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08 出版社: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英] H·J·裴頓 頁數(shù):1145 譯者:韋卓民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是從裴頓(H.J.Paton)1936年英國倫敦出版的《Kant's Metaphysic of Experience))一書譯出的譯本,標題為《康德的經驗形而上學》。作者裴頓是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邏輯學教授,畢業(yè)于英國牛津大學,并曾任該大學皇后學院的研究員。該書的副標題是"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Half 0f the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茲譯為“《純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釋”??档碌摹都兇饫硇耘小愤@部名著早就受到我國哲學研究者的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西洋哲學研究者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武器,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大力普遍展開對于一切唯心主義的哲學派別與思想家進行研究與批判,而作為德國的古典唯心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康德當然不能例外。我們都知道康德的哲學思想在歐洲,乃至在全世界,其影響之廣,以及遺毒之深,是十分厲害的,所以就格外要予以嚴格而尖銳的分析與批判??墒?,要進行這種艱巨的工作,勢必從研究康德的原著人手始克有效??档略?8世紀的德國,畢生從事教學與著作,其生前與死后刊出的大大小小作品不下兩百多種,但是主要的還是他有名的三種《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其余的如他的《1770年教授就職論文》、《未來形而上學導言》、《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步》、《道德形而上學探本》和他早年的《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等書,只可作為參考而已。
內容概要
蘇格蘭康德哲學研究專家H·J·裴頓的《康德的經驗形而上學》是一部非常重要、極有價值的著作。在《康德的經驗形而上學: 上半部注釋(精)》中,裴頓努力深入到康德思想的創(chuàng)作過程,“設身處地”,對康德哲學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上半部作出了細致入微、精辟入里的分析和解讀。更為難得的是,他獨辟蹊徑,對康德哲學提出了與康蒲·斯密等人的傳統(tǒng)看法大相徑庭的闡釋。這對我們深入研究康德哲學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作用。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H·J·裴頓 譯者:韋卓民 合著者:高新民
書籍目錄
中譯者前言序言第一章 引論1.康德與其批評者2.湊合說3.極端與中庸的見解4.湊合說的諸后果5.康德自己對于《純粹理性批判》的見解6.康德學說的新穎性7.新穎與含糊8.康德之所以含糊的種種理由9.康德的用語10.某些保留11.康德的要求12.作為一個思想家的康德第一卷 康德的問題第二章 出現(xiàn)與實在1.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2.出現(xiàn)對于實在的關系3.心理的狀態(tài)4.種種困難5.歷史背景6.觀念論與科學7.康德的實在論傾向8.康德的論證第三章 綜合的驗前判斷1.哥白尼式的革新2.驗前知識3.時間的居先性(Priority)4.驗前知識的各種類型5.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6.分析判斷7.綜合判斷8.康德的問題9.康德的問題之實在性第二卷 空間與時間第四章 感官與感受性1.先驗感性論2.直觀3.感官與知性4.外感官與內感官5.直觀的形式6.純粹直觀第五章 空間與時間——形而上學的闡明1.康德所提出的問題2.形而上學的與先驗的闡明3.形而上學的闡明4.空間與時間不是經驗性的觀念而是驗前的觀念5.空間與時間不是概念而是直觀6.空間與時間的獨一性7.空間與時間的無限性8.直觀與概念作用9.不同類別的抽象第六章 空間與時間——先驗的闡明與結論1.空間與時間的先驗闡明2.綜合的論證與分析的論證3.結論4.牛頓的見解5.萊布尼茨的見解6.康德的見解7,時間的在前性8.形式與質料9.經驗上的實在性,先驗上的觀念性第七章 空間與時間——康德的種種假定1.空間的普遍性2.時間的普遍性3.空間與時間的普遍性4.空間與時間的必然性5.現(xiàn)代數(shù)學的理論6.康德對于代數(shù)的見解7.驗前結構的必要性8.現(xiàn)代幾何第八章 空間與時間——康德的結論1.空間、時間和感受性的關聯(lián)2.空間與時間的主觀性3.一種粗淺的類比4.必然性的主觀性與關于必然性的知識5.反對萊布尼茨與牛頓的那些論證6.康德的理論7.人類經驗8.空間與時間對于自在之物的關系9.時間與自在之物10.康德的論證的價值第三卷 形式邏輯與先驗邏輯第九章 形式邏輯1.形式邏輯2.形式邏輯的劃分3.形式邏輯全是驗前的4.概念的質料5.概念的不同類型6.概念的形式第十章 形式邏輯(續(xù))1.判斷的各種形式2.判斷的各種形式是否是普遍而又必然的3.康德的中心論證4.某些批評5.康德的理想6.綜合判斷的形式7.推理的思維與分析的思維8.判斷就是綜合第十一章 先驗邏輯1.先驗邏輯與形式邏輯2.先驗邏輯的性質3.先驗知識……第六卷 范疇的先驗演繹第七卷 范疇的圖型法第八卷 知性的原理第九卷 數(shù)學的原理第十卷 經驗的類比第十一卷 經驗性思想的公準第十二卷 先驗觀念論寫完之后的話一般的索引有注釋的段落之索引漢歐源翻譯名詞對照表整理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出現(xiàn)與實在1.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根據(jù)康德的觀點,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充滿于空間之中,并在時間中持續(xù)存在著,而且它是按照因果律互相起作用的一些永恒的實體所組成的。這個世界對一切人是共通的,并為科學所探究的。一然而,這個世界不是事物的像它們本身那樣的一個世界,而只是事物的像它們對我們出現(xiàn)的那樣一個世界,用康德的話說,它是一個現(xiàn)象,或者說出現(xiàn)的東西的世界??档逻@樣說,其意思不是說對我們出現(xiàn)的事物只在它們被覺知到的瞬息才存在,或者是說凡是事物都是像它暫時出現(xiàn)的那樣。他把我們感覺的時序和客觀事物的時序分辨開來,一如我們都必須分辨的那樣。例如,房子的后面和前面是同時存在的,盡管我們永遠不能同時既看見前面又看見后面。有一個是我們企圖知道的客觀世界,而我們必須把它和我們借以企圖知道它的那一系列的主觀感.覺與思想分辨開來。就常識來說,這個客觀世界是由自在之物所構成的。所謂自在之物,是獨立于我們的感覺和我們的思想,就像它們本來那樣的,其實是獨立于人類的心的構造的。當我們不犯錯誤時,我們所知道的事物是像它們實在的那樣,而且像它們依然會是的那樣,即令沒有心來知道它們。彈子球是紅的、硬的、圓滑的、球形的,所有這些特征都是它本身就具有的,我們并不制造它們或者對它們有所增加,我們只是發(fā)現(xiàn)它們。在我們進行反思之后,是難于維持這種常識的見解的。很久以來,在哲學家和科學家之中有一種盛行的觀念,即認為彈子球就其本身來說,只具有第一性的質,如大小、形狀、運動等,而第二性的質,如顏色與聲音,是在有生物體的感覺器官為第一性的質,特別是為運動所感動時才發(fā)生的。根據(jù)這種見解,事物按其本身那樣的世界只以第一性的質為其特征,所有第二性的質只是出現(xiàn)的東西而已。這種學說,在過去三個世紀中,由于種種科學成就,尤其是由于物理學的成就,已是人們不得不接受的了??档轮鲝埖谝恍缘馁|對一切人來說都是一樣的,而第二性的質是因人而異的。就這一點來說,他是接受上述見解的。有的時候,他好像認為,第二性的質是純然主觀的,而且好像決不能歸之于對象。在別的時候,他承認玫瑰花的顏色與香味是能歸之于對象與我們感官的關系的。在另一方面,他不但肯定第一性的質都是客觀的,而且肯定物理從它原本的觀點來說,是有正當理由來把虹作為單純出現(xiàn)處理,而把雨點(連帶雨點的第一性的種種質)看作是自在之物。可是,康德自己的批判學說乃是我們必須分辨開來的,不是兩種事物,而是三種事物:(1)第二性的質,它們是依賴我們的個別感覺器官和我們在空間的位置的;(2)第一性的質,它們是客觀的,而且是人所共通的,可以依賴人心構造的,雖然不依賴我們的個別感覺器官或我們在空間的位置;(3)自在之物,它獨立于人心而本來是那個樣子,但是不能為我們所知,其理由詳后。按這種見解來說,第二性的質和第一性的質一起是與自在之物對立的,像出現(xiàn)與實在的對立一樣。第二性的質和第一性的質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是在出現(xiàn)之內的,不是出現(xiàn)與實在之間的區(qū)別。相對而言,第二性的質都是個人的,而且是主觀的,而第一性的質卻是盡人共通的出現(xiàn)物,而且是客觀的出現(xiàn)物;但是第二性的質和第一性的質都不是獨立于知道它們的心的實在。然而,第一性的質不像第二性的質那樣,只在它們被知覺時才存在:它們是經驗的對象的持久的特征。
后記
蘇格蘭康德哲學研究專家H·J·裴頓的《康德的經驗形而上學》的確是一部非常重要、極有價值的著作。他努力深人到康德思想的創(chuàng)作過程,“設身處地”,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上半部作出了細致人微、精辟人里的分析和解讀。更為難得的是,他獨辟蹊徑,對康德哲學提出了與康蒲·斯密等人的傳統(tǒng)看法大相徑庭的闡釋。這對我們深入研究康德哲學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作用。正是有鑒于此,韋卓民先生花極大的氣力譯成了這部堪稱大部頭的著作。該譯著本是應商務印書館之約于20世紀60年代初譯成的,交稿后即逢“文化大革命”,自然被打入了冷宮。90年代初,華中師范大學成立韋卓民遺著整理小組,決心系統(tǒng)整理出版韋卓民先生的譯作和著作手稿。這本書自然被列入了計劃。盡管韋先生留下了比較完整的謄抄稿,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整理者接受整理任務之后,抱著對神圣學術的赤誠之心,把這次整理當作學習翻譯和鉆研康德哲學的大好機會,毅然放下手中的許多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整理之中。這次整理主要是依照英文原著,在盡可能理解韋先生的翻譯思路、尊重其原譯與風格的前提下,對下述方面作了訂正、修改:(1)補譯了漏譯的詞、短語及句子;(2)對過時、不通行的人名、地名、術語根據(jù)新的規(guī)范作了必要的改譯,當然凡屬韋先生獨創(chuàng)性的譯法,盡管不流行,甚至念起來有點不習慣,如“出現(xiàn)”等,皆;一并保留;(3)按現(xiàn)行規(guī)范對標點符號作了改動。
編輯推薦
《康德的經驗形而上學:上半部注釋(精)》:韋卓民:康德哲學著譯系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