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馮品蘭 頁數:117
Tag標簽:無
前言
這部叢書發(fā)端于十年前,計劃于三年前,中歷征稿、整理、排校種種程序,至今日方能與讀者相見。在我們,總算是“慎重將事”,趁此發(fā)行之始,謹將我們“慎重將事”的微意略告讀者。 這部叢書之發(fā)行,雖然是由中華書局負全責,但發(fā)端卻由于我個人。所以敘此書,不得不先述我個人計劃此書的動機。 我自民國六年畢業(yè)高等師范而后,服務于中等學校者七八年。在此七八年間無日不與男女青年相處,亦無日不為男女青年的求學問題所擾。我對于此問題感到較重要者有兩方面:第一是在校的青年無適當的課外讀物,第二是無力進校的青年無法自修。 現代的中等學校在形式上有種種設備供給學生應用,有種種教師指導學生作業(yè),學生身處其中似乎可以“不遑他求”了??墒窃诂F在的中國,所謂中等學校的設備,除去最少數的特殊情形外,大多數都是不完不備的。而個性不同各如其面的中等學生,正是身體精神急劇發(fā)展的時候,其求知欲特別增長,課內的種種絕難使之滿足,于是課外閱讀物便成為他們一種重要的需要品。不幸這種需要品又不能求之于一般出版物中。這事實,至少在我個人的經驗是足以證明的。 當我在中等學校任職時,有學生來問我課外應讀什么書,每感到不能為他開一張適當的書目,而民國十年主持吳淞中國公學中學部的經驗,更使我深切地感到此問題之急待解決。 在那里我們曾實驗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道爾頓制,此制的主要目的在促進學生自動解決學習上的種種問題,以期個性有充分之發(fā)展??墒窃谠O備上我們最感困難者是得不著適合于他們程度的書籍,尤其是得不著適合于他們程度的有系統(tǒng)的書籍。 我們以經費的限制,不能遍購國內的出版品,為節(jié)省學生的時間計,亦不愿遍購國內的出版品,可是我們將全國出版家的目錄搜集齊全,并且親去各書店選擇,結果費去我們十余人數日的精力,竟得不到幾種真正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我們于失望之余,曾發(fā)憤一時擬為中等學生編輯一部《青年叢書》。只惜未及一年,學校發(fā)生變動,同志四散,此項叢書至今猶只無系統(tǒng)地出版數種。 此是十年前的往事,然而十余年來,在我的回憶中卻與當前的新鮮事情無異。 其次,現在中等學生的用費,已不是內地的所謂中產階級的家長所能負擔,而青年的智能與求知欲,卻并不因家境的貧富而有差異,且在職青年之求知欲,更多遠在一般學生之上。即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論,十余年來,各地青年之來函請求指示自修方法。索開自修書目者,多至不可勝計,我對于他們愧不能盡指導之責,但對此問題之重要,卻不曾一日忽視。 根據上述的種種原因,所以十余年來,我常常想到編輯一部可以供青年閱讀的叢書,以為在校中等學生與失學青年之助。 大概是在民國十四五年之間,我曾擬定兩種計劃:一是少年叢書,一是百科叢書,與中華書局陸費伯鴻先生商量,當時他很贊成立即進行,后以我們忙于他事,無暇及此,遂致擱置。十九年一月我進中華書局,首即再提此事,于是由計劃而征稿,而排校。至二十年冬,已有數種排出。當付印時,因估量青年需要與平衡科目比率,忽然發(fā)現有不甚適合的地方,便又重新支配,已排就者一概拆版改排,遂致遷延至今,始得與讀者相見。 我們發(fā)刊此叢書之目的,原為供中等學生課外閱讀,或失學青年自修研究之用。所以計劃之始,我們即約定專家,分別開示書目,以為全部叢書各科分量之標準。在編輯通則中,規(guī)定了三項要點:即(一)日常習見現象之學理的說明,(二)取材不與教科書雷同而又能與之相發(fā)明,(三)行文生動,易于了解,務期能啟發(fā)讀者自動研究之興趣。為要達到上述目的,第一我們不翻譯外籍,以免直接采用不適國情的材料,致虛耗青年精力,第二約請中等學校教師及從事社會事業(yè)的人擔任編輯,期得各本其經驗,針對中等學生及一般青年的需要,以為取材的標準,指導他們進修的方法。在整理排校方面,我們更知非一人之力所能勝任,乃由本所同人就各人之所長,分別擔任。為謀讀者便利計,全部百冊,組成一大單元,同時可分為八類,每類有書八冊至廿四冊,而自成為一小單元,以便讀者依個人之需要及經濟能力,合購或分購。 此叢書費數年之力,始得出版,是否果能有助于中等學生及一般青年之修業(yè)進德,殊不敢必,所謂“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已。望讀者不吝指示,俾得更謀改進,幸甚幸甚。 舒新城,二十二年三月。
內容概要
《法蘭西史》除緒論和結論兩部分,另分封建時代的法蘭西、民族國家成立后的法蘭西、大革命后的法蘭西、大戰(zhàn)后的法蘭西等4章?!斗ㄌm西史》以法蘭西的地理和民族為開端,貫串法蘭西的社會、文化、經濟、宗教、政治和外交,明暗交錯地展示了法蘭西王周的成立,發(fā)展,繁盛乃至衰亡。
書籍目錄
總序 自序 緒論 第一節(jié)法蘭西的地理 第二節(jié)法蘭西的民族 第一章封建時代的法蘭西 第一節(jié)查理曼帝國及其分裂 第二節(jié)法蘭西王國的成立及其王統(tǒng) 第三節(jié)法國的封建制度 第四節(jié)十字軍與法國 第五節(jié)英法關系的由來及百年戰(zhàn)役 第二章民族國家成屯后的法蘭西 第一節(jié)民族國家的形成 第二節(jié)政權教權的消長至宗教改革 第三節(jié)路易十四的內政外交 第四節(jié)十八世紀的殖民政策 第五節(jié)法國的社會與文化 第三章大革命后的法蘭西 第一節(jié)大革命的前夕 第二節(jié)大革命的經過 第三節(jié)拿破侖的大活動 第四節(jié)維也納會議與法國 第五節(jié)第二次共和 第六節(jié)拿破侖第三 第七節(jié)普法戰(zhàn)役與第三次共和 第八節(jié)歐洲政策與世界政策 第四章大戰(zhàn)后的法蘭西 第一節(jié)世界大戰(zhàn) 第二節(jié)巴黎和會 第三節(jié)國際聯合會與法國 第四節(jié)戰(zhàn)后經濟 第五節(jié)外交政策 第六節(jié)保安問題 第七節(jié)戰(zhàn)債問題 第八節(jié)軍縮問題 結論 第一節(jié)法國在歐洲及世界的地位 第二節(jié)法國與中國的關系 參考書 中文名詞索引 西文名詞索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在此宗教改革運動中,三十年戰(zhàn)役亦應略加敘述。十六世紀初期,以德國為中心的宗教改革運動,已成為歐洲全部思想上與社會上的大問題。三十年(一六一八一一六四八)戰(zhàn)役,尤為宗教改革之政治的總決算。三十年戰(zhàn)役雖以德國為中心,實無異有史以來最初的歐洲大戰(zhàn),法國亦在中途參加。不過法國的參戰(zhàn),純出于政治利害的計較,而不以宗教問題為動機。所以只要于法有利,不問宗派如何,自決迎拒。法國竟先列強而以國家主義為外交政策的原理。這也是法國在歐洲霸業(yè)成功的理由。 法國自三十年戰(zhàn)役第三期起,始與瑞典同盟而加入戰(zhàn)爭。但法為舊教國,而瑞典則為新教國,法國承襲以掣肘德國帝權,來保障法國安全的傳統(tǒng)政策,不惜與新教國同盟,而反抗舊教首領;證明法國的參戰(zhàn),乃超越宗教問題,而純依于政治原理。迨《威斯特發(fā)理亞(Westphalia)和約》告成,自然德國損失最大,而法國則坐受其利。和約的結果,宗教kilt教、路德、加爾凡三派各得信教自由權。視為戰(zhàn)爭主因的宗教問題,得著解決。政治上法國取得亞爾薩斯(Alsace)及包含Metz,Toul,Verdun諸邑的萊因河左岸一帶地方,一舉而經濟資源豐富,遂開富強之基。這可視為法國國家主義的成功。 第三節(jié) 路易十四的內政外交 自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歐洲發(fā)現列強均勢(Balance of power)的現象。在這時期,法蘭西固然已經成就中央集權,即西班牙、德意志、英吉利以至朔北瑞典亦均造成強國。這許多強國角逐的政治新舞臺,乃集中于南方意大利。意大利雖為古代最大統(tǒng)一國家,但在中世則分裂割據,威勢不振。近世初期,列強均勢之局成,而意大利被視為有侵略余地,終成列強爭霸的舞臺。 中古時代,德國有力皇帝,頗有志于羅馬帝國的復興,所以稍有余力,即著手經營意大利。今之法蘭西,國力伸張,亦效德而經營意大利。查理士第八、路易十二、弗蘭沙第一,對意曾予以不少的努力和犧牲,不過法之敵對仍為德,列強懼失均勢,乃袒德而抑法,法終于不能達到目的。弗蘭沙第一,雖與英王教皇以及意、土聯盟抗德,仍歸失敗。不過使德不能實現世界統(tǒng)一運動,法不無微功。
后記
本書編者馮品蘭(1894—1984),原名澤蘭,字蕙田,義烏喬亭人,歷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務主任,金華師范學校校長,終身從事師范教學和研究,著書立說,成績斐然,其主要著作除本書之外,另有《兒童研究》《社會學綱要》《現代教育思潮》《西洋教育史》等。 《法蘭西史》除緒論和結論兩部分,另分封建時代的法蘭西、民族國家成立后的法蘭西、大革命后的法蘭西、大戰(zhàn)后的法蘭西等4章。全書以法蘭西的地理和民族為開端,貫串法蘭西的社會、文化、經濟、宗教、政治和外交,明暗交錯地展示了法蘭西王周的成立,發(fā)展,繁盛乃至衰亡。 本書1936年2月由中華書局印行,其后5年時間再版3次,收入舒新城等編訂的《中華百科叢書》。本次出版即以中華書局1941年2月三版版本為底本編輯整理,徑改書中刻印錯誤,底本中人名、地名譯法前后不一,均予以統(tǒng)一。底本插圖中的地名譯法與正文內容有不統(tǒng)一處,例如插圖中的“凡丹”在正文中譯為“凡爾登”,為尊重作者原書原貌,插圖部分不予修改。標點符號按現代漢語使用規(guī)范處理,將底本繁體字豎排改簡化字橫排。余則保持底本原貌。
編輯推薦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法蘭西史》編者馮品蘭,原名澤蘭,字蕙田,義烏喬亭人,歷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務主任,金華師范學校校長,終身從事師范教學和研究,著書立說,成績斐然,其主要著作除《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法蘭西史》之外,另有《兒童研究》《社會學綱要》《現代教育思潮》《西洋教育史》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