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太空漫遊

出版時間:2006-10-20  出版社:遠流  作者:亞瑟.克拉克  譯者:郝明義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一塊神秘的黑色石板,在史前時代降臨地球,啟蒙了人類文明的誕生。三百萬年之後,當人類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時,竟在地表下發(fā)現(xiàn)了一塊同樣的石板,而且石板在出土瞬間立即朝土星方向射出一道電磁訊號。
為了追查真相,美國派出太空船「發(fā)現(xiàn)號」遠征土星。誰知太空船上的超級電腦「哈兒」竟然先害死了三名冬眠中的太空人,接著把在艙外進行維修工作的法蘭克.普爾變成太空中的漂流物,只剩下最後一名太空人大衛(wèi).鮑曼。
倖存的鮑曼最後終於獨力完成任務(wù),抵達土星,結(jié)果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塊更大的黑色石板……
★克拉克對「未來世界」的預(yù)測幾可亂真,他總有能耐提出科技發(fā)展的前瞻視野,把科幻和科技的實質(zhì)進展之間的鴻溝都打破。──曾志朗(中研院院士)
★克拉克給了我們一種新視野,讓我們看到人類從地球搖籃朝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伸出雙手。──庫柏力克(導(dǎo)演)
★空前偉大、就算在當代也是成就耀眼的科幻小說。──《時代雜誌》
★充滿詩意、科學(xué)的想像與克拉克典型的幽默感。他站在宇宙的前端,讓我們看到宇宙的多種樣貌……一本關(guān)於人類歷史的複雜寓言。──《紐約客雜誌》
★「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至死。」書中這句話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與啟發(fā),給了我繼續(xù)摸索前進的勇氣與力量。──郝明義(出版人、本書譯者)

作者簡介

亞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英,1917- )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大師,與海萊恩、艾西莫夫並列本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太空科學(xué)研究顧問,為少數(shù)具專業(yè)科學(xué)家身分的科幻作家。
自五○年代以來筆耕不懈,作品多達六十餘部,以三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千萬冊以上。一生獲獎無數(shù),如坎伯獎(科幻新人獎)、三次雨果獎及三次星雲(yún)獎(皆為科幻文壇最高榮譽)。一九八六年因其終身成就,榮獲星雲(yún)科幻大師獎。由於克拉克本身學(xué)術(shù)背景,作品飽含豐富的科學(xué)知識,風(fēng)格屬於著重科學(xué)邏輯的「硬科幻」(Hard SF)。然而克拉克亦擅長於文學(xué)性的描寫,筆端優(yōu)美富哲理,因此讀來毫不生澀,在世界各地皆擁有廣大的讀者群。著有《太空探索》、《月球歷險記》、《火星之沙》、《童年末日》,以及「太空漫遊系列」和「拉瑪系列」等。其中「太空漫遊系列」中的《二○○一:太空漫遊》曾由名導(dǎo)演庫伯力克改編成電影上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二○○一太空漫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8條)

 
 

  •     這部68年成書的小說,牛逼之處在于
      1. 大量的技術(shù)細節(jié),其中不少在40幾年后的現(xiàn)在看來竟是合理而平常的事情。這些想象甚至還對人類現(xiàn)實中的太空活動產(chǎn)生了影響,比如空間站中心不斷旋轉(zhuǎn)以制造引力的中軸,與后來的現(xiàn)實設(shè)計不謀而合;當時的宇航員深受這本書和電影荼毒,以致在后來飛到月球背面瞥見黑石時有沖下去的沖動,遇到麻煩時跟地球匯報的對話也與鮑曼類似。
      2. 探討問題的深刻。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機器的自我覺醒和思考的問題。要知道那時候計算機才剛剛被發(fā)明。
      推廣到宇宙文明間的倫理問題。在這里能找到《三體》里“黑暗森林”理論的雛形。
  •     不得不說把戴維的意識拉進老大哥這個設(shè)想有點不可思議。等于是提前設(shè)置了一個后門程序....而意識化的戴維的人性情感中善的一面則代表了宇宙中高等文明對待地球人的一個態(tài)度,然而這只是表象,如果忽略了戴維這個人性因素,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態(tài)度是絕對的隔閡,這就不同于大劉的《三體》中更多的是一種“競爭”導(dǎo)致“摧毀”的存在關(guān)系,人類文明對于老大哥背后的存在而言根本不處于“競爭”平面上,你在打死一只蚊子的時候會去想這只蚊子有一天會一巴掌拍死你嗎?
      而在這個小說里,似乎人類在面臨外星文明的挑戰(zhàn)的時候,終于擰成了一股繩,一致對外,從此和睦發(fā)展,不再有內(nèi)戰(zhàn),一心搞發(fā)展,儼然是烏托邦....不得不說,克拉克把科技進步想得太快了,現(xiàn)在看來,在有限的未來,能源與資源問題依然無法被科技的進步所消除甚至降低,反而越來越嚴重,突破不了這個瓶頸,爭端就在所難免。
      在這點上,我覺得作者過于樂觀了。
      作者對于戴維被抽離肉體以后的狀態(tài)的想象與描寫,時至今日依然是一種很超前的想象。
  •     簡單說下,因為我也就簡單看了下。
      首先讓我覺得不習(xí)慣的就是對于科技的描寫,因為從現(xiàn)在來看,克拉克對技術(shù)也太樂觀了。但是畢竟是50年前,誰也不可能想到未來怎么樣,也不能多要求。
      然后把人類當做一個非常高級文明的實驗品,讓我覺得有點不爽。
      最后我感覺劇情不強,我唯一好奇的就是哈爾的真實想法,但是他被殺死了囧。
      不過還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尤其我要是幾十年前看到,一定會認為是偉大的作品),值得一看
  •     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如果去深究的話,都有著無數(shù)值得去思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沒有答案的
      但正是這無數(shù)次沒有結(jié)果的思考,引導(dǎo)著我們?nèi)リP(guān)注一些更為本質(zhì)的問題。
      
      一、關(guān)于意義
      在曙光來臨前,需要經(jīng)歷多久的黑暗?
      所有困難中最難以忍受的莫過于,沒有希望,或說看不到希望。在這種情況下,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生存只是生存。就好比當人還是人猿的時候。
      漫長的時間,只是重復(fù)著求生存的活動,光明可能到來,更多的卻是場空等?;蛟S,在那種情況下,不知有光明的存在,日子會好過些吧。
      從人類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至有了現(xiàn)在的我,實在是因著無數(shù)的偶然。任何一個哪怕最細小的因素的變化,都會引向一個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吧。
      從這個角度看,生命或許無奈,卻難否認它的意義。
      
      二、獸性與人性
      獸性的產(chǎn)生,是由生存的需要催生出的本能。如無這本能,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根本不會存在。這是所有生物的一個共性吧。
      可是在現(xiàn)在的人看來,這獸性卻是野蠻的,不擇手段的,是因為現(xiàn)在有了被稱為“人性”的事物存在吧。
      人性,或許可以理解為當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為了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比如精神上的溫暖,而漸漸產(chǎn)生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
      這種行為規(guī)范,有時候會看著很可笑。比如,現(xiàn)在的我們,譴責(zé)乃至用法律禁止殺害野生動物,將其視為殘忍??墒窃缙诘娜祟悾瑓s是以捕獵生的。是因為現(xiàn)在的絕大部分人類,不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求得生存吧。
      可是,野生動物與家禽之間有何本質(zhì)區(qū)別?
      
      三、工具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br />   人類,正是依靠著種種工具,而贏得了自身的生存發(fā)展,從早期的石器到現(xiàn)在的航天飛機。
      可是似科所有工具,從其產(chǎn)生之初,都是用于殺戮。變化只在于,殺傷力越來越大,殺傷的范圍越來越廣,殺傷的對象,也由異類轉(zhuǎn)向了同類。
      人類,最終是否會毀于自己制造的工具?像書中的智能電腦哈爾,像現(xiàn)在足以毀滅地球無數(shù)次的核武器。
      
      四、人類與宇宙
      這個話題,太過沉重。我想說的只是,大部分的科幻小說,當其描述范圍涉及宇宙層面時,不可避免的讓我們感覺到人類自身的涉小與宇宙的無限神秘、無限可能。
      或許,也都會明白,那是真實。
  •     第一次看完庫大師電影“2001太空漫游”是在2010年,距大衛(wèi)的冒險之旅過去已9年。我當時深受震撼,尤其看到結(jié)局處,感到似乎有黑色的風(fēng)暴席卷呼嘯穿透我的大腦,空留下尖叫的回響,這種難以描述的強烈感覺幾乎要沖破我的胸腔發(fā)聲,第一次觀影產(chǎn)生這樣的極端體驗,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由此就被這部作品深深吸引。
        
        后來得知這是改編自阿瑟克拉克的科幻作品,就一直想深入了解背景,因為擔(dān)心文筆晦澀,時隔兩年多才第一次提起勇氣拜讀原著,發(fā)現(xiàn)我的擔(dān)心完全是多余的,原著敘事文筆流暢,優(yōu)美,敘事邏輯性強,細節(jié)描寫形象生動,一氣呵成帶來很高的閱讀快感!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很多可信細節(jié)的描寫,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畫面感和真實感,讓人簡直懷疑克拉克是在漫不經(jīng)心地描述他本人經(jīng)歷的某次出海航行。
        
        從人猿的尖銳石塊到2001發(fā)現(xiàn)號,寥寥幾筆就橫跨數(shù)百萬年,當然,對于宇宙時間來說,這不過是人類這種渺小生物所經(jīng)歷的那點可憐的,轉(zhuǎn)瞬即逝的進化史。書中對于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對于世界“主宰”的描述,對于人類起源的大膽猜想,還有星孩所目睹地球結(jié)尾頗具諷刺意味。但并沒有停留在淺薄的政治隱喻,而是轉(zhuǎn)向更深處的宇宙,轉(zhuǎn)向更古老的問題。人是否能脫離物質(zhì)存在,能否獲得永生并洞察一切?我是誰,來自哪里,有何使命,歸宿何方。。這些問題就像月球上被安置的第一塊新石一樣,被小心而巧妙地埋在地下30英尺深的書中。一旦被挖掘就發(fā)出報警般的電子尖叫--所以作者避而不談這些問題,只給讀者留下多個未知解。作者對于世界“主宰”的真實面貌和終極奧秘始終沒有詳細的,正面的描述(“就算不能對抗古老問題,回避開它總還是可以的?!保?,不肯具體描寫他們是誰,甚至對他們的形態(tài)也是盡可能模糊和抽象化。這部分也正是真正超出了人類認知和想象范疇,就像三維生物無法想象高維空間的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書中的生動描寫卻讓我們的感官和理解力自動代入大衛(wèi),緊隨他的步伐,共同放映回憶,直至把自己人類的存檔和記憶全部刷新升級,作為宇宙之子的生命再次降生,降生時清澈如初生的嬰兒,又帶著洞悉宇宙的古老靈魂,它接受一切,理解一切,它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它脫離了低級的因未知產(chǎn)生的恐懼,而它亦無需作為物質(zhì)存在,宇宙中每一個微粒都是自己,來去無阻。
        
        這種比現(xiàn)今任何人類都高級并充滿智慧的感受,只有突破了極限最終重生的星孩可以體驗。就算只有一次,如果能成為星孩體會到這種終極感受,讓我的雙眼也跟星孩一樣映射出宇宙黑幕中那無窮的星斗,讓我的頭腦和思維在成千上萬閃爍的秘密中無阻地遨游,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放棄沉重的人類外殼。
  •     看完2001太空漫游,對克拉克敬仰之情簡直如滔滔江水。先不說里面的哲學(xué)意味和硬科幻技術(shù)細節(jié),他的文字實在是太有畫面感了,太多太多句子想摘下來,通篇讀下來酣暢淋漓。
      
      說太空漫游是硬科幻的,估計是受到書里對飛船細節(jié)描寫的影響,但這個完全不是重點,去掉這些技術(shù)描寫,整個故事的骨架并不受多大影響,也絲毫不會減弱書里暗含的哲學(xué)觀念所帶來的震撼。從這個角度來說,三體系列初看的確比較炫,因為有太多fancy又新奇的科學(xué)設(shè)定,看得眼花繚亂好不過癮。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些新奇的理論和設(shè)定,找一本講hyperspace的科普書(加來道雄的<超越空間>)來讀讀,就可以一次過看個過癮,講得還更深入,超空間理論隨便選幾點發(fā)散開去,都是大半本三體。如果大劉的書離開了這些硬科幻支撐,所剩無幾。而克拉克的不一樣,即使你將所有技術(shù)東西刪遍,它仍是一篇很好的小說。他的大廈根本就不是搭建于這個根基上。
      
      之前上知乎科幻主題逛,最佳問答里一半以上言及必談劉慈欣。說他以一人之力將中國科幻拉到世界水平,還有人問有什么國外科幻小說能媲美三體。也許三體的確是國內(nèi)最高水平,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啊??苹眯≌f首先得是好小說吧,有內(nèi)涵有文筆有情節(jié)有人物,再來談軟硬與否,技術(shù)的東西是否新奇,否則跟一本科普書有多大差別。
      
      另外超佩服克拉克小說里的前瞻性,成書時間距計算機發(fā)明不過二十多年,書里就已經(jīng)開始探討人工智能與人類,正如人類與高等智慧文明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這兩組關(guān)系給我印象特別深刻,在HAL失控之后,鮑曼進入控制室親手將它的內(nèi)存一塊一塊拆除,哈爾的意識被抽出,記憶里慢慢只剩那段測試鍵盤的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而書的最后鮑曼遇到百萬年前在地球上播種智慧的文明后,自身意識又被更高級的文明抽離。他的腦海里開始回放自己的一生,而所有的意識記憶知識經(jīng)驗等,都被化為另一種載體而存在,他回到了嬰兒時期,成為了星童。這跟HAL回歸本源那段如出一轍。人類創(chuàng)造了人工智能又能親手毀滅它,正如這個百萬年前來到地球的文明隨意播種了智慧同時又可以輕易摧毀它豐收的果實一樣。
      
      很喜歡那句 In the midst of plenty, they were slowly starving to death. 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
      
  •     “原來被他框在心中的銀河,沖開了框架——星辰和星云,以一種無法言說的速度,從他身邊流瀉而去。隨著他像個影子般穿過一個個銀河的中心,魅影般的太陽紛紛炸開,又落在他的身后。宇宙塵這種冰冷的黑暗廢物,曾經(jīng)令他驚懼不已,現(xiàn)在則不過是太陽前方掠過的渡鴉翅膀的鼓動罷了?!?br />   
      “他的面前,漂浮著地球和所有的人類”——這個閃閃發(fā)光的玩具,任何星童都難以抗拒。
      他及時趕回來了。他可以想像得到:IN THAT WORLD WITH A LOT OF PEOPLE,雷達屏幕上一定正閃爍警訊,巨型追蹤望遠鏡搜尋著天空的每個角落。而人類所熟悉的歷史,即將面臨終結(jié)。
      
      “雖然他已經(jīng)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了,但他并不確定下一步要做些什么?!?br />   “不過,他會想出來的。”
      
      我不知道我有沒有透露出不應(yīng)該透露的詳情。有段時間我甚至不敢閱讀它,生怕它的前瞻性將自己心中的疑問放大,從而更加迷失。尤其是,如果你的生命里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這種似乎與某種不會顯靈的靈魂無聲的對話,你更會對自己和地球的所來所往感到前所未有的驚警——你是自己的主宰,亦或,你只是別人手中的一個骰子?
      
  •     如果還這么缺少探索精神的話,2012不再是個傳說。瑪雅人早就做過了這樣的預(yù)測,這個世界將會有三次災(zāi)難性的破壞,已經(jīng)發(fā)生了兩次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第三次……
      現(xiàn)在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已經(jīng)是在所謂的“第5太陽紀”。到目前為止,地球已經(jīng)過了四個“太陽紀”,而在每一紀結(jié)束時,都會上演一出驚心動魄的毀滅劇情。
  •     到了“未來的”2001年,飛往木星,在黑石的眼里僅僅標志著人類剛剛開始進入太空時代。人類對黑石的態(tài)度和遠古猿猴沒有什么兩樣。只是現(xiàn)代人類是偉大的黑石的作品,只是人類渾然不覺。人類究竟該有怎樣的命運?是繼續(xù)探索宇宙的秘密成為宇宙的主宰還是繼續(xù)做黑石的子民。
      
      也許給人類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那個未來的地球正如小說里面說的也有現(xiàn)代社會的通病如人口膨脹等嚴重的問題。在人類真正能夠了解黑石之前也許這些問題將伴隨著人類繼續(xù)存在著。直到人類成為主宰著,操控宇宙,播種宇宙。
      
      還有一句話,小說比電影好看
  •     面對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和它的原著,到底是應(yīng)該先看書還是先看電影,恐怕讓很多人都非常困惑,總有個無法解決的先入為主問題。看了電影,再看書,情節(jié)雷同,懸念全無,閱讀成了完成任務(wù)。先看書,再看電影,總覺得電影不夠細膩,情節(jié)丟三落四,不夠流暢,人物的心理,性格刻畫都顯粗糙。但是總有那么幾個例外,一者不因另一者的存在而黯然失色。JRR Tolkien的《The Lord of the Rings》,被Peter Jackson和一干粉絲們搬上熒幕后,在成千上萬老少fans的挑剔眼光審視下,依然光彩熠熠,堪稱經(jīng)典。我和諸多年輕的扇子們一樣,都是先看的電影再找出書來讀的,洋洋灑灑近千頁的原著,讀來依舊口齒生香,心旌滌蕩,只能一嘆再嘆Tolkien的生花妙筆和Peter Jackson既忠實原著又自出機杼的謀篇布局。Stanley Kubrick的電影《2001 A Space Odyssey》和Arthur C Clarke的同名小說,也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驚世杰作。前者一直被稱為最偉大的科幻電影,Lucas的《Star Wars》只能望其項背。后者則被譽為硬科幻的經(jīng)典之作。
      
      我是先看電影,再看書的。讀原著是抱著一種尋求答案的心理。因為看完電影之后,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David切斷了HAL的電路之后發(fā)生的一切都猶如夢境,只有感嘆的份了。也耐不住好奇心,讀了一些影評和解讀,反而更加困惑。所以我期待著能在原著里找到答案。HAL為什么會發(fā)生異常? David殺死HAL之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這一切和巨大的石碑有什么關(guān)系?David后來到達的那個明亮的房間又是怎么回事?電影希望揭示的內(nèi)涵是什么? Clarke的小說沒有讓我失望,情節(jié)交待得非常清晰,故事發(fā)展流暢,很多看電影時的困惑都迎刃而解。但是,如果試圖通過小說而知道這一切的 purpose,恐怕讀者又要失望了。我也不想世俗地去定義小說的內(nèi)涵,那些試圖用機器和人的矛盾,進化論,人性的喪失等觀點去給小說電影下定論的,在 Clarke的鴻篇巨制面前都顯得流于膚淺。
      
      Clarke 以他一貫的哲人風(fēng)格,再次讓人類在浩瀚星際中仿若塵沙。宇宙的秘密又怎是我輩云云眾生可以堪破。人類自以為是的智慧在外來文明面前,僅是滄海一栗。有人說 Clarke的這部小說中彌漫著濃厚的宗教氣息,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外來文明總以“神”的姿態(tài)存在。我倒不以為意,在我看來,這是Clarke特有的謙遜和睿智,浩淼天地之間,我們不是自大的萬物之靈,我們都是些探險的孩子,我們以開放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宇宙的奧妙,贊嘆造物的神奇。在小說結(jié)尾處,David穿過星門,飽覽了瑰麗迷人的星際奇景,那些天文望遠鏡里模糊的Celestial Object變成眼前美輪美奐的Landscape,雖然他深知自己與地球的距離已不能以百萬光年記,決無生還的可能,還是由衷的感嘆,“目睹美景如此,此生無憾了!” 這一句話真是道破了勇敢的探險者的心聲,這難道不也是無數(shù)登上珠穆朗瑪之顛的英雄兒女們的豪邁心境嗎? David那種寧愿化作圍繞土星的一顆塵埃的無悔,竟讓我無比感動。
      
      Clarke本人一生對宇航事業(yè)滿腔熱愛,他在通訊衛(wèi)星方面的發(fā)明讓他在科學(xué)界名聲斐然,他是太空時代的預(yù)言家。所以他的小說中呈現(xiàn)的真實感就不足為奇了。在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天馬行空的幻想,fancy的細節(jié)。他更像是以一個科學(xué)家的身份預(yù)言未來幾十年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借助著宇航員的雙眼,他帶你身臨其境地感受太空旅行的奇妙。飛船中的機械陳設(shè),娓娓道來,語言精準。飛船穿過小行星帶,一點點靠近土星,目睹土星的奇妙光環(huán),逼近奇妙的衛(wèi)星 Iapetus。一切歷歷在目,土星不再是璀璨星空中的一顆,而是窗外的一道偉麗風(fēng)景。這一切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這些不是永遠只能生活在小說世界里的 Jeda戰(zhàn)士,黑暗帝國。這是人們可以觸摸的明天。這在還沒實現(xiàn)登月,對土星面目知之甚少的1968年,怎能不激起讀者的無限遐想。即便是今天讀來,仍要感謝Clarke給予讀者的一次太空漫游經(jīng)歷。
      
      已是公元2005年,Voyager 1經(jīng)歷了28年的漫長飛行,終于到達了太陽系的邊緣。人類的創(chuàng)造物即將飛出太陽系,去探索更加廣袤的宇宙空間。令人振奮。人類的腳步卻依然停留在月球,多少讓人感傷??峙掠猩甓贾荒茉陔娪拔膶W(xué)作品中感受太空的迤邐了。還好有Kubrick這樣精益求精的導(dǎo)演和Clarke這樣充滿激情的作家。很想再重溫一遍電影,但愿我現(xiàn)在更能appreciate它。
      
      2005/9/9
  •     
      今天第一天上課,我卻做了個壞學(xué)生,帶2001太空漫遊上課堂去,花了2大節(jié)課把它看完了。雖然誠惶誠恐的覺得在課堂上看完這本書對不起作者,可是下課的時候揪著沒看完的最後幾頁紙,我還是覺得暈眩暈眩的沒回到現(xiàn)實中來。
      
      跌跌撞撞跑去圖書館看完最後幾頁,既想快點開始看2010,但又覺得2001這本再看多少次都不會膩。
      看過了電影才來看小說,兩者都無法取捨,兩者都是各自領(lǐng)域的里程碑。
      阿瑟·克拉克寫出的小說版最讓我淚流滿面的是鮑曼成為星童的那部份,通過TMA2穿越星系,星際美景應(yīng)接不暇,最重要的是,與我的“普星”有太大的幫助與聯(lián)繫了??死伺c庫布裡克的腦袋都是不可想像的,怎麼可以虛構(gòu)出到現(xiàn)在為止都能令人信服的太空奇景?甚至還預(yù)兆了某些事情?
      鮑曼飄向土衛(wèi)八的那期間,我的腦海一直響著的就是藍色多瑙河。壯麗開闊的交響樂伴隨著太空艙的漂浮,穿過TMA2(其實它也是蟲洞的一種?I doubt),到達河外星系,直到來到偽造的酒店房間才戛然而止。我才意識到,即使故事情節(jié)有所不同,我的思路卻是一直跟著電影前進的。雖然電影里目的地是木星而不是小說的土星,但電影情節(jié)就像一根線默默拉扯著我,在看小說時也是如此。藍色多瑙河在我的腦中始終抹不去。多么奇妙的感覺,太空交流往往以人類無法分辨的波長溝通,卻與古典的交響樂相處如此和諧。
      電影有很多不看小說就不能理解的部份,例如300萬年前的猿人進化,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意象化的獵食景象,大愛!可是電影表現(xiàn)黑石板對望月者的啓發(fā)相當含糊,看完小說我才能知道個所以然。還有就是鮑曼、普爾和哈兒之間的沒有火花卻捏把冷汗的冷戰(zhàn)爭,也是看小說才算真正看懂哈兒的意圖。(假如是我沒有理解錯的話)不得不佩服鮑曼這個當之無愧的艦長,即使他相對於我先看的3001來說已經(jīng)是過去式。
      星童的部份,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我最喜歡也最膜拜的部份。兩者的表現(xiàn)都超越了一切美的形容詞的極限,當然小說更為清晰和有邏輯性,但作為視覺聽覺與想像一體的獨特的媒介——電影,庫布裡克的表現(xiàn)在抽象的同時更有象徵性意義(但我覺得有些效果是因為60年代的當時根本搞不出來……)。應(yīng)該有人受不了最後冗長而看不出個所以然的20分鐘,但正如我不斷強調(diào)的,在我看來這段是思維迸發(fā)的20分鐘……
      無法停止對小說和電影的讚賞。它們不只停留在人類思維的領(lǐng)域。那些遙遠的星雲(yún)、耀眼的光體、時間空間的凍結(jié)、甚至於最後讓我無限著迷的,「思想靈魂脫離物質(zhì)載體而存在」的構(gòu)思,都讓我深深覺得,在銀河系外、宇宙外、甚至另一維度外,它們的真實性。也許真的有一種主宰萬物的生靈,在某時某地為人類設(shè)置了一間幾可亂真的酒店房間。
      ……可惜人類脆弱而渺小如螻蟻的軀體無法承受到那時了……
      
      看回上面的文字,會覺得不知道在寫小說還是在寫電影……不過兩者都看過,才是完整的2001:太空漫遊。
      
      ------------
      永遠有多遠?在宇宙面前,這個詞如此不堪一擊??墒?,其實它從沒有存在。相對於一個人生存時的壽命而提出的“永遠”,是多麼可笑而可悲。
      想起來Q10裏面有句臺詞,“50年內(nèi)永遠這個詞將會從字典里消失?!彼南?,除了為傷春悲秋的少男少女們留下一點不能做承諾的遺憾之外,還有什麼改變的呢?連時間本身都不可信且不可控制,“永遠”的信徒不正因為不可能看到永遠的來臨才選擇相信它麼?
      ------------
      
      
      
      SILVANI
  •     過去了多少年已經(jīng)不記得了。
      只記得當年中央六套放那部《2010年》,當時看了,很激動,但是沒看懂。我當時把它歸咎于我沒有看全。時隔兩三年之后,又看了一遍,還是沒看懂。。。
      如今終于看了書本,于是想,果然,還是先看書本比較好吧。
      我喜歡這樣調(diào)調(diào)的科幻小說。
      故事以它自己的速度前進,不急切,也不拖沓。
      阿瑟??死瞬焕橛部苹镁揞^,他嚴謹?shù)臄⑹?,他那些對于未來的幻想和預(yù)言,在今天,很多一些成為了現(xiàn)實,當然,也還有很多一些會在將來實現(xiàn)。
      我想我喜歡一本書,更多一些不是在于它的情節(jié),而是因為他的敘事風(fēng)格和速度與我契合。
      我在兩年前看《2001太空漫游》的電影時,能夠感受到庫布里克帶來的那種沖擊,可是沖擊巨大之下,很多事似懂非懂。
      可是在閱讀了書之后,只能說有一種心愿得償?shù)拿┤D開。
      在忽然間明白了故事背后的用意之后,卻并沒有覺得乏味,而是期盼著立刻去閱讀下面一本。
      直看到天色月白。
  •     我是科幻小說迷,我覺得這沒什么丟人的。我這么說是因為科幻小說現(xiàn)在在國內(nèi)景象慘淡,各種魔幻,玄幻大行其道,搞得很多科幻小說的作者讀者都跟著灰頭土臉,被人鄙視。中國的科幻小說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tǒng)。小時候讀到《寶葫蘆的秘密》,
  •     同系列的都看了,但后面的遠遠不如第一部2001帶來的震撼多,我向來喜歡半科幻半懸疑還是參雜事實理論的,看起來有一種似乎從全然不同角度看世界的方式,比如“達芬奇密碼”就比“天使與魔鬼”或丹布朗的其他著作吸引我,因為前者感覺是在揭秘事實,而且都是自己常識中就既定的東西進行重新解讀就顯得很新穎了。而之后的2010,2061,3001都太過于虛幻變成完全的科幻,對我吸引力就不那么大了。
  •     那天去到了南京。東南大學(xué)外邊的樹林里有不少老頭子,一堆一堆的。南京人還挺多的,菜也不錯,有時候放了不少辣椒。餐巾紙經(jīng)常會不夠用。老頭們聚集的地方應(yīng)該少不了公廁吧,果然有。小小的,但也分了男女。老頭們聚在一起玩什么呢?似乎并不像公園里的氣氛,畢竟是馬路邊上。興許有一兩桌對著下象棋。
      “錢學(xué)森號”是山寨文化的產(chǎn)物嗎。我對自己這么說道。美蘇兩國當時并未料到中國已經(jīng)掌握好了把人搞成冬眠狀態(tài)的技術(shù)。不過作者也沒提到更多,說不定中國的科學(xué)家就不需要冬眠呢。
      南京到處可見立著的塔吊。我的家鄉(xiāng)則比較奇怪。在一個小區(qū)域里會有三四家幼兒園,另一個街上公廁特別多。道路弄平了又挖開再弄平再挖開。到了太空時代會怎么樣呢?
      其實看這書的時候我就想不到這么無聊的事情。一般靈感枯竭了之后就會寫一些瑣事。比如在太空中性交之類的,會不會造成嚴重的事故?我在2010太空漫游里面就看到不少這些有勁的內(nèi)容。現(xiàn)在想起來原來“錢學(xué)森號”也是在第二本里面的。我就覺得怎么怪怪的呢。殺人的人工智能程序是UIUC做的,蘇聯(lián)在那時候的意識形態(tài)基本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天朝。中國人則是太要面子了。
      3001讀完以后我裝了Ubuntu。那個方方的桌面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我想這才是科學(xué)家用的OS??上疫€是在上面裝了個QQ,不然實在太無聊了。
      在這之前,曾經(jīng)有神秘人物在QQ上加我好友,之后開門見山地詢問我的情況。我告訴他我是一個19歲的女大學(xué)生,身高不高,長相尚可,已有男友,愛好動漫。同時便在腦內(nèi)YY如果出去見他會是個什么結(jié)果?!毒穹治鲆摗肺乙沧x過,可是就派不上用場。大概是潛移默化的吧。
      要說看電影,我最近沒看什么電影。主要讀書來著。
      后來的太空漫游小說真的越來越無聊了。到了寫3001太空漫游的時候,MATRIX貌似還沒出,但是Ghost in the Shell第一部電影已經(jīng)出來了。不知道垂垂老矣的阿瑟克拉克有沒有買來DVD看。
      他住在斯里蘭卡。他去年去世。
  •     
      
      “If an elderly but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says that something is possible he is almost certainly right, but if he says that it is impossible he is very probably wrong.”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       嗯,很少讀科幻,當還停留在校園愛情階段。
        讀到最后就覺得累,又放不下。讀到一半經(jīng)常想:“啊,怎么這樣了?!睂懙煤芎茫g的也很好啊。才華橫溢文采斐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耐人尋味吧,其實意思就是有的沒看太明白。呵呵。我是先看書,還沒看電影。
        還比較幼稚的想,月球是不是真有那么塊板子。是不是真有星童,啊。
  •     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去寫某封信的,然則腦子一片混亂,不知道我該寫什麼好,,,但不寫點什麼又感到很不安,,於是就來湊一篇讀後感好了
      
      恩,這套書我是都看完了
      
      如果不是因為我每天都要在浴缸里泡上半小時左右,而這半小時又一定需要本中文小說來陪伴一下,本來是不至於會讀完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經(jīng)典”兩個字和那部電影來看這套書的,但鑒於基地系列都因為故事性太弱而被人抱怨這個事實,這套太空漫遊怎么說也只會更慘,,,
      
      恩,,如果用小說中的幻想與現(xiàn)實中科技發(fā)展的距離來鑒定一本科幻小說的“硬度”的話,太空漫遊系列就是金剛鉆型的硬派科幻小說了
      
      書中大部分的科技幻想是直接扎根于當年的實時科技發(fā)展的,而更恐怖的是其中一部分居然在作者還沒翹辮子的時候就實現(xiàn)了,,,
      
      這么有“真實性”的科幻小說我還是第一次讀到,,,但唯一的感想是,,還蠻乏味的,,,
      
      
      我猜想這樣的小說能在當年大肆流行,大概和那個年代人們對“科技”的普遍性的狂熱有關(guān)係。那個時候的人對神奇的“科技”還充滿期待,渴望知道10年,20年后的世界是不是會被科技改造的煥然一新
      
      但到了今天情況多少已經(jīng)有些不同了,,,好吧,,,至少我是不同了。
      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四有青年,我對科技的發(fā)展基本處於麻木的狀態(tài)。沒錯,我是知道科技是在飛速的發(fā)展,我知道。但究竟在發(fā)展什麼,,,我不在乎,,,即使明天NASA就登陸冥王星,我還不是得繼續(xù)過我的小日子,,,
      
      我在乎的大概只有玩星際2估計得到2G內(nèi)存才行了,,,新的過關(guān)動畫做的更精美了,,,又或者windows又升級了,,,
      
      
      於是我對科幻小說的要求也變得不一樣了
      
      比如海博利安, 直接說它是“玄幻”也是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錯誤。時間債,伯勞鳥,巨樹宇宙飛船,這些所謂的“科技”與當代現(xiàn)實科技的關(guān)係,還真是虛無縹緲得一塌糊涂,和“神話”倒是近親
      
      至少就我的興趣來說,科幻小說中的“科技”究竟是不是“真”的,已經(jīng)根本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nèi)了,故事和人性才是亮點
      
      而很遺憾的是,,,在太空漫遊系列的作者對這2點都不是很有興趣
      
     ?。ň唧w舉例,在最後一本中,作者提出了“腦帽”的設(shè)想(這個東西大概就類似黑客帝國里的腦後插管),但他對這個概念的衍生卻只有小學(xué)生水平。他沒有想到黑客帝國里的那種深度也就算了,但他居然就天真的認為有了“腦帽”,全世界的人的思想都可以被實時監(jiān)測,這個世界就可以和平完美,所有人都相親相愛了:因為只要有人一產(chǎn)生犯罪的思想我們就可以先去把他抓起來,,(我能叫他腦殘么?),,,奧威爾看了大概要淚流滿面了吧,,,)
      
      
      PS,,時間差也是個麻煩的問題,,,就好像“全部變成F”里作者在那裡用充滿優(yōu)越感的姿態(tài)表述如何發(fā)電子郵件以及苦口婆心的解釋計算機病毒其實不是病毒是一種程序,,,真是讓人看了一頭冷汗啊,,,你小子在得意些什麼呢?
  •     -----------讀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四部曲
      一,引言
      
       我是科幻小說迷,我覺得這沒什么丟人的。我這么說是因為科幻小說現(xiàn)在在國內(nèi)景象慘淡,各種魔幻,玄幻大行其道,搞得很多科幻小說的作者讀者都跟著灰頭土臉,被人鄙視。中國的科幻小說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tǒng)。小時候讀到《寶葫蘆的秘密》,覺得很好看;去夏看到同名改編電影,也覺得挺不錯。只是這樣的小說和電影,只與幻想沾邊,跟科學(xué)無緣。
      
       中國的科學(xué)家們大多只愿意寫點科普。在一個科學(xué)尚未充分普及的國家,這樣的工作當然彌足珍貴。只是我個人常常貪心不足,認為在堅實的科學(xué)理論基礎(chǔ)上,如果能夠再加入一些大膽的想象力,嘗試著來處理某些基本的啟蒙問題,將科學(xué)置于意義的范疇之內(nèi),可能效果會比簡單的科學(xué)普及工作要更為明顯,甚至?xí)谀承┓矫媲袑嵉馗淖冏x者,尤其是中學(xué)生讀者的思維。在這一方面,國內(nèi)已經(jīng)有劉慈欣,王晉康這樣的大家,但是一讀再讀他們的作品之后,卻總是感覺不甚滿意。尤其是劉慈欣這位最被國內(nèi)科幻迷們寄予厚望的作家,近年的作品雖然臻于爐火純青之境,讀來也有到了瓶頸的感覺:他好像已經(jīng)不知道該怎么處理自己所提出來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對于科學(xué)的過分依賴,甚至是完全依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的哲學(xué)功力不夠的緣故。他想要處理大的問題,卻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大的問題;他可以寫出好看的故事,卻很難寫出一個有生命力的故事。這當然是好事情。只有認真對待寫作,同時也有思考力的人才會遇到這樣的麻煩。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并非易事,這是科幻寫作的先天性麻煩。好的科幻小說,要求作者既懂得科學(xué),又懂得寫作,既要思考科學(xué)對于人和人類社會的意義,換句話說,既要懂得科學(xué)的界限,又要懂得科學(xué)在未來的進展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換句話說,又要有著科學(xué)在未來發(fā)展的視域。在學(xué)科細化教育的現(xiàn)代社會,這就更加難上加難。所以科幻小說從來不是一件易事,并不是只適合中學(xué)生寫作和閱讀的文字。尤其是在科學(xué)已經(jīng)成為圖騰的現(xiàn)代社會,好的科幻小說應(yīng)該在認真的文學(xué)里占據(jù)著重要位置。
      
       所以說,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實在值得我們致敬。這是我寫這篇書評的唯一目的。
      
       在阿波羅十三號成功化險為夷,返回地面以后,美國太空總署署長湯姆·派恩送了一份整個事故的紀錄報告給本書的作者阿瑟·克拉克。湯姆在報告上面寫道:“阿瑟,所言不虛?!?
      
       他所說的所言不虛,指的是阿瑟在將近十幾年以前的小說里所預(yù)言的太空技術(shù)。兩個有趣的插曲可以說明《太空漫游2001》以及庫布里克的同名電影的影響力。繞月飛行的阿波羅8號的航天員,在1968年作為首次目睹月球另外一側(cè)的人類,在發(fā)現(xiàn)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塊時,一直沖動地想要象小說里那樣發(fā)送訊息回地球。甚至在阿波羅13號返航遇到技術(shù)故障時,宇航員與地面的聯(lián)絡(luò)用語,都幾乎與小說里一樣。
      
       在我看來,這一贊譽還有著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阿瑟在1968年的首版序中所說的:真相,永遠都在意料之外。
      
      二,我們是誰?
      
       認識你自己,這一刻在古希臘特爾斐神殿上的銘文,即使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在科學(xué)的幫助之下,也一樣是無解的謎。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克拉克在這個系列的一開始就提出,他想要討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一類根本性問題。這也是庫布里克與他合作那部同名電影的初衷。這種可能性,正他所說的,永遠都在意料之外。但他還是做出了一種嘗試,這是科幻與科學(xué)的區(qū)別??苹卯斎豢梢栽诳茖W(xué)的堅實基礎(chǔ)上,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克拉克對于人類進化的基本邏輯在于,他認為人類生于進化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某種外星智慧生物的推力起到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進化中的人類,無論科技怎么發(fā)達,都逃不過自身處于Matrix之中的命運。這一邏輯雖然在今天已經(jīng)被用到爛俗,但要知道阿瑟是在四十年以前開始思考這一問題,可謂在現(xiàn)代科幻小說中對于人類進行自我反思的鼻祖。《太空漫游》系列的故事結(jié)構(gòu)實際上也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科幻的一種主要的故事類型。地球上遠古猿人發(fā)現(xiàn)黑石板,現(xiàn)代人在月球上發(fā)現(xiàn)黑石板以及在鮑曼在土星上發(fā)現(xiàn)黑石板,不僅意味著人類自我反思的幾個層次,也意味著對這個問題的更深追究:是誰創(chuàng)造并安置了這些石板,在暗處一直觀察著人類?他們是誰?他們從何而來?更進一步,這樣的問題在邏輯的和現(xiàn)實的層面上還針對于在當時剛剛問世的電腦。我想阿瑟大概也是最早在作品里思考電腦的自我意識的人之一,直至今天,這一思考也為絕大多數(shù)科幻小說難以企及。阿瑟不僅描寫了哈爾作為一部自我意識的電腦,在與人類共處時所面臨的邏輯上的困境,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問題;他還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電腦發(fā)展所帶來的對于人類身體與精神之間關(guān)系的質(zhì)疑。這一傳統(tǒng)在后來的科幻作品中的延續(xù),以日本漫畫電影《攻殼機動隊》為最佳。在其中,身體已大部分被機械所取代的警察落寞自問,我可以成為現(xiàn)在的我,是由于我的精神,還是身體?如果我的身體可以由機械所取代,那么我喝下去的這罐啤酒,對我究竟意味著什么? 阿瑟在本系列中的思考沒有如此悲觀落寞,他認為人的精神可以在進化的終極形態(tài)中保留下來,并繼續(xù)自我的意識。鮑曼的精神在四個系列故事中漸進變化即是如此,甚至在最后,為了地球的安危,他與哈爾的合體“哈曼”一起,背叛了使他的終極進化成為可能的“神”。這一普羅米修斯式的自我犧牲,在阿瑟的體系中,意味著人類最為優(yōu)秀和高尚的人格,并不會隨著自我認同問題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也彰顯了他在這一問題上的樂觀。
      
      三,上帝之惡?
      
       但是阿瑟在四部曲中提出了一個極為殘酷的問題,如果我們承認以黑石板為代表的外星文明,那么作為實驗品,可以隨時被犧牲掉的人類,又有什么意義呢?即使這一被毀掉的理由,是基于人類之惡?木星上那些奇妙的生物,在一瞬間被毀滅,只是因為它們在進化的過程中無法發(fā)展出真正的智慧。在黑石板的邏輯中,發(fā)展出高度的智慧與科學(xué)乃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在此,它并沒有考慮意義的問題。而在對于人類的考量中,黑石板對于人類所做的報告,恰好又是關(guān)于二十世紀的。在阿瑟的第四部曲中,二十世紀成為了人類之惡的代表,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現(xiàn)代科技和社會組織的發(fā)展,為大規(guī)模的惡提供了必要的基礎(chǔ)和條件。在這里,阿瑟通過人類自身和外星文明的雙重行為對比,提出了這樣一個對現(xiàn)代社會來說更為根本的關(guān)于科學(xué)的問題:科學(xué)能否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進而,科學(xué)能否解決人類自身的問題?人類智慧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科學(xué),使得自己避免了木星生物的命運,而科學(xué)又使得人類的極端之惡成為可能。這一惡,與外星文明因為實驗品不夠完美而將其毀滅的惡,哪一個又更大一些呢?智慧再高度發(fā)達的人類,是否也走在黑石板的主人們同樣的道路上?幸運的是,阿瑟在本書中,以弗洛伊德德博士和“哈曼”為代表,證明了人類與黑石板的主人們之間最為重要的區(qū)別。盡管我不同意阿瑟以科學(xué)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終極辦法的創(chuàng)意,但是卻欣賞他在作品里所表達出來的對人類基本美德的尊重。在人類命運危在旦夕之際,普爾突然在會議上想起一件往事,他說有天他和戴維正在海岸散步,討論中復(fù)雜的太空技術(shù)問題,突然看到沙地上躺著一只甲蟲,六腳朝天,正在努力要翻過來。戴維小心站在一邊,用腳幫它翻身。甲蟲飛走后,普爾評論道:
      
      “你確定這樣做好嗎?這下它可以飛去大啖某人的名貴菊花了?!?
      
       戴維說,“可能吧,但我希望給它一個證明自己清白的機會?!?
      
       最后拯救人類自身的,卻是人類瘋狂的產(chǎn)物。這一點的反諷意義,我想并沒有作者所提出來的那么大。對于科學(xué)自身,以及對于科學(xué)與人的基本問題,科學(xué)與人類社會之間互動關(guān)系的反思,才是這本科學(xué)幻想小說所關(guān)注的基本點。對這類問題的思考和討論,當然并不僅僅是科學(xué)的范疇。
  •   我只能說,想象無極限。
    還有,能源問題只是地球人遇到的問題而已,你如何知道更高文明也會被這種小問題困擾?(雖然我不知道他們一定不會被此困擾)
    最后一句表示贊同。
  •   我想的是,能源問題對于不同階段的文明自然應(yīng)該是處于不同的難度,但是這必然會經(jīng)歷一個科技進步的過程,如今的核能可以做到的事情,如果只是靠類似于石油,蒸汽之類的早期能源,肯定就是個有點艱難的事情了,LS的意思應(yīng)該是對于已經(jīng)掌握了更為先進的能源技術(shù)的高等文明來說,很多如今困擾人類的能源問題可能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我的意思是,縱使如此,高等文明自身也需要一個進化史,也許不是完全類同于人類的石油,火,風(fēng),等形式,但是也是從低階能源到高階能源的進步,當然至于到底科技的進步帶來能源使用的進步能否達到最終不需要為了能源而困擾,這個就不得而知,因為畢竟就人類來說還沒達到這地步,也許在未知的科技探索領(lǐng)域,更多的能源依然會被需求,就像原始社會下只能利用風(fēng)火水等能源的人們不會去考慮宇宙航行一樣,給他們一個打火機就是上帝的贈品一樣了。
    我的意思旨在說明,科技文明的進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有限的未來也就是短期內(nèi),人類在技術(shù)層面上很難有翻天覆地的改變,而我提到能源問題主要是會導(dǎo)致人類內(nèi)部競爭愈發(fā)激烈,而無法達到作者所描述的那般如此和諧的政治環(huán)境。
  •   但你覺得如果整個地球都毀滅了,人類還會再去爭奪這些資源啊什么的嗎?
    我覺得,在生存面前,發(fā)展是次要的。
  •   哈哈,這個問題估計只有到真的審判日來了,上帝才會說拉
  •   你文藝掉了·········看了你的評論,我開始腦補產(chǎn)生極端體驗········過多的抽象思考很傷身喲·······
  •   囧囧囧 因為第一次看電影印象就太深了,感覺大腦被庫大師QJ一百遍啊一百遍,后來讀到原著不錯,話說我真心羨慕大衛(wèi)啊。。
    其實跟翻譯也有關(guān)吧,那本抽象移情我簡直讀不動了。。。
  •   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jié)。
  •   這些話摘自哪兒?
  •   克拉克的原話,具體出處不太知道
  •   越是有現(xiàn)實感越是不好玩!
  •   差點在圖書館借了。。幸好幸好。。不過這不是只是2001嗎。。。后面幾本不知道怎么樣
  •   餓,我都看了,,,風(fēng)格很統(tǒng)一的一套書,,,
  •   這本書當年可是當紅……連David Bowie都是它的fan
  •   ......
    不知道為什么大家要用繁體文?
    影片是不錯,不過 不喜歡
  •   我喜歡電影~相當喜歡
    書也讀過,不過只能叫大致瀏覽~
    很佩服樓主即使不怎么喜歡也能看完整套書的毅力,猜測閱讀速度一定很快~
  •   好看與生命力之間是一個繞轉(zhuǎn)的謎。
  •   劉慈欣,以前我很喜歡的作家,可是他的小說民族主義色彩太強烈,這給他的文字增添了很多消極的調(diào)調(diào),他一直主張科幻文學(xué)從文學(xué)中分離,我以為這也是缺乏人文精神的一種癡妄的想法。一個唯技術(shù)論者的表達往往是偏狹的。
  •   “只有認真對待寫作,同時也有思考力的人……”才能寫出好東西來,這個我同意。
    現(xiàn)在中國的科幻個人覺得還是很慘淡,想寫點中國特色風(fēng)味的沒科學(xué)含量就像奇幻似的,當然好的還是大有(比如王晉康那篇《天雷無妄》),寫得很美式又難免被這比那比的……所以……
    上次在我們班演講的時候就將的是科幻,結(jié)果我們老師說科幻對作文沒什么好處,不是不看,中學(xué)要少看,我那個郁悶0_0!科幻的東西怎么不能加入教科書啦?!如是,教育的觀念也該變一變。
  •   科學(xué)幻想文學(xué) 首先是文學(xué) 其次是幻想 然后才是是科學(xué)
    而科學(xué)正是科幻所應(yīng)該反思的東西 幻想為反思提供可能
  •   《天雷無妄》是燕壘生的作品。
  •   初中看了2001,深為震撼!前些天買了一本收藏。
  •   我也是從前很喜歡劉慈欣,后來倒是覺得此人的問題在于軟科幻寫得過頭,有時候已經(jīng)看不到科學(xué)的影子在哪里,只剩下民族主義的煽情了。小說寫的好是一回事,科幻小說寫得好幾乎又是另外一回事。
  •   很早以前開始喜歡科幻,不過科幻世界沒落了,只有個別的作家我在關(guān)注有沒有新的作品。很多好的作品很沉重壓抑,有點不舒服,喜歡劉慈欣因為經(jīng)常有一種激昂的閱讀快感,雖然確實有些民族情緒,但畢竟是本土的作家,基于這個理由,也很喜歡王晉康何夕等作家,還是希望科幻文學(xué)能夠越來越好吧!
  •   德爾斐神廟不在奧林匹亞山
  •   寫科幻的人是悲哀的。
    因為每每提筆必然觸及玄之又玄的困惑,
    困惑來自未解之謎、來自充滿未知的將來。
    自己都弄不明白的困惑又怎么能對別人說清楚呢?
    繞來繞去,第一個迷惑的人就是自己。
  •   科幻世界啊。。。。
  •   2008-03-01 22:24:24 無機客  《天雷無妄》是燕壘生的作品
    啊啊啊啊啊~~~抱歉我記錯了……OTZOTZ……
  •   宮崎駿在漫畫風(fēng)之谷里,歷數(shù)了人類的不義,最后還是借助女主角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回答:“生命,是黑暗里的光!”,在步入老年后,借助幽靈公主的故事里,做出了最后的回答:“活下去。”如果連生存的意志都消失了,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的理論告訴我們的結(jié)果就是人類滅亡。但是能夠活下去,就會擁有希望。所以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但是活下去,總有定論的一天把,就算那時會有新的問題也好。(EVA漫畫版的句式)
  •   以前看的多 喜歡何宏偉(何夕) 少產(chǎn)的作家....
  •   何夕是很好的,趙海虹我也很喜歡
  •   最近一直想著有時間把阿瑟看完,現(xiàn)在終于下定決心了~
  •   科學(xué)未必是人類發(fā)展的充分條件,但絕對是必要條件,沒有科學(xué)的發(fā)展,人類在有限的資源環(huán)境下結(jié)局只能是死。所以,“在黑石板的邏輯中,發(fā)展出高度的智慧與科學(xué)乃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但卻并非“沒有考慮意義的問題?!币驗榍笊旧砭褪堑谝灰饬x,其他意義同樣必要,但只能建立在這第一意義之上。我想,這也是克拉克的答案所基于的邏輯。
  •   那我也可以下決心把2001的電影看完了
  •   向阿瑟致敬
    回去看2001的電影
  •   它們身處豐腴之中,卻饑餓而死....
  •   恩,不錯,寫得真誠懇~我喜歡~
  •   為什么會有“會丟人”這種念頭 囧
  •   大劉開始不僅僅搞民族主義煽情了...倒是何夕開始退化了,退入純粹個人英雄主義的深淵...自己英雄就算了,干嘛周圍要不是惡人要不就是狗熊呢?很懷念當年遠遠不止個人英雄主義的何夕啊...
  •   LS同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