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樂山 頁數:268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包含兩部分內容,美學與設計。為什么要寫美學問題?因為近幾十年來,在這個領域主要存在兩種傾向。第一種傾向是翻譯編輯外國人的美學文章,或者抄寫前人的翻譯文章,沒有搞清楚外國人的文章針對什么,到底談什么事情,把有些不妥當的翻譯一傳再傳。另一種傾向是,某些美學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思想幾乎無知,連道家和儒家都分不清楚,反而連篇累牘寫美學書,用想象代替科學研究,用隨筆散文代替科學論文,這種書的害處遠大于益處。甚至有不少人稱,這些以美學名義的假學問又害了一代人。因此,本書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的美學思想,以及西方主要的美學思想,從中發(fā)現一些新東西。什么新東西?你讀一讀就知道了,不會讓你失望。其次,美學到底有什么作用?傳統美學有三個目的:首先,美學研究美的本質(宗教與非宗教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完全不同);其次,美學研究審美的各種感知心理體驗,對快樂的各種解釋;最后,美學研究文藝批評,分析藝術形式如何表現審美心理。其中許多觀點早已過去,歐洲啟蒙運動的許多思想早已不能解決如今問題。美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爭論了兩千年了。假如連這個問題都搞不清楚,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這個問題太復雜;第二,爭論者水平太低。如今沒有多少人對美的本質感興趣。美學對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起啟發(fā)作用,應該在創(chuàng)作前提供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墒牵乃囋u論文章似乎往往是事后諸葛亮。這些美學文章和書籍有多少人看?這些美學距離現實越來越遠了。此外,還有些文章以美學的盛名,傳播一些心理病態(tài)的觀念和生活方式,誤害處于“危險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尤其是我國出現工業(yè)設計、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環(huán)藝設計、動漫設計等新專業(yè)后,急切需要建立其專業(yè)基礎。如果沒有專業(yè)基礎,那么大學與大專、中專有什么區(qū)別?把美學作為設計專業(yè)的基礎,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如何去建立,是不是仍然把過去老一套照搬過來?那些沒有什么用處的東西,根本沒有什么人讀了。美學能不能為規(guī)劃我國文化生活提供有建設性的思想,能不能為設計人員提供一些創(chuàng)作觀念和思想?假如不能達到這些目的,就不能成為專業(yè)基礎。這是本書作者20年前思考的問題,這本書對此做出了回答。美學應該、也能夠成為藝術設計的指導思想。如何做?要研究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研究他們對各種產品的審美觀念,他們喜好的顏色,等等。這些恰恰是藝術創(chuàng)作和設計人員所需要的東西。
內容概要
《美學與設計》包含兩部分內容:首先,簡要介紹了美學的基本觀點。尤其是重新解讀了道家美學,重新解讀了康德美學,并簡要介紹了西方主要美學思想的歷史過程:其次,把美學變成為對設計有益的指導方法,總結了我國當前存在的各種審美觀念,通過大量調查數據,反映了我國各人群對許多產品的審美觀念和所喜好的色彩,并用這些審美觀念作為產品設計、圖文設計、環(huán)世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的指導思想。《美學與設計》是專著,適合作為設計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教材。
作者簡介
李樂山,1945年出生于四川樂山,西安交通大學工業(yè)設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8年畢業(yè)于西北工業(yè)大學。1989年赴德,是德國設計學第一位博士。專著有《工業(yè)設計思想基礎》、《工業(yè)設計心理學》、《工業(yè)社會學》、《人機界面設計》、《設計調查》、《工業(yè)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現代社會學》、《人機界面設計(實踐篇)》等。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產品造型審美觀念第一節(jié) 審美的心理學與社會學含義第二節(jié) 常遇到的現代審美觀念第三節(jié) 我國傳統審美觀念第二章 顏色第一節(jié) 色彩與心理感受第二節(jié) 青少年喜好的顏色第三節(jié) 大學生喜好的顏色第三章 設計美學的作用第一節(jié) 造型時想什么第二節(jié) 工業(yè)設計與繪畫的區(qū)別第三節(jié) 藝術在工業(yè)設計中的正面作用第四節(jié) 阻礙探索的因素第五節(jié) 工業(yè)時代引起新的審美觀念第六節(jié) 新穎的含義第七節(jié) 影響我國現代審美觀念的主要因素第八節(jié) 當前我國教育界的主要困惑第四章 道家美學第五章 西方美學概述第一節(jié) 康德主義美學第二節(jié) 席勒美育第三節(jié) 羅斯金美學思想第四節(jié) 西方美學觀點簡介第五節(jié) 西方現代美學一些觀念問題第六節(jié) 敬畏自然的審美觀念第六章 西方設計與藝術思想第一節(jié) 西方現代主義第二節(jié) 西方現代道德體系的后果第三節(jié) 西方與工業(yè)設計有關的、藝術流派第四節(jié) 對西方楷模的批判第五節(jié) 結論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2)如何發(fā)現問題?1999年9月筆者對工業(yè)設計一年級30個新生進行過幾個實驗。第一個實驗:讓他們對自行車的打氣筒提問題。馬上一個學生就問:“提什么問題?”應該由他發(fā)現問題,他卻馬上轉化為老師應該發(fā)現問題。筆者回答:“你愿意提什么問題就提什么問題。”然后要求他們把發(fā)現的問題寫寫來。從學生筆述結果看,他們對打氣筒提的問題可以被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與商業(yè)有關的問題,如“它的價位”、“是否品牌”。7個學生提出此類問題。此類問題與工業(yè)設計關系不大。第二類是與物理有關的問題,如“它的原理是什么”、“結構是什么”、“氣壓有多大”、“為什么采用圓柱形”、“怎么形成高壓”、“誰發(fā)明的”。14個學生提出此類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考慮功能設計的出發(fā)點,它與工業(yè)設計有關,但主要屬于工程設計的思想。這不是工業(yè)設計的創(chuàng)新主導思想。第三類是與用戶有關的問題,如“為什么打氣那么費力”、“能否設計袖珍式打氣筒”、“是否有隨身帶的打氣筒”、“是否有掌中打氣筒”、“能不能用其他顏色”。7個學生提出此類問題,其中女生5人。這種思想符合以人為本的工業(yè)設計目的。換句話,大約四分之一的人能夠提出屬于設計師應該發(fā)現的問題。要準確理解這個實驗結果,還需要補充四點。第一,發(fā)現問題首先是一種思維習慣。如果筆者不指定“對打氣筒提問題”,是否仍然有這么多人能夠意識到打氣筒存在設計問題?大部分回答:“平時根本沒有注意到打氣筒存在設計問題”。第二,女生力氣小,使用打氣筒時較容易發(fā)現使用問題,該題目可能對女生有利。第三,后來的設計實踐課中表明,每指定一個題目,總會對有些學生有利,對有些學生不利,有些人對該產品缺乏使用經驗,或日常沒注意觀察。他們對一個產品沒有發(fā)現問題,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不能發(fā)現其他產品的設計問題。那么,作為設計師如何才能發(fā)現用戶問題呢?第四,如果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和選擇設計對象,會出現什么結果呢?筆者也進行了實驗。事實表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熟悉的產品,從中都能夠發(fā)現產品的設計問題。因此,要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最好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產品和課題。當然,這種方法適合一年級學生。
編輯推薦
《美學與設計》是西安交通大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