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黑龍江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衣俊卿 著 頁數(shù):40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宗旨并不是簡單地介紹這些流派,而是為了加深我們對20世紀歷史進程的本質認識。應當看到,20世紀人類歷史呈現(xiàn)出十分復雜的內(nèi)涵,一方面以科學技術進步為背景,人類向大自然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條件,從而使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性、人的本質力量不斷增強,但是,另一方面,人的異化也在普遍強化,人被自己的造物所困擾,從生產(chǎn)到消費、從工作到私人生活,人幾乎在一切領域都著無形的異己力量的擺布。 本書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中的一本。本文集由四部分組成:第一編是關于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研究;第二編是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定位的總體把握;第三編是我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中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即關于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第四編是關于現(xiàn)代性問題的反思。
作者簡介
衣俊卿,1958年生,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7年獲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F(xiàn)任黑龍江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文化哲學研究,先后發(fā)表了《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等學術著作10余部及學術論文150多篇。先后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金岳霖學術獎、連續(xù)3屆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4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并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書籍目錄
總序序言第一編 馬克思學說的文化批判精神 “哲學的終結”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演化的內(nèi)在機制研究 人之存在與哲學本體論范式——兼論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意蘊 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 論馬克思批判意識的內(nèi)在結構與基點 哲學問題與問題哲學 哲學:在全球化時代重新定位第二編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 從總體上把握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分化 論二十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格局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范式轉換及其啟示 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及其啟示 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定位與批判指向 異化理論、物化理論、技術理性批判——20世紀文化批判理論的一種演進思路第三編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訴求 “具體的總體”與辯證法——科西克的具體辯證法初探 人的需要及其革命——布達佩斯學派“人類需要論”述評 論實踐派的實踐范疇 論實踐派的異化觀 論實踐派的革命范疇 人的存在與辯證法——論實踐派的辯證法觀 馬克思主義分化與危機問題的新探索 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哲學和革命理想(譯文) 馬克思主義多元化意味著什么(譯文) 社會主義革命意味著什么(譯文)第四編 文化哲學視野中的現(xiàn)代性問題 現(xiàn)代性的維度及其當代命運 全球化的文化邏輯與中國的文化境遇 走近羅蒂——關于分析哲學、后現(xiàn)代主義和文化哲學的對話 東方與西方: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中國語境下過程哲學和文化哲學的一次對話 在啟蒙的地平線上——關于中國語境中的現(xiàn)代性問題的對話 破解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內(nèi)在文化阻滯力——記衣俊卿和他主編的《日常生活批判》叢書 論微觀政治哲學的研究范式 論全球化時代哲學理念的更新篇目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編 馬克思學說的文化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演化的內(nèi)在機制研究一般說來,目前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經(jīng)歷了比較長的演化過程:從19世紀上半葉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構想,經(jīng)過19世紀下半葉恩格斯的《反杜林論》等著作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次體系化,再經(jīng)過20世紀上半葉前蘇聯(lián)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二次體系化,最后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這個演化過程,一方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tài),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爭議的問題。以前蘇聯(lián)教科書為基本精神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對于中國的哲學研究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引起了很多理論爭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界對這一理論形態(tài)的一些命題和觀點提出了許多質疑和修改。這些哲學理論爭論和探討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似乎不夠深入,它們更多地關注具體哲學主題的改變,而沒有真正觸動哲學的基本范式。我認為,有必要在哲學范式的意義上深刻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演化的內(nèi)在機制,以探尋新時期發(fā)揚馬克思哲學精神的適宜的途徑。哲學范式不是指某種具體的哲學分析方法,而是指哲學的總體性的活動方式,它涉及哲學理性活動的各個基本方面,是指哲學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動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數(shù)。在很多時候,對于哲學研究而言,重要的不僅在于研究什么,更在于如何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演化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不同哲學范式的爭論和分歧,而這些又與哲學史上的不同范式的影響直接相關。一、西方哲學史上兩種不同的哲學范式對于發(fā)端于希臘的西方哲學史,人們或者按照編年史的方式區(qū)分為古代哲學、中古哲學、近代哲學和現(xiàn)代哲學的演進過程,或者按照哲學研究對象的特征概括為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語言學等各階段依次遞進的過程。但是,如果從哲學演化的內(nèi)在機制來看,我們可以說,在西方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哲學范式:一種是追求普遍性知識的、思辨的理論哲學或意識哲學范式;一種是關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實踐哲學或文化哲學范式。
編輯推薦
《現(xiàn)代性焦慮與文化批判》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