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

出版時間:2004-4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布寧  頁數(shù):363  字數(shù):278000  譯者:靳戈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主人公阿列克謝·阿爾謝尼耶夫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基本線索,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著重表達“我”對大自然、故鄉(xiāng)、親人、愛情和周圍世界的感受。因此,關(guān)于這部作品的體裁,評論界一度眾說紛紜。作品發(fā)表之初,就有人認定這是作家個人的“自傳”,但布寧本人卻斷然否定了這一說法,強調(diào)它首先是一部文學(xué)作品。后來,確認這是一部小說的意見逐漸占了上風(fēng),但稱它為“藝術(shù)性自傳”或回憶錄的,仍然大有人在。一些作家評傳和文學(xué)史著作將這部作品視為長篇小說,崇拜布寧的作家帕烏斯托夫斯基卻把它稱做中篇小說,但又認為它和一般的中篇小說有所不同。帕烏斯托夫斯基寫道:“我依舊把《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稱為中篇小說,盡管我同樣有權(quán)把它稱為史詩或者是傳記?!谶@一部嘆為奇觀的書中,詩歌與散文融為一體,它們有機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穎的、絕妙的體裁?!碑敶囊晃欢砹_斯評論家則說:這部作品“有點兒像哲理性的長詩,又有點兒像交響樂式的圖畫”。更值得注意的是,布寧自己在《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中,稱這部作品為“筆記”。
如果我們不限于概念的界定和辨析,而是進入文本內(nèi)部,就會發(fā)現(xiàn)上述種種說法都似乎不無理由。《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的自傳性是十分明顯的。作品中含有作家本人的大量傳記材料。例如,主人公阿列克謝度過童年的卡緬卡莊園的遠景是:“荒漠的田野,那里有一座孤零零的莊園……冬天是一望無際的雪海,夏天則到處是莊稼、野草和鮮花……還有這些田野永遠的寧靜,它們的神秘的沉默……”這分明就是布寧童年時代生活過的葉列茨縣布特爾卡莊園的景象。透過作品中關(guān)于阿列克謝的外婆家巴圖林諾莊園的描寫,則不難見出布寧的外婆家奧澤爾基莊園的輪廓。阿列克謝的幼年和童年歲月,考入貴族中學(xué)后的學(xué)習(xí)生活以及寄宿于一個市民之家的情景,中途輟學(xué)后重返巴圖林諾、不久后即得悉自己的詩作和文章首次發(fā)表時的喜悅,他前往奧廖爾市、哈爾科夫和克里米亞的最初幾次旅行,他在奧廖爾一家報紙當編輯的經(jīng)歷,他那難以忘懷的浪漫史,等等,無一不映現(xiàn)出布寧本人早年生活的蹤跡。阿列克謝周圍的一些主要人物,從目睹家道中落而無力回天的父親亞歷山大,曾因參加民粹派活動而被捕的哥哥格奧爾基,到性情古怪的家庭教師巴斯卡科夫,他寄宿其中的那一家之主羅斯托夫采夫,再到他傾心和愛戀的莉卡等,所有這些形象都可以在布寧青少年時代的生活中尋得與之對應(yīng)的原型。
然而,《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決不是布寧早年生活的簡單復(fù)現(xiàn)。作家的生活歷程,僅僅是為他撰寫這部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曾特別指出:這本書同任何一部文學(xué)作品一樣,只有就其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內(nèi)心感受這一點而言,才可以算是“自傳性”的;他本人更愿意把這部作品看做是“虛構(gòu)人物的自傳”。如果說,作品中的許多人物、場景和事件,都可以在作家的過往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影子,那么,作品的內(nèi)容和作者實際經(jīng)歷之間的差距就更為明顯。仿佛正是為了證明這一點,布寧夫人維拉·穆羅姆采娃后來才編寫了《布寧的一生》(巴黎,一九五八年版)一書。書中所提供的大量資料顯示:《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體現(xiàn)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藝術(shù)虛構(gòu)的奇妙結(jié)合。因此,顯然不能把這部作品等同于布寧的自傳,而只能認為是一部反映了包括布寧在內(nèi)的十九世紀晚期俄羅斯部分青年知識者的成長和心路歷程的自傳體小說;同時,它又是一部充分呈現(xiàn)出布寧早年的生活印象、感受和體驗的藝術(shù)作品,是作家以小說的形式對已逝年華的一種深情回望。
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說,《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和其他作家撰寫的同類體裁作品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整部作品不是以記述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事件為主,占據(jù)作品主要篇幅的,是主人公的印象與感受。關(guān)于這一點,作者其實已通過作品主人公暗示給了讀者。小說中寫道:早在少年時代,阿列克謝“對事關(guān)心靈和生命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天賦就已經(jīng)被父輩確認了。對于“生活”,他的理解也是獨特的:“它是一些不連貫的感覺和思考,關(guān)于過去的雜亂回憶和對未來的模糊猜測的不停頓的流淌?!碑斔谕纯嗟厮伎贾绾螌懽鲿r,曾在大街上偵探似的尾隨著一個個行人,盯著他們的背影,努力想在他們身上捕獲點什么,努力深入到他們的內(nèi)心。他確認,自己的寫作決不是為了“同專制和暴力進行斗爭,保衛(wèi)被壓迫者和貧窮的人們,提供新鮮的典型,描繪社會生活、現(xiàn)代生活及其情緒和潮流的廣闊圖景”。他還曾這樣自問:“為什么我非得要完全徹底地知道某一個人和某一件事,而不寫我現(xiàn)在所知道和感覺到的人和事呢?”這一切既是阿列克謝的創(chuàng)作思想形成過程中閃現(xiàn)的火花,也是布寧創(chuàng)作宗旨的表露。整個作品正是將主人公心靈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讀者所讀到的,也主要是主人公的“不連貫的感覺和思考”、“關(guān)于過去的雜亂回憶和對未來的模糊猜測的不停頓的流淌”。

作者簡介

伊萬·布寧(一八七〇—一九五三)的創(chuàng)作起步于白銀時代。在那個文化密集型高漲、文學(xué)長足進展的大時代,他曾與高爾基一起,作為“星期三”文學(xué)小組和知識出版社的同仁活躍于文壇,被公認為當時俄國現(xiàn)實主義流派的兩大杰出代表。但后來布寧的創(chuàng)作傾向與藝術(shù)風(fēng)格卻日漸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林語堂說過“我認為一個人發(fā)現(xiàn)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fā)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這跟一見傾心一樣?!?我想,蒲寧對于我,就是這樣的感覺。
        高三時第一次讀到他的短篇小說《輕輕的呼吸》,立刻被蒲寧作品中高貴、冰冷的美所吸引;隨后經(jīng)過《金薔薇》的介紹,第一次讀到蒲寧的《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看到開頭的第一句話,我就放不下了。
        每年重讀蒲寧,還是很難找到合適的詞語來描述他的文字的感覺,整部小說中,隨處可以見到一兩處場景、幾句話語,讓我停頓下來,遐想作者所描繪的世界;于是勾起回憶,過去的某一時刻,自己的生活中,仿佛也有類似的場景,似曾相似的懷舊情景,觸動心中某處隱秘的情感。
        說出讀者心中所想、卻又無從表達的感情,喚起心靈的共鳴,也許,這就是好作家的真正偉大之處。
      
  •       在看劉小楓《這一代人的怕和愛》中,第一次聽到伊凡·蒲寧的名字,發(fā)現(xiàn)自己實在淺薄的很。
        劉小楓說,只有以心以血把捉愛的剎那才是永恒的。愛的剎那打開了無端之在通向人生之大全的柴扉。
        
        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
        ——勃萊克
        
        也許是最近看多了虛無的作品,才會在忽然間面對撲面的深沉與靜思時,不自覺恍惚起來。
        于是想著,文學(xué)這樣?xùn)|西,還是不能太世故的。它必然要保留一些天真,一些執(zhí)信,才能動人。
        屹立在蒼茫世界中的孑然生存,雖然聽起來失真。可什么才是真的呢?
        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把自身的強力,奉獻給精神性的孱弱的愛。
        愛的實現(xiàn),與苦痛相系,是在此地此世的必然遭際。
        
        有時甚至并不存在百轉(zhuǎn)千回的命運,像大眾電影中那樣煽情。但愛的初衷,并不是去尋一個、等一個,甚至是賭一個百轉(zhuǎn)千回的收場。
        蒲寧在小說前半部說到自己大半生的追求,在別人看來就仿佛是虛度了年華一般。
        初讀時以為是句調(diào)侃,后來想起來,才略略感知到,之中深沉有致的愛的繾綣。
        
        《阿爾謝尼耶夫的青春年華》是蒲寧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但他自己在1933年獲得諾貝爾獎時說,這部小說是受此褒獎的重要原因。
        就內(nèi)容而言,我想,它包容了幾乎一個詩性生存者所經(jīng)歷的全部跋涉的拷問。
        關(guān)于信仰、關(guān)于愛、關(guān)于人間無數(shù)的悲傷、誘惑、沉思,甚至包含關(guān)于一個作家面臨創(chuàng)作和生存間的思索與無奈。
        洋洋灑灑,堪稱合金。
        最直白的感受是,我深切體會到了作者毫無保留地盡訴著自己的生命體驗。這是在中國作家中很少見到的。
        毫無保留,也許就是劉小楓所說的“渾身感到瀕臨死亡的微茫”。
        這種瀕臨死亡的感知,因其淋漓的、向善的表達欲,絲毫讓人不感到恐懼,相反,讓人感受到一種浩瀚的溫存與釋然。
        
        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決不會是一個文化產(chǎn)品,由此追求某種文化標的。
        把對于世界的感受,藏著掖著,有所保留,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再差價出售自己的文化安慰劑。是知識分子良知的泯滅。
        親愛的室友說,俄羅斯人之所以如此善思,恰由于寒冷天氣的緣故。
        那他們?nèi)绱丝犊爻ㄩ_自己的生命體驗,是否也與這片神奇的土地,對于生命的歷史性追求相系?
        除了敬佩與贊嘆之外,還真是不知道能夠多言些什么。
        
        [我總是問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過什么東西么?我回答自己:有過的,只有過一件東西,就是那個寒秋的夜晚。
        世界上到底有過他這么個人嗎?有過的。這就是我一生中所擁有的全部東西,其余的都不過是一場多余的夢。
        ——《新路·p402》]
        
        誰又知道,這“多余的夢”耗費了人多少情感、多少坎坷、多少隱忍與掙扎。
        有的人一生與那些神奇的命運感無緣,因為剎那只在某一個人把身體奉獻給一個如冰一般潔白透明的世界時才會閃現(xiàn)。
        于是,我們所能夠看到的小說的全部光彩,凝固于某種“靈與肉都疲憊不堪的幸?!敝?。
        
        我非常喜歡小說的結(jié)尾。正是出于喜歡所以不想言說情節(jié)的內(nèi)容。
        我只能說我看到了某種希望的東西,天真的東西??吹搅四撤N臆想的幸福。
        因為臆想,所以會被許多塵世中世故精明的人們所不屑提及。
        隨他們?nèi)ズ昧?,我想如今我可以毫不客氣地這樣說。
        因為他們將永生無緣與“愛的剎那”,實在可惜。
      
      http://amytakuya1987.spaces.live.com/blog/cns!EBEDCECE5B478565!588.entry
  •   這幾天回家過年,看到了書架上的這本“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1984年版,0.93元。記憶一下子回到二十年前,這是我少年時最愛讀的一本小說了。
    翻了翻發(fā)黃的書頁,看到書的序言,居然是巴烏斯托夫斯基的“伊凡.普寧”。不過當時我還沒有看過“金薔薇”,也不知道普寧是何許人也。按說我那時應(yīng)該是看不懂這書的,但不知為什么,那時瘋狂地喜歡他筆下的俄羅斯中部的景色,他敏銳和精細的觀察,文字中若有若無的憂愁。我覺得自己就好像是那個瘦弱的俄羅斯少年,一個人在那曠野中......
  •   別的譯本似乎更好
    戴驄的譯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