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作者:《南方周末》 頁數:285 字數:20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說吧,莫言》均以訪談文章構成:陳安娜、龍應臺、劉再復,名家
眼中的莫言;管謨賢、管貽蘭,親人眼中的莫言;《南方周末》、《環(huán)球 名人坊》、《文藝報》,記者對話莫言;孫郁、張悅然、葛亮、馬丁·瓦
爾澤,同行對話莫言。自述和對話,不同時代人的不同思考,展現(xiàn)的不僅 是作家的個性魅力,或是其文學作品的價值,更多的是將思考落腳于思想
的高度。一個好的作家,除了具有道德良知,亦應是一位頭腦清醒的思想 者。 讀過黃燦主編的《說吧,莫言》就會發(fā)現(xiàn),僅僅知道《紅高粱》還不
能完全讀懂莫言,僅僅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并不能完全代表莫言。
作者簡介
《南方周末》由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主辦,創(chuàng)刊于1984年2月11日,以“反映社會,服務改革,貼近生活,激濁揚清”為特色;以“關注民生,彰顯愛心,維護正義,堅守良知”為己責;將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爐,寓思想教育于談天說地之中。
書籍目錄
諾貝爾時間
莫言說
問莫言
親人眼里的莫言
莫言的強項就是他的故事
——專訪莫言小說瑞典語譯者陳安娜
龍應臺、劉再復說莫言
莫言其人
莫言是怎樣煉成的
莫言的國
莫言:夢幻文字背后的現(xiàn)實足音
人生故鄉(xiāng)與文學
我寫農村是一種命定
——莫言訪談錄
記憶被一種聲音激活
——莫言談《檀香刑》的寫作
《生死疲勞》和中國古典文學
《蛙》的虛構和姑姑的真實故事
對話錄
魯迅對我的影響
——莫言孫郁對話錄
“55后”對話“80后”
——張悅然對話莫言
作家寫故鄉(xiāng),是一種命定的東西
——莫言、葛亮對談
莫言對話瓦爾澤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莫言和哥哥得到消息后,準備回鄉(xiāng)打官司,后被父親制止:“人死不能復生,寧叫一家冷,不叫兩家寒?!蹦砸源藶榛A,寫了《天堂蒜薹之歌》,把慘死的管貽壽留在了小說中。 “小說家總是想遠離政治,小說卻自己逼近了政治?!蹦栽趯憽短焯盟廪分琛窌r,偽造了這段名人名言。 《蛙》里的原型、管貽蘭沾了“文化”的光。新中國成立后的土改,父親政治上被劃為“地主”,加上兒子又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去了臺灣。有段時間,她和父親的日子非常難過,在村里人面前抬不起頭。 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非常關心人民的健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新生育法的培訓。當時有文化的人不多,管貽蘭從小開藥方,認識字,被當時的縣衛(wèi)生局局長選中,成為新法接生培訓班的首批學員。 此前,當地的接生婆都是用“土法”:把馬路上的塵土墊在孕婦身下,用帶鐵銹的剪刀剪掉嬰兒的臍帶,然后用破布、棉花來包扎,造成了大量的嬰兒患破傷風死亡。新法接生首先就是對嬰兒臍帶進行消毒,再用紗布包裹好,通過長時間的努力,管貽蘭慢慢把土法接生那批接生婆們給淘汰掉了。 從18歲開始一直干到70歲,管貽蘭接下來的孩子差不多有兩萬個。在農村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管貽蘭在當地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人,“走到哪里像瘟神一樣誰見了都罵,夜里不敢一個人出門,走路有人從背后用磚頭砸。”莫言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管貽蘭回憶起往事,“當時的政策是“兩個正好,三個多點”。農村人都想要男孩,一個原因是當時都是靠人力勞動,不像現(xiàn)在種地都是機械化。中國人口這么多,不搞計劃生育,一年高密就能生出一個鄉(xiāng)鎮(zhèn)。原來一個村200多戶,一年就能生600多個孩子。地里的糧食生產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后來鄉(xiāng)親們也理解了計劃生育政策,兒女無所謂,都要兩個孩子。” 莫言大哥家兩個兒子,二哥家一男一女;莫言姐姐連續(xù)生了三個女兒,第四胎生了個一男一女的雙胞胎;莫言妻子杜芹蘭懷上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戶口還在農村。按政策講,他第一個孩子是女兒,間隔幾年后可以再要一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