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美]伊萊恩·肖沃爾特 頁數:162 字數:137000 譯者:吳燕莛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學界小說是歐美現代文學一個相當重要的分支。斯諾《大師們》、金斯利·艾米斯的《幸運的吉姆》、戴維·洛奇的《小世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書即是一部對1950年代以來直到21世紀的學界小說的評論。而這部獨特的文學評論之所以有特殊的意義,是在于它恰好通過對學界小說的分析評論,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二戰(zhàn)以后歐美大學的體制與精神的變遷史。用作者肖沃爾特的話來說:人們可以知道學界小說的主角和作者們
“如何由滿懷希望變?yōu)槟淌?,再到翹首以盼,直至玩世不恭”。
作者肖沃爾特自己是美國大學英語系的女性教授,有著細膩、尖銳的女性視角和幾乎類似于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全書評論了數百部學界小說,亦差不多是一部全景式的學界小說索引。
作者簡介
[美]伊萊恩·肖沃爾特(作者)美國著名女性主義批評家,美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全美大學英語系第一位女性終身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榮休教授。曾任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LA)會長,享有盛譽的布克國際文學獎評審主席(2007年)。著有《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女性的不適:女人、瘋狂和英國的文化,1830-1908》(The Female Malady: Women,
Madness, and English Culture, 1830-1980)、《歷史:歇斯底里癥與現代媒體》(Hystories:
Hysterical Epidemics and Modern Media)、《創(chuàng)造自己:要求女性主義的知識傳統(tǒng)》(Inventing
Herself: Claiming a Feminist Intellectual Heritage)、《女性文學評判人》(A
Jury of Her Peers)等。
吳燕莛(譯者)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碩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研究生,現任教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傳媒學院。
書籍目錄
前言 我讀什么,我為何而讀
第一章 50年代:象牙大廈
第二章 60年代:部落大廈
第三章 70年代:玻璃大廈
第四章 80年代:女性主義大廈
第五章 90年代:終身教職
第六章 進入21世紀:悲劇大廈
結束語
學界小說書目
致謝
章節(jié)摘錄
晚餐的時候,我坐在喬治·基森一克拉克(George Kitson-Clark)旁邊,他是一位研究維多利亞史的優(yōu)秀史學家。為了獲得博士學位,不久前我還在考試中考到過他的著作。我迫不及待地向他提問,可他卻不陰不陽,沒什么反應(當時我并不知道在餐桌上討論別人的著作是個禁忌),不過,當布丁——三一學院的焦糖布丁,或法式烤布蕾端上來之后,他熱情洋溢地教我如何用巨大的銀勺敲開那層焦糖外殼,那勺子跟《愛麗斯漫游仙境》里公爵夫人所揮舞的那個一樣。經濟學家拉伯·巴特勒(Rab Butler)曾險些沒當上首相,當時是三一學院的院長。進餐之后,在一個與大廳隔開的雅致餐室,里面掛著諸如德萊頓和華茲華斯這樣校友的畫像,我問拉爾夫·利,劍橋究竟是不是斯諾所描繪的那個樣子?!耙稽c都不像,絕對不是那樣,”他回答道,“夸大其辭,陳舊不堪,非?;闹嚒!睅追昼姾螅敯吞乩瞻丫茐剡f給大家倒波爾圖酒和波爾多干紅葡萄酒的時候,我注意到桌子上一陣顫動,利對著我的耳朵,從牙縫中擠出一句話,“這個傻瓜把傳遞波爾圖酒的方向給弄反了!”[10]斯諾的有些描寫一定是言之有據的?! ∪缤S多在斯諾之后的學界小說作者那樣,斯諾堅稱他的故事純屬虛構,并指出:最近以來,劍橋其實并沒有發(fā)生過競選院長之類的事。但是,他承認,過去曾經有過一些相近的情況,在馬克·帕蒂森(Mark Pattison)的回憶錄中,有一個“在最后時刻突然時來運轉”的例子,而且“各方面都證明確有其事”。帕提森是喬治·艾略特時代的劍橋林肯學院的院長,一些與他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的確認為他是卡索邦的原型。爭論仍在繼續(xù),不過,在1851年,帕提森初次競選林肯的院長職位時,肯定是敗下陣來的。在日記里,他記錄了自己所遭受的打擊:“我剛剛樹起的勃勃雄心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我茫然無措、食不甘味,我心痛無比,久久不愈,即便睡覺的時候也能感覺到。”[11]盡管在這個小世界之外的人眼里,這種事情無足輕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瀕于爆發(fā)的1937年尤其如此,但是,對于參選的人來說,學院的選舉可以成為一件極其可悲的事情?! 〔煌谒蟮膶W界小說作家,斯諾刻意創(chuàng)作一部歷史小說。他的大學理想,是基于一個已無可挽回的過去加以理想化的看法。學院里那13位教授,大約有半數從某些方面來看屬于失敗者或者徒有虛名;但是,斯諾似乎贊賞學院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社會,使他們能夠興旺發(fā)達。他們在貴賓桌前聚攏之時,人們會聯(lián)想起圓桌騎士神秘的伙伴關系,或是耶穌的12門徒。有人批評斯諾著重表現追名逐利(careerism),這是有道理的;在更廣大的社會里,大學的作用被大大地忽略了,無論在研究上還是在教學上。他顯然明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別,即這些人在職業(yè)上孜孜以求所具有的合理性,而事實上他們又常常陷入凡人所有的七情六欲和斤斤計較,但他依然堅信那種理想的價值,并在小說中加以贊美,暗示大學差不多是一個能夠實現這種理想的地方。他算得上堅持大學理想的最后一位作家,因此,在為這個文學類型奠定基礎的時候,他還是堅持不懈地研究著過去的歷史?! ≡凇缎疫\的吉姆》(1954年)中,金斯利·艾米斯對大學的看法則跟斯諾大相徑庭。如果劍橋的教師是大師的話,那么,在較新的大學里負擔沉重的講師便是仆人。盡管研究北歐英雄傳奇的學者老蓋伊是《大師們》中受人尊敬的哲人,一個有著英雄歷史的人物,但艾米斯鄙視盎格魯一薩克遜史詩和他們所灌輸的生活理想。在做學生時寫的一封信里,他對牛津大學古英語教學的要求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在課本上,連篇累牘的是那些勇士以及衰弱之極的走卒大喊大叫地招搖過市,他們那孩子氣的自我吹噓和自怨自憐,令人反感。這些只不過使我們痛苦地想到,這些東西是多么不合時宜,再不值錢的當代小說都會讓我們獲益更多。”[12]吉姆·迪克森對“快活的英格蘭”大肆鼓吹的價值大發(fā)雷霆,這其實反映了艾米斯的個人喜好?! 〈送?,《大師們》講的是永遠保持一種狀態(tài),而《幸運的吉姆》則是關于拋開過去,繼續(xù)前進。那些大師們深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而吉姆向往的卻是另一個世界。而且,肯定不是牛津-劍橋這樣的世界。在他的心中,有一個視覺形象反復出現,“自從他接受了這份工作之后,這個視覺形象始終揮之不去?!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通過閱讀學界小說……我希望我所學到的,是不要低估學術世界中靜悄悄的走道和四方院內的活動,如喬治?艾略特在《米德爾馬奇》中所說的那樣,是預計假如我們真的能夠對他們的所思所感有那么一丁點兒的理解的話,那我們一定會被那于無聲處的驚雷震得目瞪口呆?! ?mdash;—伊萊恩·肖瓦爾特編輯推薦
一部二戰(zhàn)以后歐美大學的精神變遷史 全景式的學界小說索引和研究力作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