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道義 頁數(shù):126 字數(shù):191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筆者陳道義從事篆刻創(chuàng)作與研究多年,樂意成為篆刻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于是欣然捉筆,向各位讀者說道本人對古璽印及文人流派篆刻藝術經典的認識與理解,以及篆刻學習與欣賞的方法和規(guī)律,從認識和了解到學習與鑒賞,再從門外談篆刻應用,如數(shù)匯報,娓娓道來,希望能與各位讀者很好地交流和溝通。寫作時,結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將文字與圖版緊密配合,盡量做到圖文并茂。
書籍目錄
引言
一、認識古璽印
(一)古璽印的神秘起源對印章形制與功能的影響
(二)古璽印的形制與用途對印文風格形成的影響
(三)古璽印的材質與制作對印文風格形成的影響
二、了解篆刻藝術
(一)古璽印的實用性與藝術性逐漸分野
(二)明清及近現(xiàn)代主要篆刻流派及其風格特征的意義
三、學習篆刻藝術
(一)篆刻臨摹之我見
(二)古璽印與明清流派篆刻的臨摹階段性
(三)如何從臨摹過渡到創(chuàng)作:以學習吳昌碩印風為例
(四)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的道路及一般規(guī)律
四、鑒賞篆刻藝術
(一)奇正相輔、豐神流動的字法美
(二)虛實相生、陰陽流變的章法美
(三)筆情墨趣、剛柔相濟的刀法美
(四)馳騁才藝、余味雋永的邊款美
(五)相得益彰、朱黛生輝的印屏美
(六)篆刻藝術鑒賞舉隅
五、門外談篆刻
(一)書畫鈐印雜說
(二)古代文士與藏書印
(三)印石常識與賞玩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要知,創(chuàng)作是有階段性的。在初始階段,所謂“創(chuàng)作”,其實帶有較明顯的模仿性,一看其作品便可知前人或他人的痕跡很明顯。而當作者對某種篆刻形式語言有了較穩(wěn)定的掌握之后,則容易產生新的想法,如參考或借鑒其他形式或方法,使創(chuàng)作的意識及特征有著更明確的表現(xiàn),這就是中期階段。從理論上講,高級階段的創(chuàng)作應是一種完全自由狀態(tài)下思想情感的外化表現(xiàn),即所謂“藝術靈感”的固化。當然,篆刻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往往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學習和創(chuàng)作經驗的缺乏、文字內容及字形構成的限制、個人能力及學識水平的不足等,使得篆刻創(chuàng)作往往帶有重復特點的慣性,并不能進入到一種完全自由的狀態(tài)。 依筆者愚見,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總體上就是追求與表現(xiàn)形式感、金石味、書卷氣?!靶问礁小敝傅氖怯≌碌耐庑渭白址?、章法的構成和刀法的表現(xiàn)等。形式感要符合篆刻藝術本質的規(guī)定性,而不要變成縮小的版畫或郵票設計甚至更怪的形象;“金石味”指的是“古意”,即從古代金、石等器物中所體悟到的質樸而不矯揉造作的意味。“金石味”要從作品的深層去理解,而不是留于表面的殘破、椎鑿與渾濁;“書卷氣”指的是雅而不俗的氣息,是靜心讀書的潛移默化,是內在修養(yǎng)的清雅外露,而不是號稱“讀書萬卷”“學富五車”的張揚。 就某一方印創(chuàng)作而言,通??蓺w納為三部曲,即選定印文、創(chuàng)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印文內容除了姓名印以及他人的“命題”之外,自己選定刻什么,也反映了作者的學識修養(yǎng)和生活積累。一般地,印文內容要高雅而有完整的意義,能“當隨時代”則更好。像有人所刻“豬肉燉粉條”這樣俗不可耐的印文實不可取。其實,好的印文有時也能促使作者藝術靈感的顯現(xiàn)及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因為,作者在生活中總是細于觀察、敏于感受、善于體驗、勤于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積累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好的印文可以調動這些審美認識活動的潛創(chuàng)作,從而靈感突發(fā),使目標立即在心中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動力,這便是創(chuàng)作的心理內部動機。創(chuàng)作構思就是根據(jù)已選定的印文作認真的思考,利用自己以往學習與創(chuàng)作的經驗,從形式、篆法、章法布局以及刀法和制作等方面找出最適當?shù)谋憩F(xiàn)方式,最后設計出印稿。藝術表達則是依據(jù)設計印稿在刻制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而不是依樣畫葫蘆。這三個階段是連貫性的,需要一氣呵成。其中,靈感是作者厚積薄發(fā)的創(chuàng)作體驗,只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進行艱辛的積累,才可能有噴薄而出的思想源泉。 面對不同的印文,都要根據(jù)其內容的思想性與文學性、字數(shù)的多少和印面形狀,選擇不同的字體,做一番設計。為了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有時需要對印稿勾勒幾次,甚至幾十次。據(jù)說吳昌碩每作一印,事先必靜坐默想,反復構思,對于如何分朱布白、虛實相配,一一了然于胸,然后執(zhí)筆起稿。起稿后還要再三推敲,有時數(shù)易其稿,直到完全愜意后才復印到石上去。又如趙古泥,一印人手,必先篆樣別紙,務求精美,少有未安,輒置案頭反復布置,不惜積時累日,數(shù)易楮葉,必使安詳豫逸而后奏刀。有些篆刻家不起筆墨印稿,而用刀直接在印材上刻就其腦海中的印稿,這并不等于筆墨的消失,只不過簡化一道程序而已。在鐫刻的過程中,始終要體味筆墨精神。據(jù)篆刻家陳金彪總結:一方印,不管筆意如何豐神流動,不管章法安排得如何疏密得當,還是要通過刀和印材的不斷撞擊來完成。刀刃的厚薄、銳鈍、沖刀切刀的選擇,運刀的剛柔、輕重、徐疾、深淺、轉折、曲直等顯露出來的形態(tài),往往與筆墨所體現(xiàn)的虛實疏密等形式,有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觀照關系。用刀角推沖運行,刻出的線條扎實挺拔;用刀刃披削運走,刻出的線條流暢秀逸;用刀側緊貼線條徐徐推進,刻出的線條凝重蒼古;刀口鋒穎銜接含蓄,刻出的線條渾厚持重。刀口厚重,線條豐腴;刀勢外露,則方拓雄勁;刀勢內蘊,則樸拙肅穆??傊?,刀石是篆刻創(chuàng)作的主體媒介,筆墨是篆刻家的基本功,二者相輔相成,才能表現(xiàn)出較高的藝術水準。
編輯推薦
《印里乾坤:篆刻學習與鑒賞》既可作為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進一步探求書道的津梁,也可作為系統(tǒng)了解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的教科書,同樣可適用于旅游休閑的欣賞讀物。相信透過本叢書這扇獨特的漏窗,讀者一定能欣賞到中國書法篆刻別樣的景致,進而越來越喜愛中國書法篆刻藝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