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4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作者:宰金珉 頁數(shù):186
內容概要
《高層建筑與群樁基礎非線性共同作用·復合樁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對高層建筑與群樁基礎非線性共同作用這一復雜課題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主要內容涉及首次將剪切移法推廣到塑性階段,創(chuàng)立樁周土非線性模型。提出點源問題近似積分的等積變換法;將廣義剪切位移法與有限層元法和有限元法相結合,建立單樁與承臺和土體相互作用分析的半解析數(shù)值法;建立群樁與承臺和土體共同作用的半解析數(shù)值法;建立簡化的復合樁半解析數(shù)值法;建立了按單樁極限承載力設計復合樁基的新方法;以極限承載力理論和土地繞樁滑動極限阻力理論為基礎,首次得到承臺底土體反映樁的遮攔作用的極限承載力提高值的理論解;提出人為調節(jié)基礎土和樁基的支承剛度分布的方法;對特大樁距首次提出塑性支承樁的概念,并通過施工實例證明了其應用的可行性?! 陡邔咏ㄖc群樁基礎非線性共同作用·復合樁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適合從事本專業(yè)的師生及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和參考。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前言第一章 引 論1.1 地基與樁基非線性工作性狀引入的重要性1.1.1 高層建筑與筏基和箱基的共同作用1.1.2 高層建筑與樁筏和樁箱基礎的共同作用1.2 樁基非線性性狀模擬的關鍵在于樁周近場區(qū)域土體的非線性分析1.2.1 樁周土中應力的快速衰減1.2.1.1 豎向應力的快速衰減1.2.1.2 剪應力的快速衰減1.2.2 樁土相互作用影響范圍的有限性1.2.3 樁周土遠場線性分析與近場非線性模擬的合理組合1.3 樁筏(箱)基礎非線性分析的現(xiàn)狀和半數(shù)值半解析方法的現(xiàn)實意義1.3.1 樁筏(箱)基礎非線性分析的現(xiàn)狀簡述1.3.2 半解析數(shù)值方法的重要意義1.4 本書的主要工作第二章 樁土非線性共同作用分析中的地基模型2.1 樁間土遠場區(qū)域的線性模型2.1.1 彈性半空間模型及其點源問題的近似積分法2.1.1.1 Mindlin基本解的近似積分及其精度評價2.1.1.2 非飽和土固結與蠕變過程的近似積分及其應用2.1.2 層狀橫向各向同性彈性半空間模型及其有限層分析方法2.1.2.1 物理模型和邊界條件2.1.2.2 層元分析2.1.2.3 整體分析2.2 樁周土近場區(qū)域的非線性模型——廣義剪切位移法2.2.1 土體剪切彈塑性應力與應變關系的分解2.2.2 剪切位移法的推廣2.2.3 樁周土彈塑性剪切位移場的建立2.3本章小結第三章 單樁非線性工作性狀有限層一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方法(半解析數(shù)值方法Ⅰ)3.1 樁周土與樁身的有限層一有限元分割3.2 樁身平衡方程3.3 樁側土剪切位移和樁端位移的計算3.3.1 彈性位移計算3.3.2 塑性位移計算3.3.3 總位移計算3.4 地基土的彈塑性剛度矩陣3.5 樁土非線性共同作用方程3.6 剛性樁的簡化方法3.7 計算與實測對比分析3.7.1 計算參數(shù)的取值3.7.2 計算與實測結果比較3.8 本章小結第四章 高層建筑群樁與土和承臺結構非線性共同作用的數(shù)值分析(半解析數(shù)值方法Ⅱ)4.1 廣義剪切位移法對低承臺樁基的適用性4.2 群樁與土和承臺非線性共同作用分析模式4.2.1 樁土支承體系的分割方式4.2.2 共同作用的基本方程4.2.3 樁土非線性支承剛度矩陣的建立4.2.4 承臺與樁均為剛性時的簡化方法4.2.5 樁土共有節(jié)點上樁頂反力的分離4.3 算例與實例模擬計算4.3.1 單樁與承臺共同作用算例分析4.3.2 端承摩擦群樁與承臺非線性共同作用算例分析4.3.3 摩擦群樁與承臺非線性共同作用實例模擬分析4.4 本章小結第五章 復合樁基工作性狀的試驗分析與簡化數(shù)值模擬(半解析數(shù)值方法Ⅲ)5.1 大間距群樁中單樁非線性工作性狀的地位5.1.1 樁土與樁樁相互影響范圍有限性的意義5.1.2 單樁非線性工作性狀的主導地位5.2 非線性共同作用分析的模式及其簡化5.2.1 共同作用的數(shù)值分析模式……第六章 按單樁極限承載力設計復合樁基的新方法及其工程應用第七章 復合樁基承臺下土的極限承載力提高值理論解與應用第八章 復合樁基支承剛度分布的人為調節(jié)及其在工程優(yōu)化上的應用前景第九章 結論與展望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