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01-01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作者:嚴耕望 頁數(shù):337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對于歷史發(fā)生興趣,當追溯到高中讀書時代聽李師則綱的一次講演,題目大意是“歷史演進的因素”,同時又讀到梁任公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后來也讀了些西方學者史學方法論之類的編譯本,所以方法論對于我的治史不無相當影響。不過當我在中國歷史方面工作了幾十年之后,總覺得文科方面的研究,固然也要講方法,但絕不應(yīng)遵循一項固定的方法與技術(shù)。只要對于邏輯學有一些基本觀念,如能對于數(shù)學有較好的訓練尤佳,因為數(shù)學是訓練思考推理的最佳方法,而任何學問總不外是個“理”字。此外就是要多多的仔細閱讀有高度成就的學者的好著作,體會作者探討問題的線索,然后運用自己的心靈智慧,各出心裁,推陳出新,自成一套,彼此不必相同。至于方法理論,不妨讓一些專家去講,成為一項專門之學,但實際從事歷史事實探討的入只能取其大意,不能太過拘守。太過拘守,就太呆板,容易走上僵化的死路上去,或者只是紙上談兵,并無多大用處。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本談怎樣學習和研究歷史的懇切之作?! ∽髡邍栏靛X穆弟子,為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 不騖聲華,埋頭治學,功夫扎實,成就卓著,乃真學者; 質(zhì)樸真切,細致周到,閱歷深厚,識見通達,為非常作?! 〔谎b腔作勢,不故弄玄虛實,為和者四十年來潛心治學經(jīng)驗之現(xiàn)身說法,所談的在在都是切身的甘苦,實在而具體,誠所謂金針度人也。
作者簡介
嚴耕望(1916-1996),號歸田,安徽桐城人。1940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歷史系。曾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研究所、新亞研究所研究員、教授。1970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中國中古(秦漢—唐)政治制度及歷史地理。
書籍目錄
本書說明/1治史經(jīng)驗談/001序言/003一 原則性的基本方法/007(一)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007(二)斷代研究,不要把時間限制得太短促/014(三)集中心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點”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風搶進/017(四)要看書,不要只抱個題目去翻材料/020(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024(六)其他幾點意見/026二 幾條具體規(guī)律/029(一)盡量少說否定話/029(二)不要忽略反面證據(jù)/033(三)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038(四)盡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編過的史料/040(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為正確者,但須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證/045(六)轉(zhuǎn)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047(七)不要輕易改字/049三 論題選擇/052(一)具體問題與抽象問題/052(二)問題的實用性/054(三)大問題與小問題/057(四)自己能力與材料情況/061(五)檢查論著目錄/064四 論著標準/067五 論文體式/072(一)常行體/073(二)綱目體/073(三)綱目變體/078(四)復合體/080六 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083(一)引用材料方式/083(二)注釋方式/087七 論文撰寫與改訂/092八 努力途徑與工作要訣/097(一)立志與計劃/100(二)工作要訣/103九 生活、修養(yǎng)與治學之關(guān)系/113(一)健強身體、健康心理/114(二)一心力、惜時光/116(三)淡名利、避權(quán)位/117(四)堅定力、戒浮躁/120(五)開闊胸襟/122(六)慎戒執(zhí)著/123治史答問/125序言一/127序言二/128一 我研究歷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fā)的/129二 我在中學大學讀書時代的課外閱讀/131三 我對于政治制度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fā)的/136四 我對于歷史地理的興趣是怎樣引發(fā)的/138五 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142六 我對于上古史與考古學的性趣/144七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腳的園地/146八 我對于唐詩史料的利用/149九 我今后的撰述計劃/155十 研究歷史不要從哲學入手/158十一 研究中國史不必要從中文入手/160十二 社會科學理論只是歷史研究的輔助工具,不能以運用理論為主導方法/163十三 “無孔不入”、“有縫必彌”/167十四 目錄學與??睂W/180十五 年齡與撰述/184十六 前進與落伍/187十七 史學二陳/190十八 通貫的斷代史家——呂思勉/198十九 翻譯工作的重要性/204二十 我購藏書刊的原則/209二十一 我對于中國通史講授的幾點意見/213附錄一 嚴耕望先生訪問記(黃寬重)/220附錄二 《唐代交通圖考》序言/227錢穆賓四先生與我/237序言/239上篇 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242下篇 從師問學六十年/262附錄一我與兩位王校長/314附錄二我對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322[附錄]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吹繃栏麑W長(余英時)/327編后記/337
章節(jié)摘錄
治史的博通可分從兩方面談。第一,史學本身的博通。即對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當?shù)牧私?,尤其對于自己研究的時代的前后時代,要有很深入的認識,而前一個時代更為重要。若治專史,例如政治史、政制史、經(jīng)濟史、社會史、學術(shù)史等等,治某一種專史,同時對于其他的專史也要有很好的了解,至少要有相當?shù)牧私?。第二,史學以外的博通,也可說是旁通,主要的是指各種社會科學?! ∠戎v旁通,要想真正旁通各種社會科學,雖然斷然做不到,但至少要對各方面有一點皮毛知識,有一點總比毫無所知的好。現(xiàn)在時髦的看法,要以社會科學的觀點研究歷史,于是各種社會科學家都強調(diào)自己的立場,以為研究歷史非用我的方法理論不可。記得前年臺灣有些史學家與一些社會科學家開過一次聯(lián)席會議,社會學者,人類學者,經(jīng)濟學者,統(tǒng)計學者,心理學者等等,就各人強調(diào)自己的方法理論,作為研究歷史的法寶。當時有一位歷史學者說,這樣講來,我們歷史學者就無用武之余地了!其實各方面的意見都有問題。治史有考史、論史與撰史的不同,而相輔為用??际芬褮v史事實的現(xiàn)象找出來,論史要把事實現(xiàn)象加以評論解釋,然后才能作綜合的撰述工作。社會科學的方法對于論史最有用,對于考史撰史的用處比較少,社會科學家要越俎代庖,也只能做部分的論史工作,考史撰史還是非全部由史學家做不可!至于各種社會科學對研究歷史都有幫助,那是絕對正確的,但也各有局限性,不是隨時都可用得上。幾年前有一位頗有名的史學界朋友,告訴我:“要用統(tǒng)計法治史”。這話本不錯,但史學問題哪都是統(tǒng)計法所能解決的!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對初學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實用的參考書,那就是嚴耕望的《治史三書》特別是其中的《治史經(jīng)驗談》。嚴先生文如其人,甚少驚人之語,亦不弄玄虛,所論處處針對學子所需,實在而具體。我對自己的學生就首先推薦此書。且此書篇幅不甚大,尤宜備于手邊,不時溫習揣摩。不僅初學者,以我個人的經(jīng)驗,已任教授者也不妨多看看,必有所獲。 ——羅志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是一本值得向所有有志于中國文史研究的學者推薦的書。談?wù)撝螌W經(jīng)驗的書并不少見,但切實周到如本書者則不易多得。這是因為;第一,作者是一位不騖聲華、埋頭治學、功夫扎實,成就卓著的真學者,所談的在在都是切身的甘苦,沒有裝腔作勢故作大言的矯情;第二,作者既在史識上深受錢穆的點撥,又在傅斯年領(lǐng)導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這個所謂史料學派的大本營就職多年,所以對通識與考據(jù)的關(guān)系有比較通達的認識,沒有自驕其所能而輕議其所不能的輕??;第三,前兩書談問題,后一書談經(jīng)歷,有橫有縱,既使我們親切而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治學歷程與治學經(jīng)驗,也披露了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一些重要的史料?! 到埽◤偷┐髮W中文系教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