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病態(tài)人格

出版時間:2007-3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卡倫·荷妮  頁數(shù):198  譯者:陳收  
Tag標簽:無  

前言

在寫這本書時,我心中的目的一直是想給出生活在我們之中的那些病態(tài)的人一幅準確的畫像,與此相應描述那些在實際生活中驅(qū)動他們的那些沖突,他們的焦慮,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在與他人和自己打交道時所遇到的困境。在這里我并非涉及某一特殊的神經(jīng)癥或幾種類型的神經(jīng)癥,而是集中在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反復出現(xiàn)在我們時代的幾乎是所有的神經(jīng)癥患者的人格結(jié)構(gòu)上。我把重點放在實際生活中現(xiàn)存的沖突以及神經(jīng)癥患者解決這些沖突的努力上,集中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焦慮,以及他們?yōu)閷@些焦慮而建立的防御機制上。我將重點放在實際生活的情景之上,這

內(nèi)容概要

本譯叢共  18種,精心選取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荷妮和弗羅姆經(jīng)典之作,分別從性欲、社會、生活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對人的病態(tài)心理--大至精神疾患,小至日常筆誤、舌誤等過失進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

作者簡介

卡倫·荷妮,1885年出生于德國漢堡。1914年師從亞伯拉罕后,逐漸成為柏林精神分析運動的中堅。希特勒執(zhí)政后移居美國。通過自己的臨床實踐,及與阿德勒、沙利文、弗洛姆之間相互影響,逐漸對弗洛伊德學說產(chǎn)生懷疑,并與之決裂。不久,她創(chuàng)辦了美國精神分析促進會,并擔任主席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神經(jīng)癥的文化含義與心理含義
第二章“我們時代的病態(tài)人格”的原由
第三章 焦慮
第四章 焦慮與敵視
第五章 神經(jīng)癥的基本結(jié)構(gòu)
第六章 對關愛的病態(tài)需求
第七章 病態(tài)關愛需求的更進一步特征
第八章 對求關愛的方法和對拒絕的敏感性
第九章 病態(tài)關愛需求中的性欲作用
第十章 對權力、聲望及財富的追求
第十一章 病態(tài)的競爭
第十二章 逃避競爭
第十三章 病態(tài)的罪責感
第十四章 病態(tài)受苦的意義
第十五章 文化與神經(jīng)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們時代的病態(tài)人格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華而不實的版本,浪費紙張和銀子!
  •   這個太犀利了,我腦子不夠用了,看得很慢,有機會還得重讀??傊@本書對神經(jīng)癥機制的討論很細致入微,也能夠自圓其說(能自圓其說就行呀,所謂“不存在真理,只有解釋”),文筆強悍明快。只是缺乏可操作性,我來說艱澀了些。翻譯和印刷都較好,讓我有種安全感,不用一邊讀一邊拿筆改錯字……
  •   實在是垃圾透了。
  •   她的書,值得 一看,值得多看,有需要的話。
  •   替同學買的,她是心理學專業(yè)的,覺得很通俗,也比較實用哈
  •   但她的另外兩本更經(jīng)典:《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
  •   這書內(nèi)容挺充實的,也分析了很多。所以我認為不是枕邊書的類型,因為要用腦子去看的。我曾經(jīng)幾次漫不經(jīng)心的看,結(jié)果丟失了邏輯還要重新再讀。不過,好好理解的話獲益匪淺。
  •   每看完,書的質(zhì)量不錯
  •     1.(1)各個文化中神經(jīng)癥的定義有所不同?!爆F(xiàn)代人類學的功績之一,就在于不斷的重新發(fā)現(xiàn)正常人的內(nèi)涵。”
     ?。?)超越弗洛伊德對文化因素的忽視。
     ?。?)“存在著一種一切神經(jīng)癥共同的基本因素,這就是焦慮”
      (4)神經(jīng)癥的描述“一種由恐懼,由對抗這些恐懼的防御措施,由為了緩和內(nèi)在沖突而尋求妥協(xié)解決的種種努力所導致的心里紊亂”
      2.可以觀察到的普遍態(tài)度:給予和獲得愛的態(tài)度(對于愛的強迫渴求);自我評價的態(tài)度;自我肯定的態(tài)度(抑制傾向);攻擊性;性欲
      3.(1)焦慮和恐懼的區(qū)分:恐懼是對自己不得不面對的危險的恰當反應;焦慮是對危險的不恰當反應,或想象中的危險的反應。
     ?。?)四種逃避焦慮的方式:把焦慮合理化;否認焦慮;麻醉自己;回避一切可能導致焦慮的思想、情感、沖動和處境
      (3)無法發(fā)現(xiàn)抑制的表現(xiàn):抑制作用強大到阻礙我們的愿望和沖動,就不會意識到這種抑制的存在;回避認識抑制的存在(回避現(xiàn)實);受主流文化道德的影響。
      4.(1)敵意被壓抑-焦慮-投射,分化(強化),自我辯解
      (2)各種焦慮的可能性:來自內(nèi)部指向自己;來自內(nèi)部指向他人;來自外界指向自己;來自外界指向他人。
     ?。?)對佛洛依德的三點不同看法:弗洛伊德把焦慮解釋為性的壓抑,只做出了生理學的解釋;對性的焦慮取決于時代文化對性的看法;把一切焦慮認定為童年時代。
      5.(1)討論兒童敵對心理的因素:愿望受挫折;嫉妒心理;無能為力的感覺;恐懼;愛;犯罪感
     ?。?)基本焦慮和情境神經(jīng)癥:情境神經(jīng)癥容易取得好的治療效果,性格神經(jīng)癥要經(jīng)歷漫長的時間
     ?。?)對抗焦慮的四種方式:愛,順從,權利,退縮
      6.(1)對愛的病態(tài)渴求的心理描述:“我所需要的是如此微乎其微,不過是希望他人應該對我友好,應該給我善意建議,應該同情我這樣一個可憐、無害、孤寂的靈魂;我只是希望給別人快樂而不是傷害他人”
      (2)對愛渴望的同時隱藏著敵意,放棄對愛的追求等同于承認自己的惡意
      (3)避免一切自身的正面的情感反應,一方失去自主性。內(nèi)心堅持認為別人是不友好的
      7.(1)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的特征:強迫性
     ?。?)對愛需要的第二個特征:永不知足
     ?。?)涉及愛的問題的三類神經(jīng)癥病人:渴望愛(對愛永不知足);因為愛受挫而回避一切(愛的需要和一般的貪婪交替發(fā)生);對愛的懷疑和嘲諷(只有貪婪)。
      8.(1)冷落感和惱怒感引發(fā)的循環(huán):焦慮--對愛的過分需要--不能實現(xiàn)的冷落感--對冷落感的敵意--敵意的壓抑--憤怒--焦慮進一步增加。。。
     ?。?)神經(jīng)癥人決心獲得愛的思考方式:收買籠絡;乞求憐憫;訴諸公正;威脅恐嚇
      9.(1)性行為中的變異行為的表現(xiàn):從一種性關系中馬上跳到另一種中;在沒有愛欲關系的人中制造愛欲氣氛,無論這些人是否吸引到自身;對性的抑制態(tài)度和行為
      (2)性欲對焦慮的緩解類似于過度睡眠和過度飲食對心理問題的緩解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不是神經(jīng)癥的根源,是回避焦慮的癥狀
      10.(1)對權力過分渴求的心理動機:一方面否定自己;另一方面逃避擁有軟弱現(xiàn)狀的自己。
      敵對的表現(xiàn):支配別人(隱藏著敵意)
      (2)對名望過分渴求的心理動機:吸引別人注意,得到別人崇拜。這一心理狀態(tài)不代表“自戀”而是“恢復被壓碎了的自尊心”
      敵對的表現(xiàn):侮辱別人(其中隱藏著崇拜的矛盾心理)
     ?。?)對財富的病態(tài)渴求:對貧窮潦倒,寄人籬下的恐懼
      敵對的表現(xiàn):剝削別人(伴隨著羨慕和嫉妒)
      11.(1)病態(tài)競爭的三個重要特征:不斷的病態(tài)對比(事實上不可能成為競爭對手);不可能實現(xiàn)的巨大野心;競爭的破壞性大于建設性(希望別人失敗的心理大于自己取得成功)
     ?。?)病態(tài)競爭在戀愛關系兩性關系的體現(xiàn):交往的實質(zhì)在于侮辱他人(男性通過性交來貶低女性,當和優(yōu)越的一方發(fā)生關系,會為對方感到羞恥;女性預先想到他人的侮辱而對男性產(chǎn)生敵意)
     ?。?)掩蓋侮辱他人的沖動兩種途徑:借崇拜贊美來掩蓋;通過懷疑使沖動理智化
      12.(1)逃避競爭的心理原因:害怕對野心的冷酷無情的追求會遭受同樣的報復(追求自己和渴望被愛的矛盾);害怕的是別人知道他以某種方式顯示了與別人的競爭
     ?。?)逃避成功,“自賤作用”(實質(zhì)上體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值遙不可攀和野心的巨大)
      13.(1)表面的犯罪感體現(xiàn)了焦慮或?qū)菇箲]的防御機制“犯罪感并不是怕遭反感恐懼的原因,而是這一現(xiàn)象的結(jié)果”
     ?。?)“人格中病態(tài)的那部分的不真實,造成對怕遭人反感的恐懼;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隱秘,正是由于這種不真誠?!?br />  ?。?)對抗遭人反感的方式:自我譴責;任何事情做到一概正確;借無知患病無能為力來尋求庇護;認為自己是他人的犧牲品
      14.(1)受苦(自虐)的價值:防御目的;獲得東西的手段;表達對他人的譴責
      (2)對超出策略目的的受苦的原因的探索:”以毒攻毒“:“盡管受苦是痛苦的,然而是自己沉浸在極大的痛苦中,卻可以起到用鴉片來避免痛苦的目的”
      ”沉溺在不幸的感覺中,減輕了自己的痛苦,甚至覺得愉快?!?br />   ”這種手段可以作為一種保護手段對抗焦慮,并提供潛在的或現(xiàn)實的滿足“。
  •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我們精神病學的老師推薦的,但是我在圖書館的時候兩次借過這本書,兩次都沒讀。人就是這么賤,非得要買回來才會讀完。
      這本書相當詳細的闡述了“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性癥人格”,霍妮寫著本書的時候是1937年,76年之后的今天,她的時代走到了我們面前。在她那個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具有的文化條件,跟我們今天是多么相似!難怪這本書如此經(jīng)久不衰!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子不斷的回想起自己的情況和別人的情況,直到最后一章之前,我都在想是不是霍妮描述的這些神經(jīng)癥人格是否言過其實了。很多東西不僅是神經(jīng)癥人格有,在我自己身上和許多朋友身上都是相符的,如果據(jù)此推論,是否我們整個社會已經(jīng)都屬于病態(tài)了。還好最后一章明確解釋了。。。正常和瘋子屬于同一條連續(xù)譜。
      這是我讀霍妮的第一本書,與榮格的思想比起來,霍妮的分析更具現(xiàn)實具體性,榮格先森更像一位哲學的指引。
  •     很多人對卡倫霍尼都有某種相似的“厭惡”和“抵制”的情緒:這作者怎么說得那么準確、無情、絕望???簡直誅心之作!其實這正是卡倫霍尼最重要的東西?!皡拹骸薄翱謶帧边@樣的情緒是心理防御機制在起作用,那些“厭惡”“恐懼”是防御機制上的報錯系統(tǒng),能暴露出這個機制上的bug。這是因為那個寄生在“真我”之上的“假我”被揭穿、在崩潰,而我們對“假我”太依賴了,被那個“假我”所操縱和控制的“真我”,如果不經(jīng)歷這樣一場暴露,是沒法顯現(xiàn)出來的。
      
      
      卡倫霍尼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人的“假我”是如何壓迫“真我”、讓“真我”無法成長的問題,這是神經(jīng)癥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人的成長就是要擺脫“假我”的束縛,讓“真我”顯現(xiàn)出來,獲得自由。每個個體最終都是獨特的,不可重復、不可代替。但是如果她再提出一個如何“解決”,那不是從一種束縛中解脫出來、又落入另一種束縛嗎?那人的“自由”“成長”都無法真正獲得。
      
        
      
      魯迅說過,死不可怕,因為死是每個人都最終要去的地方。他怕的是活著而白白“受苦”。因為“受苦”是對生命的一種踐踏??▊惢裟嵊邢嗨频暮诵挠^點,“受苦”就是一種受到來自自身和外界的“施虐”,從而造成生命能量十分可惜的浪費。用魯迅的話來說,其根源就在于不能“直面人生”。從而引起一系列病態(tài)的心理反應,影響到生活本身。
      
      
         
      神經(jīng)癥人格,簡而言之,就是人活得不“真”。
      
      
        
      作為公開出版物的書籍,而不是一對一的心理輔導,作者只有權利和資格把可能的問題提出來,卻沒有權利和資格去空對空地“引導”別人的人生,除非是非常具體的問題,這樣才能談到解決問題的層面去,否則,絕不能泛泛地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思路。每一個人的性格、人格特質(zhì),都不一樣,面臨的具體困境也不一樣,所以解決思路也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什么叫“甲之甘飴,乙之砒霜”?人生不是標準化考試,一本書如果向所有讀者擺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作者。
        
        
      
      心理學之所以不是心靈雞湯,就是它并不是在每個時刻都是溫情的,有走到很深的痛苦中的階段。但經(jīng)歷了這個陣痛才能成長。雞湯是一針鎮(zhèn)痛劑、安慰劑,而心理學可能是一臺手術。
        
      卡倫霍尼用“真我”和“假我”只是人格結(jié)構(gòu)的描述之一種,像中國人說的“心魔”(這個當然不是嚴謹?shù)睦碚摴瑯s格的“人格面具”理論,也是跟卡倫霍尼的“真我”、“假我”相對應的。對人格的分析,人格確實有“假”、“面具”的一面,而這一面讓人感到僵硬、給人帶來心靈的鈍痛,感到生命沒有出路。種種“不幸?!备?,荒誕感都有此生發(fā)。
        
      把所有“價值觀”都放空,不要讓自己去“符合”什么,或者“追隨”什么?!皟r值觀”是個空降來的東西,不是內(nèi)心自然生發(fā)出來的。除非它跟你內(nèi)心的東西合拍,才是真正的“價值”。放空自己以后,才能聽見內(nèi)心或許微弱、但也可能是最“有價值”的聲音。
        
  •     這兩年,常間歇性地質(zhì)疑生活,不知道這算不算病。大抵是這期間我長久以來堅持的,努力的,相信的,信仰的都被現(xiàn)實擊碎了一地。如果用加繆的話來說,我感覺到了“荒謬”。記得在看加繆的同時,還在看毛姆的《刀鋒》。那是去年仲夏時,窗外是白花花灼人的驕陽,我一個人雙手捧著書看到結(jié)局,熱淚盈眶。無疑,毛姆大叔很會講故事,他總告誡我們要抬頭看頭上的那輪月亮而忽略腳下下的那枚六便士。只是他卻沒有說如何用我們的血肉之軀趟過現(xiàn)實的刀鋒。正如人們總是教我們要勇敢,不要害怕跌倒,哭也要哭得漂亮,他們卻也沒有告訴在黑暗的人生甬道里,如何包扎傷口,怎樣才能不舊傷復發(fā)。
       理想被現(xiàn)實綁架,當你無論如何地努力卻總被打倒,希望幻滅,你怎么會不憤怒,隨之而來的無力感,你要怎么樣找到與外在的調(diào)和?生活把我們打碎,讓我們不無整,分裂,用什么樣的目光去看待那個不完整的自己,被打碎后,用什么方法重組、復原自己。 首先深入心理的底層并找到情緒的根源,才能找到解救自我的途徑??上У氖牵覀儾⒉徽嬲私庾约?,或者不愿意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別人,又渴望別人了解自己。這種自我的內(nèi)心探索與解構(gòu),這一定不是我一個的獨自旅程。
      《我們的神經(jīng)癥人格》是偶然看另外的書評時被鏈接到的,而最打動的我的是一篇書評的引用的最后一句話“不屈不撓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被救贖的。-----浮士德”。這是一本學術的書,文字嚴謹、客觀、有分寸。喜歡這樣的書,即使是小說,我也更傾向于盡可能以局外人的視覺來寫作的人,減少主觀情感,留有空白,給讀者自己主動權。有人看完后說“因為慈悲,所以懂得?!保瑢τ谶@句話,個人更喜歡“感同身深”,或者說用“理解”?!按缺边@個詞讓人覺得說話人有自我優(yōu)越感,是帶著憐憫的心態(tài)在懂得的。而這本書的觀點,我認為,霍妮是以平等的理解的角度來看待所謂的“神經(jīng)癥患者?!保ㄗⅲ核龑ι窠?jīng)癥的定義是,神經(jīng)癥乃是一種恐懼,由這種對抗這種恐懼的防御系統(tǒng),由為了緩和這種內(nèi)在沖突而尋求妥協(xié)解決的種種努力所導致的心理紊亂。這種恐懼是由每一種文化所引起的,它可能來自至外在的危險,也可能來至于社會關系,如壓抑不平,強迫不服,人生挫折所激發(fā)起來的仇恨。)看看霍妮的生平就容易理解她的平等角度,她曾一度精神崩潰想要自殺,甚至可以說她不過以病患者自身經(jīng)歷在解讀自己。她讓你知道,所有不安,焦慮,憤怒,恐懼,自我對抗并非你一人獨屬,也不只有你一人在其中苦苦掙扎輾轉(zhuǎn)反側(cè)。原諒你的脆弱,你自身的不完整,還有其他的人,你才能走向人生的完滿。
  •     人的痛苦之源
      霍妮此書的目的是向社會文化中尋找彌散在絕大部分神經(jīng)癥中間的痛苦之源,然而她的真知灼見卻同樣適用于我們普通人,和我們普通人的痛苦。這使得此書不僅僅成為一本分析神經(jīng)癥社會根源的好書,更可以視為一本可按圖索驥用以解讀自身痛苦的寶典。
      霍妮將痛苦的真面目定義為焦慮,自有她的一套理論來支撐。然而是否同樣可以將其他情緒——例如匱乏、虛無、有我等——作為痛苦的真面目來建立另一套理論、焦慮本身是否可以作為一種無法再分解的基礎情緒,卻值得商榷。我們完全可以認為,焦慮感產(chǎn)生于人的匱乏感,或者是一種與無我相對應的我執(zhí)。同樣的,我們知道任何東西都由全子組成,那么焦慮本身是否可以再做深入的分解,隱藏在焦慮情緒之下的根源是什么,也有待于后來者的深入解析。
      但本篇旨不在講述這本書有多精彩,也不在于標新立異。在讀書的過程中,霍妮的見解猶如電光火石,照亮了自己尚在混沌中的一些關于痛苦由來的想法,描述如下。
      世人碌碌,都是為了一個我字。為了“我”的此身欲樂和“我”的永世長存,轉(zhuǎn)而追求名、利。“我”愈膨脹愈大,因此匱乏感時時來襲。匱乏感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時間之匱乏——生命短暫、所得之匱乏——不敷需用、延續(xù)之匱乏——死后無名(死后有名的兩個途徑:名望和后代)。因此世人無一不在有生之年拼命努力,要趕在死之前盡量延續(xù)后代,并積累錢財方便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生存于世,其根本在于“我”之長存。匱乏感產(chǎn)生焦慮感,并經(jīng)由社會功能變?yōu)闊o數(shù)痛苦癥狀。
      而消除痛苦之道似乎都在若隱若現(xiàn)的指向無我。最簡單的睡覺,睡眠中完全沒有我的概念,痛苦自然消失了。白日夢時,恍然不知我為何物。酗酒吸毒,飄飄欲仙,這是消除“有我”的途徑之一。性愛的高潮,死了也甘心,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說“性是忘掉自我的唯一途徑”。麻木、裝作高興、自暴自棄、苦行,我已經(jīng)不是我了。智慧,則直接將消除我執(zhí)視為滅苦之道。
      然而這也同霍妮的理論一樣,是基于所見去理解痛苦,而痛苦本身是否應當用這種方式去解讀、是否存在其他方式也同樣解讀的通,則很難定論。書之在案,冀君評說。
      
  •     心理健康者來到森林,看中了他喜歡的樹他才爬上去,他坐在枝杈上遠眺,吃樹上的漿果,他愛這棵樹,他體味到游園的樂趣;神經(jīng)癥患者同樣在游園,內(nèi)心卻仿佛被餓狼追趕,他不加選擇地倉皇爬上離他最近的一棵樹,他在樹上發(fā)抖,他對樹沒有感情,一旦此樹倒了、朽了,他就無情地換另外一棵樹,他要的是逃避焦慮,得到安全。如此我們看到,同樣是游園,爬上一棵樹,神經(jīng)癥患者完全沒有樂趣可言,他好像被上帝詛咒般,表面過著和常人無異的生活,內(nèi)心卻嘗不到任何生活的滋味。
      卡倫?霍妮在她的第一部著作中,第一次對神經(jīng)癥與焦慮的聯(lián)系進行了清晰的描述:人由于內(nèi)心的沖突引發(fā)焦慮,并試圖逃避焦慮,神經(jīng)癥即是這種因素所引起的行為和心理異常。而關于焦慮,竟然往往是當事人不能自覺到之事。以至于有的當事人會向心理分析師發(fā)問“什么是焦慮?”
      內(nèi)心的沖突不是在其他的時代,而是在我們的時代特別引人注目地顯現(xiàn)出來,以至于心理學被提升到和物理、天文等科學相比肩的高度,主要原因在于在西方文化主導的條件下,傳統(tǒng)的宗教中能提供的愛的概念,已經(jīng)被普遍存在的競爭所取代。世界不再是被愛包裹著的,競爭充斥生活的方方面面,競爭代表敵意,它與愛水火不容。然而人作為人,又不能不渴求愛,于是產(chǎn)生了諸多當代的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是,對于母親,女兒是與之競爭,還是愛她?對于父親,兒子是與之競爭還是愛他?自弗洛伊德揭示了俄狄浦斯情節(jié)以來,家庭中的競爭也浮出水面,讓我們看到,我們的時代,已經(jīng)沒有愛的避風港。
      競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人們對日益稀有的愛的渴望也就愈演愈烈。我們這個時代的健康人可能分為兩種,一種是心理抵抗能力強,對于這種文化沖突,有一定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還有一種是沒有敏感到足以意識到這一沖突對自己的影響。神經(jīng)癥患者是人群中較為敏感的一群,他們體察到這一根本沖突并試圖回避,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焦慮,他們的行為和心理也因焦慮而扭曲。
      基于這培育神經(jīng)癥患者的沃土一直存在且龐大到讓人無處可藏,現(xiàn)代人,都可以比照霍妮的定義,問一問自己:我,是不是神經(jīng)癥患者?
  •     它告訴我們:文化有好壞,文化是活的,這個時代的文化是怎樣的。以及,啟迪你思考,如何在:1.modernity,2.technology 3.happy中找到平衡?
      
      中國文化為了關系而鞠躬盡瘁。鼓勵成功而不鼓勵快樂。所以,我猜,每個人也必須想明白,我是要追求我們社會規(guī)定的成功,即是去做別人要求的成功的人呢,還是說我要快樂,要做一個忠于自己的人呢?這個社會寬容度目前不大。追求成功,你就是活給別人看并且受累。追求快樂,你就要能受的了跟你不是同類人的口水和眼神。每個人都替自己的利益方說話,你的內(nèi)心要足夠堅定,還要有能力去傾聽你的聲音才可以找到自己。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我們就在推動文化變革了。當社會更多元,允許各種生活方式的存在,它才是一個進步的社會。
      
      來看看,什么是快樂?
      快樂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xiàn)出愉悅與幸福心理狀態(tài)的情緒。而且常見的成因包括感到健康、安全、愛情和性快感等等??鞓纷畛R姷谋磉_方式就是笑。
      “幸?!边@一概念目前已被納入國家發(fā)展指數(shù)考核。將“國民幸福指數(shù)”(Gross Domestic Happiness)納入國家發(fā)展指數(shù)的考核中。這一概念用以衡量生活質(zhì)量,在物質(zhì)與精神之間尋找平衡。
      
      
      我看少年派,Pi說老虎也是伴我走過生命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文化中看似競爭的關系,如果不被賦予敵意,大家都能以合作的心態(tài)考慮:無論競爭的對象是同事,同學,親人(很多人肯定會覺得奇怪,但其實家庭中的競爭一直都在),知道大家都是為了抗擊更大的困難-生活,生存的話。如果大家都能明白,人類太渺小,以至于我們必須要爭取更多人來對抗生活現(xiàn)實,比如:變化莫測,孤獨,喪失等。我們就可以減少敵意。 爭取合作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書,朋友,朋友,才是我們的指路人。困難的時候,要爭取朋友。絕非樹立更多的假想敵。
      
      看了Pi這部今年我最喜歡的電影,我的心愿和目標不是消除恐懼,而是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更加懂得安然和所有恐懼相處。他們就像李安勾勒出來的老虎,是讓我們警醒的,最后,索性還成為了親人一般。我相信他的第二個故事。對生活持悲觀和現(xiàn)實態(tài)度,同時愿意樂觀活著的人。因為李安還說了-餓了,甚至可以在老虎嘴里奪食。這位導演是有多看穿生活現(xiàn)實的本質(zhì)阿。可是,活下去,活下去,是可以選擇的。你的故事結(jié)尾呢?
  •     同學推薦的。
      
      文風有女性學者的味道。
      
      翻譯有點差,很多句子明顯還可修改得更好。
      
      例子過于簡單,對自省式讀者或許無太大助益。
      
      論證也無太多曲折,研究型讀者也許難以借鑒。
      
      不過,有些觀點與實際經(jīng)驗相反,還算有點啟發(fā)。
  •     卡倫?霍妮:《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
      
      經(jīng)過近一個月的艱苦跋涉,我終于云里霧里地看完了《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這應該是我今年看的最重要的一本書,屬于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的那種。
      
      “神經(jīng)癥”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也許相對陌生,我也已經(jīng)忘記了神經(jīng)癥的具體定義,但是在生活中,我總能感到一些具體的困擾:
      比如,我在一個會議上,很害怕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我怕別人恥笑我淺薄幼稚;
      別人隨口開我一個玩笑、隨便調(diào)侃幾句,我會心里覺得受刺激得不得了;
      不管是體力還是智力上,只要有人優(yōu)越于我,我就感到受到莫大的威脅,總擔心有一天會在他面前顏面掃地,或者遭受侮辱;
      因為害怕遭受失敗和侮辱,我小心翼翼地做人,把想法壓抑在心里,即使?jié)M腔怒火也要強作鎮(zhèn)定;
      我總覺得有人在背后議論我、嫉妒我、想要陷害于我,而我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表揚或崇敬,但有人當面表揚我時,我只感覺那是一種對我低下智商的同情和鼓勵;
      我總拿自己跟別人比,然后覺得自己軟弱無比、一無是處。
      再比如,當我所在的小團體撇開我去做什么事,哪怕只是撇下我而一起走出一個門口,我心里都無比難受;
      當朋友的微博得到別人轉(zhuǎn)發(fā)和大量評論,我總是失落無比,最后避免發(fā)微博,這樣就不會遭遇無人評論的痛苦;
      我總覺得朋友們都有很多朋友,而我一個朋友都沒有;
      當朋友直言不諱地指出我的短處時,我心中已經(jīng)暴跳如雷,表面卻裝得波瀾不驚;
      在與人爭論時,我十分害怕處于下風,覺得辯論不過別人,就是弱智的表現(xiàn),別人的辯駁,只是對我的侮辱和攻擊,久而久之,我不敢與任何智力相當或我認為智力超過我的人辯論,只能隨聲附和;
      我不敢拒絕別人的任何要求,并且極為熱心地想要為他人服務;
      在陌生人面前,我盡量把自己偽裝成傻子,避免參與某事、發(fā)表看法,以避免暴露我的無知無能,同時希望在人群中得到關注,成為一次團體活動的中心人物,能夠顯示自己聰明無比,洞悉一切;
      當我無聊時,我什么也不想做,因為什么也不能使我迅速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同時因為什么也沒做而感到煩躁不安……
      
      這些在卡倫?霍妮看來,都是神經(jīng)癥的表現(xiàn),而且只是比較淺層次的表現(xiàn),而且只是某一類表現(xiàn)。
      “神經(jīng)癥”用來形容一種人格,神經(jīng)癥患者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非常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社會中。
      卡倫?霍妮認為,神經(jīng)癥患者的一個顯著特征,便是飽受焦慮的困擾,她使用“病態(tài)焦慮”這一名詞來指稱神經(jīng)癥患者,這也是全書的主要議題。
      這種焦慮,不同于簡單的周日晚上還沒做完周一要交的作業(yè)這種簡單的焦慮,而是深埋于潛意識中的一種焦慮,卡倫?霍妮把它叫做“基本焦慮”。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論證,卡倫?霍妮認為這種焦慮是“基本敵意”引起的,“基本敵意”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敵意”?;緮骋獯呋龌窘箲],并與基本焦慮互相作用、互相激發(fā)。
      我已經(jīng)忘了卡倫?霍妮是怎么論證這些亂七八糟的名詞的。在這本書里,中文的“敵意”似乎不能涵蓋卡倫?霍妮所說的“敵意”,她說的“敵意”里面,還包括某種潛意識中的恐懼。病態(tài)焦慮,便是對并不存在、或并不那么大的威脅,產(chǎn)生過量的恐懼。
      而人為了擺脫焦慮,會本能地產(chǎn)生某種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紛繁多樣,而卡倫?霍妮總結(jié)了抑制作用的四種表現(xiàn):愛、順從、權力(還是攻擊?)、退縮(回避)。反過來,這些表現(xiàn)也可以反映焦慮的存在。
      在一大堆鋪墊完成之后,全書進入了最精彩的章節(jié),卡倫?霍妮接下來分析了她認為的兩大類基本焦慮——關于愛的焦慮,關于競爭的焦慮。
      不管你認不認同卡倫?霍妮用“焦慮”來解釋我們生活中的煩惱。但她在這兩大塊內(nèi)容中對無數(shù)具體事例的分析絕對能讓人有所共鳴,而且不能不承認,這種我們隱約感覺到的痛苦和折磨,是真實存在的。
      比如,卡倫?霍妮分析一種競爭心理:
      神經(jīng)癥患者受一種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和不區(qū)分對象的沖動的驅(qū)使,拼命地去詆毀他人。他甚至可能明知他人不會對自己有任何實際的傷害,他人的失敗甚至可能對自己不利,但他仍然拼命地詆毀他人。他的這種感情可以清晰地描述成這樣一種信念——“只有一個人能夠成功”,而這不過是“只有我才應該取得成功”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在他的這些破壞性沖動的背后,可能存在著大量的緊張情緒。例如,一個正在寫劇本的人,當他聽到他的一個朋友也在寫劇本時,竟忽然陷入到一種盲目的憤怒中去。
      我們在許多人際關系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打垮和挫敗他人努力的沖動……
      而同時,卡倫?霍妮分析道,這個人也可能拼命抑制自己的這種破壞性沖動,生怕別人會報復自己。因為害怕別人的嫉妒,他便不敢表現(xiàn)得出類拔萃,因為在他的思維中,別人也和他一樣,視他人為潛在的威脅。即使他不攻擊別人,也無時無刻處在隨時遭受別人攻擊的不安全感之中。
      最后,他可能會希望從競爭中退出,以擺脫這種焦慮,并且潛意識中欺騙自己淡泊名利,而他同時又自輕自賤,自我貶低、自我譴責,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深深沉浸在自卑感中,一種無能、懦弱的感覺在折磨著他。同時,他又害怕別人看出他的無能和懦弱,害怕自己因此遭受屈辱。他只好表面上顯得謙虛,盡量不和人發(fā)生任何爭執(zhí)和矛盾,更不要說和人競爭,但他心底里無法欺騙自己真的與世無爭,轉(zhuǎn)而又覺得自己是個虛偽的人。當別人無意中揭穿了他的虛偽,他簡直有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
      他沒法解決這種痛苦,因為“只有我才應該取得成功”“只有我才應該是最強的”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地印在他的潛意識之中。在搖擺不定的心理環(huán)境下,他反而沒法發(fā)揮出他應有的潛能,與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他就會循環(huán)往復地痛苦下去、焦慮下去。這樣的人,根本無法真正專心于他野心所指的事業(yè)中,他僅有的能量和心智,已經(jīng)被焦慮和對抗焦慮消磨殆盡。
      
      再比如,卡倫?霍妮分析一個女人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一個非常渴望愛的女人,總覺得自己缺乏愛,當她終于與一個男人“相愛”時,她又深感自己沒有能力去愛別人,或者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愛。在不安全感之中,她總覺得男人已經(jīng)不愛她了,她深受失去愛的恐懼的折磨。最后,她為了擺脫這種焦慮,終于與男人分手,同時又覺得自己沒有人愛,從而更加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得不到愛。
      還有一種不分對象,不加選擇的愛,體現(xiàn)在我們與朋友的關系中。一個人太需要愛了,他希望得到身邊所有人的愛,這導致他總是害怕失去愛,于是,他對別人非常好,甚至犧牲自我,完全為朋友而活,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失去朋友的愛。但同時,他又覺得自己的犧牲沒能換來朋友同等的愛的來回報,這讓他覺得自己得不到愛,覺得朋友都在疏遠他。他越是投入,就越是處在得不到愛的痛苦之中,朋友一點點怠慢或是冷漠的舉動,在他那里都被無限放大,世界上所有的人,仿佛都成了他的敵人。為了避免痛苦,他索性誰也不愛,可他自己又忍受不了孤獨,而更加需要愛,更加害怕自己得不到愛。其實,他意識不到,自己骨子里是一個自私的人,希望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得到愛,他真正愛的,是他自己。在愛這件事情上,神經(jīng)癥患者同在競爭的事情上一樣,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無力和無能。
      
      我非常簡單粗暴地復述了一下卡倫?霍妮所舉的例子中的一小塊。而實際上,卡倫?霍妮根據(jù)她之前的鋪墊——即焦慮、敵意、抑制作用的相互關系,對每一個事例都進行了博大精深、滴水不漏的嚴謹分析,用心理學中的所謂“動力學原理”進行一步步推導和論證。
      在神經(jīng)癥患者身上,這種關于愛的焦慮與關于競爭的基本焦慮,往往混雜在一起,讓人深受其苦。這種痛苦無法擺脫,使人越陷越深,生活對神經(jīng)癥患者來說,變成了一場永無休止的苦役。
      于是,在臨近結(jié)尾的一章中,卡倫?霍妮專門論述了人的“受虐狂心理”。她沒有像弗洛伊德那樣,把受虐傾向僅僅停留在性行為的領域,而是解釋了,受虐如何成為一種抑制機制作用于焦慮的人。她說:“所有病態(tài)的受苦,都是為一種渴望滿足的愿望所支配的?!辈贿^,我已經(jīng)忘記了她的論證過程,實在跟不上她的思路。
      
      最后一章則簡潔明晰,具有高度智慧,卡倫?霍妮開始解釋這一切的原因,即解釋為什么在“我們時代”中、在我們的文化環(huán)境中,才會出現(xiàn)如此大量的神經(jīng)癥患者?
      她沒有像弗洛伊德那樣,把心理現(xiàn)象歸結(jié)為“口唇欲”“肛門欲”等生理學領域,而是從社會學領域找到解釋的通道:
      人作為一種動物,是猴子進化而來,但根本上擺脫不了群居的本能。除去生存的威脅,人類需要相互取暖,緩解虛無的時空中,無時不在的孤獨。這種本能,是取消自我的本能。熱衷于某個宗教、獻身于某項事業(yè)、真正獻身于家庭,或者干脆睡覺,都是取消自我的表現(xiàn)。人類,這宇宙中微小的塵粒,只有附著于某種“偉大”的事物時,才延伸了自我,擺脫孤獨、虛無、渺小、無力的感覺。
      而同時,在“我們的時代”中,個人主義、對自我的肯定與尊重占據(jù)了主流文化價值,從社會學的角度說,這源于經(jīng)濟基礎——我們所處的商業(yè)社會,它決定了我們的文化是什么樣的。商業(yè)社會強調(diào)競爭,這放大或者說催化了人類的另一個本能,便是“敵意”。
      不過,恰恰在這關鍵的一點上,卡倫?霍妮表示了謙虛,她表示自己不是真正的社會學家,便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不過她的結(jié)論倒很能讓人信服,那就是——經(jīng)濟領域的競爭意識已經(jīng)蔓延在整個文化氛圍里,包括我們的家庭,遠遠超出經(jīng)濟領域。
      而同時產(chǎn)生的文化產(chǎn)品,便是個人主義,自我被放在絕對的位置上,“自由”成了最大的空頭許諾、最可怕的謊言。
      我們文化中的人相信,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人生以實現(xiàn)“自我”為己任,社會便是天高地闊的競技場,每個人是有在競爭中獲勝的可能的,只要他夠努力、夠強大。然而,自我實現(xiàn)之路,一旦遭遇挫敗,人便會陷入無限的焦慮之中。在我們的文化里,人必須努力競爭以取得成功——成為某個領域里最強的人(名聲)或者最有錢的人(金錢)。在這樣的競爭文化之下,“成功”被不斷地強調(diào)和渲染,成功本身超過了一切,急切想要成功的人不僅不能享受任何樂趣,而只能為深深的失敗感和無力感所苦惱。他不明白,正因為他太想要成功,而導致了他的焦慮,而焦慮又使得他不可能關注事業(yè)本身,使他離成功更加遙遠。
      不管我們裝得多么翩翩君子,遵守道德,但競爭中的自我是絕對排他的、利己的、自己的勝利是以他人的失敗為代價的——這就是敵意。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宗教、族群、祖國、家庭等都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是一個個單獨的人,只是少數(shù)的成功者和多數(shù)失敗者,自我之上,再無他物??梢韵胍?,這在一個農(nóng)耕文明中,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人類所不能承受的超大號“自我”,即使家庭也不能成為我們的避風港。從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俄狄浦斯情節(jié)”開始,家庭內(nèi)部的競爭走進心理學家的視野。家庭內(nèi)部,同樣不能避免競爭,——父母之間的競爭、子女之間的競爭、父子之間的競爭、兄弟之間的競爭等等等等,因為家庭同樣為大的文化氣候所浸染。我們從小被灌輸?shù)慕逃?,說到底,不就是競爭么?“我成為班里面最牛逼的學生”和“我成為社會中最牛逼的人”是同樣的意思。
      顯然,這樣的超大號自我,與人類的本能相違背。因為我們不可能即釋放“敵意”,同時又擁有“愛”,我們不可能在緊守“自我”、擴張“自我”的同時,又將自己獻給某個更大的事物。實際上,對這樣的自我來說,已經(jīng)沒有更大的事物了。
      加上在競爭的、個人主義的文化中,“愛”的功能,因“愛”來之不易,又被過度標榜和放大,從而更加加重我們關于“愛”的焦慮。
      這就是為什么,神經(jīng)癥患者總是處在由“敵意”引起的“競爭”與“愛”所造成的內(nèi)心沖突之下,永遠不得安生。
      
      按照這樣的說法,豈不是我們社會中的所有人,都要變成神經(jīng)癥患者了?卡倫?霍妮下了個簡單的辨別標準:正常人同樣會感受到焦慮,但能夠自我調(diào)適,但是,神經(jīng)癥患者會因為焦慮,而喪失了行動和調(diào)節(jié)的能力。不過,正常人也完全有可能成為神經(jīng)癥人格。
      在我看來,神經(jīng)癥人格伴隨著人的成長,會嵌入完整的人格之中,無法擺脫。而一個有幸成長為人格健全的成年人會,比較不容易陷入神經(jīng)癥人格。
      也就是說,擁有社會地位、事業(yè)成就(成功)和愛的成年人,比較不容易受到焦慮的過分傷害。而一個什么都沒有的年輕人,則更容易發(fā)展成神經(jīng)癥人格,這與他沒有社會地位、事業(yè)成就(成功)和愛,是互為因果的。
      不幸的是,成長之中的人格,無法意識到神經(jīng)癥人格——這個在整體人格之中,隨時會擴散的腫瘤。而且在卡倫?霍妮的看法中,神經(jīng)癥患者,即使意識到自己的這種病態(tài)人格,也仍然無法擺脫焦慮與痛苦。宗教業(yè)已式微,家庭也不產(chǎn)生超過自我的意義,族群、民族什么的就更加沒有了,沒有一處可以安放我們野心勃勃又孤苦伶仃的靈魂!
      那么,已經(jīng)患有神經(jīng)癥人格的人,是不是只能深陷絕望之中,真的沒有辦法挽救自己了呢?卡倫?霍妮沒有給出解答,而是殘酷地、深沉地、一針見血地指出:“神經(jīng)癥是人類文化發(fā)展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br />   
  •      作為心理學的第三本讀物,我覺得這本書讀得有點早,讀起來很費勁。我看完每一篇章,都會忘掉前面所講的內(nèi)容。甚至很多內(nèi)容都覺得未曾相識。我總是力圖回憶前面我看到了什么,事實表明,這種努力很徒然。因此,我建議,和我一樣,剛剛朝心理學方向努力,企圖邁入門檻的初學者,將這本書放后面去讀。
      
       我很同意“花開云影”的觀點,這本書是對神經(jīng)癥患者各種癥狀(人格)的全景觀覽---如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對財富、名望及權力的病態(tài)追求,病態(tài)競爭及逃避競爭,病態(tài)的犯罪感等等。作者卡倫霍尼認為,焦慮是神經(jīng)癥患者產(chǎn)生各種癥狀的內(nèi)驅(qū)力,焦慮和敵意不可分割糾纏在一起,神經(jīng)癥患者在克服焦慮的過程中使用了一定的抑制機制。舉個例子,P72,“對愛的渴望在神經(jīng)癥患者身上是如此常見,如此容易被受過訓練的觀察者發(fā)現(xiàn),以致它可以被看做是標志焦慮存在和表示其大致強度的最可靠的指征。事實上,如果我們面對一個總是威脅我們,對我們懷有敵意的世界,而從根本上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為力,那么對愛的追求就顯然是尋求任何形式的仁愛、援助或者贊賞的最直接、最合乎邏輯的方式。。。如果神經(jīng)癥病人的心理狀況正如他心目中經(jīng)常想像的那樣,那么他要得到愛就應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要我大致地說出神經(jīng)癥病人心中的感覺和印象,那就有些類似下面這樣的情況:我所需要的是如此微乎其微,不過是希望他人應該對我又好,應該給我以善意得建議,應該同情和理解我這樣一個可憐的、無害的、孤寂的靈魂。。。他并沒有意識到他得敏感、他的潛在的敵意、他得苛刻的要求是如何嚴重地干擾了他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由于焦慮促使神經(jīng)癥病人要僅僅抓住對方不妨,這種不考慮對方(人格、個性、局限、需要、愿望和發(fā)展)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基本敵意的表現(xiàn)。。。(他們幾乎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缺乏愛的能力)。。。”而神經(jīng)癥患者生活的文化氛圍如個人主義、鼓勵競爭等也對產(chǎn)生焦慮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jīng)常會感覺到這種神經(jīng)癥患者的癥狀自己也有,呵呵,而且有些癥狀卡倫霍尼描述得是那么確切。所以,我想卡倫霍尼在本書結(jié)尾的論述就很重要,對于那么一系列的內(nèi)心沖突,正常人和神經(jīng)癥患者之間僅有程度的差別,這些沖突已經(jīng)成為神經(jīng)癥患者的障礙,而且他也不能應付和積極地解決這些沖突,而正常人則在處理這些內(nèi)心沖突和焦慮時不致于產(chǎn)生人格的損害?;蛟S呢,我也只是神經(jīng)癥患者龐大隊伍中的一名?
      
       在評價這本書時,我認為這本書僅僅描述了一種病態(tài)人格,或者透過人格癥狀找到造成病態(tài)的原因,但她沒有對改善這種人格的方式方法做出回應。據(jù)說在卡倫霍尼的《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中對此有解決。
      
       本來是想將本書重新接著再看一遍,但突然畏難,且覺得不如看其他類似讀物,回頭再看或許能在不同的高度感悟、理解卡倫霍尼。到時,再來補一篇讀后感。
  •      以前并不知道卡倫·霍尼,但出于對譯者馮川的信任(馮川在八十年代譯介過榮格等心理學家及其著作),買了這本書的譯林2011新版,果然沒有讓我失望??▊悺せ裟崾且晃慌R床經(jīng)驗豐富的心理學家,這本書成書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的美國與今日之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人與人殘酷的競爭、人性冷漠與人際關系的極度惡劣、愛的缺失與變異、倫理道德的淪喪(現(xiàn)在被叫做價值多元,事實上與真正的“價值”毫無關系),可以歸因為一句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人性的極大異化。——這就是卡倫·霍尼所說的那個“時代”。
       卡倫·霍尼有著外科醫(yī)生般的精準、冷靜的觀察力,剖析出了一幅由于時代原因造就的病態(tài)人格全景圖,那就是“神經(jīng)癥人格”(neurotic personality),焦慮、敵意、對愛、權力的病態(tài)需要、內(nèi)疚與犯罪感,都是其體現(xiàn)出來的各種癥候。
      和所有的精神分析學派心理著作一樣,由于充滿了人文關懷,這本書絕無冷冰冰的“技術”氣息,可讀性很強,即使是毫無心理學基礎的人,也能輕松閱讀至最后一頁。
      
      但需要注意的是,卡倫·霍尼把精神分析作為一種個人適應環(huán)境的內(nèi)省方式,而不是轉(zhuǎn)化為對這個世界有所改變的動力,顯示出某種被動性。(不過也許自我改變也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只是改變的是“內(nèi)世界”而不是“外世界”。)與弗洛姆相比,雖然精細綿密不輸于前者,但顯然前者更恢弘、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
  •     寂寞人人都有,逃避沒用,意識欺騙自己只會產(chǎn)生焦慮,能做的應該是積極面對,做自己喜歡的事,勇敢,堅強,不避諱不逃避,用心面對自己,不胡思亂想,不杞人憂天。不要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尤其是不涉及他人的事情上,冥想,瑜伽而非任由意識、潛意識編制虛偽來讓沖動支配自己,沒有理智,沒有目標,只求別人認同是件可怕的事情,但我無需逃避我對自己需要認同的愿望,這是生而為人的必然,逃避也枉然。
       事實上,我的生活需要什么我比誰都清楚,我不希望過分勉強自己,我想全力以赴地對待事情,神經(jīng)癥也好,正常人也罷,我看書的意義并不在于知道了解自己想了些什么,我想知道為什么在想這些事情,我的無力感、空虛、莫名憤怒從何而來,而愛能帶給我什么,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我的想法充滿矛盾,能否調(diào)和,我一方面認為自己能力無窮,另一方面認為自己誰都不如,這是為什么,一直抱怨沒人愛而自己是否有愛的能力,我害怕競爭嗎?我自己想干嘛,我這種自我獨立性和無力感如何調(diào)和,我是要偽裝自己還是完全放開自己,放開自己是否意味著自己對自己的欺騙。而這本書本身我又能借鑒多少,是否能帶我走出困境。
      
  •     摘抄備用,部分可做心理鋰鹽用。
      
      神經(jīng)癥病人往往感到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絆腳石。
      
      存在著一種一切神經(jīng)癥共同的基本因素,這就是焦慮,以及為對抗焦慮而建立起來的防御機制。
      
      正常人能夠最大限度的抓住和利用他的文化給他提供的種種機會。消極的說,他所遭受的痛苦,不會比生活中他的文化中所不可避免要遭受的痛苦多。相反,神經(jīng)癥病人卻不可避免的要比一般人遭受更多的痛苦,他必須為他的防御措施付出一筆高昂的代價。
      
      神經(jīng)癥乃是一種由恐懼,由對抗這些恐懼的防御措施,由為了緩和內(nèi)在沖突而尋求拖鞋解決的種種努力所導致的心理紊亂。從實際的角度考慮,只有當這種心理紊亂偏離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們才應該將它叫做神經(jīng)癥。
      
      神經(jīng)癥病人自己往往意識不到這種無窮的渴望。更有甚者,在他們對愛的渴望和他們自身感受或給予愛的能力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
      內(nèi)在的不安全感(自卑,不足感)
      
      神經(jīng)癥病人表現(xiàn)出大量的抑制傾向。他們抑制自己表達某種愿望或某種要求,抑制自己作對自己有利的事,抑制自己表達意見,發(fā)表批評或命令他人……往往無法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攻擊。在明確意識到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方面,也存在著種種抑制傾向,即老是不能做出決定,形成意見,不敢表達哪怕僅僅涉及個人利益的愿望。一個特別重要的現(xiàn)象是缺乏計劃能力,旅行or對未來生活的安排。神經(jīng)癥病人綜上讓自己毫無主見的隨波逐流,即使在諸如職業(yè)與婚姻這些重大問題上,也無力做出自己的選擇。他們僅僅被一種病態(tài)的恐懼所推動。
      
      神經(jīng)癥病人的焦慮涉及的并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世紀存在的處境,而是他內(nèi)心所感受到的處境→勸說無用。
      
      不僅可能有焦慮不自知,而且同時還能意識不到這些焦慮乃是我們生活中的決定因素。
      
      通過自身的非理性性質(zhì),焦慮向我們提出了一種含蓄的告誡——我們身上有什么東西已經(jīng)出了問題。但,我們最反感的就是意識到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某些態(tài)度。
      
      逃避方式:1焦慮合理化?!鷮⒔箲]轉(zhuǎn)變?yōu)橐环N合理的恐懼。以為可以既不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同時又設法得到只能由這種改變而帶來的好處。2否認焦慮?!Y狀的消失,并不是疾病治愈的充分標志。3麻醉自己。→工作,睡眠,性行為。4回避一切可能導致焦慮的思想,情感,沖動和處境?!涎?,回避?!种茽顟B(tài)(神經(jīng)性癔?。?br />   
      首先,我們必須先意識到自己有做某件事情的愿望,然后才能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沒有做這件事的能力。如果有一種抑制作用強大到足以阻礙我們的愿望和沖動,我們也就根本不可能意識到這種抑制作用的存在。
      
      在我們的內(nèi)心狀態(tài)中,我們可能仍然能夠做某些事情,然而與這些事情相關的焦慮,卻對我們的行動本身發(fā)揮著某種影響。→緊張感,疲勞感,衰竭感。一個人可以意識到一種焦慮使他不能以一種滿意的方式完成某項使命,或者,他只能隱約的感覺到他不能把某些事情干得很好。
      
      它是使我們無力去做或無力享受某些事情的原因。
      
      危險存于現(xiàn)實,而危險感存于內(nèi)心,在焦慮的情形中,危險感由內(nèi)在的心理因素所激發(fā)和夸張?!裁礃拥男睦憝h(huán)境??
      
      各式各樣的敵對沖動,構(gòu)成了神經(jīng)癥焦慮由以產(chǎn)生的主要根源。
      
      如果敵意受到壓抑,人就絲毫想不到他人心中懷有敵意。而憤怒無法消失。
      
      焦慮越是難以忍受,保護手段就越是需要十分徹底。愛,順從,權力,退縮。愛→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傷害我。順從→順從一切人的潛在愿望,避免一切可能招致的敵視?!俺鲇谝环N大公無私或自我犧牲的理想,這種理想是如此遠大,以至于他們完全放棄了個人的愿望?!薄绻曳艞壛俗约?,我就不會受到傷害。退縮→窒息一個人的感情需要。其表現(xiàn)方式之一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滿不在乎,即使對自己也是如此。
      
      考慮它們的內(nèi)在強度。它們并不是受希望滿足其快樂欲望的本能所推動,而是被一種希望獲得安全的需要所推動。
      
      這些片面的追求,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即導致整個人格的萎縮。更常見的是,人們往往并非通過一種方式,而是同時通過集中互不相容的方式,來從一種巨大的 潛在焦慮中獲得安全感。
      
      
      對于愛的病態(tài)需要。
      
      我們不能把任何一種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都作為愛的標準。在病態(tài)的愛中,最主要的乃是安全感的需要,愛的錯覺不過是次要的感受罷了。當然,在這兩者之間還存在各種不同的過度狀況。
      
      一個落在水中奄奄待斃的人,一旦抓住一個游泳者,通常是不考慮對方是否愿意或者有無能力救他上岸的。
      
      這種不被人愛的信念,極其類似那種不能夠去愛的狀態(tài)。居然會真心愛他,這一點完全超過了他的想象。神經(jīng)癥病人在開始意識到有人正在給他真正的愛時,往往可能產(chǎn)生一種極大的恐懼感?!粋€人因饑餓而尋求食物,而一旦食物到手卻并不敢吃,因為害怕它可能有毒。
      
     ?、俳箲]→喪失自發(fā)性和靈活性→進食是為了享受美食還是餓得半死胡亂充饑且不惜任何代價→過高評價被人喜愛的實際意義→重要性的悖論→正常孩子不需要不斷的證明這點。通常,吃只不過是滿足貪婪干的最佳手段——不管這種貪婪感的來源是什么(口欲期)②不被人愛的感覺③不能相信任何愛的狀態(tài)⑤針對一切人的敵意。
      
      第三種類型:他們可能對愛持一種冷嘲熱諷的態(tài)度,而寧愿實現(xiàn)他們那些實際的愿望,如物質(zhì)上的幫助具體的建議和告誡,以及肉體上的滿足。只有當他們的大部分焦慮都已經(jīng)消除之后,他們才可能追求和欣賞愛。主要表現(xiàn)乃是嫉妒和要求對方無條件的愛。
      
      對冷落的恐懼如果劇烈發(fā)展,就可能導致人避免把自己暴露在任何可能發(fā)生的冷落和否認中。這種逃避行為的范圍,可以從香煙而不敢要火柴,一直到不敢去找工作?!鷮渎涞目謶志统闪双@得愛的愿望的一個嚴重障礙。由冷落感激起的敵意,必然會使焦慮變得更加尖銳甚至更加強烈。
      
      由于他們過分龐大的野心使他們抱有太多不切實際的空想。所以他們根本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因此很容易心灰意冷,很快就放棄了自己原來的努力而開始另起爐灶。許多天賦極好的人就這樣分散了自己一生的精力。他們的確有在各個領域取得某種成就的巨大潛能,但是由于興趣太廣野心太大,所以在所有的這些領域中,他們都不可能始終如一的追求任何一個目標。這種總是傾向于失望的態(tài)度,是這種類型的人為什么不能享受成功歡樂的原因之一。→精神障礙。
      
      神經(jīng)癥病人的內(nèi)在沖突,一方面來自想要超人一等的,名列前茅的,狂熱又不可抗拒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則來自一旦開端良好,進展順利就必然要起而阻止自己的巨大強迫性。
      
      自我貶低被用來控制野心的程度,以至于我們根據(jù)自我貶低傾向凝聚在哪一點上,就可以猜測出一個人的最大野心是什么。
      
      這種自卑感與事實上的缺陷并無任何關系,我們僅僅是把它作為逃避競爭的傾向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來加以討論的。
      
      神經(jīng)癥病人的犯罪感是如此強烈,以至于他需要使自己受到某種懲罰,以便消除這些犯罪感。
  •     很是偶然知道了這本書
      很是偶然當前正需要這本書
      很是偶然 不對
      很是沖動就整回了這本書
      
      不到五天就看完了
      其中基本是手不離書
      不得不說其中很多精髓都沒有領悟透徹
      當然是需要反復讀的
      只是大略的吸收了自己需要化解的疑團
      這樣也是個不小的進步
      
      很多人叫我看這本書的時候 別鉆牛角尖
      呵呵 其實我覺得還好 大家可以放輕松的
      雖然確實有種拿自己做對照的習慣在里面
      可能心理也會暗示自己
      是不是自己也不正常
      
      沒錯 其實這么多認為正常的人中
      有幾個又是真正心理健康的呢
      也不能失不健康
      但起碼都是有些心理上的缺失的
      這是社會 文化的產(chǎn)物
      不能一味的責怪自己吖
      畢竟心是個敏感又脆弱的東西
      
      關于 焦慮 安全感 愛 和 自我泯滅
      這些個東西
      我還沒有理順
      只是暗暗的了解到自己和想要了解的某個人之間的發(fā)展緣由
      
      是的
      我就是內(nèi)心不允許有疑問的人
      我要解開 一定要知道個可信的答案
      
      所以這些事情發(fā)生了
      是必然的
      最后結(jié)局如何
      我們走著瞧
      當我越來越能理智的分析這段關系
      就證明我越來越脫離其中了
      
      【第一遍讀感】
  •   寫的好,我也有“把讀者脫光了往光天化日下一扔就不管了??!”的感覺,買的時候打算當做治愈系書籍看的,沒想到,看得我更加的糾結(jié),因為句句都在撕毀我心理的外衣,到處中槍,不知道該怎么辦,你說的沒錯,“心理學之所以不是心靈雞湯,就是它并不是在每個時刻都是溫情的,有走到很深的痛苦中的階段。但經(jīng)歷了這個陣痛才能成長。雞湯是一針鎮(zhèn)痛劑、安慰劑,而心理學可能是一臺手術?!?看到你這篇文章覺得好受了些。
  •   這個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不敢正視自己,無論是為了愛還是某種目的。人們總是在意別人多于自己,就好比總是把責任推給社會。而在意別人的變態(tài)表現(xiàn)就是無時無刻的窺私欲,大多數(shù)人的生存目的就想書中說的一樣是讓別人不成功,失敗。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審視自我反省,我覺得和諧社會就不需要整天喊口號了吧
  •   高三的同學可以把有些思想搬進作文了。
  •   寫得好,辛苦了,謝謝!
  •   謝謝你的建議~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