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吉林教育 作者:徐幫學 編 頁數(shù):154
前言
名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名人改寫了歷史,那些走在時代最前列、深深影響和推動了歷史進程的名人永遠會被廣大人民所擁戴、所尊重、所銘記。古往今來,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斷地涌現(xiàn)在人們的目光里,這些出類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國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風云的軍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筆生花的文學家,有造福人類的科學家,有想象非凡的藝術家……他們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 在人類歷史上,名人總是因他們傳奇而光輝的人生、深厚而偉大的造詣、高尚而純樸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他們的輝煌,他們的成功,離不開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他們的每一次成功里面,都有著一個個說不完的動人故事。閱讀這些名人的故事,能夠讓我們一覽他們的人生風采和成功智慧,激發(fā)我們的斗志和勇氣,增強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能力,提高我們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素質,為我們今后的成功鋪平道路!同時,我們還可以在書中受到有益的啟發(fā),構建正確的人生理想和遠大的奮斗目標。 本書遴選了人類歷史上最富影響力、最具個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結合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用生動活潑、嚴謹細膩的筆觸向讀者介紹了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輝業(yè)績,為廣大讀者描繪了一幅幅極具傳奇色彩而又引人入勝的名人人生畫卷,是青少年學生最佳的成長伴侶?! ∶丝胺Q青少年學生成長的榜樣,榜樣的成長之路,就是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愿廣大青少年朋友能夠借助榜樣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本書編譯過程中得到了廣大朋友的幫助,同時也得到了國內一些名人傳記叢書作者的指點和建議,使得本叢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對這些朋友、老師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鑒于編者水平,書中定有許多不恰當、不準確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資修正! 編者
內容概要
古往今來,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斷地涌現(xiàn)在人們的目光里,這些出類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國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風云的軍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筆生花的文學家,有造福人類的科學家,有想象非凡的藝術家……他們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 本書遴選了人類歷史上最富影響力、最具個性的名人——千古圣人孔子,作者結合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用生動活潑、嚴謹細膩的筆觸向讀者介紹了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輝業(yè)績,為廣大讀者描繪了一幅幅極具傳奇色彩而又引人入勝的名人人生畫卷,是青少年學生最佳的成長伴侶。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孔丘早年 一、圣人出世 二、幼年孤苦 三、少而好學 四、嶄露頭角 五、問禮于老聃 六、問樂于萇弘第二章 為官與為師歷程 一、初任小官 二、慈母病逝 三、辦學成名第三章 寂寞求索 一、遠離紛爭 二、鉆研禮樂 三、知天命,遠鬼神 四、廣納弟子 五、彷徨第四章 周游列國 一、離開魯國 二、游說衛(wèi)國 三、宋國遇險 四、孔子適鄭 五、過晉不入 六、轉往楚國 七、重回魯國第五章 后期活動 一、整理六藝 二、“不知老之將至” 三、桃李芬芳 四、“小子鳴鼓而攻之”第六章 孔子之死 一、苦楚晚年 二、夢幻歌聲 三、葬禮附錄一:孔子名言錄附錄二:孔子大事年表
章節(jié)摘錄
三、少而好學 叔梁紇這么撒手歸天后,留下了一攤子麻煩事??准沂莻€大家,俗話說大戶人家是非多,正妻生了九個女兒,二房有個瘸腿的兒子,再加上顏征在這個偏房帶了才三歲的孔子,這么一大撥人住在一起,可以想象這其中的關系有多么錯綜復雜?! ∈妨险f顏征在不久就帶孔子搬離了陬邑到曲阜去住了,這在情理上看來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再說曲阜是顏征在的娘家,親人甚多,正好可以照應他們孤兒寡母?! 】鬃拥淖嫦仁撬螄ㄔ诮窈幽希┤硕皇囚攪ㄔ诮裆綎|)人。有趣的是魯國的“魯”并非是山東本地名。周公的初封地是河南魯山,后來周公領兵東征,打下了山東徐奄,經過再分封,得了徐奄為領地,于是將“魯”國從魯山遷徙到了山東曲阜,仍稱為魯。就這樣,“魯”就從河南挪到了山東,竟成了今天山東的別稱。 魯國都城的東移并無太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是孔家為了避禍而東遷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幸事! 該慶幸的是孔子生在了魯國而不是宋國。假如其他條件都不變,單是把孔子的出生地由魯國改為宋國的話,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不可能是今天意義上的孔子。也很難想象,假如沒有了孔子,我們這個民族又會是個什么樣的民族,這是誰也無法回答的。魯國這個大環(huán)境對孔子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沒有魯國,孔子也將不成其為孔子,要想更全面地了解孔子,就必須對魯國當時的大環(huán)境有個詳細的了解?! 对娊洝分杏幸痪淠捴巳丝诘摹爸芄虏?,天下歸心”,指的是西周著名的賢臣周公姬旦如何禮賢下士,說他求賢若渴,在飯桌上正要把一口飯咽下去的時候,見有客人來到,就會趕緊吐出來去迎接客人。這當然是個比喻,但身為現(xiàn)代意義上身為攝政王的周公對來客如此恭謹謙讓,當然很得人心,所以能萬古流芳?! ≈芄侵芪耐醯膬鹤?,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滅商的戰(zhàn)爭中,周公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周朝的頭號功臣,因此,朝廷給他的賞賜也就特別豐厚,其中還包括許多其他分封地所沒有的特權?! 】鬃映錾聂攪褪侵芄膬鹤硬莸姆址獾?。武王死的時候,成王年紀還很小,于是周公僭天子位以輔佐成王治理天下。六年,天下大治,于是在七年后歸政于成王。因為周公勞苦功高,成王封周公于山東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關于這段歷史,《禮記·祭統(tǒng)第二十五》有較詳盡的記載: 從前,周公旦為周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周公旦死后,成王和康王為追念周公旦的豐功偉績,想通過尊重魯國來紀念他。于是特準魯國舉行像天子那樣隆重的祭祀。從那時起,.魯國在外可以郊天祭地,在宗廟內可以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在祭祀登堂時要唱《清廟》詩,堂下用管樂吹奏《象》之舞曲。還有人拿著紅色的盾牌和玉做的斧鉞跳起《大舞》之舞,又用八列舞隊跳起《大夏》之舞。這都是天子的樂舞,為了褒揚周公,就賜給了魯國。周公的子孫在魯國把這些禮儀都繼承了下來,直到今天還沒有廢止,這是為了顯揚周公的功德,同時也使魯國得到了極大的尊重?! 纳峡梢钥闯觯攪鳛橹芄易宓姆址獾?,其地位比其他諸侯分封地要高很多,和西周朝廷的關系當然也是最最緊密的。 《禮記》還記載說:“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币簿褪钦f一般西周朝廷所用的東西魯國全有。除此之外,傳說因為周禮是在周公的主持下修訂完成的,作為周公的兒子,在堅決執(zhí)行和推廣父親制定的周禮方面當然不遺余力。大家知道孔子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克己復禮(克制自我,恢復周禮)”,其中的“禮”就是指周公親自修訂的周禮?! ∥髦芤远Y治國。假如我們把一所現(xiàn)代的學校比作西周的話,周禮就相當于一本學生和教工手冊大全,譬如幾點打鈴上課,穿什么顏色的校服,進出大門要下車,上課時要起立向老師表示尊敬,不能隨手亂扔東西,在食堂買飯不得插隊,奏國歌時要行禮等等?! ‘斎恢芏Y更加煩瑣,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可見周禮內容之繁縟。我們不妨從《禮記》中抽出一段和客人一起吃飯時所必須遵循的禮儀來作為佐證: 凡是宴客的禮儀:帶骨的熟肉放在左面,切好的塊肉放在右邊;飯食置于客人的左面,湯置于客人的右邊,肉絲、烤肉靠外放,醬醋等調料靠里放;姜蔥放置于醬醋的旁邊,酒漿等飲料放在右邊。如在席上放肉脯和炮制的干肉,形狀卷曲的放在左邊,邊沿部位放在右邊。如客人地位比主人低一等,客人端起飯食來致辭說不敢當。主人也立刻站起來致辭請客人安席,然后客人重新坐下。主人先于客人行祭食之禮,先端上的食品先祭,各種肉食按照次序一一祭過。吃了三口飯后,主人帶頭并招呼客人吃塊肉,然后將席上所有的肉食一一吃遍,主人如還沒吃完,客人不能以酒漱口?! ∨闶涕L輩做客參加飲宴,主人親自布菜的話,拜謝以后再吃。主人沒有親自布菜的話,不用拜謝就可以吃?! ∨c他人一起用餐,不可光顧自己吃飯;同在一個食器內取食吃,臨食時不要搓手。抓飯時,不要把米飯團成飯團子。不要將手上所沾的飯粒再放回食器中,菜湯不可大口大口喝。吃飯時嘴巴不要發(fā)出叭咂叭咂的聲音;不要啃咬骨頭,吃過的魚肉,剩下的不要再放回食器中。不要將骨頭扔給狗吃,也不要專吃一樣菜,或與他人爭挾菜肴;不要揚去飯的熱氣;吃黍米飯不用筷子;肴中有菜當細嚼,不要不嚼而大口吞咽;不要往菜湯里放調味品;不要當眾剔牙齒,不要大口地啖肉醬??腿送锓耪{味品,主人就抱歉說自己不會烹飪;客人大口啖肉醬,主人就抱歉說備辦不夠。鹵肉可以用牙齒咬斷;干肉不用牙齒咬斷,用手將其撕開。吃烤肉時不要大塊往嘴里塞。 以上僅僅是和客人一起吃飯時的部分禮儀,真要是碰到喪事或婚嫁等重大紅白喜事時,那禮儀就更煩瑣了。由上可以看出,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是很多的?!扒Y三千”一說其實一點都不夸張。 周公的兒子伯禽到了魯國后,把他父親周公修訂的周禮也一條不少地帶了過來,并在魯國全面貫徹執(zhí)行,所以魯國從開國伊始,一切活動都循禮而行。從朝廷接待來賓、祭天禮祖、與鄰交戰(zhàn)到普通百姓家的紅白喜事、稼穡開耕、燕享鄉(xiāng)射等,都有一整套固定的章程和儀式,如果出差錯,就會被人取笑,被認為不循禮數(shù)?! 〉捎诙Y儀的煩瑣,真能通曉禮儀的人極少,時間一長。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差也越來越大。在魯國還好些,畢竟是禮儀的根據地,但在其他國家就大不一樣了,很少有通曉禮儀的專家,以致有很多國家到了要辦一件大事的時候,竟然舉國上下找不出一個知道該怎樣按照禮儀來舉辦的專家,只好先到魯國來觀摩取經。正如當今,某家死了長輩,要按傳統(tǒng)的方法來安葬死者,那就得到鄉(xiāng)下去請這方面的行家。這些人會告訴衣服該怎么穿,頭該怎么磕,什么時候下葬,什么時候入土等。 那時候,這方面的行家都在魯國,所以人們說“周禮盡魯矣”,周禮在魯國是全的,正如人們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那時候是“不到魯國不知禮”。魯國后來成為禮治的樣板并非偶然,這也是周公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努力恪盡職守的結果?! ≈芏Y在魯國代代得以推廣以及大規(guī)模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魯國人的個性和習俗,使他們不論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都以忠孝仁義著稱,這些都有據可查。譬如《莊子》里有個膾炙人口的“尾生抱柱”的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尾生的人和一個女子相約一座橋下,尾生先到了,見女子還沒來,就在木橋下等候。不巧下起雨來了,雨越下越大,河里的水位也越來越高,尾生為了不失信,抱著橋下的木樁子堅持不離去,最后被慢慢上漲的河水淹死。這個故事里的尾生就是魯國人,恐怕也只有魯國人才能有這樣讓人嘆為觀止的壯舉。在其他國家,尾生都會被認為迂腐,活該!可是到了魯國,他卻是忠信的楷模。一個人的性命可以不顧,信誓卻不可破,這是做人立身之本,也是魯國人極推崇的?! ∮辛诉@樣的絕頂楷模,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譬如鮑叔、曾參、孟賁、柳下惠等。相反,宋國的國風和民風就大不一樣了?! ∷螄m然是殷商王室微子啟的封地,但由于地域窄小,和鄭等幾個其他小國長期在晉楚兩個強國的爭霸戰(zhàn)中充當陪襯的角色。今天楚強則跟楚,明天晉大則從晉,兩邊供應賦役,民不聊生,又加上國內的貴族家庭長期爭權奪利,你打我殺,根本沒有魯國那樣深厚的文化氛圍。所以在戰(zhàn)國諸子的書籍中,宋人和杞人一樣基本上是愚蠢保守的代名詞,如“守株待兔”、“杞人憂天”等。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