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往事

出版時間:2013-7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趙家三郎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為何混官比升官更難?
為何文人做官總不長?
為何太子黨不易取勝?
為何身正也怕影子斜?
為何官德出了問題比殺人放火還嚴重?
為何新科進士好升官?
為何發(fā)脾氣要抓機會?
為何新官最怕”潑冷水”?
為何一名技術(shù)官員能快速晉升?
為何“默許”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為何京城里也有很窮的官?
這是一本語言幽默詼諧的官場歷史解析讀物。作者以現(xiàn)代角度切入,詼諧中帶著犀利剖析的筆法,將錯綜復雜的歷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條分縷析,帶領(lǐng)讀者一步步深入到歷史的智慧中去,呈現(xiàn)了行走社會圓融通達的做人哲學。書里有從政、管理、用人、經(jīng)商的學問;有最經(jīng)典、最實用的人生哲學;也有為人之法、處世之道。

作者簡介

趙家三郎,又名趙云揚,中國歷史研究學者,以黃仁宇“大歷史觀”為寫史指導思想,作品獨具個人特點,詼諧流暢。代表作《唯心有物——王陽明正傳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寧在朝廷,不下地方1.古代當官的四種途徑 0022.朝廷提攜地方,地方孝敬朝廷 0073.京官的巨額福利 0094.新科進士是最好的政治出身 0125.京城的幸福生活 0166.京城也有窮官 0207.官員的常態(tài)消費 0238.流血的仕途免不了流血的饋贈 0269.新官的對手是舊吏 02810.武臣的手段是“明搶”,文官的手段是“暗奪” 031第二章新官上任的機會與陷阱1.“三把火”與“潑冷水” 0362.秩序與圈子——仕途內(nèi)的橄欖枝 0433.形象與印象——混也需要智慧 0464.如何為政績加分? 0505.癖好與特長——“一招鮮,吃遍天” 0576.異地升遷的奇跡 061第三章文人做官的瓶頸1.文人能做官嗎? 0682.“得瑟”是文人做官的通病 0713.發(fā)脾氣也要有資本 0724.做官不可得與做官不珍惜 0745.皆是文官致命傷 0786.舌尖上的官場暗斗 0827.身正也怕影子斜 0868.一場成功的“官場信息戰(zhàn)” 0919.巧為上級“背黑鍋” 09410.巧為上級“爭面子” 09811.與人無爭才是最高明的競爭 101第四章丟官的邏輯1.官德出了問題比殺人放火還嚴重 1082.皇權(quán)在道德前也要退讓三分 1153.裙帶關(guān)系暗藏多少禍害 1184.官員修養(yǎng)的盲區(qū) 1235.歐陽修的官場歷險 1286.“道德戰(zhàn)”中的防守與反擊 137第五章當官是一門技術(shù)和學問1.讓下屬產(chǎn)生危機感 1422.“裝糊涂”是一門藝術(shù) 1473.“同喜同悲”、“喜怒有度”的神奇力量 1534.懂得如何處理身邊的“小事” 1565.“后發(fā)制人”的殺傷力 1616.物以稀為貴的“以假亂真” 1657.范仲淹的得意仕途 168第六章“二把手”怪圈1.“二把手”的悲劇 1882.既要將帥之道,又要伴君之法 1943.辭職需要大資本 2014.“二把手”的敏感禁區(qū) 2045.久立不倒的“二把手” 2076.“不作為”的智慧 2127.有后臺才有將來 2178.“二把手”的狠角色 221第七章明處設計,暗處設防1.皇家年會上的權(quán)力之爭 2282.一名非主流的技術(shù)官員 2343.“禍從口出”與“一言得道”的官場秀 2374.為官要善于露鋒芒 2415.上級的“默許”是一種神奇力量 2466.性格決定官運 2507.狼虎叢中能立身 255后記 做官的禁忌,做人的底線 262

章節(jié)摘錄

1.古代當官的四種途徑宋真宗年間有一落第老儒,北漂于京師?!奥涞诶先濉笔墙?jīng)過多次科舉考試失敗的年老讀書人,年齡尚未到進棺材的地步,處于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尷尬年紀。朝廷對科舉考試中的年邁舉子有“特奏名”照顧,落第老儒大都在四五十歲,說老不老,說年輕也不年輕,有史料記載的舉子最多長達三十年未能考中,最后只好抑郁而終。像這種漂泊在京城的落第讀書人不在少數(shù),無法通過科舉入仕,老儒只得劍走偏鋒,另自尋其他入仕途徑。沒才能、沒背景、沒錢,整個一“三無人員”,混跡京師的落魄儒生多半毫無背景,期望與當朝大員建立關(guān)系甚為艱難。然而,老儒自有妙計。當時有一市井潑皮名叫于慶的,貧寒不立計,吃了上頓沒下頓,與老儒有著同樣的悲慘命運。飛黃騰達是所有落魄之人的共同愿望,與博彩的心理一樣,希冀有朝一日天上掉餡餅。于慶到老儒這里買了一注“命運彩票”。這是天賜良機,老儒遂在他身上打起了主意,押下了下半生的賭注。一個潑皮無賴能有什么用處?何況這樣的人距離體制甚遠。要知道一顆螺絲釘都有它的作用,何況一大活人。于慶問老儒,如何才能發(fā)跡?老儒給他徹頭徹尾地分析了下原因,最后說想要發(fā)跡也很簡單,但你需要改個名字。只要能發(fā)跡顯貴,對于于慶來說叫什么無所謂。老儒給他改姓丁,取名宜祿。宜祿,翻譯成現(xiàn)代話是“高工資、高薪水”的意思,沒什么高明之處。三國時期有個叫秦宜祿的,老婆杜夫人,也就是三國第一美女貂蟬。秦宜祿沒本事,老婆先被領(lǐng)導呂布霸占,曹操打敗呂布后老婆又被曹操霸占了。萬難之下秦宜祿選擇了離婚,最后張飛結(jié)束了他憋屈的一生。文盲于慶不知上述的典故,但這個普普通通的名字卻有它玄妙的地方?!端螘?百官志》載:“有蒼頭字宜祿。至漢,丞相府每有所關(guān)白,到閣輒傳呼宜祿,以此為常?!庇纱丝梢姡耙说摗惫艜r為“宰相仆人”的名字,預示著他的主人能夠做宰相。老儒告訴于慶,你去丁侍郎府上碰碰運氣。這就是給他改名“丁宜祿”的高明之處。丁侍郎即丁謂,時任禮部侍郎。丁侍郎中進士第四名,確實有一定的才能,得到宰相寇準的舉薦,上位之后卻把寇準排擠走。丁謂本人崇尚祥瑞,恰好晚年的真宗也有這方面的需求,是以平步青云。真宗封禪等大興土木的事兒就是丁謂與王欽若攛掇的。老儒不知從何處獲悉丁侍郎好詳瑞的信息,恰有無賴于慶求拯救,遂出一石二鳥計。老儒正苦于無法與丁謂建立關(guān)系,丁謂門客眾多,說句不好聽的,給人家提鞋人家都嫌浪費時間。恰好有這么個愣頭青,權(quán)拿他當槍使了。去丁謂府上是有風險的,卻于老儒無礙,不成功,死個無賴,老儒落得為民除害的美名,成功了,老儒便能分杯羹,這就是老儒的考量。事情出乎意料地順利,于慶化名“丁宜祿”投奔丁謂。丁侍郎一聽來者叫“丁宜祿”,飽讀詩書的他眼前一亮,心想,難道這預示著自己能當宰相?暗合了丁謂崇尚祥瑞的心理,丁謂大喜,收之門下。果然,沒過多久丁謂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丁宜祿承蒙丁宰相提攜,老儒也得蒙引見,得到個教育口工作的官職,進入了體制內(nèi)。這是宋代筆記史料《楓窗小牘》中記載的一則故事。潑皮無賴、落第老儒,諸如此類活動在體制之外的北漂一族,他們無法通過國家正規(guī)的科舉制進入仕途,只能通過另一種制度——恩蔭制。面向全社會,宋廷確立了大致四種入仕途徑:科舉、國子監(jiān)(太學)、舉薦、蔭襲。這四種入仕途徑呈現(xiàn)一個相互遞進的關(guān)系。首先來說科舉制,它是針對貧寒子弟的入仕途徑,漸漸地演變?yōu)橹髁魍緩?。宋代科舉在唐代基礎(chǔ)上增加了“謄錄”“彌封”等制度,使科舉向“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quán)衡”的最佳公平狀態(tài)發(fā)展。諸多貧寒子弟如呂蒙正、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等皆是通過科舉入仕。這是朝廷向民間開放的一種籠絡人才的方式,使得萬千寒士加入到帝國體制當中,沖淡以往的閥閱世族的權(quán)力。科舉考試主要有進士科、明經(jīng)科、武舉科、醫(yī)官、法律等其他諸科。此外,朝廷對耄耋之年的考生設有“特奏名”,即把那些眼瞅要入土為安的老考生放低要求再考一次,或者直接授官。太宗時有個叫趙昌國的老儒,考試時被要求一天內(nèi)寫二十首詩。結(jié)果他寫了不到十首,水平還一般,太宗也特賜及第。宋神宗元豐年間還有個老儒在卷子上寫道:臣老矣,不能寫文章了,伏愿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神宗特賜食祿終身的優(yōu)待?!疤刈嗝边M一步地體現(xiàn)了朝廷籠絡士人之態(tài)度。對廣大的貧寒子弟朝廷開設科舉,對于廣大干部、納稅大戶子女等朝廷也照顧到了,即是國子監(jiān),宋廷公務員的孵化基地,進入該學校等于進入了體制內(nèi)。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有不滿官職的可以參加進士科考試,但成績再好也不授予狀元。為了避免他們與寒門子弟搶名額,官方規(guī)定參加進士科的監(jiān)生應與其他考生區(qū)分,另設考場,稱為“鎖廳試”,如果考不上的罰銅二十斤。還有一條致命的規(guī)定,落第的監(jiān)生終生不得再參加進士科考試,直到宋仁宗嘉三年(1058年)才廢除了這條規(guī)定??婆e與國子監(jiān)兩條主流的入仕途徑,已然囊括了方方面面,然而朝廷猶覺得做得不夠,又設立了舉薦制度,對那些散在民間有名氣的儒生給予特殊入仕名額,如種放、蘇洵等。舉薦,原是漢代重要的選官機制,即察舉制。宋代規(guī)定官員舉薦者不得超過五人,初薦者為“破白”,終薦者為“合尖”,防止結(jié)黨營私。因有名額規(guī)定,所以不是至親或者哥們兒等關(guān)系非常鐵的不予舉薦,每個官員都小心翼翼地保留自己的舉薦權(quán)。舉薦通常是朝中大員舉薦頗有政治聲望的官員,有著政治方面的考慮,如趙普舉薦張齊賢、呂夷簡舉薦富弼、龐籍舉薦司馬光、文彥博舉薦王安石等等。以上三種入仕途徑層層遞進,譬如寒士通過主流的科舉制考試入仕,磨勘升遷混得年頭多了,說話有了一定的分量方能去舉薦某某人,建立自己的官場網(wǎng)絡。這樣的人子女當官不愁,若不能通過科舉,直接上貴族學校即可,甭管官職多大,至少在體制內(nèi)。如果升遷到了宰執(zhí)、轉(zhuǎn)運使階層,蔭襲等待遇會自然而然地隨之而來。蔭襲,也就是前面落第老儒入仕的恩蔭制,即父輩為國做出重大貢獻,子女直接以父蔭當官,是一種變相的世襲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著重提到了宋代恩蔭之濫觴。每逢祭天、皇帝生日、大臣致仕或去世等特殊時節(jié),皇家會拿出名額恩蔭臣子,致使恩蔭成了常例,待遇優(yōu)厚。如宋初名將曹彬去世,恩蔭其親族、門客、親校十余人。太宗時期戰(zhàn)神李繼隆去世,恩蔭其子,又錄其門下二十余人。宋英宗治平年間恩蔭二百人,宋神宗熙寧六年恩蔭四五百人,宋徽宗政和六年恩蔭一千四百六十人。有時候一次恩蔭名額很多,大臣如無子嗣者則以親屬、門客、隨從甚至奴婢充額,更有甚者充分發(fā)揮了宋代商業(yè)優(yōu)勢,直接將朝廷的優(yōu)恤名額私下買賣,明碼標價。如仁宗慶歷年間大理評事一萬貫,主簿、縣尉六千貫,最低一級文官將仕郎三千兩百貫。面對恩蔭入仕的巨大誘惑,體制外的人投機鉆營,想盡辦法要進入體制內(nèi),只要與當朝大員建立關(guān)系,哪怕去府上做個幕僚門客也有恩蔭入仕的機會。這無疑給那些落第舉子及社會閑散人員大開門徑,自然個個絞盡腦汁使盡手段?!稏|軒筆錄》記載了宰相張齊賢的一個故事:張齊賢任江南轉(zhuǎn)運使時,一日家宴中,有一奴偷銀器藏在懷里,恰好被他看見,張齊賢默不作聲。日后張齊賢為相時,所謂宰相門童七品官,家里的奴婢紛紛升官高就,日子好得一塌糊涂,唯獨當年偷東西的那位還是奴。奴不服氣地問道,我侍奉相公時間最長,憑什么他們都得了官,卻偏偏把我撇下?張齊賢說我要不說你一定會怨我。當年你偷銀器的事在我心里藏了三十年,不以告人。現(xiàn)在我為宰相,為國家選拔棟梁之才,安敢用盜賊?念你侍我最久,給你拿路費,走吧!奴震駭,慟哭拜謝而去。不談這則故事中的張齊賢如何品察人品,單說他們家的奴婢通過什么途徑“皆得官”?是官,不是吏。官有國家正規(guī)編制,吏只是朝廷的臨時工,官與吏在宋代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前文已述,舉薦是有條件的、有利益的,且有名額限制。想來張宰相府上奴婢眾多,他怎會挨個舉薦?由此可見,我們有理由推測,奴婢與于慶、落第老儒他們很可能是通過獲取恩蔭名額入仕的。面對恩蔭的誘惑,《青箱雜記》提到宋仁宗皇年間士人往往為了入仕名額奔走呼號,時有兩位士人最具代表性,一個綽號“望火馬”,另一個綽號“日游神”,但凡有那么一丁點兒入仕的機會他們兩位聞風即到,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引起了有關(guān)部門的高度重視,朝廷遂頒布“謁禁令”。也不能怪士人投機鉆營,變相世襲給很多幸運兒提供了捷徑,找人托關(guān)系是一種傳統(tǒng),反映出走捷徑似乎是人們的因有思維。寒窗苦讀十年的學子到頭來饑寒交迫,那些目不識丁的布衣百姓只因做了大員的奴婢而得官入仕,這讓學子們情何以堪?然而,這種恩蔭名額其實只有在中央最為泛濫,所以大家扎堆開封汴梁。宋代規(guī)定:“文臣自太師及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若孫,及期親大功以下親,并異姓親,及門客?!惫賳T等級官階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司”(司空﹑司馬﹑司徒)的,恩蔭范圍才可達到異性親屬及門客隨從。文散官官階為三公三司的,最低也是宰執(zhí)層次的職事官,相當于國家級副職。地方省長(轉(zhuǎn)運使)恩蔭的范圍僅為嫡系及本宗族,名額很少,通常是一人。恩蔭屬于稀缺資源,誰能爭取到誰就有發(fā)跡的可能,諸如潑皮于慶、落第老儒這種與朝廷大員毫無血緣關(guān)系的人,以其門客隨從充額,這種機會只有在中央才有。此為很多體制外的人員要混跡京師的緣由。2.中央提攜地方,地方孝敬中央明清時期京官通常比較窮,但他們左右了地方官的升遷,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建立了“京官提攜地方官,地方官孝敬京官”的利益交換模式,但這種模式在宋代卻并不風行。宋代的京官是指不經(jīng)常列班上朝、職務較低的官員,上朝奏事的稱為“升朝官”。我們要說的京官是在中央系統(tǒng)工作的官員。宋代把全國劃分成若干“路”的經(jīng)濟區(qū)。宋初頒發(fā)詔令,諸州正常經(jīng)費開支之外的財產(chǎn)全部上繳中央。宋初時全國劃分六個財政經(jīng)濟區(qū),即六個“路”。每一路的官衙稱“轉(zhuǎn)運使司”,又叫“漕司”,長官為轉(zhuǎn)運使。發(fā)展到仁宗時全國共有18個路級行政區(qū),下轄府、州、軍、監(jiān)320個,縣1262個。除轉(zhuǎn)運使外,每路還設有經(jīng)略安撫使主管軍政,提點刑獄使主管司法,提舉常平使主管社會救濟,均由中央官員充當,屬于中央在地方設置的直屬部門。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軍事等權(quán)嚴格掌控,致使地方財政空間不足,財神爺甩袖子——子皆無。趙匡胤打天下時,建立了“樁庫”,藏有收繳的各地方的金銀財帛,同時規(guī)定每年國庫有節(jié)余則封存入庫。樁庫的錢財有兩種作用,第一是國家有難時救急,第二是為了贖回燕云十六州(實為十四州)。趙匡胤曾說,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賄賂契丹人,朕甚憫之。今天我攢個三五十萬兩銀子從契丹手里把地盤贖回來,如果契丹同意那就把錢給他們。如果不同意,那就把這些錢用在軍隊上,招募勇士,準備開戰(zhàn)。宋太宗時將“樁庫”改名為“內(nèi)藏庫”,宋神宗寫了一首詩,共九十二字,“內(nèi)藏庫”按照字的排列順序管理,譬如“九重方執(zhí)象,萬里定寰區(qū)”,其中的“九”即是九字號小庫。直到北宋滅亡這筆錢也沒怎么用上,后被金人給搶走了,金軍搬運了三天三夜不絕。天下財帛盡數(shù)麇集京師,樁庫里面到底有多少錢無法計算。這種強干弱枝的政治意志導致了地方財政匱乏,全國財政分布不均,形成京師一家獨大的利益劃分。一旦地方有個病有個災的,財政漏洞的貽害暴露得十分明顯。典型例子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澶淵之盟。為什么遼軍能夠迅速推進到距離首都開封直線距離120公里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兩百里地的路程,遼軍鐵騎一個急行軍,一天之內(nèi)兵臨城下。遼軍能夠迅速推進,一方面是因為河北路地處華北平原腹地,無天塹可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地方財政枯竭,毫無經(jīng)濟實力組織抵抗,戰(zhàn)爭的比拼也是經(jīng)濟實力的比拼,雖然冷兵器時代這點不甚明顯。說白了地方?jīng)]錢,財富全堆積在中央,一旦遇到災難要從中央撥款到地方,必然導致地方執(zhí)政能力下降?!疤靾A地方,道在中央”這句話同時道出了中央與地方的關(guān)系。只識其字不曉其意,對中央概念的錯誤理解,必然會失去政治利益和經(jīng)濟利益。王安石拜相的前三十年一直漂流在地方,與中央士大夫交往不深,人脈關(guān)系不夠扎實,熙寧變法引得士大夫們激烈反對,新法施行幾年后王安石被罷相,他對“中央”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頗是罷相的原因之一。中央如同心臟,是唯一的,處在獨一無二的地位。一個國家、一個機關(guān)單位、一個企業(yè)不可能有兩個行政中心,由此可見中央只有一個,地方可以有若干個。如同向湖里扔一塊石頭,激起的漣漪必然由中央向四周擴散。將此概念明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央是官場的核心地帶,仿佛地核似的,愈接近中心溫度愈高,在這里官員可以吸收到足夠的熱量,為晉升積蓄養(yǎng)分。

編輯推薦

流傳近千年的政治藝術(shù),還那么栩栩如生。咹,你是怎么做官的?每位領(lǐng)導的領(lǐng)導方式皆有獨門絕技,并且做得到位,演得逼真。宋太祖好嚇唬人,宋太宗好裝糊涂,宋真宗和宋仁宗好哭,動不動就哭一場。領(lǐng)導演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配合演出能否解決問題,這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廟堂往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以為是講宋史,但其實是講官場斗爭的厚黑學。意思不大,作者主觀臆斷太多。
  •   這本書所涉及的內(nèi)容以宋代為主,還有唐代的一小點。唐代離我們挺遠,宋代也不近。可是讀這本書的時候卻沒有距離感和陌生感。書中敘述的內(nèi)容仿佛就發(fā)生在今天。這本書涉及的內(nèi)容雖然是唐宋,其實其他朝代與這兩個朝代只是大同小異。都是血淋淋,黑乎乎。歷朝歷代中國的官員天天面對的都是爾虞我詐、口密腹劍、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你方唱罷他方登場、好話說盡、壞事做絕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盡管這本書不是所謂的厚黑學,但是作為機關(guān)的官員讀一下這本書對他如何混機關(guān)大有好處和幫助。血淋淋,黑乎乎不僅過去是這樣,當下也是如此。如程維高、李大倫、王懷忠之流,已經(jīng)將唐宋的那些血和黑都繼承并且更加發(fā)揚光大了。所以當今的人們讀起這本書來的時候竟然沒有一點距離感、陌生感,相反到是熟悉的很;作者從歷史上發(fā)生的事件講起,似乎是在講故事,可是作者并沒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上,而是從事件當中析置出了許多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觀點和新問題,這是這本書看似平凡而又偉大的地方之所在。本人強力推薦。
  •   只講了宋代的官員,沒有講其他朝代。。。
  •   視點獨特,史料翔實,讀后有世事洞明,人情煉達的感覺。但引用的資料有重復的地方。
  •   內(nèi)容一般,稍顯膚淺,讀來打發(fā)時間算了,沒什么思考
  •   覺得書很滿意 ,挺喜歡。
  •   值得推薦,其實講的蠻不錯的!比較客觀!不像垃圾書講的比較功利!
  •   作者應是宋史研究者,文中論點多用宋史舉例,如果有明清史會不會更好呢,或許有漢唐以來的情況是不是更有意義,更有覆蓋性?
  •   很多的歷史知識 很獨特的見解和分析古為今用 以史明鑒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