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阿瑟·米勒 頁數(shù):137 譯者:陳良廷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上演于1947年的《都是我的兒子》獲得紐約劇評界獎,米勒也因此一舉成名。這是一出易卜生式的社會道德劇,寫一家工廠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向軍方交付不合格的飛機引擎的氣缸,致使二十一名飛行員墜機身亡。他嫁禍于人,雖然逃脫了法律制裁,卻受到良心的譴責(zé)。最后他認(rèn)識到那些喪命的飛行員“都是我的兒子”,遂飲彈自盡。
作者簡介
阿瑟·米勒(1915-2005)
美國杰出的戲劇家,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成名作《都是我的兒子》一九四七年上演,兩年后《推銷員之死》為其贏得國際聲譽。一生抉獎無數(shù),包括兩次獲紐約劇評界獎,一九四九年獲普利策獎。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美國某市郊區(qū),凱勒家的后院。當(dāng)代某年八月。舞臺左右圍著高高的、密密的白楊樹,給院子帶來一種與世隔絕的氣氛。舞臺后方是屋子的后面和敞開的、沒有頂棚的門廊,門廊通進院子六七英尺。屋子是兩層樓,有七個房間。在二十年代初屋子造好的時候,這座屋子約值一萬五千美元。現(xiàn)在屋子已經(jīng)粉刷一新,看上去又整潔又安逸,院子里草地綠油油的,各處的花木都過了時令。右方,屋旁,看得見一條汽車道的入口,不過白楊樹擋住了視線,看不見汽車道一直通向舞臺前方。舞臺前方,左角是一棵細(xì)長的蘋果樹,只剩下四英尺高的半截樹橛,樹干的上半截連枝帶葉倒伏在樹邊,樹枝上還結(jié)著蘋果。舞臺前方右邊是個棚架式的小亭子,形狀像個貝殼,檐邊彎彎曲曲的棚頂上吊著個裝飾燈泡。院子里散放著幾把花園中歇腳的椅子和一張桌子。靠近門廊臺階的地上是只垃圾筒,旁邊是焚燒落葉的鐵絲架。幕啟時,正是星期天的清晨。喬·凱勒正坐在太陽下看星期天版報紙的征求廣告,報紙的其他幾版整整齊齊地擱在身邊的地上。在他背后,亭子里,吉姆·貝利斯大夫正在桌邊看報紙的另外幾版。凱勒年近花甲。感覺遲鈍、體態(tài)笨重,經(jīng)商這么些年,還是能從他身上看見機器廠工人和老板的影子。每當(dāng)他看報念信,說話聽講的時候,總是全神貫注,這種神情只有沒受過教育的人才有,他們對許多眾所周知的事物,還不免大驚小怪。這個人做出的判斷總是全憑經(jīng)驗和莊稼漢之流的常識。他是個出眾的人。
編輯推薦
《都是我的兒子》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