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杭間 頁數(shù):262
Tag標簽:無
前言
不久前,有人問我中國南北設計形勢,我毫不猶豫地說:“在當代,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學科,它們將構成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最大挑戰(zhàn)。” 說這話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復雜的。我看見我所在的學院正在成為被挑戰(zhàn)者,而被挑戰(zhàn)的本身,正說明你不再具有不被挑戰(zhàn)的地位?! 碗s還來源于對50年前往事的追憶。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一個春天,中國現(xiàn)代設計的偉大的前驅們此時正從杭州坐火車出發(fā),他們將離開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即現(xiàn)在的中國美術學院),前去北京籌建中國第一所設計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此北上的行列里,有龐薰栗、雷圭元,還有后來成為我的恩師的田自秉先生?! 〉奖本┖?,他們暫時棲身并融合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實用美術系,在短暫的兩年籌備期后,1956年11月,這所集中了兩校實用美術系科幾乎全部精英( 還有當年清華大學營建系的部分教師)的學院正式掛牌成立。 后記 出版這本設計文集,我很長時問處在猶豫當中,原因有兩個;一是看以往已經出版的這套叢書的封面設計中,那大幅的作者像,儼然有“大家”的意思,我是否能當?shù)闷鹑绱说?ldquo;待遇”?在感謝主編倪建林教授的雅意的同時,卻始終懷有不安:另一則是近些年來我寫的文章其實不多,其中有的已經以別樣的方式出版,我會不會讓讀者重復購買,浪費他們的金錢和時間?! ∧呓纸淌诤蜕玳L崔祝先生始終滿懷善意耐心催促。其時,我正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學半年,與國內的聯(lián)系除了電子郵件,還有帶去的手機的短信功能。我?guī)缀醵寄茉谕粫r間收到越洋而來的信息,只是由于時差的關系,手機常常在半夜響起,我的短信鈴聲是那種用野里的蛐蛐的叫聲,異國的暗夜里,那一聲又一聲的蛐蛐聲,構成了我對整理此書文稿的難忘記憶。
內容概要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要寫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并不比寫一本專著輕松多少,這倒不是在篇幅或體量上的比較,而是就論題的典型性和觀點的深刻性而言的。這就好像我們有時聽一位專家教授的一次專題講座比聽其開設的某些長期課程還要來得有收獲一樣。就是因為單篇的論文或專題的講座往往是濃縮了一位專家學者在某一方面研究的精華,言簡意賅,直指問題的實質。 我們編輯這套《設計大講堂》叢書,抱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夠通過這個窗口,將當代中國有影響、有成就的設計理論家們的思想精華,自選結集,奉獻給有志于在這一學科領域進行思考的讀者;所邀學者都是近三十年來中國設計理論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們的思想曾經對中國當代設計界產生重要影響,他們的思想也代表了當代中國設計藝術領域中思維的一個高度。人們常說,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愿這套叢書能成為設計藝術研究道路上的一個階梯?;仡欁哌^的歷程,應將已經取得的成果變?yōu)槔^續(xù)研究的新起點,共同探求中國的設計之道和設計之法。
作者簡介
杭間:現(xiàn)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1961年11生,浙江義烏人;文學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史論系,曾任《裝飾》雜志主編,中商盛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首任藝術總監(jiān);
著有《原鄉(xiāng)?設計》《設計道——中國設計的基本問題》《中國工藝美學史》《中國傳統(tǒng)工藝》《中國設計史》《中國當代設計人類學初論》《手藝的思想》《新具象藝術》《藝術向度》《身體的智慧--中國當代油畫十年精神景觀》《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蟬聲:一九九零年的記憶》(詩集)等; 曾獲清華大學研究生會“良師益友”獎;第十屆北京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獎”等眾多獎項。
書籍目錄
故鄉(xiāng)·設計——應《新設計》創(chuàng)刊而寫(代序)原鄉(xiāng)之思 回“原鄉(xiāng)”——《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經典圖說叢書》總序 本土知識體系與傳統(tǒng)研究 道器論——傳統(tǒng)文化中技術與思想的關系 “移風易俗”后的中國民藝之路 “六書”與中國視覺設計思維 “開卷”——中國古代書籍藝術的審美形態(tài) 設計的倫理學視野 設計人類學聯(lián)想 “歲寒三友”與中國傳統(tǒng)圖形設計 紋樣是什么——我讀田自秉先生的《中國紋樣史》傳統(tǒng)生活的智慧 “一代不如一代” 《幼學瓊林·衣服》選注——一個來自鄉(xiāng)土的城市學人回望傳統(tǒng)手藝或 江灣故事中時間對衣服的侵蝕 烏鎮(zhèn)的手藝人們——杭間和他的“傳統(tǒng)手藝人研究”田野調查札記之一 洪元師的“西化”情結 “行燈” 我在地毯廠 坐,一種文化觀——從《黃帝內經》看明式椅“功能 傳統(tǒng)工藝的承傳與發(fā)展——與何兆基的對談當代設計史 從工藝美術到設計藝術 當代設計的幾個問題小議 工藝史有什么用 工藝史與設計史 中國人的設計史——關于上海的中國設計史年會 復興與轉型——關于中國當代壁畫 本土設計中的發(fā)現(xiàn)——從第十屆全國美展“設計展”說開去 關于“繪本” 語焉不詳?shù)闹袊F(xiàn)代陶藝——年代以來中國現(xiàn)代陶藝的現(xiàn)實和問題 我讀《說陶論藝集》 當代漆藝訪談錄 技與道——當代漆藝幾家 一所藝術學院的“實踐”——袁運甫、杭間有關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術思想的對談 汕頭大學的設計藝術改革 深圳平面設計在中國 “首屆中國現(xiàn)代手工藝學院展”策劃主旨 設計的安全原則——江牧《產品設計中的安全原則》序工藝大師和形式大師們 田自秉工藝美術思想初探 “辮子股”的啟示——關于張道一 設計時代的理想——兼議尹定邦和他的設計學的建設 “尺”的故事——靳埭強和他的收藏 橋——漆藝家喬十光其人其事 自然的贊美者——常沙娜的花卉寫生藝術 機智的平面——吳勇其人 一個陶藝家如何面對本土和世界——關于白明 “血緣”的“圖騰”——寫在《設計中國姓》(貳)前面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道器論——傳統(tǒng)文化中技術與思想的關系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原出于《易?系辭上》??v觀《易》的本意,是絲毫找不出有重道抑器之意?! 》俏矬w的形而上的稱“道”,物體的“形而下”的叫做“器”,這是《易》里所包含的道理能夠實現(xiàn)的兩個前提和規(guī)定條件。在這兩句話前面.是這樣幾句:“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兑住凡豢梢?,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它的本意是說明易道產生在天地萬物有秩序的生長之中,如果毀滅了天和地,則易包含的道理無法體現(xiàn).反之,天和地也就停止運動,因此道和器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這兩種東西缺一不可。“是故”兩字充分說明了這種因果關系。 在作了這樣的界定后,緊接著又有這樣幾句:“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將治國安邦和生財制器相結合而裁節(jié)叫做變,推行這種變化叫做通。應用這些變化于人民就叫做事業(yè)。至此,作為治國安邦的“道”和生財制器的“器”,它們的變、通以至事業(yè)的關系,已經說得非常清楚。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