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5 出版社:湖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作者:R·P·費曼 頁數(shù):238 字數(shù):165000 譯者:李紹明,李超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因為已經(jīng)有《“別逗了,費曼先生!”》問世在先,所以這里要解釋幾句。 首先,雖然本書的主旨一仍舊貫,說的仍然是“一個怪人的種種冒險”,可是,這里所述的冒險經(jīng)歷與前書不同:有的輕松,有的悲情,可是,大多數(shù)時間里,費曼先生無意玩鬧——雖然往往也很難說。 其次,這本書里所講的故事,比起“別逗了”講的那些,彼此的聯(lián)系更其松散。那本書里的故事系以年月,排成一部流水帳,貌似有些條理。(結(jié)果有的讀者把“別逗了”當(dāng)成是費曼的自傳。)我的動機很簡單:自從聽到最初的費曼故事,我就有了強大的欲望要跟別人分享。 最后,這里的故事大多數(shù)不像從前那樣,羅里羅嗦湊滿差不多長的篇幅。關(guān)于這一方面,我要簡單地說明如下。 第一編,“怪人”,開頭寫的是那些對費曼影響最大,終于造成了費曼個性的人們:他的父親摩爾,還有他的第一位愛妻阿蓮。第一個故事是根據(jù)BBC的一個節(jié)目改寫的,那篇故事叫做“發(fā)現(xiàn)的樂趣”,制作人是克利斯多佛·薩克斯。阿蓮的故事——本書的書名即來自這個故事——要費曼講述那是痛苦的。有過六個不同的故事。這次的故事是歷時十年把那六個故事拼裝起來的。終于拼裝完成的時候,費曼特別喜歡它,很愿意跟別人分享。 第一編里的其他故事,雖然總的來說調(diào)子輕松,可我還是認真的把它們收進本書,因為不可能再出一本“別逗了”。費曼特別引為自豪的是那篇“就像數(shù)一、二、三……那么簡單”。有時候他曾打算把它寫成一篇心理學(xué)論文。此編最后一章收入的通信,是蒙了格溫妮絲·費曼,弗里曼·代森和亨利·貝蒂所惠,在此要表示感謝的。 第二編,“費曼先生在華盛頓”,不幸成了費曼的最后一次冒險。這個故事特別長,因為故事的內(nèi)容還沒有過時。(較短的版本已見《工程與科學(xué)》和《今日物理學(xué)》兩雜志。)這篇故事沒有發(fā)表的更早,是因為費曼在羅杰斯委員會服務(wù)以來又作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大手術(shù),外加放療、過高熱療和別的治療。 費曼與癌癥長達十年的戰(zhàn)斗于1988年2月15日結(jié)束了。那是他在加州理工學(xué)院講完課之后兩星期的事。我決定收入他一篇最雄辯、最引人入勝的講演作為本書的尾聲,演講的題目是“科學(xué)的價值”。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編 怪 人 科學(xué)家是怎樣做成的 “你干嗎在乎別人怎么想?” 就像數(shù)一、二、三……那么簡單 上進 旅館城 赫爾曼到底是誰? 費曼,歧視女性的豬! 信不信? 我剛跟他握過手! 通信 照片與素描第二編 費曼先生在華盛頓:調(diào)查“挑戰(zhàn)者”號失事原因 引子 自殺 冷的事實 注意六點! 探子 神奇的數(shù)字 附件之爭 第十條建議 會見媒體 事后的思索 附錄F:航天飛機可靠性之我見尾聲小序科學(xué)的價值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科學(xué)家是怎樣做成的 我有個朋友是個畫家。他有時候持一種觀點我不能同意。他會拿起一朵花,說:“看,這花兒多美,”這我同意??墒撬又f,“我,一個畫家,能看到一朵花兒有多美,可是你,一個科學(xué)家,什么都來分析一番,就把它弄得索然無味了?!蔽乙詾樗悬c頭腦不清。 首先,他所看到的美別人也看得見,我相信我也一樣。盡管我的審美眼光可能沒有他那么精致,一朵花兒的美我還是能夠欣賞的??墒?,與此同時,我從一朵花兒所看到的,要比他多得多。我能想象到其中的細胞,那些細胞也有一種美。不光在厘米的尺度上有美;在更小的尺度上也有美。 細胞中有復(fù)雜的作用和過程。花兒的顏色是進化而來,吸引昆蟲為其傳播花粉的:這件事很有意思;這意味著昆蟲能看到那些顏色。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我們的美感,也存在于較為低等的生命形式嗎?許許多多有興味的問題來自科學(xué)知識,而這些興味只會增加一朵花所引起的興奮、神秘感和敬畏之心??茖W(xué)知識只會增加點什么。我不明白何以會減少什么。 對于科學(xué),我一向是很專一的。年輕的時候,幾乎傾了全部心力在它上面。那些年月里,我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去學(xué)習(xí)所謂的人文學(xué)科。大學(xué)里開的文科必修課,我也是能逃就逃。只是到了后來,年事漸長,也有了一些余閑,我的興趣才擴展了些。我學(xué)了繪畫,也讀了點書,可我仍然是個相當(dāng)專門的人,所知不多。心力是有限的,只能把它用在某一特定的方面。 沒等我出生,父親就跟母親說:“生個兒子,將來就是個科學(xué)家?!薄疫€是個小男生的時候,放在高腳童椅里只有一點點,父親拿來許多鋪浴室用的小瓷磚,各種顏色的都有。我兩個一塊兒玩。父親把小瓷磚在我的高腳椅上一塊塊豎起來,擺成多米諾骨牌的樣子,我推動一頭,它們就全倒下。 玩了一會兒,我就下手和父親一塊兒排。很快,我們就玩起了更加復(fù)雜的花樣:兩白一藍,兩白一藍,如此這般。母親看見了說:“才多大的孩子呀,別難為他了。他要擺塊藍的,就讓他擺塊藍的好了?!? 可我父親說:“不。我要叫他看到什么是排列,排列是多么有趣。我在教他基礎(chǔ)數(shù)學(xué)呢。”就這樣,他很早就開始告訴我這個世界如何如何,多么有趣。 我家有一部大英百科全書。我小時候,他常常把我放在他膝上,給我讀里邊的條目。我們讀到比如說有關(guān)恐龍的條目。條目里談到霸王龍,會說:“這種恐龍高25英尺,頭寬6英尺?!? 這時父親會停下來,說:“那,咱來看看這什么意思。這就是說,假如它站在咱們院子里,它的頭能夠到咱家的窗戶,到這兒?!?我們那時在二樓。)“可是,它鉆不到屋里來:它的大腦袋比窗戶還寬哪?!辈还茏x什么,他都要給我翻譯一通,盡量讓那東西有點現(xiàn)實感。 想想竟有這么大個頭兒的龐然大物,真的是很興奮,很好玩——而且它們?nèi)紲缃^了,還沒人知道為什么。我倒不是害怕,于是有一天會出來那么一匹,從我家的窗戶扎進頭來。但我跟父親學(xué)會了翻譯:不管讀到什么,我都盡力弄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實際上說的啥,有什么意義。 我和父親常去凱茨基爾山區(qū),那是紐約的城里人消夏的地方。做父親的都到城里上班,周末才返回山中。周末,父親帶我到樹林里散步,那時候,他會給我講一些樹林里正在發(fā)生的有趣的事情。別人家的媽媽見了,以為那樣很好,以為父親們都應(yīng)該帶著孩子散步。于是她們就去做丈夫的工作,可是沒有什么效果。她們便央求我父親帶上所有的孩子。我父親沒答應(yīng),因為他和我有種特別的關(guān)系。結(jié)果是,別人家的父親們只好各自帶自己的孩子去散步了。 周末過去了,父親們都回城里做事去。孩子們聚在一起在地里玩。一個小朋友問我:“看見那只鳥了嗎?那是什么鳥?” 我說:“我一點都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說:“那是只紅頷鶇。你爸爸啥也沒教你!” 正好相反。我爸爸教了。他教過我:“看見那只鳥了嗎?”他說,“那是只斯氏鳴禽。”(我知道,到底叫什么,他也不知道。)“好罷,意大利語叫做查圖拉皮梯達。葡萄牙語叫彭塔皮達。中國人叫它成龍達,而日本語里,它叫做卡塔諾特柯達。你可以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叫出那鳥的名字,可是到頭來,關(guān)于那只鳥你還是一無所知。你僅僅是知道世界上不同的人怎樣稱呼那只鳥罷了。所以,咱們來仔細看看那只鳥在做什么吧——這才是重要的?!?于是,我很早就學(xué)會了,什么是知道一件事情的名稱,什么叫懂得那件事。) 他說:“比如,你瞧:這只鳥一直在啄弄它的羽毛??匆娏藛?它一邊遛來遛去,一邊還在啄弄羽毛?!? “看見了?!? 他說:“依你看,為什么鳥類要梳理羽毛呢?" 我說:“唔,大概它們飛行時弄亂了羽毛,所以要理理整齊?” “好嘞,”他說,“那樣的話,剛飛完時,它們就要很勤快地梳理,而過一會兒以后,就該緩下來了。知道我的意思了?” “知道?!? 他說:“那么,咱來看看,是不是剛降落的時候啄弄得多些。” 這不難看出:那些落地以后遛了一會兒的鳥,跟那些剛剛降落的鳥,梳理羽毛的行為差不很多。于是我說:“得,我想不出來。那您說,鳥兒為什么要梳理羽毛?” “因為虱子在困擾它們,”父親說?!傍B的羽毛上會掉下一些蛋白質(zhì)片片兒。虱子就吃這些片片兒?!? 他繼續(xù)說道:“虱子腿上沾有蠟質(zhì),而有些螨類就以此為生。螨類不能完全消化那些蠟質(zhì),就從后竅排出糖一樣的物質(zhì),而有些細菌又以此為生?!? 最后他說:“所以你瞧,哪兒有食物,哪兒就會有某種生物以之為生?!? 現(xiàn)在我知道,不一定非得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父親的故事或許在細節(jié)上是錯的,但原則上卻是正 又有一回,是我長大一些的時候。他采下一片樹葉。葉子上有塊壞死的疵,通常我們是不大在意這些東西的。那是一條C形的弧線,從葉子的中線開始,彎向邊緣。 “瞧這條枯黃的線,”他說,“起頭兒細細的,越往邊上越粗了。這是什么呢?這是一頭蠅,一頭黃眼睛、綠翅膀的青蠅,飛來產(chǎn)下一枚卵。卵孵化,成了毛毛蟲一樣的小蛆,蛆吃樹葉——就在這兒吃一輩子,哪也不去。它一路吃,一路便留下壞死的組織。小蛆邊吃邊長大,這條線也就越來越寬,吃到葉邊,它也長夠個頭了,就又變成一頭蠅,黃眼睛,綠翅膀,嗡的一聲飛走,飛到另一片葉子上,再產(chǎn)卵?!? 這次也是,我知道,這些細節(jié)未必都對,說不定還是只甲蟲呢,可是父親想要說明的那個意思卻是生命現(xiàn)象中頂有趣的部分:整件事情就是繁殖。不管過程多么復(fù)雜,要點卻只是:再來一遍! 生來只有這一個父親,所以當(dāng)時我并沒以為他多了不起。他是怎么學(xué)到的那些深刻的科學(xué)原理,怎么愛上的科學(xué),科學(xué)背后是些什么,為什么科學(xué)值得做?我從沒有當(dāng)真問過他,因為我想當(dāng)然地以為,那些事做父親的都該知道。 父親培養(yǎng)了我留意觀察的習(xí)慣。一天,我在玩馬車玩具。車斗里有個球。拉車時,我注意到球的運動方式。我找到父親,說:“嘿,爸爸,我注意到一件事。我一拉車,球滾到車后邊。走一會兒突然停下,球又滾到車前邊。這是為什么?” “那個嘛,沒人知道,”他說,“總的原理是,運動的物體趨于運動,靜止的物體趨于靜止,除非你用力推它。這種趨向叫做慣性,可是沒有人知道為什么會這樣?!蹦憧矗@便是很深入的理解。他不只是告訴我那叫什么。 他接著說道:“從邊上看,開始拉動的時候,車動了,而球往后滾,位置好像沒動。實際上,球在滾動的時候,是車板摩擦著球。由于這個摩擦,球相對于地面還是往前走了一點。它并沒有往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放到小車上,從邊上觀察。父親說的沒錯。開始拉車的時候,相對于人行道,球果然是往前挪了一點。 我父親就是這樣教我的,用那樣的一些例子和討論。沒有壓力,只有興味盎然的討論。這種教育成了我一生的動機,使我對所有的科學(xué)感到興趣。我只不過碰巧在物理學(xué)上做得更好些而已。 人小時候,你給他一個極好的東西,他就會永遠向往那個東西。我就是這樣迷上了科學(xué)。我像個小孩子一樣,永遠期待著要去發(fā)現(xiàn)的奇妙,盡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 說話間,我的表哥,他比我大三歲,上中學(xué)了。他學(xué)代數(shù)很困難,要給他請補習(xí)教師。我得到允許,老師教他代數(shù)的時候,我可以坐在角落里看。我聽表哥在念叨z,就問他:“在費什么勁呢?” “我在求x的解,比如在2x+7=15里面?!? 我說:“你是說4嗎?” “對,可那是用算術(shù)得出來的。你得用代數(shù)。” 幸好我學(xué)過代數(shù),不是上學(xué)學(xué)來的,而是從閣樓上找到姑媽的一本舊課本,明白了整個事情就是求出彤是多少,怎么得到的甭管它。對我來說,無所謂用算術(shù)法還是用代數(shù)法。代數(shù)法就是運用一系列規(guī)則,只要閉著眼睛瞎套,總會得出答案:“兩邊同時減7;兩邊除以z的因數(shù)”,如此等等——是一連串步驟,不用問為什么,只要一步步做來,就能得出答案。發(fā)明這些規(guī)則,就是為了叫那些小孩子都能學(xué)會,考及格??墒俏冶砀缫恢睕]能領(lǐng)會代數(shù)的訣竅。 本地圖書館有套數(shù)學(xué)書,第一本是《實用算術(shù)學(xué)》,然后是《實用代數(shù)學(xué)》,還有《實用三角學(xué)》。我從這些書里學(xué)了三角學(xué),可是很快又忘了,因為沒怎么學(xué)透???3歲的時候,館里又要進《實用微積分》了。這時候,我已經(jīng)從百科全書里知道,微積分是一門重要而有趣的學(xué)問,我想我應(yīng)該學(xué)學(xué)它。 終于在圖書館看到那本微積分的時候,我非常興奮。我跟管理員說我要辦借閱手續(xù),她看了看我,說:“你這小家伙,借這本書干嗎?” 我一生沒有幾次這么尷尬過,就撒了謊,說是我父親要借。 我把書帶回家,學(xué)開了微積分。我覺得這東西還算是簡單明了。我父親也湊著看那書,可是越看越糊涂。他總不能明白微積分,于是我就給他講。我從來沒想到父親的能力也有限,所以還相當(dāng)難過了一陣子。我第一次意識到,在某些方面,我已經(jīng)學(xué)得比他多了。P12-18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他是20世紀(jì)最偉大的物理學(xué)家之一,有著永不饜足的冒險渴望,他講故事的能力罕見其匹?!赌愀蓡嵩诤鮿e人怎么想》是續(xù)出的費曼傳奇,筆錄者L·萊頓是他的好友,也是和他一塊打鼓的伙伴。書里的故事有的輕松幽默,有的凄婉動人。在這些故事里,我們見到了費曼的第一位妻子阿蓮,看到她身在垂死的病榻上,如何讓身在洛斯阿拉莫斯做著原子彈的費曼領(lǐng)教了愛之永恒的秘密。我們也看到1986年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失事后費曼如何參與事故調(diào)查。故事講得引人入勝,讓我們?nèi)缤砼R其境,似乎親眼見到,費曼用一個小小的試驗,就讓事故真相大白:把一個橡皮圈扔到冰水杯子里,再拿出來的時候,橡皮圈變形了。 從頭到尾,回蕩著費曼野性、直率的聲音?!材匪埂じ窭卓?,《紐約時報·書評》
編輯推薦
《你干嗎在乎別人怎么想》里的故事有的輕松幽默,有的凄婉動人。在這些故事里,我們見到了費曼的第一位妻子阿蓮,看到她身在垂死的病榻上,如何讓身在洛斯阿拉莫斯做著原子彈的費曼領(lǐng)教了愛之永恒秘密。我們也看到1986年“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失事后費曼如何參與事故調(diào)查。我們似乎親眼見到,費曼用一個小小的試驗,就讓事故真相大白:把—個橡皮圈扔至冰水杯子里,再拿出來的時候,橡皮圈變形了。故事講得引人入勝,讓我們?nèi)缤砼R其境。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