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無處不在的科學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芳 編  頁數(shù):151  字數(shù):170000  

前言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對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誕生地;海洋是風雨的故鄉(xiāng),對全球氣候起著巨大的調控作用;海洋是交通的要道,為人類進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海洋是資源的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chǎn)資源、化學資源、水資源和能源;海洋是國防前哨,海洋環(huán)境對海上軍事活動有很大影響;海洋還是認識宇宙、發(fā)展自然科學理論的理想試驗場。隨著世界人口激增、陸地資源短缺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人們越來越多地把目光移向海洋。海洋正以其富饒的資源和廣袤的空間,給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帶來新的希望,為全球經(jīng)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一個地理單元,以它的廣博和富饒影響和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地球人類。在對海洋進行不斷探索、研究和認知的同時,海洋的資源和價值也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隨之而來的海洋權益之爭也愈演愈烈。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共同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等問題的不斷加重,人類對海洋的青睞和倚重更加凸顯。沿海各國紛紛調整和制定新的海洋戰(zhàn)略和政策,一個以權益為核心,以資源和環(huán)境為載體的全球范圍的“藍色圈地”運動正在深入、廣泛地展開?,F(xiàn)代海洋科學的研究體系,大體可以分為基礎性學科研究和應用性技術研究兩部分。海洋中發(fā)生的自然過程,按照內(nèi)秉屬性,大體上可分為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地質過程和生物過程4類,每一類又是由許多個別過程所組成的系統(tǒng)。如同自然科學中的其他學科一樣,一方面,海洋科學的各個基礎分支學科之間相互聯(lián)系、依存和滲透,不斷萌生出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另一方面,海洋科學的研究,特別是在早期,具有明顯的自然地理學方向,從而形成了區(qū)域海洋學。本書從基礎海洋科學角度,闡述海洋各領域的科學視角及體系,讓讀者從不同側面了解和認識海洋,從而更好地保護海洋、開發(fā)海洋、利用海洋。由于海洋知識領域十分廣泛、涉及的學科很多,而本書的篇幅有限,又要考慮盡可能合乎青少年朋友的閱讀,所以在框架設計和內(nèi)容取舍方面難度較大,疏漏差錯之處在所難免。熱誠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內(nèi)容概要

現(xiàn)代海洋科學的研究體系,大體可以分為基礎性學科研究和應用性技術研究兩部分。海洋中發(fā)生的自然過程,按照內(nèi)秉屬性,大體上可分為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地質過程和生物過程4類,每一類又是由許多個別過程所組成的系統(tǒng)。
《海洋中無處不在的科學》從基礎海洋科學角度,闡述海洋各領域的科學視角及體系,讓讀者從不同側面了解和認識海洋,從而更好地保護海洋、開發(fā)海洋、利用海洋。
《海洋中無處不在的科學》由劉芳編著。

書籍目錄

地球與海洋科學
 地球科學
 海洋科學
 海陸分布
 海與洋的劃分
 海岸帶
 中國古代對大地構造運動的探索
 有趣的海盆起源假說
物理海洋
 海洋形成說
 大陸漂移說
 板塊構造說
運動的海洋
 大海的“呼吸”
 大海的“脈搏”
 大洋環(huán)流
 風雨的故鄉(xiāng)
 地球村的空調器
 海嘯
海洋基礎環(huán)境
 關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
 海洋環(huán)境容量與傾廢
 海洋生物入侵
 海水與海洋污染
 疏浚物傾倒與海洋環(huán)境
 保護海洋環(huán)境
海洋的物質環(huán)境
 大洋區(qū)與海底構造
 海水的學問
 大洋中的光照
 海洋過程
 大洋底層
 獨特的海洋環(huán)境
海水與海冰
 海水的組成
 海水的主要理化特性
 海水的水質標準
 大洋底層低溫水團
 海冰是咸水冰還是淡水冰
 全球冰川與海上冰山
海洋氣象
 全球氣候變暖能給海洋帶來哪些災害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熱帶氣旋、臺風、“臺風眼”與風暴潮
 海上風力有多大
 地球上的風帶
 季風
海洋生物
 海洋中有多少生物及種類
 海洋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
 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
 海洋魚類的特點
 海洋中的哺乳動物
 海洋植物與食物鏈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太平洋是面積最大的大洋。東西最寬19,900千米,南北最寬15,900千米。北有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東有巴拿馬運河、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jīng)馬六甲海峽、巽它海峽和龍目海峽,東南印度洋海丘、托萊斯海峽和帝汶海等溝通印度洋。太平洋是最深的大洋。平均水深為4,028米,最大深度在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為11,034米。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2,370萬立方千米,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是島嶼和邊緣海最多的大洋,有島嶼1萬多個,面積440多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其西部和中部。東部海岸線平直,陸架狹窄;西海岸分布著島嶼,海岸線曲折,海灣眾多,陸架寬廣?!疤健币辉~即“和平”之意,據(jù)資料記載,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于是也不約而同地把這一海域取名為“太平洋”。但太平洋并不太平,它是世界大洋中發(fā)生地震、火山噴發(fā)最頻繁的大洋。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其面積是太平洋的一半稍多一點。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東西窄,因此,大西洋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洋。該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并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jīng)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jīng)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jīng)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溝通。印度洋位于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因位于亞洲印度半島南面,故名印度洋。印度洋北邊封閉,南邊開闊,其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印度洋底有復雜的地貌景色:比如“人”字形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jīng)90度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由于印度洋主體位于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nèi),故被冠以“熱帶海洋”的名稱。

編輯推薦

《海洋中無處不在的科學》是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海洋中無處不在的科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