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維特根斯坦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約翰?吉布森、沃爾夫岡?休默 編  頁數(shù):486  譯者:袁繼紅 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盡管維特根斯坦對于文學說得相對較少,但是人們逐漸認識到他的著作與寫作尤其是小說和詩的關聯(lián)?!段娜司S特根斯坦》適時出現(xiàn),它是一本范圍廣泛的論文集,收錄的文章均圍繞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與文學理論和文學哲學展開。它還一并帶來了哲學家和文學家的領軍人物的著作,第一次全面論述了“維特根斯坦式”的批評——討論包括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威廉•??思{的《喧囂與躁動》,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詩歌學,以及弗吉尼亞•吳爾夫和瑞勒•瑪麗•里爾克的著作節(jié)選?! 睦寺髁x和現(xiàn)代主義到解構,《文人維特根斯坦》把維特根斯坦帶到了文學研究的當前工作中——哲學與文學的關系、詩化語言的本性、虛構話語(fictional discourse)的邏輯和語義學以及文學與倫理學、語言哲學和認識論的關系。在運用維特根斯坦哲學中,我們獲得了令人興奮的洞見,來看待下列緊迫的問題:文學能告訴我們有關現(xiàn)實世界的什么東西?哲學能怎樣解釋我們閱讀文學文本的實踐?文學和道德哲學之間是什么關系?  本論文集對于維特根斯坦研究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拓展,毫無疑問,本書適合所有對文學和哲學研究感興趣的人閱讀。

作者簡介

約翰·吉布森(John Gibson) 美國坦普爾(Temple)大學哲學客座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文學哲學、美學及心靈與語言哲學。著有《虛構與編織生活》(Fiction and the Weave of Life)。

書籍目錄

作者簡介鳴謝譯者簡介導論:維特根斯坦.語言與文學哲學第一篇 作為一種文學的哲學/作為一種哲學的文學 《的日常美學》注解 1.《哲學研究》的日常美學 2.“相同者至少不是相同的嗎?”:維特根斯坦與詩的可翻譯性問題 3.維特根斯坦的“不完美的花園”:作為詩的哲學之迷宮和梯子 4.躁動與達致安寧: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的寫作及方法 5.眾多想象的世界與單一真實者:柏拉圖.維特根斯坦與模仿 6.為人生而閱讀第二篇 追隨維特根斯坦而閱讀 “關于道德哲學言不盡意的故事”之引語 7.關于道德哲學言不盡意的故事 8.“符號的生命”——維特根斯坦論讀詩 9.維特根斯坦反對詮釋:“文本的意義并不止于它的事實類型” 10.關于“文本的每一種解讀就是詮釋”格言的某些評論第三篇 文學與自我和意義的邊界 11.扭轉我們考察的方向:維特根斯坦的考察和荷爾德林的詩歌學 12.自傳體的意識:維特根斯坦.私人經(jīng)驗.“內(nèi)在圖像” 13.獨白和對話:維特根斯坦.《黑暗的心》和語言懷疑論 14.維特根斯坦和??思{的班吉:反思和紊亂第四篇 虛構和《邏輯哲學論》 15.事實和虛構:反思《邏輯哲學論》 16.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虛構的邏輯第五篇 拓展視野 17. 在美學與藝術哲學中應用維特根斯坦“方法”的黯淡前景中英文對照表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具有非凡能力的作者。也許是因為對于彼時彼地的哲學家來說,這種能力實在不同尋常。但是,為何我們一次又一次提及這個話題呢?顯然,這種重復表達了一種不確定性,那就是維特根斯坦的寫作對于他的哲學研究是否是必要的,或者說在哪種程度上說,寫作與哲學研究是否是一致的。如果你認為哲學的工作是論證,就會很容易忽略寫作,也許把寫作當作當代職業(yè)哲學的一種裝飾物,因此不需要任何哲學的解釋。但是如果你不能動搖這個直覺或幻想:寫作不僅僅是裝飾的問題(不是說寫作本身是清楚的),而且如果你不希望否認定論證或類似的事情是哲學的內(nèi)在要求,那么你將很難忽略對寫作的哲學解釋。我知道,《哲學研究》的日常美學一經(jīng)承認,就沒有哪個已知的美學理論有助于理解《哲學研究》的文學性——我的意思是它的哲學目標中文學的地位——并且沒有任何工作可以強到能不借助《哲學研究》本身而理解其哲學目標。這是否意味著我要在《哲學研究》中尋找一種美學呢?我更愿意說,我不是尋找關于該文本的美學,因為這已偏離了《哲學研究》的中心工作。我是想加入我的文章《正在減緩的衰弱》(Declining Decline)中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我追尋的不是《哲學研究》那陌生的道德情結或宗教情結,而是發(fā)現(xiàn)該著作的道德工作與其哲學工作是不可分離的。這有點像道德工作為了哲學工作,或者再次深入哲學工作中。(如同愛默生(Emerson)在《論自助》中所說的:“性格的教育作用遠在人們的意志之上。人們總以為他們僅僅通過外部行為來傳達他們的善與惡,殊不知善或惡每時每刻都在散發(fā)著一種氣息。”)我還有一些超出一般美學的觀點。那就是,《哲學研究》把它的工作或它工作采取的形式描述為綜觀式的表現(xiàn)方式(perspicuous presentation)(§122),這已很清楚地陳述了維特根斯坦寫這本書的目的。而且該書宣稱,它的工作是“把語詞從形而上學的用法帶回到日常的用法”(§116),哲學特殊的承諾不但通過語詞的日常用法判斷哲學,并且把哲學本身的信譽放置在處理日常語詞之手。但我們也知道維特根斯坦反復要求的綜觀的觀念(idea of perspicuous)內(nèi)在于形式證明的操作中,在《哲學研究》的第一節(jié)他就明白地表達了這個觀點。那么,他使用這個觀點是不是想澄清一個理念,并相信他不能期望一本著作的每句話都是由日常語言構成呢?其實不然,他在下一段中繼續(xù)堅持:“綜觀式表現(xiàn)這個概念對我們有根本性的意義。它標示著我們的表達形式,標示著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币虼耍墩軐W研究》是否包含了證明的等同詞(equivalent)、類比或比喻?或者這是否意味著形式上嚴格執(zhí)行論證,盡管它的表面表達形式不能將它們顯示出來(spelling out)?我們還能怎樣說明這些工作的影響,比如說在職業(yè)哲學的領域中去說明?我有一個不同的建議:維特根斯坦主張日常語言本身綜觀的可能性,就像數(shù)學與有趣的定理不同一樣,日常語言也與有趣的語句不同。但是怎樣才能不同呢?難道維特根斯坦關于綜觀的觀點僅意味著形式證明的外觀嗎?我認為不僅如此,維特根斯坦一旦憑借綜觀的觀念摧毀了證明的說服力或者整體經(jīng)驗,遲早他會用同樣的觀念,出于某個理由,打破整體的經(jīng)驗,或重新命令的經(jīng)驗,或者日常語言的經(jīng)驗,就像在日常語言的新視角中,發(fā)現(xiàn)對綜觀觀念的新闡釋一樣。他說過,在這節(jié)中“綜觀式的表現(xiàn)方式居間促成理解,而理解恰恰在于:我們‘看到關聯(lián)’?!崩斫庾C明要求看到關聯(lián)。同樣,理解整體也要看到句子間的關聯(lián)。句子問是否有可以看到的有趣關聯(lián)呢?我努力地尋找維特根斯坦關于日常語言綜觀性的特別闡釋(§89)。在§89,維特根斯坦問道:“在何種意義上邏輯是崇高的東西?”如同我理解的一樣,他的回答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方式去理解他從《邏輯哲學論》向《哲學研究》的轉向。我?guī)缀鯊牟辉试S自己有關于《邏輯哲學論》的觀點,因為我不知道我的立場,但我現(xiàn)在不能避開這個問題?!墩軐W研究》回答道:“因為邏輯似乎具有一種特殊的深度,邏輯似乎位于一切科學的根基處。”接著文本中在句子問出現(xiàn)了一些破折號,破折號連接的內(nèi)容標志著維特根斯坦的假想對象在對話。這個假想對象說道:“因為邏輯考察所研究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它要一直探人事物的根基,而不應該為實際發(fā)生的是這還是那操心?!本S特根斯坦是反對這個假想對象的觀點還是同意他的觀點呢?又是一個破折號,寫道:“(邏輯)產(chǎn)生出來,不是因為對自然事實有興趣,也不是由于把捉因果關系的需要;而是出自理解一切經(jīng)驗事物的基礎或本質的熱望。”但是,這個追求是好還是壞,是虛幻的還是實際的呢?最后,這段寫道:“并非我們仿佛要為此尋覓新的事實;而是:不要通過它學習任何新的東西正是我們這種探究的要點。我們所要的是對已經(jīng)敞開在我們眼前的東西加以理解。因為這似乎正是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理解的東西?!庇纱丝梢?,在這個哲學假想中,有些證明是實際的,而有些最后看起來像《哲學研究》的自我描述(self-description)。在《哲學研究》的第90節(jié)到133節(jié)集中了更多這樣的自我描述。但是放棄把邏輯當作形式上的典范并不是說放棄把邏輯作為知識整體的最根本的形式體系。如果這樣改變邏輯的地位,那么那種邏輯幻象表達出的哲學目標仍然保留著哲學重視智性的標志。它需要一種額外的理解,但不是什么新東西。它并不與科學形成競爭。它的目標仍然是本質(essence),即所有經(jīng)驗事物的基礎。但通向-本質的方式是開放的,就像什么是本質上已掌握的但我們還未掌握一樣。這個途徑是我們語言的日常性。沒有單一的或最終的規(guī)則去規(guī)定、顯示、形成或改造本質的日常性或綜觀本質的日常性。維特根斯坦把這種達到舊目標的新路線稱為語法研究,那么語法研究的形式或規(guī)則是什么呢?維特根斯坦說(§123):“哲學問題具有的形式是:‘我找不著北’”,(我可能會翻譯成“Ich kenne mich nicht aus”)我曾經(jīng)說過這就好比,當?shù)捞兀―aute)開始講述他的旅途時,他已迷失在人生旅途的黑暗森林中。這之間關聯(lián)的復雜性就是維特根斯坦在此處要開始講的東西,這種關聯(lián)的復雜性讓這個開頭具有一種特定的形式。宗教把這種開頭稱為萬劫不復。這也正是愛默生《論經(jīng)驗》的開頭喊出“我們從哪里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所要表達的。因此,作為對這種迷失的哲學解答,維特根斯坦提出要綜觀。綜觀在證明的領域之外,通過回歸維特根斯坦所謂的日常語言或語言的“家”(打引號是提醒我們自己還從未到過那里),語言的意義得到澄清。這節(jié)將綜觀稱為“中間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建議理解“看到關聯(lián)”就是提供語言游戲——因為理解“看到關聯(lián)”要在一系列“讀”的例子中去理解(§156-§178),并且要比較“知道”一詞的語法同“能夠”、“可能”、“理解”這些詞的語法(§150),更一般地,還要表明語法的來源,比如“意義”的語法部分地來自于“解釋這個意義”,或表明語法的不同,比如“指出一個對象”與“指出對象的顏色”之間的語法不同。因此,綜觀終結了以“我不知道出路在何方”這種形式開頭的哲學問題。盡管《哲學研究》最為人所知的是語言游戲的方法,但語言游戲的方法至少在職業(yè)哲學的范疇之外,它對語言沒有多少要求——也沒有給美學造成更大的困難——相比于奧斯汀(Austin)所主張的,當(而不是說他的散文容易特征化——我曾經(jīng)在續(xù)寫德里達(Derri-da)的《如何處理語言》中討論過那個)。我的意思是,哲學地說明《哲學研究》的天才想法并不是在綜觀的范疇中提出的。很明顯,進行語言游戲所需的只不過是通常掌握一種語言所需的。(這是個求與供的關系,它們是不同的,就好像突然地做和錯誤的做是不同的,看見面包和看見所有面包的標志是不同的;從他或她的行為中知道另一行為與僅從他或她的行為中知道另一行為是不同的)。這種天才將進一步看掌握一種語言是怎樣需要哲學的,相應地,也等同于在掌握時迷失方向是怎樣需要哲學的。如果寫作的某個特征對于顯示什么是根本的,那么這個寫作對于《哲學研究》的哲學工作就是根本的。同時,這個寫作也將歸于“綜觀”的觀念之下。

后記

承蒙嚴搏非先生和張志林先生之厚愛,問學之路承下《文人維特根斯坦》的翻譯工作,感謝上海三輝咨詢有限公司和二位先生提供歷練之機,同時也甚感學識所限,內(nèi)心惶惶。故翻譯過程中,各位譯者在師長和學友的幫助下,全力以對。然翻譯生涯,譯者才疏,定有諸多錯漏之處,還望諸君批評和指正。書中翻譯內(nèi)容的分工如下:導論,袁繼紅譯;第一編第3、4、6篇:夏代云譯;第1、2、5篇;袁繼紅譯;第二編、第五編,周燕譯;第三編、第四編,閆坤如譯。另外袁繼紅負責書后索引及全書的統(tǒng)稿工作。

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認為我的話表明了我對哲學的態(tài)度:哲學真正只應該作為詩來寫作。”  ——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

編輯推薦

《文人維特根斯坦》是一本范圍廣泛的論文集,收錄的文章均圍繞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與文學理論和文學哲學展開。本論文集對于維特根斯坦研究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拓展,毫無疑問,本書適合所有對文學和哲學研究感興趣的人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人維特根斯坦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書中有幾篇文章研究視角獨到,值得對維特根斯坦思想有興趣者一讀,但感覺翻譯水平一般。
  •   沒有看英文本,但感覺翻譯得很差。硬著頭皮看,實在看不下去了。然后從網(wǎng)上搜相關信息,找到一篇評論該書的文章,題為“維特根斯坦的歹命”,是南方都市報2009年的一篇文章,大家自己找來看吧。另外,不太喜歡該書的板式,封面也容易臟。在卓越上買過很多書,這是第一次評論,呵呵。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