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出版時間:2008-4-1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師培  頁數(shù):18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撰成于一七一七年,《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詳細論述了中國中古文學史。理論豐富、觀點新穎。書中引用了大量的資料,使理論更具真實性、鮮明性,著重研究了漢魏六朝專家文。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書籍目錄

第一課 概論第二課 文學辨體第三課 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第三課附錄第四課 魏晉文學之變遷甲 傅嘏及王何諸人乙 嵇阮之文丙 潘陸及兩晉諸賢之文丁 總論第五課 宋齊梁陳文學概略甲 宋代文學乙 齊粱文學丙 陳代文學丁 總論(甲) 聲律說之發(fā)明(乙) 文筆之區(qū)別附搜 集文章志材料方法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弁言一 緒論二 各家總論三 學文四忌四 論謀篇之術五 論文章之轉(zhuǎn)折與貫串六 論文章之音節(jié)七 論文章有生死之別八 《史》、《漢》之句讀九 蔡邕精雅與陸機清新十 論各家文章與經(jīng)子之關系十一 論文章有主觀客觀之別十二 神似與形似十三 文質(zhì)與顯晦十四 文章變化與文體遷訛十五 漢魏六朝之寫實文學十六 論研究文學不可為地理及時代之見所囿十七 論各家文章之得失應以當時人之批評為準十八 潔與整十九 論記事文之夾敘夾議及傳贊碑銘之繁簡有當二十 輕滑與蹇澀二十一 論文章宜調(diào)稱附錄甲辰年自述詩

章節(jié)摘錄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第一課 概論物成而麗,交錯發(fā)形,分動而明,剛柔判象,在物僉然,文亦猶之。惟是捈欲通嚍,纮埏實同,偶類齊音,中邦臻極。何則?準聲署字,修短揆均,字必單音,所施斯適。遠國異人,書違頡誦,翰藻弗殊,侔均斯遜。是則音泮輊軒,象昭明兩,比物丑類,泯踦從齊,切響浮聲,引同協(xié)異,乃禹域所獨然,殊方所未有也。此一則明儷文律詩為諸夏所獨有,今與外域文學競長,惟資斯體?!兑状髠鳌啡眨骸拔锵嚯s故曰文?!薄墩撜Z》曰:“郁郁乎文哉?!庇伞兑住分f,則青白相比、玄黃厝雜之謂也;由《語》之說,則會集眾彩、含物化光之謂也。嗣則汶長《說文》,詁道相詮;成國《釋名》,即繡為辟。準萌造字之基,顧誤正名之指,文匪一端,殊途同軌。必重明麗正,致飾盡亨,綴兆舒疾,周旋矩規(guī),然后考命物以極情性,觀形容以況物宜,故能光明上下,劈措萬類,未有志白賁而訧翰如,執(zhí)素功以該績事者也。此一則申明文詁,俾學者顧名思義,非偶詞儷語,弗足言文。文區(qū)科臬,流衍萬殊:董賈搞詞,未均羨絀;彥和綜律,始闡音和。清濁周疏,間世斯審,后賢所閹,古或未昭。何則?人性之能,別聲被色而已。聲弗過五,而生變比音,弗可勝奏;色弗過五,而成文不亂,不可勝宣。故舞佾在庭,方員自形,蕤賓孔和,林鐘遐應,因物而作,或秉自然。至若龍璪齊暉,上下異昭,笙鏞節(jié)律,間代而鳴,彰彩諧音,率繇世巧。由是而言,前哲因情以緯文,后賢截文以適軌。故沉思翰藻,今古斯同,而美媲黃裳,六朝臻極。挽近論文,恒以后弗承前為詬,然六爻之位,皆繇左右,剪偶隆奇,曷云成列?況周冕玉藻,前后邃延,驟易夏收,必乖俯仰。至于律呂宮商,雖基沈淪,然錫鑾失和,雖有金輅樊纓,末由昭其度,雙璜錯鳴,雖有媼韨幽衡,末由俯其娓。故文而弗儷,治絲以棼之說也;儷不和律,琴瑟轉(zhuǎn)壹之說也。此一則證明齊梁文詞于律為進,弗得援后世弗逵程律之作,上薄齊梁。著誠去偽,從質(zhì)舍文,兩詞頗似,旨弗同科。世儒瞀猶,以質(zhì)詮誠。不知說而麗明,物睽斯類,明不可患,冥升奚貞?古入公門,必彰列彩,雜服是習,不愆安禮?;瘕埧少v,於昔蔑聞。夫蔑席之平,素衣之褥,猶必畫純鑠其華,朱繡煒其裼,況于記久明遠,經(jīng)緯天地者乎?孔崇先進,旨主刺時,故有質(zhì)無文,葛盧垂貶。質(zhì)果可復,則是彪蒙匪吉,虎炳匪孚,子羽未可休,棘成未足絀也。又隋唐以前,便章文筆,五代而降,捋類翕觀。裋褐在躬,襲蒙袞裳之名,土鍘是飯,因云雕俎可齊。董仲舒有言:“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為名?!北池收婷?,此萬民所由喪察也。此一則詮明沉思翰藻,弗背文律,歸、茅、方、姚之倫,弗得以華而弗實相訾。文崇六代,惟主考型。若夫宣究流衍,撢引緒耑,習肄所及,兩漢實先。譬之大饗,丹漆絲纊,庭實旅陳,蒲越稿鞣,兼昭貴本,于禮有然,庸傷翩反?況復嫻習雅故,底究六籍,揚、馬、張、蔡,各臻厥茂,伐柯取則,執(zhí)一封域,率迪眾長,或庶幾焉。此一則明六朝以前之文,必當研習。第二課 文學辨體此篇以阮氏《文筆對》為主,特所引群書,以類相從,各附案詞,以明文軌?!稌x書·蔡謨傳》:文筆論議,有集行于世?!端螘じ盗羵鳌罚焊咦娴怯怪?,文筆皆是記室參軍滕演,北征廣固,悉委長史王誕?!侗笔贰の焊咦婕o》:有大文筆,馬上口授?!段簳刈赢悅鳌罚号_中文筆,皆子異為之?!侗笔贰刈赢悅鳌罚簭埜迣懽赢愇墓P,傳于江外。《北齊書·李廣傳》:畢義云集其文筆十卷?!蛾悤り戠鼈鳌罚浩渌莆墓P多不存本?!蛾悤熤獋鳌罚汗の墓P?!蛾悤ば觳杺鳌罚耗晔逡晕墓P稱。據(jù)上九證,知古云文筆,猶今人所云詩文、詩詞,確為二體?!赌鲜贰ゎ佈又畟鳌罚核挝牡蹎栄又T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筆,測得臣文。”據(jù)上一證,知文之與筆,弗必兩工,猶今工文者,弗必工詩也。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云:夫子門徒,轉(zhuǎn)相師受,通圣人之經(jīng)者謂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于辭賦,則謂之文。今之儒,博窮子史,但能識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謂之學。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又云:筆,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云取義,神其巧惠,(案:惠、慧古通。)筆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須綺轂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道會,情靈搖蕩。而古之文筆,今之文筆,其源又異。劉勰《文心雕龍·總術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據(jù)上三證,是偶語韻詞謂之文,凡非偶語韻詞概謂之筆。蓋文以韻詞為主,無韻為偶,亦得稱文?!督饦恰匪?,至為昭晰?!稘h書·樓護傳》:長安號日“谷子云筆札”?!读簳と螘P傳》:尤長載筆。《南史·沈約傳》:彥異工于筆?!蛾悤ば炝陚鳌罚簢矣写笫止P,皆陵草之。《陳書·陸瓊傳》:討周迪、陳寶應等,都官符及諸大手筆,并敕付瓊?!短茣なY偕傳》:三世踵修國史,世稱良筆。據(jù)上六證,是官牘史冊之文,古概稱筆。蓋筆從“聿”聲,古名“不聿”,“聿”、“述”誼同。故其為體,惟以直質(zhì)為工,據(jù)事直書,弗尚藻彩?!抖Y·曲禮篇》日:“史載筆?!笨仔蕖洞呵铩芬嗳铡肮P則筆,削則削。”后世以降,凡體之涉及傳狀者,均筆類也。陸機《文賦》,詮述詩賦十體,弗及傳記,亦其明征?!赌鲜贰た撰晜鳌罚号c江淹對掌辭筆?!蛾悤め磦鳌罚貉庞修o筆。據(jù)上二證,均辭筆并言,“辭”字作“詞”,“詞”與“文”同?!墩f文》云:“詞,意內(nèi)而言外也?!薄吨芤住で难浴啡眨骸靶揶o立其誠?!庇帧断缔o上》日:“系辭焉以盡其言。”修飾互文,系輟同情,是詞之為體,迥異直言。屈宋之作,漢標《楚辭》,亦其證也。是知六朝之辭,亦以偶語韻文為限?!读簳搨鳌罚鹤中x,秘書監(jiān)孝綽弟也。綽常曰“三筆六詩”,三即孝儀,六孝威也?!读簳も准缥醾鳌份d簡文《與湘東王論文》日:詩既若此,筆又如之。《北史·蕭圓肅傳》:撰時人詩筆為《文?!匪氖??!抖鸥馁Z司馬嚴使君詩》:賈筆論孤憤,嚴詩賦幾篇。趙磷《因話錄》: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高,需長于五言,時號“孟詩韓筆”。據(jù)上五證,均詩筆并言。蓋詩有藻韻,其類亦可稱文;筆無藻韻,唐人散體概屬此類。故昌黎之作,在唐稱筆;后世文家,奉為正宗;是均誤筆為文者也?!赌淆R書·晉安王子懋傳》:文章詩筆,乃是佳事。據(jù)上一證,是筆與詩、文并殊。劉禹錫《中山集·祭韓侍郎文》:子長在筆,予長在論。據(jù)上一證,是筆與論殊。蓋筆主直書,論則兼尚植指,故《文賦》隸論于文,于記事之體則否。合前列各證觀之,知散行之體,概與文殊。唐宋以降,此誼弗明,散體之作,亦人文集。若從孔子正名之誼,則言無藻韻,弗得名文,以筆冒文,誤孰甚焉。又文苑列傳,前史僉同。唐宋以降,文學陵遲,僅工散體,恒立專傳,名實弗昭,萬民喪察,因并辨之。第三課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建安文學,革易前型,遷蛻之由,可得而說:兩漢之世,戶習七經(jīng),雖及子家,必緣經(jīng)術;魏武治國,頗雜刑名,文體因之,漸趨清峻,一也。建武以還,士民秉禮,迨及建安,漸尚通侻·侻則侈陳哀樂,通則漸藻玄思,二也。獻帝之初,諸方棋峙,乘時之士,頗慕縱橫,騁詞之風,肇端于此,三也。又漢之靈帝,頗好俳詞,(見楊賜《蔡邕傳》)下習其風,益尚華靡,雖迄魏初,其風未革,四也。今摘史乘群書之文,涉及文學變遷者,條列如下:《文心雕龍·時序篇》:自哀、平陵替,光武中興,深懷圖讖,頗略文華。然杜篤獻誄以免刑,班彪?yún)⒆嘌a令,雖非旁求,亦不遐棄。及明帝疊耀,崇愛儒術,肄禮璧堂,講文虎觀,孟堅珥筆于國史,賈逵給札于瑞頌;東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論,帝則藩儀,輝光相照矣。自安、和已下,迄至順、桓,則有班、傅、三崔,王、馬、張、蔡,磊落鴻儒,才不時乏,而文章之選,存而不論。然中興之后,群才稍改前轍,華實所附,斟酌經(jīng)辭,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降及靈帝,時好辭制,造羲皇之書,開鴻都之賦,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為驥兜,蔡邕比之俳優(yōu),其余風遺文,蓋蔑如也。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zhuǎn)。建安之末,區(qū)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質(zhì)于漢南,孔璋歸命于河北,偉長從宦于青土,公干徇質(zhì)于海隅,德璉綜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樂,文蔚、休伯之儔,于叔(邯鄲淳字,元作子傲)、德祖(楊修字)之侶,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鳳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至明帝纂戎,制詩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觀,何(晏)、劉(劭)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唯高貴英雅,顧盼合章,動言成論。于時正始余風,篇體輕澹,而嵇、阮、應、繆,并馳文路矣。案:此篇略述東漢三國文學變遷,至為明晰,誠學者所當參考也?!段褐尽ね豸觽鳌罚呼幼种傩?,山陽高平人也。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日:“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蹦晔?,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nèi)侯,后遷軍謀祭酒。魏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日:“卿能暗誦乎?”日:“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觀入圍棋,局壞,粲為復之,棋者不信,以巾巴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較,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始文帝為五官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粲與北海徐干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璃字元瑜、汝南應玚字德璉、東平劉楨字公干,并見友善。干為司空軍謀祭酒掾?qū)伲骞賹⑽膶W。琳前為何進主簿。進欲誅諸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四方猛將,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竟以取禍。琳避難冀州,袁紹使典文章。袁氏敗,琳歸太祖?,r少受學于蔡邕。建安中,都護曹洪欲使掌書記,瑀終不為屈。太祖并以琳、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璃所作也。琳徙門下督,瑀為倉曹掾?qū)佟+`、楨各被太祖辟為丞相掾?qū)佟鲛D(zhuǎn)為平原侯庶子,后為五官將文學。楨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成著文賦數(shù)十篇?,r以十七年卒,干、琳、玚、楨二十二年卒。文帝書與元城令吳質(zhì)日:“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jié)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zhì),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著《中論》二十余篇,辭義典雅,足傳于后。德璉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阻罢卤硎饨?,微為繁富。公干有逸氣,但未遒耳。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仲宣獨自善于辭賦,惜其體弱,不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無以遠過也。昔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也。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傍也?!弊詽}川邯鄲淳、繁欽,陳留路粹,沛國丁儀、丁虞,弘農(nóng)楊修,河內(nèi)荀緯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玚弟璩、璩子貞,成以文章顯。璩官至侍中,貞咸熙中參相國軍事。璃子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欲,以莊周為模則,官至步兵校尉。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至景元中坐事誅。景初中,下邳桓威,出自孤微,年十八而著《渾輿經(jīng)》,依道以見意,從齊國門下書佐、司徒署吏,后為安成令。吳質(zhì),濟陰人,以文才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將軍,假節(jié)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摘錄)附錄《衛(wèi)覬傳》:覬字伯儒。少夙成,以才學稱,受詔典著作,又為《魏官儀》,凡所撰述數(shù)十篇。建安末,河南潘勗,黃初時,河內(nèi)王象,亦與覬并以文章顯?!秳⒂輦鳌罚河葑止?,著書數(shù)十篇,及與丁儀共論刑禮,并傳于世?!秳③總鳌罚痕孔挚撞?。凡所撰述《法論》、《人物志》之類百余篇。同時東海繆襲,亦有才學,多所述敘。襲友人山陽仲長統(tǒng),漢末作《昌言》。陳留蘇林、京兆韋誕、譙國夏侯惠、任城孫該、河東杜摯等,亦著文賦,頗傳于世?!蛾愃纪踔矀鳌罚鹤浿睬昂笏x、頌、詩、銘、《新論》,凡百余篇?!吨猩焦跛鳌罚耗軐傥模菜恼露f余言。才不及陳思王,而好與之侔?!锻趵蕚鳌罚豪手兑住?、《春秋》、《孝經(jīng)》、《周宮》傳,奏議、論、記咸傳于世?!秳⒎艂鳌罚荷茷闀?,三祖詔命,有所招喻,多放所為?!妒裰尽s正傳》:凡所著述,詩、論、賦之屬垂百篇?!秴侵尽ろf曜、華覈傳》:曜、覈所論事章疏,成傳于世也。據(jù)以上諸傳,可審三國人文之大略。

編輯推薦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很奇怪,我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本想在上面戳上一個印章,翻遍了書的角角落落就是沒看到版權頁所在??!沒有版權頁的書,還不如質(zhì)量差的復印本~選擇了換貨,但是擔心只是我收到的這本書沒有版權頁還是整套書都沒有版權頁,按說出版社不應該出這樣的錯誤??!哎~這次購書很不愉快!跟這本書一起買的《三余雜記》,封面殘破不堪,折損明顯~看著都心疼??!
  •   書的印刷質(zhì)量很好,紙張摸起來很舒服,內(nèi)容超棒,非常值,受益匪淺。
  •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筆記
      個人學習筆記,若有可觀,當在《專家文研究》部分點評。余皆不全之摘錄耳。
      
      第一課、概論
      1、“明儷文律詩為諸夏所獨有。”蓋以聲律之論自乃國語語音文字之所能獨有,非印歐語系拼音文字之一詞內(nèi)數(shù)次音步抑揚所能類比。
      2、分文筆之論,以為“非偶詞儷語,弗足言文”。此系南北朝時之論“蓋無韻者為筆,有韻者為文。”(《文心雕龍?總術篇》)因劉氏推阮元之說,倡文筆之辨,論文宗崇魏晉,而上薄兩漢,故有此論。故下文兩則謂:“沉思翰藻,弗背文律,歸、茅、方、姚之倫,弗得以華而弗實相訾?!倍骸傲郧爸?,必當研習。”
      
      第二課、文學辨體
      此篇以阮元《文筆對》為主,引群書,以類相從,證“散行之體,概與文殊?!?br />   因有此論,故有“唐宋以降,文學陵遲,僅工散體,恒立專傳,名實弗昭,萬民喪察。”之謂。
      
      第三課、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總括其意:漢魏之文,自魏武始,清峻通脫,騁詞華靡。
      初學者可參閱篇章:《文心雕龍?時序篇》、《魏志?王粲傳》、魏文帝《典論》《與吳質(zhì)書》、曹子建《與楊德祖書》
      
      第四課、魏晉文學之變遷
      魏代自太和迄正始文分兩派:一謂王弼、何晏以名法家言闡道家之緒,清峻簡約,文質(zhì)兼?zhèn)?,其源出自王粲、孔融清談玄理,然不藻玄思。二謂嵇康、阮籍以縱橫家言闡道家之緒,文章壯麗,驄采騁辭。其源出自阮瑀、陳琳,惜不善持論。
      后甲乙丙三稿引史料文章詳論王何、嵇阮、并潘陸及兩晉之文。
      丁稿總論。
      
      第五課、宋齊梁陳文學概略
      1、文學特里一派自劉宋始:宋文帝于儒學、玄學、史學三館別立文學館。
      2、宋齊梁陳文學之盛,實有在上者之提倡。
      當時文學之失,厥有四端:一、矜言數(shù)典,以富博為長。二、梁代宮體,別為新變。三、士崇講論,而語悉成章。四、諧隱之文,斯時益甚。(例:孔稚圭《北山移文》、裴子野《雕蟲論》)
      至當時文格所以上變晉宋,下啟隋唐者有二:一曰聲律說之發(fā)明。二曰:文筆之區(qū)別。
      
      劉氏甚不喜聲律。論聲律之起不及佛經(jīng)梵文的影響,此處似有失察焉。
      
      
      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一、緒論
      二、各家總論
      三、學文四忌
      奇僻 駁雜 浮泛 繁冗
      
      四、論謀篇之術
      文章構成,須歷命意、謀篇、用筆、選詞、煉句五級
      
      五、論文章之轉(zhuǎn)折與貫穿
      “漢人之文,不論有韻無韻,皆能轉(zhuǎn)折自然,不著痕跡?!庇嗾摽捎^。
      
      六、論文章之音節(jié)
      重抑揚頓挫而輕聲律。同《詩品》說:“轉(zhuǎn)傷真美?!?br />   
      七、論文章有生死之別
      “《史記》記事最為生動,后人觀之猶身歷其境?!笨芍鋽⑹挛闹乐畡e,在于傳神與否。
      “至于其他各體則不然??????凡文章有勁氣,能貫串,有警策而文采杰出者乃能生動?!逼湔摽芍?。
      
      八、《史》、《漢》之句讀
      馳驟,頓挫兩種。
      概行文節(jié)奏之謂。
      
      九、蔡邕精雅與陸機清新
      如題
      
      十、論各家文章及經(jīng)子之關系
      概對兩漢魏晉南北朝諸賢人文士之文追本溯源。
      
      漢人用表象之詞比附事實,故可繁可簡;六朝人用史書之典比附事實,故不得不繁。(此說頗有意思。容后再論)
      
      十一、論文章有主觀客觀之別
      “古人之學說,各有獨到之處,或緣題生意,以題為主,以己為客?;蜓栽谖南龋约簽橹?,以題為客。于是唯心唯物遂區(qū)以別焉?!?br />   “唯心能歸納,唯物只能演繹?!?br />   而論《史記》唯心唯物參半,“主觀不減于客觀”,可知劉氏所謂“唯心唯物”,概文筆經(jīng)由自我意志的浸染而使字里行間能浸染的我之風格的程度。
      
      十二、神似與形似
      “概形體不全,神將焉附?”
      其論之中心惟在擬古,拘焉。
      
      十三、文質(zhì)與顯晦
      文質(zhì)需各得其中,而顯晦則各有所偏。
      
      十四、文章變化與文體遷訛
      劉氏謂:“文章之體裁本有公式,不能變化?!惫视校骸疤埔院笪恼轮炞兪w者,殆可知矣?!?br />   此論亦拘。
      
      十五、漢魏六朝之寫實文學
      以后世,猶晉時小說之虛寫為對,以為自此之后“偏于空寫,毫無神采?!笔遣恢≌f之體因時而緣起流變也。
      
      十六、論研究文學不可為地理及時代之見所囿
      觀其題目甚有意思。然而其論自辯駁《隋書?文學傳序》起,以為所謂“江左”“河朔”之別,未為篤論。并以晉人論之,“潘岳為北人,陸機為南人,而陸質(zhì)實,潘清綺?!币詾樽晕搴鷣y華以后,中原文士南遷,“東晉以降,清談之風,出語甚雋,宋齊繼踵,余韻猶存,宮體盛行,則又加以綺麗,沿流溯源,殆由洛下玄風,逐漸演變,而非江南獨有此派文學也?!笔獠恢潜比巳胫髦性?,晉士大夫南下,漸披江南風澤,未必成今日所見之綺麗,而南朝民歌,素浸男女戀情之體,辭采輕靡,亦宮體之一源。劉氏但之以文人源流溯出王融可算宮體之先導,而不知民歌亦能漸染時下之文風,是知一而不知二也。又摒除歷史地域之差別,孤立文學之體例風格流變與整個時代文化之外,亦有失偏頗之見。而以此之法窮源盡流,恐難為篤論也。
      
      十七、論各家文章之得失應當以當時人之批評為準
      以時代越近,而所得資料越全立論。不知時代越遠,偏私之心越少。至于唐宋以后,文學傳媒益見發(fā)展。所傳資料日復健全。故此觀點亦難以竟蓋全文學史。
      
      十八、潔與整
      論文做法。
      
      十九、論記事文之夾敘夾議及傳贊碑銘之繁簡有當
      二十、輕滑與蹇澀
      似與文質(zhì)顯晦之論有重。
      
      二十一、論文章宜調(diào)稱
      作文法。
      
      
      
      雖有觀點立論偏頗的問題,然而引經(jīng)據(jù)典之廣,可見其考據(jù)之功??肩R源流之論,可見其辨體論文之力。
      清末學者,不可小覷。惜其早喪矣!
  •     這本書已經(jīng)翻過多次,但總還有必要繼續(xù)深入下去。書冊雖小,所包含的學術容量卻很大,對于原典的把握決定了對這本書的理解到達何種程度。
      
      
  •   這話肯定托大。不知道你看的是什么版本,但是就目前我所能接觸到的版本來說,一開始就排印錯誤,不管是上古版還是商務印書館,遑論其他出版社。君言翻閱多次,朕對你的閱讀能力和效果表示質(zhì)疑~~~
  •   LZ欺君之罪啊
  •   近代研究著作,不看內(nèi)容,卻看版本,按照書中所指引的原典一一看去,所得是多是少,心中自然有數(shù)。
  •   對于版本的強調(diào),是學習研究古籍的一個重要條件,若非善本(借用古典文獻學詞匯,借指好的本子),連基本意思都弄錯,那么其它建基于此的研究,也就要大打折扣甚至了無意義了。所謂考據(jù)、義理,把靠近原本的準確性放在第一位,還是很有必要的。
  •   君之版本對古籍而言,近現(xiàn)代研究著作,版本影響微乎其微。
  •   若如是,則盡可脫離前人文本,隨意而言,一如王夷甫。但若果如是,既已以古文論為還魂之尸,則其所謂研究,已不可謂古文論研究。打個比方,某乙若欲于某甲所說某個命題進行研究,則研究者首先需要對某甲所說者為何進行核實無誤,做到無偏差之了解,然后其言說方可謂有根之論,否則不是凌空蹈虛無憑依了么?
  •   這本書的精義主要在作者的闡釋與視野,若以原典排印出現(xiàn)的小錯誤,認為無價值,恐怕是買櫝還珠。
    以君之意,必須最精確的版本才能進行釋讀與研究,那學術研究恐怕大部分都無法進行下去了。
  •   我也知道并無完全的善本可言,也并非說申叔此書了無價值,而是說,如果研究不能以最接近研究對象為基礎,那么所得出的結論,不就是無“基”之談了?所以我才有對原本之真實的強調(diào),才說考據(jù)是義理的基礎,言說的立足之所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