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章濤 頁數(shù):15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是清代揚州府轄高郵州人,是家學淵源、世代為顯宦的名門望族,有“祖孫鼎甲,父子鴻儒”、“一門絕學,兩代宗師”的盛譽。王念孫是大學問家、皖派領袖戴震的學生,又是九省疆臣、一代大儒、揚州學派領袖阮元的老師;王引之問學于阮元。被阮元識拔成貢士.高中探花,官至尚書。本書對這對父子的師友關系和治學、從政的歷程有翔實的介紹。高郵二王傾心于小學、??睂W的研究,其專著“王氏四種”被贊為這方面的巔峰之作。同時又融入揚州學術隊伍中,追求經(jīng)世致用。所以說高郵二王是皖派語言學支流的領袖人物,也是揚州學派經(jīng)世派的實踐者。王念孫首劾大貪官和砷的壯舉和治水的功績足以為證。本書對此有詳細的評說。
作者簡介
王章禱,江蘇揚州人。致力于清代學術史、園林史、書畫史研究三十余年?,F(xiàn)任揚州學術旅游學會副會長、揚州學派研究會理事。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專著《阮元傳》、《阮元評傳》、《阮元年譜》、《王念孫王引之年譜》、《凌廷堪傳》行世。
書籍目錄
第1章 名儒名臣三代相繼 一、高郵獨旗桿王府天下聞名 二、神童與名師 三、文化根與科舉路第2章 清代揚州學術的伐木開道者 一、為求學問、功名赴京華 二、領軍江北學人,開揚州學派風氣之先第3章 絕學傳世的“王氏四種” 一、入選《四庫全書》館 二、語言文字學中突起的異軍 三、父子論學,談出 《經(jīng)義述聞》 四、阮元與高郵二王的關系 五、辨虛證實的杰作——《經(jīng)傳釋詞》第4章 從“倒和”諍臣到被勒令退休的“罪員” 一、剛直睿智的父子兵扳倒和坤 二、奔走在水利工地上的河官 三、反貪廉吏欠下的 巨債第5章 “文化官員”王引之 一、日理公事,夜讀經(jīng)史 二、王引之與乾嘉學人第6章 學術生命永葆的王念孫 一、“雜志” 之名由王念孫創(chuàng)始 二、段玉裁、陳奐師生與王念孫的學誼 三、老來審少作,終生研究古韻的成果第7章 文章經(jīng)濟兼能,重臣碩儒并稱 一、施政以安定民心為要,教育以端正品行為準 二、平冤案, 治災害, 與民休戚 三、六部四尚書和武英殿總裁 四、胸羅詁訓,心系天下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名儒名臣三代相繼二、神童與名師當?shù)斈镉之攷熗醢矅怯之數(shù)鶃碛之斈?,把小念孫帶到東來帶到西,還隨身背著書包,有空閑就教他讀書,有時甚至把他帶到辦事的公堂內(nèi),就著辦公桌案以筆授讀。同僚見王安國如此辛苦,擔心他不堪重負,而他泰然處之,始終不渝,樂在其中。王安國每早上朝,王念孫像小跟班似的,與父親一同乘車前往。帶著走倒還好辦,問題是家中不生火做飯,吃不上早餐,公堂內(nèi)設有餐廳供應飲食,王安國自可飽餐一頓,而小念孫蹲在車廂里就苦了,只能啃父親為他準備的幾只餅餌充饑。念孫七歲那年,父親因公到外地辦事,擔心孩子無人照料,也帶著隨行,住在驛站或行館中。與王安國同行的某位大臣夜間草擬奏稿,因引用典籍中文字,苦于手邊無書核對,又恐怕錯誤,就來問王安國。念孫才睡熟,聽見問話聲就驚醒了,應聲誦讀,一字無訛,大家驚嘆不已,以為異才。名臣朱筠年輕時曾與前輩王安國打過交道,親眼看見小念孫在父親的抱持下,隨車遠出塞外,不懼關山險阻,唯知問東問西,隨身還攜帶書籍,整天捧著閱讀,小小年紀就開始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歷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