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3 出版社:京華 作者:邱紫華//李社教 頁數(shù):276 字數(shù):33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所選擇的悲劇人物不以其社會地位的高低、不以其忠奸善惡、不以其成功與失敗為標準。一句話,不以傳統(tǒng)的政治價值論和社會價值論作為遴選人物的標準,而以悲劇人物所顯現(xiàn)出來的悲劇美學的特征為標準。在歷史人物中,誰更充分體現(xiàn)了悲劇人物的特征,誰的悲劇性命運更具有震撼力,更具有驚心動魄的悲劇美就選誰。
本書在寫作上,力求語言淺白、流暢;在理論闡釋上,注意深入淺出;在表述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時,精心架構(gòu),大量運用戲劇性的矛盾沖突、突轉(zhuǎn)、吃驚、發(fā)現(xiàn)的手法,把悲劇人物的故事講得峰回路轉(zhuǎn)、曲折動人,以達到文學閱讀的效果,使之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此外,本書在介紹歷史上悲劇人物的故事時,對一些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名詞進行了詳細闡釋。所以,本書是集知識性、歷史性、審美性、趣味性于一體的。
作者簡介
邱紫華,重慶市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及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東方美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多次承擔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和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項目。已出版學術(shù)著作《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思辨的美學與自由的藝術(shù)——黑格爾美學引論》、《東方美學史》(上、下卷)、《西方美學史》(第二卷)、《印度古典美學》、《禪悅?cè)顼L》等。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中國教育電視臺《師說》、湖北電視臺《荊楚講壇》等欄目特約嘉賓。
書籍目錄
序
第一章 貪戀功名的鐵血丞相——商鞅
四處奔波謀發(fā)展
重君輕民埋隱患
鐵血政策惹眾怒
貪戀功名終毀己
第二章 姑息養(yǎng)奸的超越者——李斯
超越自我,實現(xiàn)夢想
逢兇化吉,步步高升
助紂為虐,瀕臨深淵
姑息養(yǎng)奸,走向滅亡
第三章 飛鳥盡良弓藏的淮陰侯——韓信
幾經(jīng)波折,初登高位
功高蓋主,惹禍上身
愚忠愚信,招致毀滅
第四章 孤注一擲的篡位者——李世民
心理暗示激野心
血刃兄弟奪皇位
內(nèi)心分裂苦余生
第五章 被政治化的美人——楊玉環(huán)
貴人相助
脫胎換骨
兵變劫數(shù)
紅顏堪憐
第六章 入錯行的天子——李煜、趙佶
陰差陽錯當上皇帝
錯位人生的悲哀
昏庸無能苦百姓
同命不同時的兩個皇帝
第七章 罪孽深重的僭越者——魏忠賢、客氏
步步為營,扶搖直上
禍國殃民,國將不國
最毒婦人心
隱而不發(fā),一招制敵
多行不義必自斃
第八章 冤沉大海的一代名將——袁崇煥
奮勇殺敵,屢立戰(zhàn)功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含恨而死冤沉百年
第九章 毀于積弊的悲情皇帝——崇禎
驚恐中登上帝位
秋后算賬,清理門戶
吏治不治
民不聊生
邊防無防
垂死掙扎
難逃悲劇命運
第十章 曇花一現(xiàn)的農(nóng)民皇帝——李自成
為生存而拼搏
從農(nóng)民到皇帝
短命皇帝悲劇的必然性
農(nóng)民英雄的末路
第十一章 擺脫不了“兩難”魔咒的人——吳三桂
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與李白成決裂
同胞反目,引清入關(guān)
與清決裂,陷入毀滅
第十二章 在惡名與冤屈中掙扎的欽差大臣——葉名琛
效忠皇室,官運亨通
相互推諉,矛盾初顯
逃不出的悲劇
無法申訴的冤屈
第十三章 孤獨的先知先覺者——秋瑾
一個年輕生命的轉(zhuǎn)瞬即逝
民眾與良官的憤憤不平
九次遷葬的悲哀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第二,公孫鞅認為干大事的人必然是出類拔萃的人。出類拔萃的人在思想上、見解上必然高人一籌。杰出的人的思想觀念不被普通的人所理解,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而受到別人的攻擊和誤解也是很正常的事。要干大事的人,就不應當理會別人的議論,如果害怕別人議論,計較別人的指責,那就干不了大事;反過來說,也就不是干大事的人。所以,公孫鞅的意思是,杰出人才和社會精英高高在上,超越了俗眾,他們的思想天馬行空,普通民眾的思想根本無法同他們比擬。第三,公孫鞅認為老百姓都是愚昧無知的。一個人想要干大事,卻又要去同愚昧的老百姓商量,那就是把自己等同于愚昧的人了。公孫鞅認為干大事的人只要能夠同老百姓分享成果就行了,而不必事先同他們商量。事先同愚昧的老百姓商量,那不就等同于愚昧的老百姓了嗎?如果是這樣,那什么事都干不成了。社會上的法度、規(guī)則是由智者制定的,愚昧的老百姓只要遵守奉行就是了;禮教是有才干的人確立的,無能的人只要能夠接受約束就行了。也就是所謂的“能者治人,愚者治于人”。統(tǒng)治者就是統(tǒng)治別人,被統(tǒng)治者必須接受別人的統(tǒng)治,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不僅如此,公孫鞅還懂得“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所以他明確地說“民愚易治”,認為沒有知識的人都很愚昧。為了便于強權(quán)統(tǒng)治,為了讓老百姓服服帖帖,他主張采取“愚民”的方式來對付老百姓。公孫鞅不僅主張“愚民”,而且主張“弱民”。他說:“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而不殆。”其意思是:要讓民眾不注重讀書學習,他們就只能處于愚昧的狀態(tài);而處于愚昧狀態(tài)中的民眾,就根本不知道外邊世界的情況,更沒有與外界交往的能力。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就安定無事了。老百姓之所以可怕,就在于他們懂得太多的東西,應當讓老百姓不讀書、不學習,老百姓只要像牲口那樣,能夠種田、拉車、打仗就足夠了。這一思想成為秦帝國專制集權(quán)主義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chǔ)。后來“焚書坑儒”的愚民暴行的理論依據(jù)就出自公孫鞅。第四,公孫鞅以國家權(quán)力、國家利益為重,以百姓的利益為輕。公孫鞅到了秦國之后,_心想的是讓秦國快速富強起來。他在秦國的全部“國務(wù)”活動,不是為了任何一個小的政治集團或任何一個政治派別。更不是為了普通的老百姓,而是為了整個秦國。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歷史上,有人說他“一心為公”,應當充分肯定。其實,說公孫鞅“一心為公”的人是偷換了概念。因為“國家利益”的“公”包含的范圍極廣:既有整個國家利益,又有包括國君在內(nèi)的一切階層的個人利益。公孫鞅的“公”僅僅是以國君的集權(quán)的利益為“國家利益”、為“公”,而排除了其他人的個人利益。他認為,為了國君的“集權(quán)主義的國家利益”的“公”,可以犧牲全部其他人的利益。其他一切階層的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所以,公孫鞅其實是以集權(quán)主義的國君的“私”為公。這樣,所謂的“公”也就成為一己之私;而這“一己之私”就排除了其他一切人的“公”的權(quán)利。所以,公孫鞅把集權(quán)的秦王的事業(yè)和利益當做“國家利益”,把他自己個人的事業(yè)和利益推崇為“公”——“國家利益”。公孫鞅把“國家利益”即君王和自己的利益凌駕于全民之上,其實是把廣大的民眾(包括貴族)置于了“國家利益”的對立面,把君王和自己置于了民眾的對立面。他的變法和改革必然要遭到民眾和貴族的反對。儒家的思想家茍子就曾經(jīng)用“舟與水”的關(guān)系來比喻君王與百姓之間的關(guān)系。荀子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表面上看,似乎舟總是漂浮在水之上,其實,沒有水的承載,舟是漂浮不起來的。水既可以使舟漂浮在水面上,又可以把舟傾覆。舟對于水來說,是依存的關(guān)系,沒有水也就不可能有在水面上行走的舟。然而,水對于舟而言,就不是依存的關(guān)系了。水不依賴舟,而舟必須依賴水。水是舟能漂浮行走的依據(jù)??上Ч珜O鞅的認識沒有達到荀子的思想高度,他把水同舟的關(guān)系看成了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把舟看得比水更重要,認為舟更有特權(quán)和主動權(quán)。所以,他最終陷入了全民反對的浪潮之中,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是必然的。第五,公孫鞅認為古代社會是由圣人確立法律、制定典章,但時代變了,情況也變了,因此,古代圣人所制定的規(guī)定也得加以改變,不能抱著祖先的教條不放手。只要能使國家富強,老百姓獲得利益,有才能的君王就不必遵循先賢的規(guī)范,而敢于創(chuàng)造新的規(guī)范和原則。這就是說君王有絕對的自由,絕對的權(quán)力,君王不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束縛,應當按照自己的意志而行??偟膩碚f,公孫鞅所宣揚的思想觀念就是:君王的權(quán)力是絕對的;普通的人沒有文化是愚昧無知的;君王的意志是獨立的、自由的??梢钥闯?,在公孫鞅的心目中,老百姓是沒有地位的、低賤的。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從美學悲劇性視角透視人格的弱點:從人物的性格去解讀悲劇人物的命運:從人物的命運去品味人生的滋味?! 钲谑猩鐣茖W院院長、著名美學家 彭立勛人生的悲劇是一劑苦藥——它能讓人品嘗百變的世態(tài);悲劇人物的命運看似神秘——它能讓人領(lǐng)悟到人格的弱點?! 錆h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美學家 李建中本書在尊重史實的基礎(chǔ)上,以歷史事件來解說人物的悲劇命運,以人物的悲劇命運來解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對現(xiàn)代人有極強的啟迪與警示作用。 ——網(wǎng)友評論
編輯推薦
《人格的弱點:歷史大變局中的悲劇人物》:讀史使人明智,讀人使人明達。透過歷史事件分析歷史人暢了解人物悲劇命運背后的性格弱點邱紫華《百家講壇》“歷史上的悲劇人物”講座的完整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