的,物極必反的結果。
      
      如果世界上有什么看不到欲望之美的話,那恐怕就是老年人的死亡了。那種即使無法挽救也毫不可惜的缺乏欲望的掙扎,是多么的乏力。因為痛苦已經不足以和生展開拉鋸戰(zhàn)了。因為我們圍觀者的內心似乎也松懈了,可能葬禮上,還會以:“節(jié)哀吧,已經是壽終正寢了應該高興才對”這種話來安慰親屬吧??梢哉f這是美的葬禮,丑陋是主持葬禮的牧師。還有什么比這樣的葬禮更符合道德的呢?可它是那么的丑陋。
      
      作為美的獻禮的還有一部《金閣寺》。一個道德敗壞的和尚在自己的寺院金閣寺里縱火,而他堂而皇之的理由居然是,因為金閣寺太美了。美,是可怕的東西。
      
      三島先生熱愛的夏天,他熱愛的皮膚黝黑的青年,他熱愛的蚤死的賽巴斯欽安,是一股總線的各條分支,那股總線通向的只有死亡,而且必須是熱烈的被一股腦撲滅的烈火的死亡。還有他熱愛的近江,為了延續(xù)對近江的愛,他要變成近江,最后和近江一樣,突然消失在舞臺上,變成一個血淋淋的驚嘆號。
      
      
      
  •     對三島并無特別的情懷,卻對其兒時那種偷偷摸摸、見不得人的陰暗心理深有感觸。這種事情用語言寫出來恐怕并非能讓每個人都體會到,而體會到的必定會感慨,啊,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讀至中后程的時候,我心說,園子鐵定是炮灰了吧。對男性有偏愛的三島自然不會施與一個女孩、女人以“美”的結局。
      而“美”的結局又是什么呢?
      
      首先,必須死。死亡可以帶來生時體驗不到的宿命感、悲劇性、愛的迸發(fā)和生命的燃燒。
      “死”這件事情非常微妙,它的短暫使人無法將其細細品味。死者也深知,這種瞬時的儀式感、超脫生命的震撼力只能留給機靈的生者去體會,可是生死間巨大的屏障又大大削減了生者在官能上接收到的沖擊,于是就能想象他萬分無奈地緊緊盯著圣塞巴斯蒂安,看得出他多么想成為畫中被射死的那個,他不滿足于身體里涌動的欲望,他要成為畫中人,如果能這樣死去,便是美,而無所謂痛苦。
      無畏于痛乃受虐狂的第一特征。
      
      三島應該是十分欣賞王爾德的吧。
      我怎么都覺得他們在精神層面上有深厚的聯絡,如同地底下老樹的樹根,光是瞥一眼就能讓人發(fā)怵。
      據說一開始他是不承認里面寫的是自己,后來還是被心理醫(yī)生爆出來半自傳體一說。我就納悶了,那些年人們的感情是單調至何等程度才無法體會“自白書”中似火中琉璃一般激情得近乎崩潰的描述——尤其是性倒錯部分——假想是想不明白的①,必定出于切身體驗。
      
      所以“美”又是“真”的。自然給人宿命,那是最真最美的,而若人要自殺或者渴求死亡,那就不好說了。書里寫他對軍醫(yī)撒了謊跑出來,他說他以為自己一直執(zhí)著地追求天然自然的自殺,現在突然發(fā)現這是假的,自己對這種死亡的美的熱情不是純粹的,是假的。
      讀到這里我真是心痛。
      眼前馬上浮現出那個還捧著童話書的小男孩去翻媽媽的和服,一遍遍癡癡地想著自己的王子被殺被吃被嚼碎,浮現出《玫瑰花精》②里晨霧濃濃、晨曦裊裊的大森林,被砍下的頭顱上竟是小男孩蒼白卻安然的面容。
      才二十五歲,何苦這樣撕裂自己。然而仔細想想,塞巴斯蒂安腋窩上的一箭好比少年和青年時期,痛,或說癢更為合適,這一箭是老天安排好的,在其本人還不知情的情況下注入誘惑、孤獨、欲望;而側腹的一箭才是真正令他仰頭望天,露出絕美姿態(tài)的。三島已經嘗盡了第一箭的味道,也許可以用吃人的那一段臆想作為描述,悲劇以血和肉拉開序幕,他帶著束縛,略微害怕、惶恐地,享受著。
      人無完人哪,三島比不上塞巴斯蒂安,他也知道自己從小就有“惡習”。在我看來,能將自己內心深處陰暗潮濕的小角落完完全全曬在大太陽下的,一種是三觀盡毀后樹立新的評判標準來衡量自己,第二種則是像三島這樣,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不如刨根挖底地全盤供出,以求心理安慰,求得一份潔凈。
      后來對近江的嫉妒、對女性的“柏拉圖式的愛”都不會再出現了,因為他去軍隊了,他成為了國家機器中的一枚小釘,這是否是他追求“完美結局”中的一步呢?這里不敢亂寫了,我猜想,既是又不是,軍國主義也好武士精神也好均可算作效力強勁的催化劑,大環(huán)境的熏染加速形成對“完美結局”的幻想。
      不得不提的是三島的死,觸目驚心卻不完美,可是現場的血肉模糊在三島看來興許是極凈的,他全部的生命、全部的情感,所有一切困惑、糾纏、亢奮的、抑郁的、不被人理解的、自己也摸不清寫不明的都在最后一刻終結于剖腹——自己的這一行為——與某種主義、某一時代產生的巨大共振之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情愫早已使形式變得微不足道了,他是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圣的愉悅,他知道自己就是畫中人,“美”的殉道者。
      
      如今想來,當年寫作文用的那句“此生有限,但我愿意永生”真是幼稚得可笑(老師們也是幼稚得可笑),一腳踩進三島挖的坑——永生,并不是永遠活著,而是永遠可以感知死亡。
      
      ①相比之下茨威格寫女人就顯得蒼白許多,當然這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谠闹薪小端N薇妖精》,于是很多人找不到,但由于本人小時候自命清高地去讀精裝版的安徒生,唯一看明白且能自動身臨其境的一篇就是《玫瑰花精》,因此對上了號。另,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頭掉下來,而是他女朋友按照玫瑰花精的提示到森林里,把頭從落葉從里找出來。
  •       倫理是人與人之間一種本質的、穩(wěn)定的、具有傳統色彩和規(guī)范意義的社會關系。在倫理哲學領域,倫理具有生命本體論的意義,實質上是以某種價值觀念為經脈的生命感覺。從倫理哲學和敘事學角度考察,小說文本是作家主體以敘事話語的形式對多種倫理關系進行的藝術展現。敘事倫理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理論術語和批評范式,關于其具體內涵和理論意義,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作為通向現代個體自由與解放的必經之路,本能與靈魂和諧統一的欲望狀態(tài)既是現代人不斷追尋的永恒的生命課題,也是文學敘事現代轉型的動因與意義之所在。因此,現代敘事在本質上具備倫理的意義。這就引出了關于文學的敘事倫理的命題,但它又是與傳統的理性倫理相比較而言的。如果說理性倫理探究的是生命的一般法則和人生所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觀念,那么敘事倫理關注的則是“個人生活的深淵”。根據劉小楓的理解,現代敘事的發(fā)展歷程又分為兩種,即“人民倫理的大敘事”和“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前者“看起來圍繞個人命運,實際上讓民族、國家、歷史目的變得比個人生命更為重要”,而后者則只是一種“個體生命的嘆息或想象,是某一個人活過的生命印痕或經歷的人生變故”,因此“自由的敘事倫理學更激發(fā)個人的倫理感覺,它講的都是絕然個人的生命故事,深入獨特個人的生命奇想和深度情感”。作為倫理的核心要素,欲望敘事無疑更集中而深切地反映著自由倫理的演進歷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小楓引申發(fā)揮舍勒的情感現象學對身體情感和精神情感的論述,結合自身的人生體驗,竭力張揚自由主義的個體倫理。
        
      一、人民倫理的維度:死亡——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
        死亡是人類的基本經驗,也是人類永恒的生存困境。死亡作為一種媒介不僅把人們緊緊地聯系起來,也使人們之間的倫理關系時刻都發(fā)生著變化。因此,死亡倫理也是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和關懷之一。作家通過死亡敘事倫理,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關于死亡的倫理取向和價值判斷。三島由紀夫將死亡作為他情有獨鐘且取之不盡的寫作資源,在他發(fā)表的所有作品中,涉及死亡的作品占了相當的分量。三島關注形形色色的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和選擇死亡的方式,以真實的死亡倫理體驗,傾聽、描繪死亡瞬間靈魂得以永存的聲音。
        三島的天皇觀是自幼形成的,學習院高等科畢業(yè)典禮上,他目睹天皇行幸的御影。他畢業(yè)成績優(yōu)異,由學習院院長和母親陪同赴皇宮拜領天皇恩賜的銀表,他對天皇感恩戴德。戰(zhàn)爭期間受到了日本浪漫派的“皇國傳統”、“皇道文化”的洗禮,在準備好的遺書中發(fā)誓“報皇恩于萬一”。在精神方面,三島攝取中世紀日本武士道的道德修養(yǎng)書《葉隱》的精神內涵,《葉隱》之于三島的意義,可相當于《圣經》之于基督徒的意義。三島后來對此書進行解讀,寫了《葉隱入門》一書,該書可以說是三島的思想自傳。三島在其中體驗《葉隱》的人情義理、忠于主君的觀念和以死相賭的生活方式,并作為他的行動哲學。
        三島由紀夫《憂國》的寫作就離不開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的浸染與熏陶。《憂國》以“二·二六事件”為背景,描寫一個皇道派中尉武山信二新婚不久,僚友沒有讓他參加軍事政變。政變失敗后,上級命令他鎮(zhèn)壓其僚友,在忠義不能兩全的情況下,他與妻子麗子雙雙剖腹自殺。在這部作品中,三島就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對慘烈自殺的夫婦面對死亡的種種體驗,那種日本傳統的為殉道而死的武士道精神被表達得酣暢淋漓。新婚不久的夫婦在面對道義與命運的抉擇時,雙雙義無反顧選擇走向死亡的從容、淡定,那種對自殺過程寧靜的描寫中所深藏的是一對苦難的承當,對正義的堅守,他們在自由地把握自己生命走向的同時,感受到的是一種悲傷的幸福。
        “中尉的決心已定,每一句話都被死亡所證實,正因為這種證實是那樣的陰暗和堅固,所以,話語中顯出一般難以動搖的力量……‘好吧!’中尉抬起雖然幾天未眠,卻仍然清澈純凈、炯炯有神的眼睛,第一次正視著妻子的眼睛:‘今天晚上我要剖腹!’”
        悲劇性是一種貴族化的、高貴的文化氣質,《憂國》在講述夫妻雙雙赴死的大義凜然中,也表現了其對悲劇命運的承當的高尚的倫理哲學。
        在丈夫決定赴死之時,妻子麗子的眼里沒有絲毫畏懼,她說:
        “我早就下定決心了,請讓我同您一塊兒去吧!”
        “中尉確信,他倆決定去死時的那種喜悅,沒有一點兒不純的東西。當然,他們那時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現在卻覺得,他們這種不為他人所理解的正當的快樂,受到了大義、神威、還有完美無缺的道德的庇護。兩人對視著,相互從對方眼里看到正當的死意時,再度感覺到,他們處在任何人都無法打破的銅墻鐵壁中,披掛著其他人無法染指的美和正義的鎧甲。因此,在自己肉體的欲望與憂國的至情之間,不僅沒有任何矛盾和沖突,中尉甚至把它們看做一個整體?!?br />     可以看到,《憂國》中對命運的坦然接受中還隱隱含有一種對潛在神靈的敬畏,這是日本獨有的武士道精神,那種對天皇、對道義、對太陽旗毫不猶豫的信仰。書中這樣寫道:
        “這世上的一切,都被嚴肅的神威所庇護,而且,身體的每一個角落也都洋溢著震顫般的喜悅?!?br />     承當命運、回歸宿命的瞬間是幸福地顫栗著的。當丈夫站在武士道精神的道義要求下不得不選擇揮刀切腹的時候,其妻麗子——這位堪稱偉大的女性,沒有一絲畏懼與猶豫,而是將這一切看作在結婚之初就已認定的命運的定數,他們帶著對彼此的信任,決定追尋真理而死去。可以預料到的死亡便不是災難,坦然面對就是勇敢。接受命運的安排,這也是三島本人的人生哲學。此時,他們的倫理無關乎“好”與“善”,而是“正當”與“應該”,是關乎真理的倫理選擇。
        劉小楓認為,在人民倫理的大敘事中,歷史的沉重腳步夾帶著個人生命,敘事呢喃看起來圍繞個人命運,實際讓民族、國家、歷史目的變得比個人命運更為重要。中尉這種表面上勇于承擔命運、追尋自由的背后蘊藏著深層的武士道精神——即對英雄自殺行為贊美推崇的日本町人階層的倫理價值觀。這種為了主君而犧牲自己的諫死,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時代錯誤,但是其偉大之處是舍私,把自己所屬的特殊的集團本身作為價值,其他任何普遍的價值都不能超越其集團。這種死的倫理觀從主從的絕對化出發(fā),卻沒有停留在這點上。它最終走到了不問其目的和效果,而贊美死本身的地步。
        
      二、自由倫理:以死求生——肉體贊美中的古希臘文化元素
        任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終極意義是對人的關注和理解。從古希臘的悲喜劇到莎士比亞的戲劇,無疑都體現了這種人本主義的精神。“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體系,追求真善美一體的終極道德倫理烏托邦,雖然由于種種主客條件的限制而難以兌現,但卻是非常吸引人的美好幻想,因為這種倫理道德體系正是建立在人性平衡的規(guī)律上的。
        日本民族對事物變化的敏感和纖細是眾所周知的,日本古典文化和傳統文學以陰柔為美,島國日本溫和的自然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國民對大自然變化的高度敏感,形成了幽玄、物哀的審美情愫,體現著日本文學婉轉柔弱、典雅纏綿的風格。此外,長期天災不斷,也使日本人心靈深處有一種宿命觀念和悲劇氣質,容易對現實感到悲哀、失望,從而萌發(fā)對死的向往,日本民族生息的世界非常狹小,幾乎沒有宏達、嚴峻的自然景觀,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纖細的感覺和純樸的感情。日本人對佛教無常的體會,以及受到日本古典文學的物哀精神的影響,使他們對生命充滿異樣的憧憬和幻想,對死亡也有一種獨特的感受,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死亡倫理觀,常常出現自殺、情死等現象。
        綜覽關于三島由紀夫的先行研究,他顯然被認為是傾向描寫死亡、向往死亡的典型作家之一,其“詭異”、“變態(tài)”的對死亡的迷戀常常得到研究者的關注。而筆者認為,這是他受到日本民族人民倫理大敘事維度的影響。事實上,三島倫理哲學中還有其獨特的個體敘事倫理的維度,充滿了對生命、對肉體、對青春的高度贊美。三島從小就癡迷于被殺的王子、流汗的士兵、男性肉體迸發(fā)出的原始生命力。他在上初中時,涉獵了許多外國文學,例如王爾德、拉迪蓋的作品以及古希臘悲劇劇本,并對古希臘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他小時候便開始迷戀一副《圣·塞巴斯蒂安殉教圖》,畫面中赤裸的男性肉體美所體現的古希臘審美情趣給了三島很大的震撼。他在《假面自白》一書中寫道:
        “那白皙無比的裸體,被至于薄暮的背景前,耀眼奪目,在挺出的胸膛、收緊的腹部、稍稍扭動的腰間所漂動的都不是痛苦,而是搖曳著某種音樂般憂郁的逸樂……箭射入他那健美的、青春的肌體,像是要以無比痛苦和歡樂的烈焰,從內部燃燒他的肉體。但是,沒有畫流血,也沒有像其他塞巴斯蒂安像一樣畫上無數的箭。只有兩支箭,將靜謐、端莊的影子投在他那大理石般的體膚上,宛如投落在石階上的枝影?!?br />     由這些描寫可見,三島不僅僅贊美死亡體現的美感,更推崇其青春的肉體所體現出來的生命力,殉教徒死亡的瞬間表現出來的不是毀滅與哀傷,而恰恰是生命的活力。雖然有利劍深刺在身,但是卻沒有流血,沒有痛苦,那是一種古希臘悲劇中常有的寧靜(peace),主人公安然接受命運,因為他們認為命運是值得信賴的。
        “自由的敘事倫理學不提供國家化的道德原則,只提供個體性的道德境況,讓每個人從敘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自覺?!比龒u對生的追求、對男性肉體美的贊美即體現了其個體的自由的敘事倫理。既然這種自由的敘事倫理不同于人民倫理的大敘事,并通常與之產生張力,那么三島的這種以死求生的追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三島從小就受到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對古希臘雕塑體現的男性肉體美極為推崇。1951年12月至次年5月,三島到世界周游了一圈,最后一站是希臘。他在希臘之行中發(fā)現了古典式的男性藝術美,覺得古希臘沒有什么“精神”,只有肉體和理性的均衡,而且發(fā)現希臘古典美存在于這種均衡即將被打破、又可能不會破的緊張對立中。
        在我所向往的希臘,終日是一種陶醉的心情。古代希臘沒有什么“精神”之類,只有肉體和理性的均衡。
        希臘人以充滿了難易遏止的生命活力的年輕人作為雕像的素材,暗示出他們潛藏在那些不朽的作品中的悲劇理念……希臘式的生的意識,是上升時期的人態(tài),是感到自豪的自我意識,是對自身意識的信賴、對一般人類的信仰。
        可以看出,希臘處處洋溢著的生命的氣息正好契合了三島對青春活力、肉體力量的贊美。在對古希臘藝術精神的不斷領悟和對日本古典傳統的揚棄過程中,三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很少描寫自然景色的秀麗、女性動人優(yōu)雅的柔弱美,也不過多地營造雅致精妙的氣氛,而是屢屢以男性的陽剛美、生命的活力和暴力的死亡為題材,抒寫男性美,贊美男性的青春的肉體,憧憬希臘英雄主義和男性肉體造型的宏大氣魄,呈現出一種剛烈的美。三島在日本古典主義和希臘的古典主義中找到了自己文學的歸宿,他將自己的游記散文集取名為《阿波羅之杯》。阿波羅在古希臘主掌光明,同時身兼醫(yī)藥之神和詩歌之神,象征著生命的活力和永恒,這似乎也隱喻著他對古希臘文學理念的借鑒是一種自我改造,是對日本文壇的矯正。“三島發(fā)現,希臘藝術尤其是雕塑,注重生命和力量的陽剛美的一面恰恰彌補了日本文學陰柔的一面,對希臘藝術的體驗使他感到更應該重視生命、重視男性的肉體美和活力?!痹谟斡[希臘的過程中和回來之后,三島先后創(chuàng)作完成了兩部小說:《禁色》和《鏡子之家》,在其中都可以看到古希臘文化藝術留給三島的深深的烙印?!督穼懥艘粋€中年男作家愛上一個青年男子悠一,兩個男子和與之相關的眾多女子的感情糾葛及復仇故事。作家第一次看到悠一時,對他的身體是這樣描寫的:
        一個美得令人吃驚的男子。說他像古希臘時的雕像,他更像布羅奔尼薩派的青銅雕塑家們制作的“阿波羅”,身體上洋溢著一種令人急不可耐的溫柔美麗。氣質高雅,挺拔的頸項,優(yōu)雅的肩膀,平緩寬闊的胸,帶著優(yōu)雅氣氛的圓潤手臂;纖長清潔而充實的軀干,收起劍一樣雄健的腳……在青年臉龐上,給人留下一種除了高雅和粗俗以外,莫可名狀的某種純潔野性的印象。
        另一部作品《鏡子之家》中對古希臘肉體美的概括更為明確:
        希臘人的美的肉體,是日光、海洋、軍事訓練和蜂蜜的結果,但是現今自然的東西已經完全死亡,希臘人達到肉體所擁有的詩的形而上的東西,就只有相反的方法,即為了肉體而鍛煉肉體的人工方法。
       受到古希臘文化藝術的這種影響,三島便形成了獨特的死亡倫理觀,即借用死亡表達他對生命力的理解、對世界的感知以及對身體的探索。馬克思·舍勒曾說過:“時至今日,在日本民族那里,死者之永生也還是一個明顯可感的經驗現象,它只是附帶地為一個其實只是否定性的‘不朽’假設提供了論證。對日本民族來說,這種永生現象完全不依賴于個人擁有的理論,以及在同一地方扎根的各種不同的宗教……而日本人則相信,他們之所以是不朽的,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感覺和經驗到了永生以及永生者的作用。”在三島的文學世界里也是這樣,死亡并不是意味著生的終結,而是對非現實世界的憧憬。肉體的、尤其是青春肉體的死亡,只是對形體的摧殘,但是確立了精神的長存。這種思想在前文提到的《葉隱入門》中可以得到證明: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這一句名言自身,傳達出的其實是完全相反的意思。我在這句話里,在這本書里,看到了其賦予生命存在的最大理由。”
        “我在《葉隱》里,很早便看到了他的生的哲學?!度~隱》是我永遠的生命之意志的源泉?!?br />     可見三島在把“死亡”作為核心精神的《葉隱》一書中,解讀出的卻是對生命的向往。他筆下的那些對死亡的崇尚、迷戀,恰恰是因為那些死里面包含了生命的活力!綜上,在三島的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中體現出的對肉體美的贊賞、對生命力量的追求,正是來源于古希臘注重生命活力的文化特質。
        
      兩種倫理維度的結合——“青春之死”的創(chuàng)作主題
         在人民倫理的大敘事背景下,受到日本傳統死亡觀的影響,三島形成了其怪異的死亡美學,寫出大量關于死亡的作品;而在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中,受到古希臘文化中強健的生命活力的影響,三島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死亡倫理觀,即以死亡來表現對肉體美和青春活力的推崇?!白杂蓚惱聿皇悄承v史圣哲設立的戒律或某個國家化的道德憲法設定的生存規(guī)范構成的,而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偶在個體的生活事件構成的?!眲⑿鞲瞥缱杂傻臄⑹聜惱韺W,認為它更能夠激發(fā)個人的倫理感覺。三島的借死表現生的創(chuàng)作主題也更能體現其看待生死的倫理觀,于是他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以“青春之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典型代表作就是《憂國》。三島首先闡明了他對于“青春之死”的看法:
         “雖然我深深地懷抱著對死的浪漫沖動,但作為器官來說,它嚴格地要求有古典的肉體。為了浪漫主義的悲壯的死,必須有堅強的雕塑般的肌肉,如果是柔軟的贅疣直面死亡的話,那么在那里有的全是滑稽的不合拍的東西了?!?br />    可以看出,三島認為死亡必須要有青春的肉體方可,自殺或殉情都是趁年輕時進行為妙,只有年輕之死才是具有美感的。在《憂國》中,中尉在切腹之前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時,他的形象在妻子眼里就充滿“青春之死”的美感:
         “麗子也在凝望著丈夫,她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就要赴死的丈夫的英姿更美的了。中尉身著非常合體的軍服,他那威風凜凜的眉毛,緊緊抿著的嘴唇,在就要來臨的死亡面前,無不顯現出男人那極至的美。”
         “這張臉就要成為死人的臉,不能讓它留下難看的剃痕。剃刮過的臉上,又重新輝耀著勃勃的生機,甚至都映亮了郁暗的鏡面。這張明朗、健康的面孔與死亡的結合,說起來,竟含著某種瀟灑?!?br />      沒有人能阻止衰老,所以三島由紀夫為了追求生命的活力,不得不在身體尚且俊美、生命尚且年輕時死去。三島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最后幾部作品的主人公們——《春雪》中美輪美奐的清顯、《奔馬》中青春陽剛的勛、《曉寺》中的月光公主——都死于二十幾歲的青春年華。三島正是用衰老與青春的強烈反差,突出了青春與生命力的美好,而讓這樣年輕的生命在最絢爛的時刻死去,正是三島所憧憬的死亡之美。
        三島本也可以像另外一些作家那樣,用純粹的故事美學逍遙于歷史風情或欲望故事之中,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自覺接受了靈魂內部的某種自我折磨,他似乎一直在苦待自己。他那么盡力地去描繪年輕肉體的死亡與毀滅,恰好表明他是一個時刻都背負著精神重擔的作家。三島的寫作,常常充滿痛楚感,然而他不是想卸下生命之重,而是在享受這種痛楚感。寫作的擔負、精神的重擔,最重要的是來源于作家必須對自身所處的境遇有自我覺悟。“我認為,最好的文學,都是找‘心’的文學、尋‘命’的文學,也就是使靈魂扎根、落實的文學。人類有了命,生了根,不掛空,然后才有日常的人生生活。”[18] 三島生活在戰(zhàn)后時期的日本,戰(zhàn)后的二十年間,日本的事態(tài)一切都發(fā)生了改變,日本沒有了武士,也沒有了戰(zhàn)爭,經濟得到了復蘇,四處彌漫著太平盛世般的氣氛,青年們也失去意志,倍感郁悶和無聊。在這種頹廢萎靡的大環(huán)境中,三島想要踐行古代的武士道精神,就只能借助死亡警醒世人——不僅是利用“青春之死”的題材表達對生命能量的理解,更是身體力行,在45歲的壯年之際,帶著自己苦練的強健的體魄,用切腹終結了自己輝煌慘烈的一生?!叭龒u將死作為一種教義,已經不僅在官能上,而且在倫理上、美學思想上引起他極大的共鳴。他將他這種對‘死的文化’的變態(tài)心理引進美學領域,對危險的美與惡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以反應其末世感的變態(tài)美?!敝哉f“死的文化”被引進美學領域,就是在于其中包含的古希臘文化中對肉體美的推崇,以及三島最終要表達的對生命力量的贊美。
        
        
        小說的敘事倫理具有一種語言層面的道德感,它所蘊含的豐富的倫理性質與強烈感召力,會在不經意間改變乃至模塑讀者個體的自我道德尺度。真正好的文學作品,需要一定的審美轉換與人性深度。小說敘事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講故事,它還應該沉入人性的深淵,探究心靈的內在事件,這正是小說敘事的倫理意義之所在。小說敘事是用虛構和幻象來創(chuàng)造一種真實,因此,它更應該超拔而高蹈,并由此而獲得觀照現實的精神路標與倫理維度,在一種深刻的批判性中尋求對人性彼岸的抵達。三島由紀夫秉著日本傳統武士道的思想精髓,通過青春肉體的死亡來追求生命的力量,其悲劇的死亡觀正體現了這樣一種人性的深度。
        “倫理不僅與個體心性氣質(體驗結構)相關,也離不開時代、民族的價值偏愛、精神氣質或體驗結構。而且敘事常常就在‘個體’和‘人民’兩個維度展開,正因如此,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既講述國家、民族的命運也沉潛個人生命的嘆息,比如托爾斯泰,比如尼采,而且在大敘事里面?zhèn)€體敘事展現的倫理困境有時會讓人驚心動魄。”綜合上述兩種敘事倫理,筆者得出結論:在三島由紀夫的死亡描寫中,人民倫理大敘事的維度來源于日本傳統武士道的精神內涵,而自由倫理個體敘事的維度則來源于古希臘文化元素對生命力量和肉體美的崇拜;這兩種敘事倫理的維度同時作用于三島,便形成了其獨特的“青春之死”的創(chuàng)作題材,如下公式:
       武士道理想地死 + 古希臘美麗地生 = “青春之死”題材
      
       人民倫理的大敘事 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 充滿悲劇意識的死亡倫理觀
       要之,古代日本武士的道之善的意義上以死成全生的悲壯精神,融合了古希臘文化基調的享受生、崇拜生的樂天精神,形成了三島以“青春之死”來表現生的文學以及悲劇死亡倫理觀的主題。
  •     關于回憶,還有回憶的意義,倒是沒有想到,一代大師可以由此完成一篇漫漫幾千言的中篇。而我目前還在那個沼澤里掙扎,或許可以在幾次三番的頑抗下掙脫這重負,也或許只是愈來愈沉溺。
      
       略帶沉重的氣息氤氳在書的扉頁里。這樣的作品對現在的我來說,就像一個垂于水面之上的稻草。我游曳在現實以下的水面里,試圖去觸碰一些更真實的現實,而那根稻草可以讓我沿著它的脈絡,去探尋一些未知的自我。但那是過去的我,而非未來的我。也許,一旦我攀上這根稻草,卻發(fā)現不過是前人投下的餌料,甚至餌料里藏匿著足夠傷我至深的倒鉤。便是抱持著這樣復雜的感情合上這書頁。
      
       人是卑鄙的。我也是。這卑鄙在造物主的眼中如此狹隘可笑,就像是在為自己的謊言和錯誤編織著翅膀,卻陡然發(fā)現自己早已處在深邃的山谷之中,墜落。而有那么一種存在,會在天際,會在崖底,會在山嵐之中,會在谷雨之內,從每個角度把你看穿。知道你墜落的角度、軌跡、著陸點以及粉身碎骨以后血跡凝固的形狀。這種殘酷的存在叫做現實。它捆綁著你,你無法知道它是沉重到想要拖著你同歸于盡,還是輕浮淺薄到妄想救你一命。然而,即使是這份現實也是扎根在你心里的一個認知。意識到這點的我,突然醒轉過來,發(fā)現這山谷間只有一個人,在寂寞地下墜。我在一邊下墜,一邊看著自己下墜;我在一邊慌亂,一邊嘲笑著自己的慌亂。能看到末日前自己的狼狽有多微小,未見得不是一件幸事。不過眨眼,即聽見山谷中呼嘯而墜以后的悶聲。只有一聲沉悶的回音,也只感到一陣鈍痛,然后一股溫熱的液體鋪面淌過。
      
      
      
      
      After
      
      不同于阿公,我始終說不清楚這種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它就像植入我的內核一般,會在越發(fā)清醒的夜里兀自發(fā)作。就像在心臟里灌滿了泥土一樣窒息地沉重。今晚,不知是沉沒還是換了一口氣,它只是突然又毫無征兆地來襲。
      
      突然急促的呼吸,無法靜止下來的混亂思緒,渴望炸裂的胸腔,有一種尖銳又刺耳的疼痛感。不僅僅是煩躁。那種渴望自己被沖動奴役而縱容自己痛苦的感覺,總是不愿意用自暴自棄的頹廢來代言。它有更深層,更深沉的意義,我多希望是這樣??墒撬坪跷覍じ康椎匾矝]有個結論。我的腦袋里塞滿了腐爛的棉絮一樣癱爛在一起的事情。從第一手指開始計算,剛剛好用完一雙手,十件事情同時折磨著我的腦袋。我總覺得應對這些事情,終有一天會讓我衰竭而死,然后以此來逃避無能的罪責和生命的義務。
      
      如果那是一個悲劇的話,那分裂的肉體和靈魂、生理和心理就意味著兩個極端,極端的倫理和不倫。欲望驅使的肢體縱然是快活的,卻困在自我的抵觸和道德的鞭笞中得不到救渡。被倫理道德驅使的靈魂一絲不茍地追求著純粹,以愛情,與異性的一如正常男子的愛情作為肯定自己的證據和救贖自己的工具。試圖在欲望和道德之間尋找一個平衡的時候,他卻完敗。以那樣一種奇怪的方式經歷的性經驗讓他從一開始就脫離了正常男子的生活,如果園子的出現讓他感受到了愛,恐怕是一種令他難以忍受的、對他而言反而不道德的感情。當時間以一種奔向死亡的奇異姿態(tài)截斷他們之間的藕斷絲連,我想他也痛苦地只能選擇忠實于自己的欲望,或者說,歡喜地、如愿以償地以及如釋重負地。不過我也承認,他渴望在她面前成為真實自己的那種沖動是真真切切的純粹情感。因此,當他渴望向她交付那異常脆弱的信任和依賴,卻又否認自己資格的那個畫面,還是讓我流下熱淚。容我自負,這液體里混雜了我的悲憫和他的羞恥以及悔恨。
      
      我現在唯一的預言,是阿公在某個意想不到的又是意料之中的時刻,終于搭上了生命最后的班車,當他轉頭回望那副滯留在塵世中沾滿苦痛而蜷曲瑟縮的羸弱軀殼的時候,他會突然想到曾幾何時有個當著自己的面,赤裸著上身做引體向上的少年。他曾簡單地愛過、瘋狂地妒忌過,最后以為終于逃開了卻從來不曾釋懷過的少年。他和那個十字架的身影又一次重疊,就如同自己年少時的幻想一樣,于是那惡習在死亡之后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發(fā)作。在為欲望踐行的最后時刻,他終于明白也終于體會到對等的愛,那是死神和這個世界送給他的悼詞。“……”
      
      晚安。終于體會到死亡的腥甜和無邊寂寞的阿公。
  •     我曾經認識一個好姑娘。和她在一起,我總會忘記煩惱。她會認可我的驕傲,向我講述心事。她的光彩不耀眼,性格也安分隨時。和她相處,就像是春天里去踏青。
      
      我以為,這就是愛情了。主動跟她接觸,發(fā)現她的美好,去認可她,“侵略性”的調戲她,為兩個人的關系發(fā)生不斷細微的變化感到新奇和興奮。我覺得快樂,為自己的略有魅力,能招到女生喜歡而驕傲,為她臉上難掩的幸福表情而感動。我以為,這就是別人講的“戀愛了”,我也相信,付出就會有收獲。
      
      某一天傍晚,我和她走在學校的路上。剛剛轉秋,兩個人靠的并不近,只是牽著手,并不需要像其他情侶一樣挽著胳膊。晚上的冷空氣輕微的刺激著鼻子和胸口,呼出的輕薄的白氣混合著路燈投過來的昏黃的光,把當時的氣氛營造的剛剛好。她羞澀的低頭跟我說,像這樣走著,會忘記所有的事情,忘記要去做什么,認識過什么人,好像走到了畫兒里。我沒有回答她,因為我并沒有這樣的感覺,之后跟她打賭,我輸了,也不敢履行諾言,高喊著向她表白。我以為,高個子男生或許會羞澀一些,其他男生朋友也說過,男生不像女生一樣,會沉浸到愛情里去。更何況,情深不壽,感情這種事,平淡總是好的。
      
      嘗試改變,強迫自己去喜歡她,還是可以獲得短暫的滿足感的。無論是排解她心里的疑惑,還是替她排長隊買車票,去刻意做一個處事得體、關懷備至的男朋友,這件事情可以給我?guī)砜鞓罚绕涫钱斪约簾o法投入的喜歡她,總可以用這些點滴的細節(jié),去自我安慰,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喜歡她的??墒牵@種幸福感是無法持續(xù)積累的,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每次只能向前一沖,就不得不猛地站起來,恢復呼吸,等到徹底平靜下來,再奮力一撲。
      
      緊接到了放寒假,我送她搭長途車回家,放好行李,打點好一切后,她在座位上坐下,拉著我,讓我也坐她身邊,直到車開動了再離開。我沒有拒絕,就這樣坐著,無聊的說話,心里矛盾著是否會如約,假期里每天跟她通電話。終于等車啟動了,我下了車,隔著窗戶望著她,她戀戀不舍的向我揮手,嘴里不停的喊著“記得通電話”,我點點頭,揮手,囑咐她到家安頓好之后,給我發(fā)短信。我們就這樣望著,直到望不見為止。這對我來說,像一種儀式,是一種必須,是愛她的證明。
      
      不過,那一刻的心情,至今都記憶猶新:我在期待,這些快快結束,完全不會理會過去的所有的努力是不是都會白費。車拐出車站的一瞬間,我長長的出了一口氣,覺得自己好輕松,忘記了要搭公交,興奮的一口氣跑回了學校。
      
      那個寒假,我沒有跟她通電話,短信草草分了手。
      
      當然,后來我知道,我是一個同性戀。認識R同學的時候,我失去了生活里平淡的小快樂,生活的所有,就是盯著他,試圖超越他,這一切,都不需要我刻意堅持,也無法選擇進退的。大多數的時候,心理感覺到跟跟肉體一樣的酸痛,偶爾在某些事情上超越他,會激動的渾身戰(zhàn)栗;更多的時候,則是瘋狂的追趕,內心里不停的自我詆毀和斗爭。
      
      我最終也沒能掙脫這無形的束縛,這場一年多的馬拉松,一直跑到畢業(yè),他從我身邊消失,才戛然而止。
      
      經常鍛煉的人,會對運動上癮,不活動會覺得渾身不舒服;一個勇猛的武士,遇到真正的敵人,會興奮的發(fā)抖。真心的喜歡,是否也該像受到了某種招引,可以情不自禁的陷入其中。而如三島所說的,不摻雜欲望的,柏拉圖的感情,可進可退的曖昧,是真的喜歡么?
      
      以上,就是讀這本書,我想起的事情。三島的多處描寫,都讓我有共鳴。當然,最大的收獲,也不是重溫過去的感情經歷,或者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我的目的,是想拿這事情去舉一反三:一個人,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會不會跟一個同性戀追求一個異性一樣?人總是可以慢慢發(fā)現自己的性向,由于不可逆轉的天性,迫使我們做出選擇。但是發(fā)現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顯得更加復雜,界限更加模糊,缺少有效的參照。所以,這條路,更難走。
      
  •      以前看有關三島由紀夫的介紹,有時會碰到一個奇怪的詞“自我中毒癥”,介紹里會說三島由紀夫少年時得過這種病。在讀《假面自白》時又碰到了這個詞,我明白了這種說法的出處?!都倜孀园住肥蔷哂凶詡餍再|的小說,其中的“我”又顯得格外誠實,說得好像真有其事似的。我明白了許多對三島由紀夫頭頭是道的研究大概就基于對這部小說的解讀。
      
       這部小說通篇隱晦地寫關于“我”性欲的問題。雖然某些場景、某些對話寫得很漂亮,很細致,但終究往性欲上說。這部小說就是三島由紀夫的性體驗實驗記錄本。從路上遇到的清廁夫,到結尾舞場的小伙子,不惜筆力的細致描寫無不在大聲疾呼“我”是性倒錯者。
      
       這部小說題材觸動禁忌,足夠勁爆,但如果少了三島由紀夫對獨特的心理的把握,就沒有美感了。三島由紀夫輕松地把情景、心理活動一刀刀剖開,給我展示紋路畢現的橫截面。在我的嘖嘖聲中,他把所有的橫截面拼合在一起,我看到了全貌,是在女人面前陽痿的JB。
      
      
  •      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讀了兩本,第一本是《潮騷》,第二本就是《假面自白》。三島是唯美派作家,文字清秀明麗,寫少年是再好不過了。
      
       “我一生不安的總賬,猶如一紙菜單,在我還沒能讀懂的時候,就賦予我了。”倒錯的少年,不斷追問自己的內心,卻和《海邊的卡夫卡》里的田村卡夫卡,是不同的色彩。
      
       書中少年迷戀男性胴體,《圣塞巴斯蒂安》是他生理興奮的原因,那段描寫是這樣的:“我看到那幀畫的一剎那,我整個存在被一種異教式的欣喜所震撼。我的血液在奔騰,我的器官在浮現出怒色。巨大的、行將脹裂的我的這一部分,前所未有地激烈地等待著我的使用,責怪我的無知,在憤怒地喘息。我的手不知不覺地開始了不能告訴任何人的動作。我感到有一種既陰暗又輝煌的東西,從我的內部迅猛地攻了上來。就在這一瞬間,這種東西伴隨著一陣令人暈眩的酩酊醉意迸發(fā)了出來。”作為先天倒錯者的他,對此感到羞恥而愉悅。但當面對女體卻毫無感覺,這在他后來與園子的戀愛中引發(fā)了他的罪惡感。
      
       這大概是三島的映像,他曾經模仿《圣塞巴斯蒂安》拍了一張照片,裸露上身,被捆綁在樹上,三支箭,刺向他的小腹,腹側及腋窩。他在追尋美,追尋暴烈的死亡。
      
       情色意味之外,吸引我的是一系列關于主體性的叩問?!罢l都說人生像個舞臺,不過像我這樣從行將結束的少年期開始,就一直被人生是個舞臺這種意識糾纏住的人,恐怕為數不多?!彼娜松路鹨怀霭才藕玫膽虼a,照著劇本進行下去,20歲死亡,而他無時無刻不在期待著結局。他說自己活得像個悲劇演員。生活的真實性只是不斷的“表演”,完全形式化。
      
       以我的閱歷這本書是讀不懂的,但是至少是一個思考的機會。
  •     都說唐月梅翻譯得不好,我讀了1994年,劉華亭的版本。對比如下:
      
      第22頁
      唐版:
       從這時候起,我對待人生就是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歸根結蒂,只有從過分期待的東西、事前過分修飾的東西中逃脫出來,否則別無他途。
      
      劉版:
       我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從這時起就是這樣的。最終我只能從讓我過于等待的東西面前,讓我過于用事前的遐想加以過分修飾的東西面前遁逃。
      
      第48頁
      唐版:
       也許是天生軟弱的緣故,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
      劉版:
       也許是天生的柔弱,我是所有的喜悅中都伴隨著不吉利的預感。
      
      第50頁
      唐版:
       我的初戀將會以什么形式告終呢?即使朦朦朧朧,我還是可以預見到的。也許這種預見的不安,就是我快樂的核心。
      劉版:
       但是,我并非預見不到我這最初的戀愛將以怎樣的形式告終,雖然是朦朦朧朧。也許這預見的不安,常常是我快樂的核心。
      
      第122頁
      唐版:
       這難道不是當一種不安藏在我們的內心時,動輒就以一種奇怪的熱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那種"對不安的好奇心"似的感覺嗎?
      劉版:
       或許,它這正是一個不安埋藏在我們心底時,以古怪的熱情狀態(tài)在我們身上出現的,近似于“對于不安的好奇心”呢。
      
      我覺得唐月梅翻譯得更直接,而劉總是有點繞來繞去的玩弄文字。
      比如“為什么當我被告知即日回家時,感到若不花一番力氣爬上面頰的微笑難以消失呢?”讓我實在無好感。
  •     他們強烈地使我感受到一種”悲劇性的生活” , 這是我所不認識的,可以說是我永遠從那里被排除的:悲劇性的生活”
      
      
      “我來!”
      我以愈發(fā)激動的心情, 正確衡量自己, 脫口說出這句話, 我被欲望擊敗的瞬間,總是這樣子的. 我走到那里, 就站在那里. 這對于我, 與其說是難以避免的行動, 毋寧說是預期的行動. 所以多年以后,我還是把自己誤作為”有意志的人.”
      
      
      也許是天生軟弱的緣故, 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 (54)
      
      
      一個生命在近江本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悄悄潛入他的肉體, 占領了他, 突破了他, 從他那里洋溢出來, 企圖一有機會就凌駕于他,(60)
      
      
      茨威格的定義, 所謂惡魔性的東西, 都是天生在所有人的內部, 走向自己的外部, 驅使人超越自己,走向無限境界的不安定的東西(77)
      
      
      一部分優(yōu)越感是我自命不凡,以為自己比別人進步,從而自我陶醉, . 這陶醉部分比其他人部分早就醒悟過來. 盡管其他部分尚未覺醒, 自己卻以為所有部分都已醒悟,犯了估計上的錯誤. 所以,”比別人進步”這種自我陶醉,后來被”不,我也和大伙一樣都是人啊.” 這種謙虛感所修正.
      
      未來是個沉重的負擔. 人生從一開始就以義務觀念束縛著我. 我明知盡義務對我來說不可能的, 但人生卻以不履行義務為由來責備我, 折磨我. 我想, 倘使以死讓這種人生的期待落空, 心里就一定會很輕松的吧, (91)
      
      
      
      夢想猶如人的思緒一樣, 它不是精神的作用. 毋寧說, 它是從精神上逃避出來的. (135)
      
      
      
      在社會上或者別人的眼里,都以為我過著穩(wěn)重的日子. 然而我卻知道自己過著 自甘墮落, 放蕩,不知明天的生活, 得了壞透的怠惰和腐蝕似的疲勞.
      
      
      
      我們短暫地又繼續(xù)著無意義的,徒勞地來回兜圈子的,不認真的對話.
      
      .
      
  •     三島由紀夫猜想
      作者:莫言
      
      
       我猜想三島其實是一個內心非常軟弱的人。他的剛毅的面孔、粗重的眉毛、冷峻的目光其實是他的假面。他軟弱性格的形成與他的童年生活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么強大、那么跋扈的祖母的愛病態(tài)了這個敏感男孩的心靈。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沒有怪異美麗、如同腐尸上開出的黑紅的花朵的三島文學,當然也就沒有文壇鬼才三島由紀夫了。三島雖然口口聲聲地說到死,口口聲聲說他渴望鮮血、渴望殺人,并到底還是以痛苦而艱難的方式自殺,但我猜想其實他是一個很怕死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他夸大病情逃避兵役就是他怕死的一個例證。
      
        我猜想三島是一個在性問題上屢遭挫折的人,他對女人的愛戀到達了一種癡迷的程度。而且是見一個愛一個的。他絕對不是一個性倒錯者,更不會去迷戀什么淘糞工人汗?jié)竦南麦w。我猜想他對男人身體有強烈的反感,他絕對不具備同性戀的傾向。我感到三島有很多關于他自己的話是騙人的,就像大多數作家的自述是騙人的一樣。我并沒有讀三島多少文章,但如果三島癡迷男人的話題是他初涉文壇、三十歲前所說,如果他在四十歲之后再沒說過這樣的話,那我?guī)缀蹩梢钥隙ǖ卣f,所謂對男人的愛戀云云,其實是三島標新立異、希望借此引起人們注意的邀寵行為。我猜想當時的日本,沒有一個作家是同性戀者、或者是沒有一個作家敢于自己承認是同性戀者吧?三島這樣一鬧,該有多大的魅力啊,由此會讓多少讀者對他的文學感興趣啊。他心中最雄偉的男人身體就是他自己的身體。他愛戀的也是自己的身體,并幻想著用自己這樣的身體去征服他喜歡的女人。他有點虐待狂的意思對待女人。三島一生中很多特立獨行,其實都是為了他的文學服務的。問題的悲劇在于,評論家和傳記作家總是過分地相信了作家的話,其實作家的話是羼了很多假話的。攙假最多的當然是作家的自傳性的文字。作家的真面貌,應該從他的小說里發(fā)現。三島由紀夫其實就是《 金閣寺 》中的溝口,當然也不完全是溝口。
      
        我猜想三島的軟弱性格在接觸女人時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他有著超于常人的敏感,超于常人的多情。他是一個病態(tài)的多情少年,雖然長相平平,但他的靈魂高貴而嬌嫩,仿佛還是蟬蛻的幼蟬,承受不了任何傷害?!?春雪 》中的貴族少年春顯既是三島的理想楷模也是三島青春期心理體驗的形象化表現。我猜想三島在學習院走讀時,在公共汽車上與那個少女貼鄰而坐、膝蓋相碰的情景,三島因為激動一定渾身發(fā)冷,牙齒打戰(zhàn)。這很難說是愛情,那個少女也不一定是美貌的。對三島這樣稟賦異常的人來說,愛情只能是一種病理反應。我猜想在這個時期三島是沒有性能力的,他不可能與他追求的女性完成性行為,他是病態(tài)性的精神戀愛。對這樣的少年來說,能讓他真正成為男兒的,也許是一個浪蕩的丑婦,而不是一個美麗的少女。我猜想正由于三島在青少年時期對女人的無能,他才把“男人汗?jié)竦南麦w”祭出來,一是為了自慰,二是為了標新。三島的“同性精神戀”,基本上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學的行為。類似三島的青少年不多,但卓越的藝術家大概都有類似的心路歷程。我猜想三島在結婚之前,已經與成熟的女人有過了成功的性經驗,他的所謂的“同性精神戀”自然也就痊愈了。結婚是三島人生的也是他的文學道路的重大轉折,他與妻子的正常生活治愈了他在男女關系上的自卑,然后他就堂堂皇皇地開始描寫正常的健康的男女之愛,有《 潮騷 》為證。
      
        我猜想三島自己也不愿說清楚《 金閣寺 》里的金閣到底象征著什么,我認為《 金閣寺 》簡直可以當成三島的情感自傳。溝口的卑怯的心理活動應該是三島結婚前反復體驗過的。我認為如果硬說金閣是一個象征,那么我猜想金閣其實是一個出身高貴、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的象征。三島是沒有能力和這樣的女人完成性愛的,就像許多文弱的少年沒有能力和他心儀已久、一朝突然橫陳在他的面前的美女完成性愛一樣。美是殘酷的,震懾著謙卑的靈魂。我猜想三島婚前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當那美人悵恨不已地披衣而去時,那無能少年的痛苦會像大海一樣深沉。他更加癡戀那美人,并一遍又一遍地幻想著與那美人痛苦淋漓地造愛的情景,就像溝口一遍又一遍地幻想著金閣在烈火中熊熊燃燒的情景一樣。金閣在烈火中的顫抖和嗶剝爆響,就是三島心中的女人在情欲高潮中的抽搐和呻吟。所以當中村光夫問三島:“我以為不要寫第十章燒金閣會不會更好???”三島回答說:“但是中斷性交對身體是有害的?。 蔽蚁脒@其實不是三島開的玩笑,而是他發(fā)自內心的話。正如中村光夫所說:“三島設計燒金閣這種表現,很可能是他在此之前對人生所感到的最官能性的發(fā)情的一種形式?!比龒u是將“金閣作為他的情欲的對象來描寫的”。癡情少年在沒得到美人之前,會想到以死來換得一餉歡愛,但一旦如愿以償后,死去的念頭便煙消云散了。所以溝口火燒金閣之后,就把為自殺準備的小刀扔到谷底,然后點燃了一支香煙,一邊抽一邊想:“還是活下去吧。”是的,朝思暮想的美人也不過如此,還是活下去吧。
      
        我猜想三島寫完《 金閣寺 》后,好評如潮,名聲大振,家有美妻嬌女,物質和精神都得到了滿足,他已經落入了平庸生活的圈套。他的一切都已經完成了,他已經是一個功成名就、家庭圓滿的完人。他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通過完美的、符合道德標準的家庭生活和那把燒掉了金閣的熊熊烈火得到了療治,他再也不必通過編造“迷戀挑糞工人的下體”的謊言來自欺和欺人了。但三島是決不甘心墮入平庸的,他對文學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就像男人對美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一樣。當一個文學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形成了自己的所謂的“風格”之后,要想突破何其困難,沒有風格的作家可以變換題材源源不斷地寫出新作,有風格的作家,大概只能試圖依靠一種觀念上的巨變,來變換自己的作品面貌。因此也可以說,當一個作家高呼著口號,以發(fā)表這樣那樣的宣言來代替創(chuàng)作的時候,正是這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力已經衰退或是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危機的表現。作家如果果然萌發(fā)了一個全新的觀念,那他的創(chuàng)作前途將是輝煌的。但要一個已經寫出了自己的代表作的作家脫胎換骨談何容易,包括三島這樣的奇才,也只能祭起武士道的舊旗,加以改造后,來和自己作斗爭。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功成名就的危機,他不擇手段地想從泥潭中掙扎出來,但這樣做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沉重的。這沉重的代價之一就是三島從此喪失了純真文學的寶貴品格,變成了一個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文學家。代價之二就是他的強烈的理念部分地扼殺了他的文學的想像力。但此時的三島已經別無選擇。與三島同樣面臨困境的作家沒有比三島選擇的更好的了。寫完《 金閣寺 》之后的漫長歲月里,三島在日本文壇上還是熱點人物,他時而當導演,時而當演員,時而做編劇,時而發(fā)表政論,時而組織社團,可謂全面出擊,空前活躍,這些活動表現了三島的多方面的才能,也維持了三島的赫赫名聲。但三島骨子里是個小說家,他真正鐘情的、真正看重的還是小說。我猜想三島在那些紛繁的歲月里,始終處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他所極力宣揚的“新武士道”精神,并不一定是他真正信仰的東西,那不過是他移植來的一棵老樹,是他自救的、漂浮在汪洋大海上的一根朽木。三島清醒地知道,他固然已經名滿天下,但還沒有一部堪稱經典的巨著,來奠定他的大作家的地位。他的一切引起人們的非議的行為,其實都是在為他的大長篇作的思想上的和材料上的準備。他其實把他的《 豐饒之海 》看得遠比天皇重要。當他寫完了這部長篇之后,他也必須死了。他已經騎在了老虎的背上,如果不死就會落下笑柄。
      
        我猜想三島是一個十分看重名利的人,他遠沒有中國舊文人那種超脫的淡泊的心境( 絕大多數中國舊文人的淡泊心境也是無可奈何的產物 )。他也是一個很在意評論家說好說壞的人。寫完《 春雪 》、《 奔馬 》后,他心中忐忑不安,直到得到了川端康成的激賞,心中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寫完《 曉寺 》后,評論家保持著沉默,他便憤憤不平地對國外的知音發(fā)牢騷。由此可見,三島是一個很不自信的作家,評論家的吹捧會讓他得意忘形,評論家的貶低又會使他灰心喪氣,甚至惱怒。三島并不完全相信自己的文學才華。他的自信心還不如中國當代的許多文學少年,當然那些文學少年的狂言壯語也許是夜行少年為了抵抗恐懼而發(fā)出的號叫 —— 壯膽而已—— 底氣卻很虛弱。我猜想三島并不總是文思如潮,下筆千言,他也有寫不出來的時候。寫不出來,他就帶著一群年輕人到國民自衛(wèi)隊里去接受軍事訓練。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文學,因為小說,并不是因為他對天皇有多么的忠誠。三島努力地想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威武的、有著遠大政治理想和崇高信仰的角色,實則是想借此來吸引淺薄的評論家和好起哄的民眾的目光,骨子里是想用這樣的非文學的手段,為他的最后一部長篇做廣告。他最后的剖腹自殺更是做了一個巨大的廣告,一個極其成功、代價昂貴的大廣告。從他的頭顱落地那一刻起,一道血光就把他的全部的文學和他的整個的人生照亮了。從此三島和三島的文學就永垂不朽了。三島的親近政治是他的文學手段,是他的戲,但演戲久了,感情難免投入,最后就有點弄假成真的意思了。其實,如果是真的要效忠天皇,何必要等到寫完《 豐饒之海 》再去剖腹?國家和天皇不是比一部小說要重要得多嗎?但三島的過人之處就是他把這戲演到了極致,使你無法不相信。大多數祭起口號或是旗幟的作家在目的實現之后,馬上就會轉向。所以三島畢竟是了不起的。
      
        我猜想三島臨終前是很猶豫的。從根本上說,他并不想死。他很愛這個世界,但口號喊得太響亮了,不死就無法向世人交待。所以三島是個老實人,是個很有良心的人,其實,你不剖腹誰又能管得著你?
      
        我猜想三島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不能看到他死后的情景,他一定千百次地想象著他剖腹后舉世轟動的情景,想象著死后他的文學受到世界文壇關注的情景。他也許常常會被這些情景感動得熱淚盈眶,但熱淚盈罷,遺憾更加沉重。這是無法子兩全的事,要想實現這些目的,必須死,但死了后就無法看到這些情景。于是他在死前把一切都安排得很妥當,為妻子留下遺言,將腕上的名表贈送給追隨自己的同黨,如果這樣為了天皇義無反顧地去獻身,大概也沒有閑心去思考并辦理這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了。
      
        三島一生,寫了那么多作品,干了那么多事情,最后又以那樣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好像非常復雜,但其實很簡單。三島是為了文學生,為了文學死。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文人。他的政治活動骨子里是文學的和為了文學的。研究三島必須從文學出發(fā),用文學的觀點和文學的方法,任何非文學的方法都會曲解三島。三島是個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但那最后的一刀卻使他成了神。
      
        三島本來沒有什么難解的地方,但也是那最后的一刀使他成了一個巨大的謎語。但幾十年后,我們還要開會來研究他,謎底也就解開了。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作為一個作家,三島是杰出的,杰出的作家并非三島一人,但敢于往自己的肚子上捅刀子的作家就只有三島一人了。
      
        這樣的靈魂是不能安息的。
      
      -------------------------------------------------------------------------------------
      
      
      對于莫言的觀點,并不完全認同,比如他對于三島怕死的推論就略顯草率。不過這至少提供了另一種看三島的角度。
  •     只是看完之后,對其中幾個名詞百度了一下。。。。
      算是對知識面的拓展神馬的~
      
      1 關于圣塞巴斯蒂安
      圣塞巴斯蒂安又名圣巴斯弟盎(Saint Sebastian)傳統上認為死于公元287年1月20日。圣塞巴斯蒂安在三世紀基督教迫害時期,被羅馬皇帝殺害。在文藝作品上,他被描繪成捆住后用亂箭射穿的形象。后來當羅馬皇帝得知他還沒有死時,用棍棒將其打死。
        而另外一種故事則是:圣塞巴斯蒂安外貌非??∶溃实蹛凵狭诉@個近衛(wèi)隊長,甚至希望贈以一半江山來得到圣塞巴斯蒂安的愛。但是塞巴斯蒂安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寧可被亂箭射死也不肯從命。最終以殉教結束了自己三十多歲的生命。據說,這便是 1月20日圣塞巴斯蒂安節(jié)的由來。
        第二個個故事則充滿了想像和人情味兒,因此成了繪畫的重要題材。所有關于圣塞巴斯蒂安的繪畫,都極力地展示著他健美的軀體和利箭穿透身體時的痛苦和毀滅所給人帶來的震撼和壯美。
        圣·塞巴斯蒂安是藝術家們喜好的圣經人物,相較于其他圣哲,他年輕美貌的形象,赤裸的身體呈現古希臘的審美情趣,這更能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的欲望。
      
      三島似乎對于圣塞巴斯蒂安有著變態(tài)般的喜歡,以至于ejaculatio,實在難以理解呢~
      
      2 關于性倒錯
      司法精神病學鑒定中的一種精神癥狀。性對象倒錯通常表現為同性戀,異乎常態(tài)的滿足性欲方式,以戀物癖較多見。性倒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可能有所收斂或緩和,但在某些情況下又可能表現出來。性倒錯者實施犯罪行為,一般不排除責任能力。只有精神分裂癥患者和顳葉癲癇患者產生性倒錯的,才能被判定為無責任能力。
       性倒錯是導致同性戀發(fā)生的部分或主要原因,而不僅僅是同性戀的代名詞。一般性倒錯我們可以稱為性變態(tài).而性變態(tài)包括的含義和現象就很廣了。
        性變態(tài)也可稱為性倒錯,包括性心理方面的變態(tài)與性行為方面的異常。凡是與生殖沒有直接聯系或代替之引起生殖的性活動,在尋求性滿足的對象或滿足性欲的方法上與眾人不同,并與當時的社會風俗相違背而獲得性滿足的行為都稱之為性變態(tài),即:性倒錯。
      
      書中的主人公應該就是性倒錯者吧,大量類似同性戀的行為描寫。而三島本身對于真實世界的自己又似乎閃爍其詞,真是難以捉摸的作家。
      ===================================================
      本作原名《仮面の告白》,仮面一次總是讓我忍不住思考,這到底是三島真實內心的表述,抑或僅僅向大家展示了假面呢?
  •     算是看的三島的最后一部小說。
      
      一開始,聽介紹都說其實這本書才是最真實的Yukio,從被稱之為愛的偏移到性的錯位,這是他一直矢口否認的自白,但是卻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在國圖讀的這本書,也許是摩羯的關系,三島的文字一直處于一種自相矛盾的狀態(tài),作為和不作為,行動和不行動,加之受到了日本傳統禮教的熏染,他的文字從道德的束縛中有不羈的成分,但是在所謂的浪蕩的中,他卻是如是的一個保守者。
      
      ——從欲望和道德的相互糾纏,到理性和毫無理智的搏斗,從它對男性的錯位崇拜到對女人的冷漠,他的矛盾構建了以往所有的文字,所以其實對于很多研究三島的人而言,《假面》算是一本理論學,里面能找到三島的價值觀、性觀和人生觀,這些理論的奠基才有了三島其他的文字——也就是說,其實真正會看三島的人,先從其他的書去認識這個長著一副電影面孔的男人,然后再看《假》,你會開始恍然大悟,在他過去的文字里面那些潛在意識對男性的崇拜、對女性的蔑視和厭惡感其實都是事出有因——然后你在回頭讀他,你會發(fā)現,原來他真正的文字一直都是他最殘忍的那副面具,撕下之后就是他血淋淋的面容。
      
      其實你可以大致歸納一下三島的文字內容,關于兩項的是最多的——性、和死亡。如果非要扯上他是摩羯的緣由也并無道理,算是這個星座潛意識里面常常思考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從小的生存環(huán)境,和祖母和鄰家的女孩,在女人的世界里面三島對自己的性別沒有了過分的意識,其次他對死亡有了強制性的思考,接著是性,接著是對男性的崇拜……然后接著,從1948年得《假面》到《富饒》這算是三島帶上面具的過渡,從一開始就以真實的面孔出現,確實所有的讀者都被擺了一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他真的敢第一次就暴露自己的潛在自我,但是所有人還是相信這個僅僅是三島虛構的一個人物罷了。
      
      接著,得到了面具認可的他開始發(fā)瘋的欺騙所有人,他生硬的在文字中描述男女之歡,然后生硬的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個性觀所謂“正?!钡膶用嫔稀Y果這種欺騙反而成了他最致命的一刀。
      
      最后他自己都迷失了自己,他自己都記不得自己面具自己的那張面孔,然后在政壇和文壇之間穿梭著。他模仿了那張在小時候激起自己性欲的圖片——圣塞巴斯蒂安,然后繼續(xù)模仿者一個被他稱為“正?!钡哪腥?。
      
      直到最后他選擇了自殺諫世。
      
      沒有人知道那張面具上面真正的人臉,到如今也是。他就好比是圣塞巴斯蒂安,那張美麗的面具下,是一張不畏死亡的臉龐。
  •     
      當海水翻滾著污濁的波浪,用幾近叫囂的姿態(tài)向頭頂的天空嘶吼之際。
      岸上的觀望者有動靜了,他只是瞇著雙眼發(fā)出陣陣嘆息。
      最終海天相接的那一剎那,眼里原本微弱的光倏爾熄滅了。
      
       ——片段Ⅲ
      
      
      愈發(fā)覺得日子陰翳起來了。
      
      
      不只是昨夜里的搗蛩聲攪碎了原本坦蕩的心情,還是浸在連綿不絕的細雨中給沖洗掉了難得的興致。竟是覺得生命的色調已是將近被暗而鉛灰給完全覆蓋了。向往悶熱沉重的午后,窗外滲進幾分躁動的熱氣,普天被烏云陰霾頭頂的天空,就連光線也順勢隱匿了起來。那氣氛又恰似日薄西山的黃昏,不過少了絢爛如煙霞的橙紅色火焰。也似被谷雨滴了一整夜的黎明,沒有日出的晨景中不時剪掠而過的是疾行的鳥禽。我學著瞋目而視的看客,不顧目盡眥裂,也無能從眼前的生命中洞察出何種能鼓舞人心或令我歡愉的事物。悲觀的情愫已是敞開胸襟擁我入懷,我卻在此等榮膺前徘徊。啊,在怪起那肆意就開始翻騰的回憶,一些快被我書寫過淡忘萬回的,卻總是盡力覓到任何一處可供攻破的切入點,再如江河入海般傾瀉。
      
      
      也曾想過戴上假面自我告白,鑒于三島由紀夫的影響,在頂禮膜拜后,卻又滋生得幾分惺惺相惜的自憐,驚嘆自己的情感與其出入一轍的相似,更是在此般昏暗荒蕪的年歲中,莫大的慰藉了。再便是他特有的民族情懷,極端的軍國主義,天生對流血的癡迷,強加到我身上似乎有些不妥,但內心幾處感同身受又讓我不猶思忖起來,深處掩埋的晦澀,甚至陰翳的情感,怕是容不得過外人述說的罷。但越是有所依據的共鳴,卻正是其間我苦厄的根源。有時了然一切所帶來的須臾滿足是用余生的所有歡愉做砝碼交換的。我沒有近江,可我有同樣意義重大的人幾度讓我在深不可測的海洋里反復擊打著,只為與岸上的礁石撞擊時那刻抽離生死塵世的快感,當最終與天完美銜接時,我就知曉了,生命中再也不會有,就像不曾有過那般,殷紅如斯的夜色。
      
      
      
      在離窗一步之遙的地方,他撣去斗篷上的毛發(fā)。
      他指著冰峰起誓:“睡吧親愛的,我必如雪崩再來。”
      
       ——片段Ⅳ
  •     讀的三島由紀夫的第一篇是《潮騷》,之后是《愛的饑渴》,最后是《假面自白》,至此完全顛覆了最初看三島作品時的那種感覺。從《潮騷》到《假面自白》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那種如海風吹過的感覺消失了,留在腦海中的只有血腥、疼痛、死亡。這書看了三次才總算全部看完,每次都是看到一半就斷了。
      書中的“我”瘦弱斯文,是那么的迷戀死亡,甚至幻想家人全部被炸死,自己也犧牲于戰(zhàn)場,還有,幻想著切開自己同學的肉體,血噴在自己臉上,這些怎么看都覺得變態(tài)。不過其實,“我”根本就不想死,入伍后得到一個機會,還不是飛快的逃離了。
      很少有人能夠看透自己的假面,敢做出這樣的自白,將心理中的極端、矛盾和變態(tài)描述的如此淋漓盡致。
      三島最后還是實踐了他自己的幻想,正如書中說的“我盡量選擇原始野蠻的東西:箭、短刀和矛等。為了延長苦悶,應該是腹部受到襲擊。犧牲者必須竭力高呼,使人感到長久、悲傷、慘痛、無法形容的存在的孤獨”。不知道他在剖腹時有什么樣的體會,那種疼痛真的會引起生命喜悅的燃燒嗎?
  •     《假面自白》
      三島由紀夫 2011-4-27
      
      理智上認為是丑惡的,感情上卻簡直會當做是美。美是在索多瑪城里嗎?……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性欲與愛情的分裂。
      “我心想,大概人沒有任何欲望才能真正愛女性?!?br />   愛著園子,卻對她沒有任何肉欲,這種分裂,讓他恐懼絕望。
      
      ●喜歡骯臟的,未被理智污染的,純粹動物性的雄性肉體
      喜歡骯臟的清廁夫和汗臭的士兵。更深的是被其身上的“悲劇性命運”所吸引。雖然我心理上“希望成為那悲劇美的主角”,但實際上我內心清楚,那種事情是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就是說,這種憧憬讓我體驗那種被拋入悲劇命運的美感,卻不至真的墮入悲劇的生活。演戲,實際上也是這種“安全地體驗悲劇美”的游戲的一種。
      ?
      ●美的毀滅,比美本身更美。
      對受殘殺的少年的熱愛?!妒フ呷退沟侔骸芳て鹞业谝淮蔚挠睿蔀槲倚曰孟氲脑慈?。
      
      ●身體殘弱,缺乏勇氣,非常向往死亡,卻又非常怕死。
      逃兵。
      
      ●——所謂“假面的自白”
      倒錯的自己,讓自己習慣了演戲,習慣了戴上假面的生活,用自欺、自我暗示掩飾自己的無知,將自己修飾成一個“并不在乎這一切”的人,卻沒有意識到這只是一種自我陶醉。
      
      ●結尾:“我”站在激起自己性欲的男子與自己愛著的女人之間,身心被矛盾撕裂。
      “這瞬間,我心中仿佛有某種東西被殘酷的力量撕開了兩半,就像雷電把活樹劈成兩半一樣?!曳椒鹂吹轿业拇嬖诒荒撤N可怕的‘不存在’所取代的一剎那?!?br />   
  •     鳳凰衛(wèi)視2月28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我很少介紹現當代的日本文學,為什么呢?那是因為我總是覺得對當代的在世的很多年輕的日本作家并不是太感興趣??赡苁俏易约洪喿x的范圍有限,或許是我自己的偏見,我總是在懷念一些我心目中的黃金時代的日本小說家。什么叫黃金時代呢?其實并不算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這些老一輩的作家,在我看來他們的作品對我來講也不是太合胃口,我比較喜歡的大概像谷崎潤一郎以后的,比如像三島由紀夫,尤其是川端康成,還有后來的大江健三郎等人。這個禮拜我就跟大家介紹三位作家的三個代表作,這三位作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什么特點呢?他們三個都是自殺死的,那么這三個自殺死去的作家在國際上都很受追棒,很受歡迎。
      
      今天首先給大家介紹一個自殺死得最壯烈,但也最可笑的,就是三島由紀夫。三島由紀夫是怎么死的呢?我相信大家很多人都聽過了,大家都知道他發(fā)表了一番激烈的演講之后,拿著武士刀切腹自殺。但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就是,在這個壯烈行為的后面是什么呢?就是他切腹的時候,他其實痛得要命直喊娘,叫介錯,在后面趕快把他頭砍下來就算了,把他一刀送去就走了。
      
      無論如何他到底還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不要管他的政治立場,不要管他非常古怪的極右的這么一種意識形態(tài)主張。我特別注意到三島的死,跟他的小說里面似乎是有呼應關系的。他的小說里面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些他自己的身影,比如說一個年輕小男孩,小時候身體非常弱,對自己的生理條件非常不滿意,甚至因此自卑,同時影響到整個人性格的發(fā)展。
      
      好,后來我們知道三島由紀夫是玩健身,健美得不得了,甚至開始自戀迷戀自己的身體,找人去拍他那些心目中絕美好男兒的照片。這就讓我想起他這本名作《金閣寺》,《金閣寺》這本小說里邊的主角也是一個被自己的生理條件所困擾的一個男子,這個男子的故事其實是個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故事,只是被三島由紀夫寫成了小說。這個事件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二次大戰(zhàn)之后,京都非常有名的古剎金閣寺,金閣寺其實叫路野寺,而這個路野寺其實是個占地還相當大的寺院,而金閣是其中一個部分,但由于金閣太美了,太有名了,所以以后整個地方就叫金閣寺。這個金閣它是一個三層樓的建筑,三層分別是按照不同的樣式搭起來的一個貴族式的閣樓,而這個閣樓外面鋪了一層金箔,所以在日光底下是金光閃閃,非常非常的華麗而優(yōu)美。當時金閣寺里面有一個小僧人,這個小僧人不知道干嗎失心瘋了,居然在一個晚上放把火把它給燒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金閣寺是已經重建過的金閣寺。三島由紀夫就根據這個故事,去把一個把心目中一直常常在念想著某種人物的類型寫進去,那個類型就是我們這個小說的男主角了。
      
      這個男主角有什么樣的生理限制呢?就是他從小口疾,本來口疾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不算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但是三島由紀夫在這個小說里面非常讓人信服的去描寫了,這個小男孩他怎么樣因為自己不太容易跟別人溝通,常常會被人誤解,于是習慣地開始掩埋自己,習慣地不太說話,習慣地沉默,逐漸逐漸在心里面因為自己的自卑感,因為不善于表達自己,后來變成不愿表達自己,慢慢構筑了一個很奇怪的、別人不一定能夠了解到的內心世界。
      
      說到這里面我們就能看到三島由紀夫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代主義小說家,也就是非常擅長把寫作重心轉移到內向的世界,而且不斷不斷地內挖,這個內挖挖到三島由紀夫的境界,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哲理化的地步,他哲理化的地步甚至讓你覺得這不像是一個念過大學的普通的出家人,能夠想到那么復雜的一些狀態(tài)嗎,這讓人非常懷疑。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不需要去信任這個說里面的主角到底有多可信,我們應該信任的是三島由紀夫他的文字、他的筆法、他的敘述如何去結構這樣的事件。
      
      比方說這里面就提到,這個小出家人他繼承父業(yè)。日本那個和尚我們知道是父傳子,子傳孫的,然后他就入讀了一個佛教大學,他在金閣寺里面出家,然后到了金閣寺附近的大學,大谷大學讀書。在大學念書他一注意,就注意到了學校里面有一個同學,他覺得可以當朋友,那個同學是一個非常嚴重的X型腿,這個腿是有點問題的。“入學當初我就注意到柏木(這個人叫柏木)并不是沒有原由的,他的殘廢使我放心了,他X型的腿從一開始就意味著對我所處的條件的共鳴?!苯Y果他跑去跟他搭訕交朋友。沒想到這個柏木也很厲害,他一來就跟他說:“你為什么來和我搭話,我全明白了,殘疾人之間可以交個朋友嘛,不過比起我來你把自己的口疾看得太嚴重了吧,你過份地重視自己,所以和自己一起過份地重視自己的口疾吧。”
      
      你看這就很厲害,然后我們再來注意一下,這么一個覺得自己身體很有問題的人,他怎么樣去慢慢的因為身體為他帶來的世界,而一步一步地影響了他的整個性格跟世界觀。三島由紀夫非常注重肉體對一個人的作用,那么這一點使得他跟某些法國哲學家可以相通,所以我們就不會覺得奇怪,為什么?他曾經非常崇拜一些法國的哲學大師,比如說像巴塔耶這樣的一些人,然后又由于他這么內向的想法,所以他腦子里面出現的一些想象就很有趣。
      
      比如說,這里面就說到他當時在寺院干了一件非常壞的壞事,他后來一再猶豫要不要告訴主持,要不要跟他懺悔,然后他就在這一點上面想了半天,覺得他是不是可以偽裝下去,他是不是可以坦白地懺悔。但是在這里面他就想到,你注意這個人有趣的地方,他說他懺悔的話或者不懺悔的話,最重要的是之后可不可以無所知曉地度日子。“倘使我犯了罪并且多少還有智慧,我可以完全模仿無辜度過純潔的沉默日子?!庇谑撬蜎]有必要去懺悔了。由這個地方你可以見到,他對人間的那種所謂的道德規(guī)則,其實有個非同一般的理解。
      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1_03/01/4905719_0.shtml
  •     看這本書時,我很混亂。我一邊看著三島的獨白,一邊想著自己的。如果是我,我不會對自己經歷的人生進行如此清晰的回憶。尤其里面有許多隱秘的、一般人看來近乎羞恥的事情。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但我在看這部小說時,就幾乎將他當做三島的人生了。在看的過程中,我回想了許多自己的事情,很多我不敢告訴別人也羞于告訴別人的事情。在我看來,如此清晰的回憶是可怕的。可是又很無耐,有什么辦法呢,那就是自己,真實的自我。
  •   我最喜歡的三島由紀夫的一本書。
    我發(fā)現你很擅長描寫你自己的心里變化啊。這個,,,一個科學家怎么可以這樣。
    另外,有一天我?guī)熋脕淼轿倚伦獾男∥荩吹轿視苌嫌小都倜娓姘住?,非借不可。然后我告訴她其實這是一本非常情色的同性戀書籍。于是,她放棄了。
  •   @宋癡 謝謝,不知道哩,不過我肯定不會是科學家就是了。
  •   這本書我讀了很久才讀完。一直都不喜歡翻譯后的日本書籍,以前想著學日語,看原文。結果這么多年過去日語還停留在見面say hi的程度。
    反正人生就是這樣唄,不斷的嘗試、逃避、自我蒙蔽、反思。反正最終還是要欣然接受命運最初對我們的劃定。
  •   雖然沒讀過原文~不過看樓主的對比,還是覺得唐比劉翻譯得順暢~~
    我就比較喜歡斷句的翻譯,看起來更像中文。好多大長句真是太費腦子了,而且也沒有意境。
  •   反正我看劉的看得鬧心死了。
  •   樓主用心了。一開始看唐月梅的譯文不習慣,后來漸漸覺得通暢了。我也翻譯過一些日文的小說,總是會遇著各種困難,日本作家的句子正是有大又長,唐月梅在翻譯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文的結構,未作太多的斷句。我贊同一樓的看法,斷句的翻譯看起來更像中文,更能讓讀者讀通。但能否保持原文的韻味,就是另外一回事咯。
  •   沒看過劉版的,覺得唐月梅譯的不錯。
  •   為什么我看了lz的對比 以為是劉翻譯的更順暢呢 倒地。。
  •   為什么我更喜歡劉版?難道是我口味太奇特了?《百年孤獨》也是,喜歡黃錦炎譯本,對好多人說的高長榮版無感
  •   一派胡言。。。。。。。。
  •   只有把豐乳肥臀這樣的文字當題目的人才會在性上大做文章。話說春雪主人公是松枝清顯吧,哪個譯本是春顯啊。
    借昆德拉一句話,要是人們只關注卡夫卡的生平心理隱私之類不去看文本,那卡夫卡就免不了要再死一次了。
  •   其實是否要把作家和作品聯系起來,還需要看具體情況,像三島這種作家,不看生平是不能讀作品的。三島畢竟不是卡夫卡,他是個作家,不太能算是個小說家。當然,是我個人這么認為的。
  •   “沒有人知道那張面具上面真正的人臉,到如今也是。他就好比是圣塞巴斯蒂安,那張美麗的面具下,是一張不畏死亡的臉龐?!?/li>
  •   "三島由紀夫非常注重肉體對一個人的作用,那么這一點使得他跟某些法國哲學家可以相通,所以我們就不會覺得奇怪,為什么?"
    后面解釋的怎么就已經不是肉體對精神影響的這個話題了啊?不懂不懂。
  •   看到了,是寫在前面的:就是他從小口疾,本來口疾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不算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但是三島由紀夫在這個小說里面非常讓人信服的去描寫了,這個小男孩他怎么樣因為自己不太容易跟別人溝通,常常會被人誤解,于是習慣地開始掩埋自己,習慣地不太說話,習慣地沉默,逐漸逐漸在心里面因為自己的自卑感,因為不善于表達自己,后來變成不愿表達自己,慢慢構筑了一個很奇怪的、別人不一定能夠了解到的內心世界。
  •   是鹿野寺不是路野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