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民間舞蹈

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  頁數:307  
Tag標簽:無  

前言

  信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淮河文明的發(fā)祥地。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guī)模的原始農業(yè),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guī)X文化遺址多處。商周之時,這里建立了申、息、弦、黃、蔣、蓼等諸侯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滅申、息等諸侯國,建申、息、期思等縣。北宋改義陽為信陽,一直沿用至今。信陽是一座文化名城,曾孕育出一代名相孫叔敖、司馬光、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閩王”王審知、一代文豪何景明等歷史名人。豫南音樂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墓中出土的鼓、瑟、簫、笙、編鐘等樂器,表明當時的宮廷音樂較為發(fā)達?! 墓糯璧傅呐d起,到商代“酣歌于室,恒舞于宮”的“巫風”和春秋時的“女樂俗舞”,再到“京都貴戚皆競為之”的漢唐“胡舞”,對信陽舞蹈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漢代的歌舞小戲、大唐的古代舞蹈藝術及宋代的民間舞隊,對于信陽民間舞蹈的影響更是深遠。從現在流行的民間舞服飾上,可以追溯到明,如《花鼓燈》“臘花”的大長裙,《十把扇子》男青年抓髻發(fā)式、蓄發(fā)綰髻的遺風、網巾的使用、絲帶結衣的習慣,都是明代以前的產物。民間舞中男角的紅色褲子,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我國漢代時士兵的裝束。同時信陽民間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賀新春、趕廟會及宗教活動,也間接帶動了民間舞蹈的興盛?! ∮捎谛抨柕靥幗粗g,歷史上受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響,因而其舞蹈兼具北方之粗獷與南方之柔美,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呈現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燦爛的信陽民間舞蹈文化,從源頭的點點滴滴,時疾時徐,時溢時爰,終于匯成了今天的汪洋大海。流傳于信陽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十分豐富,有11大類84個舞種,其特點鮮明,生動形象,或粗獷豪放,或風趣幽默,或婉轉細膩,或神采飛揚,是信陽人民生產、生活的形象寫照。  信陽民間舞蹈來源于淮河地區(qū)人民勞動生產和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講究放與收、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它在身體曲線變化、造型站位以及肢體語言的使用上,都非常地合理和科學,有著特殊的審美價值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即使是同一舞種,因分布區(qū)域的不同,也會在風格、裝扮、動作和表演形式上各有特色、獨具魅力?! ⌒抨柮耖g舞蹈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表現,它博采眾家之長,生動地記錄了淮河流域文化發(fā)展軌跡和肢體語言符號,反映了淮河人民剛毅、健壯、詼諧、開朗、粗獷、幽默的個性。在風格上迥于淮河以北地區(qū),以鑼鼓曲伴奏為主,邊唱邊舞,形式靈活,把情節(jié)性的雙人歌舞與情緒性的集體歌舞完美地結合起來,用豐富的舞蹈語言表現情節(jié)和人物,體現了漢民族歌舞的主要特點,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正因為具有這樣典型的民族特征,信陽民間舞蹈不僅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喜愛,也受到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歡迎。20世紀50年代初,信陽民間舞蹈《豐收樂》赴京演出,譽滿京城。

內容概要

  信陽民間舞蹈優(yōu)美、輕盈、明快、以秀麗見長,具有濃郁的南方特點,又兼有北方粗獷、剛健的風格,表現得比較外向,氣氛都較歡樂,它是大別山人民謳歌勞動、贊美生活、抒發(fā)情感的最直接的藝術表現。

書籍目錄

一 概述(一)信陽概況(二)信陽民間舞蹈概貌(三)關于《豫南花鼓燈》(四)信陽民間舞蹈代表性舞種簡述(五)新中國成立后信陽民間舞蹈的繼承與發(fā)展二 信陽民間舞蹈調查表三 信陽民間舞蹈代表性舞種(一)板凳龍(二)打花滾(三)花傘(四)放蝴蝶(五)九連環(huán)(六)十把扇子(七)花挑舞(八)打花鼓(九)火傘(十)春牛(十一)地燈(十二)走人家(十三)揀棉花(十四)火綾子(十五)同始花鼓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信陽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截至目前,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分別是《信陽民歌》、《羅山皮影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4項。信陽民間文化有兼收并蓄中原文化、荊楚文化的特點,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如:歷史悠久的《皮影戲》,種類豐富的民歌,古老的《布袋木偶戲》,廣為流傳的《光州大鼓》、《光州漁鼓》,獨樹一幟的《豫南花鼓戲》以及泥塑、木雕、剪紙、草竹柳編、彩繪、彩陶等民間工藝,信陽民間舞蹈更是絢麗多彩。正是由于信陽民風淳樸、百姓能歌善舞,使信陽成為聞名遐邇的“歌舞之鄉(xiāng)”?! 。ǘ┬抨柮耖g舞蹈概貌  信陽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最早可溯源至西周以前的“巫舞”。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在《我國古代舞蹈的發(fā)展情況》一文中說:“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一帶的花鼓燈舞和流行在云南一帶的花燈戲,舞人都是以手巾和扇子作為不可少的舞具,可能就是古代巾舞和稗舞遺風的流傳?!苯砦?,即持巾而舞,源于漢代“公莫舞”,盛行于魏晉;“稗舞”流行于南北朝時。由此可見,流行于信陽地區(qū)的民間舞蹈至少可以從漢代以前的民間舞蹈中找到雛形。從仍在流行的民間舞服飾上,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如《花鼓燈》臘花的大長裙,以及《十把扇子》男角的抓髻發(fā)式、蓄發(fā)綰髻的遺風,網巾的使用,絲帶結衣等就是明代乃至明代以前的風俗?! ⌒抨柮耖g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猶如一座美麗的百花園,群芳爭艷、千姿百態(tài)。有家喻戶曉、品種繁多的《花鼓燈》;有婉約俏麗、輕歌曼舞的各種《花傘》;有丑縣官手捧夜壺的《五里撅》;有俊姑娘手持花傘的《撲蝴蝶》?!妒焉茸印泛邘?,情綿綿、意長長;《鷸蚌相爭》發(fā)人深省,理切切、情真真。氣勢龐大的《火馬》,風趣俊俏的《跑驢》,翻滾的“龍”,跳躍的“獅”,憨厚的“?!?,可愛的“蚌”,都給人以樂觀歡快、勃然向上的精神力量?! 鲜兰o80年代普查,流行于信陽地區(qū)的民間舞蹈舞種有83個,大致分為燈類、花鼓燈類、傘類、秧歌類、擬獸類、造型類、戲曲類、大道具類、小道具類、船轎類等類別。有130多個演出形式,上千個傳統(tǒng)節(jié)目。其中,分布最廣、流傳范圍最大的舞種有12個,分別是:“獅子舞”、“旱船”、“花車”、“花挑”、“竹馬”、“高蹺”、“跑驢”、“河蚌”、“地燈”、“龍舞”、“撅老爺”、“大頭羅漢”。  從幾代藝人從事民間舞蹈演出活動情況看,信陽民問舞蹈從清末至今的社會依存方式主要是民俗活動。信陽民間舞演出主要是春節(jié)至花朝一個多月的時間,一年一度、歲歲如此。舊時民間半職業(yè)玩燈班子(民間舞隊)從正月初一起,一直玩到四月初八開秧門才網家。民間舞在本地俗稱為“玩會”、“燈會”、“玩燈”、“龍燈會”、“紅燈會”、“玩紅燈”,新中國成立后也稱之為“花會”,南部地區(qū)稱之為“地燈”、“花鼓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信陽民間舞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