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阿特拉斯 頁數:2560 譯者:李坤成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磁共振成像(第3版)(上下卷)》是一部闡述腦和脊柱疾病的權威性巨著。全書分上下2冊5部分35章,第一部分詳細闡述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脈沖序列和磁共振偽影;第二部分闡述了多種腦部常見病和少見病的磁共振成像診斷及鑒別診斷;第三部分闡述了顱底解剖和顱底常見病的磁共振成像診斷及鑒別診斷;第四部分闡述了脊柱脊髓常見病和少見病的磁共振成像診斷及鑒別診斷;第五部分闡述了磁共振功能成像和磁共振波譜的臨床應用。本書內容豐富,囊括病種多,部分少見疾病在國內出版的相關專著中尚未見到。本書是國內外有關腦和脊柱疾病磁共振成像最為翔實的版本。對疾病的論述詳盡,從疾病的發(fā)生、流行病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直到詳盡的磁共振成像表現和診斷,更有多數疾病加有鑒別診斷,部分章節(jié)以解剖區(qū)域闡述相關疾病。圖片豐富,其中穿插的病理組織圖片、尸檢圖片和術中圖片更是難得。
作者簡介
斯科特.阿特拉斯(ScottW.Atlas)博士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放射學教授,醫(yī)學中心神經放射科主任,在國際磁共振專業(yè)領域是泰斗級人物。
譯者李坤成教授,是宣武醫(yī)院放射中心主任,首都醫(y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分會全國委員、影像工程學組組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李坤成教授專長于神經影像學和心血管影像學,在比較影像學、數字化影像學及圖像后處理和醫(yī)學影像學臨床應用質量控制等三個方向開展研究工作。曾主編專著5部,其中《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診斷學》和《心臟及大血管疾病磁共振診斷圖譜》,填補了國內空白。其所在的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設備,影像診斷、影像技術和醫(yī)學工程緊密結合的科研工作居國內領先地位。
書籍目錄
本書作者
本書譯者
第一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致謝
譯序
上卷
第一部分 原理
第1章 設備:磁體、線圈和硬件
第2章 磁共振成像的對比生成和處理
第3章 成像的原理
第4章 對比劑和弛豫效應
第5章 血流和血流動力學的基本原理
第6章 快速成像原理
第7章 磁共振彌散和彌散張量成像
第8章 磁共振灌注成像
第9章 磁共振成像偽影
第二部分 腦
第10章 腦發(fā)育異常
第11章 斑痣性錯構瘤病和其他遺傳性綜合征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表現
第12章 癲癇
第13章 腦白質病與遺傳性代謝障礙性疾病
第14章 腦內腫瘤
第15章 腦外腫瘤
第16章 顱內出血
第17章 顱內血管畸形和動脈瘤
第18章 腦缺血和梗死
第19章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和臨床應用
第20章 頭部創(chuàng)傷
第21章 顱內感染
第22章 腦的正常老化、癡呆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下卷
第三部分 顱底
第23章 顱底
第24章 蝶鞍和鞍旁區(qū)
第25章 顳骨解剖及疾病
第26章 眼、眼眶和視覺系統(tǒng)
第四部分 脊柱與脊髓
第27章 脊柱和脊髓的先天畸形:胚胎學和畸形
第28章 脊柱退行性疾病
第29章 脊柱與脊髓腫瘤
第30章 脊柱外傷
第31章 脊柱與脊髓的血管異常
第32章 脊柱的感染及炎性病變
第五部分 應用進展
第33章 臨床功能磁共振成像
第34章 精神性疾病
第35章 磁共振波譜和神經疾病的生物化學基礎
附:彩圖
序言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設備:磁體、線圈和硬件1895年11月8日,在巴伐利亞的伍茲伯格,威廉?倫琴在研究陰極射線管時檢測到一種從射線管發(fā)出的輻射線。1896年1月初,關于x線的這一發(fā)現已經被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報紙所報道,至1月末,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開始使用能證實倫琴發(fā)現的設備。幾乎在發(fā)現X線的同時即產生了人體x線圖像,1896年4月(倫琴發(fā)現x線6個月后),F.H.威廉姆斯在波士頓醫(yī)學會議上展示了x線的人體骨骼成像。從發(fā)現核磁共振(nucleaF,magnetic resonance,NMR)現象到獲得臨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圖像歷時l40年,與x線相比較,MR成像技術在發(fā)展方面所花費的時間和所付出的努力都顯示了MR基礎科學和技術本身的復雜性。荷蘭物理學家C.J.高特在1936年首先提出了NMR理論,但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布洛赫、珀塞爾及合作者才將這一理論在真空室以外的實驗中得到證實。NMR早期主要用于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基礎科學研究,這些早期研究應用于試管大小的樣本,或者用于通過真空室的原子或分子束,主要應用當時較好的物理實驗室常有的標準化、相對小的磁體。NMR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匯集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有趣的是,這些科學家中的許多人最初對人體成像的實用性提出過質疑。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僅有少數人體和動物組織的NMR研究報道。1973年Lauterbur提出的關于應用梯度磁場對NMR空間位置進行編碼的提議成為開啟現代NMR臨床應用的鑰匙,使人體斷層解剖圖像的獲得成為可能。幾年以后,諾丁漢大學兩個研究組在1976年和l977年首先獲得人體解剖圖像。用于人體成像的設備應能產生強度高、特別均勻和磁場非常穩(wěn)定的大容積磁體;換言之,必須將NMR設備從處理試管內樣品的規(guī)格升級成能對人體進行研究的規(guī)模。20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應用這樣的磁體進行實驗,很快獲得了整個人腦或軀干的NMR信號。人體的解剖結構非常復雜,從人體發(fā)出的NMR信號具有復雜的時間依賴性電壓變化,為了引出這些信號,人們在磁體內部放置特殊接收線圈,以精確測定時間依賴性電流。這一領域的早期研究和開發(fā)提出了控制這些線圈中的電流和將NMR信號轉化成圖像的方法,包括反投影、敏感點和場聚焦技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磁共振成像(上下卷)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