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作者:金梅 頁數(shù):302
Tag標簽:無
前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書籍。當我們讀到一本真實性、文學性、知識性、可讀性俱佳,給我們以人生啟示,真正有價值的好書的時候,就會感到齒頰留香,讀了還想讀,愛不釋手。我自己最鐘愛的一類書是人物傳記,特別是經(jīng)典的文學和藝術大師的傳記。每當讀到大師們傳記的時候,我總要被他們的成長故事、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我的情感,我的靈魂,也會被自己的淚水凈化,我的情操也隨之得以升華。一本好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有時它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成為這個人終生享用不盡的一筆無價財富。我就是一個好書的受惠者。是好書把我引向了文學之路,是好書的喂養(yǎng),我才得以成長為一個作家。在我離開心愛的學校,喪失讀書權利的日子里,是好書慰藉了我苦悶的心靈,幫助我走出了陰霾籠罩的天空。好書叫我認識了失學不等于失敗,讓我懂得了條條道路通羅馬,教我學會如何對待挫折和苦難。記得我從鄉(xiāng)間來到城市讀的第一本書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體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一下就被它迷住了。我與保爾同歡同樂,同悲同怒。他頑強的意志,不屈不撓和困難作斗爭的精神感動得我熱淚盈眶,他奮斗不息的精神激勵著我走出了因失學而生出的迷惘,給了我自學的力量,使我對困難和挫折有了初步的認知。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本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傳記作品,極具震撼力。 披露第一手豐富詳實的珍貴資料、圖片,以精湛成熟的文筆、睿智深刻的思考,對譯界大師傅雷先生的身世際遇,及其一些鮮為人知的重要軼事,進行生動真實的描寫;對傅雷先生的人品節(jié)操、治學精神、奮斗經(jīng)歷及至人生最后的悲劇,洞察幽微、剖析深刻。既具有極富價值的史料性,又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此版修訂本,作者搜集大量最新研究資料,對全書重新進行了補充完善,特別是增添充實了傅雷先生的相關文藝研究論述、最后的家信等重要拾遺。人文價值彰顯,可讀性很強。
作者簡介
金梅,1936年生,上海市浦東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畢業(yè)后短期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1年起從事文學刊物編輯工作,直至退休。曾任《新港》雜志社編輯部副主任、《天津文學》雜志社副主編,編審。已出版《文海求珠集》、《論葉圣陶的文學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的文體與寫作》、《創(chuàng)作通信:文學奧秘的探尋》、《理想的藝術境界——傅雷論藝閱讀札記》、《傅雷傳》、《弘一法師傳》等著作十余種。關于孫犁研究的著作有:《孫犁的小說藝術》、《孫犁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論》、《孫犁的創(chuàng)作景觀與風格因素》等。另有文學評論、散文、隨筆近百篇。曾多次獲得天津市魯迅文藝獎和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一 孤兒寡母二 修道院式的童年三 浮蕩無著的學子四 初試筆鋒五 告別親友六 赴法途中七 名家書信:《法行通信》八 巴黎之戀九 初識達·芬奇十 徜徉于萊芒湖畔十一 流連于藝術之都十二 美術批評家嶄露頭角:《塞尚》十三 比利時之旅:鑒賞魯本斯十四 意大利之行:朝拜米開朗琪羅與拉斐爾十五 在羅浮宮研究倫勃朗和普桑十六 在上海美專發(fā)生的故事十七 剛柔相濟琴瑟相諧十八 探索中國藝術向何處去十九 傾聽羅曼·羅蘭的忠告二十 旅歐的結晶:《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二十一 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十二 從貝多芬汲取戰(zhàn)斗的意志與力量二十三 平生一大知己:與黃賓虹的忘年交二十四 評論鴛鴦蝴蝶派與張愛玲二十五 論爭對待美蘇關系的態(tài)度二十六 失望與疑慮二十七 獨樹一幟: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二十八 造就世界第一流的藝術家二十九 與傅聰談音樂三十一 片赤誠:投身整風運動三十一 一聲霹靂:終為赤子之心受累三十二 “當初給我戴帽,本來就是錯的!”三十三 縱論中國繪畫藝術三十四 桃李之花盛于隔墻鄰院三十五 終生遺憾:“少聽見一聲‘爸爸’!”三十六 憤而棄世三十七 永存不朽初版后記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祖國大都會上海市東南部,瀕臨東海,有一縣治——南匯縣。該縣原來隸屬于江蘇省,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市。全縣境內(nèi),一望無垠的平原上,河汊縱橫,水路八達。這里盛產(chǎn)稻谷、小麥、花生、棉花,棉花的單位面積產(chǎn)量,曾榜列全國之首。距離縣城惠南鎮(zhèn)約三十華里的西北方向,有一處傅家宅;傅姓的門庭眾多,主要又聚居于東西兩端,于是有東傅家宅和西傅家宅之分。據(jù)青峰道人傅子祥于民國三十七年(1948)元月修訂的《傅氏家譜》記載:在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9、),始遷祖傅慶公為避倭寇侵擾,由浙江海鹽移居靠近東海的四灶(今南匯鹽倉鎮(zhèn)境內(nèi))。其子傅顯公卻認為,該地固為沿海,漁、鹽之業(yè)發(fā)達,可謂地富而利饒,然人君風尚“俗且雜”,非子孫長久居住發(fā)展之處,故又舉家遷至四灶之西北、沈莊之東,即現(xiàn)在的東西傅家宅一帶。傅顯公則是傅氏家族遷居南匯后的第一代傳人。在往后的近二百年間,傅氏家族世代耕讀,傳世十二代,卻一直無家譜之屬。至明萬歷三十二年(1605),才開始撰寫記錄這個家族在南匯生活變遷的第一部家譜。從世系表上看,傅雷也是這一家族有文字記載后的第十八代傳人了。傅姓算得上是當?shù)氐牡谝淮笮?,但不知道為什么,在西傅家宅宅南不?0米處流過的一條河流,卻叫張家灣。別看張家灣的河面并不開闊,隨它西折北彎,可以通向號稱“小上?!钡闹芷宙?zhèn),再西折北彎地向前流去,就能抵達春申江畔的大上海;而任它一路東折南折地前行,則可到達南匯縣城的所在地。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上海市與南匯縣城之間,還沒有修筑公路,更無長途汽車可供代步。在那個時候,當?shù)厝艘窍肴タh城買點兒什么,或到十里洋場的上海去開開眼界,就得駕上一條小木船,或單槳或雙槳,行駛在隨處變換著名稱的河浜里。除了途經(jīng)一些較大的宅子,尚有雞犬之聲可聞,一路上往往會使你寂寞難耐。
后記
寫作這部傳記,前后經(jīng)歷了將近十年。1982年,我在讀到剛剛出版的《傅雷家書》時,深為傅雷先生的人品、文品與學識所折服。隨即,寫了一組有關傅雷藝術思想的札記,陸續(xù)發(fā)表在幾家報刊上。接著,又著手廣泛搜集傅雷的生平材料,意在為這位杰出的翻譯家和藝術鑒賞家作一傳記。為傅雷寫傳的一個間接原因是,傳主的出生地,離筆者老家不足二十里。迄今為止,他是敝縣出身的成就最大、影響最廣遠的一代文學家。我將他視為一縣人的莫大光榮。但環(huán)顧左右,有意宣揚傅雷先生事跡的文章,除了斷章零篇,還無一定規(guī)模與系統(tǒng)之作。我雖不才,似應彌補這一缺憾。有此設想之后,1988年夏天,趁回鄉(xiāng)探望老父老母之際,我花了半月時間,仔細察看了傅雷故居,走訪了他的一些親屬及其兒時的鄰居,以增加寫傳不可缺少的感性印象。及至動筆,卻又深感這一傳記不易寫好。除了筆者才力不逮,也有客觀上的困難:一是,傳主早已不在人世,更直接的材料難以獲致;二是,傳主一生,主要生活于書齋之中,借用羅曼·羅蘭致傳主信中的話加以比擬,他并不是一個“行動中的人物”(盡管不能完全歸結于他從事的事業(yè)及其個人性格上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傳記初稿在河南?。ǎ藗饔洝冯s志上連載后,得到了傳主哲嗣——傅敏先生的熱情肯定,并慨然提供了大量未曾公開的原始材料,以供我作進一步補充、修改之用。沒有傅敏先生的鼎力協(xié)助,我是難以寫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
媒體關注與評論
傅雷以其卓異的人格與文格,將自己雕塑成了一座完整的豐碑。這座豐碑,已經(jīng),也將長久地矗立于中華大地。一部《傅雷家書》,一版再版,成了當今青年,包括藝徒們思想.道德.文化修養(yǎng)的教科書;煌煌15大卷《傅雷譯文集》的編輯出版,不僅為外國文學愛好者們提供了眾多準確、精美的譯著,使他們得以沐浴于巨匠大師們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之中;更為中國文學翻譯界樹立了一座豐碑;《世界美術名作20講》、《與傅聰談音樂》被中國藝術理論界贊譽為少有的精湛之作;與國畫大師黃賓虹論藝的《傅雷書信集》的面世,對推動中國畫和中國畫研究,意義可謂大矣;20卷本,七百多萬字的《傅雷全集》的出版,更使我們?nèi)娴乜吹搅艘晃晃膲奕说呢S功偉績?!鹈方裉斓娜藗冋f起傅雷這個名字,其含義早己超過了他的翻譯作品的價值,而是作為20世紀中西文化撞擊中的一種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愃己?/pre>編輯推薦
《傅雷傳》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