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耳 頁數(shù):88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老子》一書通行的版本為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其中王弼注本更加有名。王弼(226-249),字輔嗣,三國時代曹魏山陽郡(今山東)人,經(jīng)學(xué)家,魏晉玄學(xu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xué)史研究中的地位卓著,影響深遠(yuǎn)。我們這次出版《老子》即以王弼注本為底本,參以帛書本,并加注釋,力圖展現(xiàn)《老子》一書的原汁原味的魅力。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李耳 合著者:(三國魏)王弼
書籍目錄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幾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jīng);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圣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日以復(fù)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yuǎn)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zhí)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yīng)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jié)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于為之而無以為,極下德之量,上仁是也。是及于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有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jì);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直而義理之者。
編輯推薦
《老子》:古典名著聚珍文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