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學方法論的探索與實踐

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吳宏岐  頁數(shù):254  
Tag標簽:無  

前言

  百年滄桑,弦歌不輟;巍巍暨南,展煥新顏。暨南大學自1906年創(chuàng)辦以來,始終秉承“宏教澤而系僑情”的辦學宗旨,注重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培養(yǎng)造就人才。學校積極貫徹“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建校至今,共培養(yǎng)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2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各類人才20余萬人,堪稱桃李滿天下?! ◆吣洗髮W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改革開放后全國首批研究生招生培養(yǎng)單位。1984年,學校率先招收海外及港澳臺研究生,是全國當時唯一的試點單位。1987年開始,創(chuàng)建了與境外知名大學合作培養(yǎng)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目前已與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等地區(qū)和國家的眾多知名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1989年開創(chuàng)內地高校招收境外“兼讀制”研究生及境外研究生面授點的先河。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fā)展,暨南大學已經成為推動港澳臺合作辦學及國際辦學的探索者和實踐者,聯(lián)結內地與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的橋梁和紐帶,被譽為“中國境外研究生教育的試驗田和窗口”。  目前,學校已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35個,6種碩士專業(yè)學位及臨床醫(yī)學博士專業(yè)學位;學位授權點覆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yī)學和管理學10個學科門類;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9個,博士后工作站1個。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專任教師16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297人,教授390人,副教授590人。

內容概要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至三章屬于歷史地理學發(fā)展史的內容,分別論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思想,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思想等相關問題;四至六章屬于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理論方法問題的探討,分別論述了歷史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問題,歷史社會地理學與區(qū)域社會史的若干理論問題,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等基本問題;七至十二章屬于歷史地理學實證研究,即以專題研究性質的學術實踐案例,具體探討了區(qū)域歷史環(huán)境與社會變遷互動、古代歷史地理文獻的考證與研究、多重證據(jù)法在歷史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碑刻文獻資料在歷史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及中外史料與古舊地圖文獻互證法的應用等相關問題。

作者簡介

吳宏岐,1964年1月生,陜西省寶雞市人。1991年在陜西師范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人文社會科學)培養(yǎng)計劃?,F(xiàn)為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廣東農史研究會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章  引論: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一、以沿革地理為主體的傳統(tǒng)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中國地學會、禹貢學會與近代中國歷史地理學  三、現(xiàn)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第二章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思想的新探索  一、司馬遷的地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二、中國古代特種地圖與地圖模型的發(fā)展  三、從《廣志繹》看王士性的軍事地理思想  四、從《圣武記》看魏源的軍事地理思想第三章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思想的新探索  一、民國水利學家李儀祉的生物治黃思想及其啟示  二、李長傅對歷史地理學理論的探索  三、李長傅對南洋歷史地理研究的貢獻  四、史念海對中國歷史農業(yè)地理學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  五、費孝通城鄉(xiāng)社會發(fā)展研究中的歷史地理學視野第四章  關于歷史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問題  一、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屬性和研究意義  二、歷史地理學學科體系再認識  三、黑格爾地理環(huán)境理論的辯證分析第五章  關于歷史社會地理學與區(qū)域社會史的若干理論問題  一、歷史社會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二、區(qū)域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對象、學科屬性和研究內容  三、歷史地理學視野下的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第六章  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一、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基本特點  二、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  三、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與調適作用第七章  區(qū)域歷史環(huán)境與社會變遷互動研究之一:隋唐關中地區(qū)的氣候狀況及其影響  一、中國隋唐時期氣候冷暖特征與氣候波動基本規(guī)律  二、唐都長安的馴象、馴犀情況所反映的氣候狀況  三、隋唐關中地區(qū)的溫暖氣候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第八章  區(qū)域歷史環(huán)境與社會變遷互動研究之二:公元5—14世紀吐魯番地區(qū)居住生活方式及其環(huán)境影響因素  一、關于古高昌國居室建筑形態(tài)的不同觀點  二、高昌居室建筑特色相關證據(jù)的再研究  三、古高昌國居住風俗所反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  四、窯洞與地穴:吐魯番地區(qū)另外兩種重要的居住生活方式  五、吐魯番地區(qū)民居風俗的演變及其環(huán)境背景  六、幾點基本結論第九章  古代歷史地理文獻的考證與研究:以《水經注》的相關問題為中心  一、《水經·渭水注》所見渭河流域水文狀況和竹林分布  二、《水經·河水注》所見兩個歷史地理問題第十章  多重證據(jù)法在歷史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漢番禺城故址新考  一、漢番禺城故址諸種說法商榷  二、“水坑陵”與漢番禺城方位的新推斷  三、支持漢番禺城在今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北一帶的其他佐證  四、東漢末年番禺縣城遷回舊址的時間、原因與意義第十一章  碑刻文獻資料在歷史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清代廣東地區(qū)的涼亭與涼亭施茶風尚研究  一、碑刻所見清代廣東地區(qū)涼亭的地理分布特點  二、清代廣東地區(qū)涼亭的社會公益功能  三、清代廣東地區(qū)涼亭的義捐來源與涼亭施茶的運作機制  四、幾點基本結論第十二章  中外史料與古舊地圖文獻互證法的應用:清代廣州至澳門內河水道相關問題研究  一、《中國叢報》所見由廣州至澳門的兩條水道  二、古舊地圖中所見的“大黃滘”和“大黃滘”水道  三、近代西方文獻所記廣州城西南的“澳門航道”及船賽活動  四、《中國叢報》中所謂的“百老匯河”及其出口一帶的島嶼和港口  五、《中國叢報》中所見的廣州至澳門內河水道所經過的海關站  六、林則徐日記所見廣州至香山的水道路線  七、《中國叢報》所見的前山水道和馬騮洲水道問題  八、廣州至澳門內河水道的完整航線和相關航行時間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1919年,李儀祉發(fā)表了《森林與水功之關系》一文,提出了不能依靠培植森林來防止上中游地區(qū)泥沙流失的三個理由:①森林覆蓋地面水分蒸發(fā)較少?!盎钗镅诟仓孛?,其蒸發(fā)固大于死物掩覆者矣。但森林掩覆之地面,其蒸發(fā)量則遠不及草卉五谷所掩覆之地面也?!雹谏指采w地面雨水滲漏較差。“不毛之地,滲漉最多,而森林掩覆,實足以大減滲漉之量也?!雹鄣驮瓍^(qū)森林增加雨量并不顯著?!吧謪^(qū)中所以能增加雨量者,由其有低落天氣溫度之功,保持太空潤濕之效,故濕氣得易凝結為雨也。但此種功效,惟于山林之地易得,至低原則其效甚微。”今天看來,上述論斷基本是錯誤的。現(xiàn)代科學觀測試驗表明,在濕潤的熱帶和溫帶,林地與無林地節(jié)蒸發(fā)量不相上下,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林地蒸發(fā)一般顯著大于無林地。森林加上地面殘落物及林下土壤具有較無林地大得多的留存雨水與滲漏、容蓄水流的能力①。更為重要的是,森林枝葉(包括地面上的落葉)可以減緩雨點對地面的直接打擊,其根系對土壤有固結作用,從而起到減少水土流失的功效。李氏在森林防沙問題上未抓住本質,因而其文章發(fā)表以后,即引起了一些水利學家的異議,如王廷翰就指出,“造林之主要目的,原在節(jié)制泥沙,其重心不在徑流不徑流耳”②,顯然與李儀祉持相反的看法?! ±钍显缙谠谏种吸S問題上存在偏見和錯誤,但是后來隨著實踐的步步深入及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他愈來愈認識到森林的重要性,早期的觀點也逐漸有所松動。這個變化大約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1929年,他在《指導永定河上游民眾興辦灌溉工程方法》一文中,明確指出“西北森林缺乏為永定河難治主因”,并設想如果“西北山野除農墾地外,盡成森林,永定河已治其大半矣”。永定河如此,黃河同樣也不例外,“黃河之所以甚劣于揚子江者,以其含泥沙太多故也,泥沙之所以特多,一由于西北黃壤之廣播,二由于西北地面禿露者多,蕃殖者少。故宜指導人民山間植林木,平原設溝洫,以節(jié)制洪水之瀉,兼以汰除其泥沙”。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史地理學方法論的探索與實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吳老師論文集,歷史地理學界的后起之秀,史先生高徒,吳老師文章集趣味性和學術性為一身,值得好好閱讀
  •   暨大歷史地理的教材,讀讀也可以 有幫助
  •   包裝啊 印刷啊都好。吳先生的論述很是很有針對性的哦
  •   質量不錯,物流及時,內容很好
  •   這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也適合有興趣的人閱讀。
  •   國內最新的成果都囊括了,值得一讀
  •   有概括的論述,也有具體實際論述的論文例子,值得一讀!
  •   本書運用比較方法敘述各方觀點,邏輯性強,讀起來比較有味,比一般介紹性的書要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