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法耘 作者:阿姜查 譯者:法園編譯群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序
當我在四十多年前抵達新馬時,面對很多碰到問題的信徒。當時,很多佛教徒對正確的佛法和修行都缺乏理解和認識。他們提出了很多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如何在現(xiàn)代的世間修行佛法(于二十五世紀前,由佛陀開創(chuàng)的)。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我都收集在本書《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里。本書于 1964 年出版,一面世就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因為本書滿足了那些充滿疑慮的人,為他們指引了什么是佛陀當年所覺悟的「法」和正確的修行方法。
本書經過四次的修訂,曾經以十四種語言翻譯,發(fā)行于全世界。本書已出版的版本有:英文、印尼文、馬來文、僧伽羅文、西班牙文、越南文、韓文、俄羅斯文、荷蘭文、中文等等。本書的第三次修訂版于幾年前被翻譯成中文。這次由新加坡佛教坐禪中心,薩拉達長老所出版的是第四次修訂版。本書較前三版增加了許多篇幅,這些都是現(xiàn)代人對當前息息相關的問題。本書的出版是在群眾所需要的時刻。于此,特別感激薩拉達長老那無量的功德。我們必須了解佛陀的教義──「佛法」是不會改變的,是永恒不變的真理,佛法改變的是人類社會和行為,當我們在修學佛法時,應該以個人的不懈精進與努力,突出佛法和了解佛法,從而為人類尋求和平與幸福。
佛教經歷了很多科技帶來的轉變,可是它繼續(xù)的為人類服務。佛法是佛陀慈悲的教誨,除了佛陀再也沒有人能提出這么偉大的真理。如果能排除疑慮加以實踐,在這一世就能獲得成果。佛陀教誨他的弟子們,單憑對他或他的教義的信仰,是無法獲得解脫的,一個人必須逐步的了解和實踐,才能解脫于生死。本書的宗旨是迎合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協(xié)助現(xiàn)代人了解和實踐佛法。個人的不懈精進和努力是必要的,佛陀說過:「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我的教義?!顾_拉達長老在佛教出版界里,是一位突出的人物。他對佛教文學的出版不遺余力。全世界的佛教工作者都以擁有他的出版物為榮。于此,我祝福他,也祝福這本《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的出版。我非常感激薩拉達長老和新加坡佛教坐禪中心的付出。
希望本書能成就一切眾生──證悟涅槃。
法樂常?。。?!
達摩難陀 大長老
Ven. Dr. . Sr Dhammananda Nayaa Thero
作者簡介
達摩難陀長老出生于1919年3月18日,家鄉(xiāng)在錫蘭南部。他在馬達拉的基寧村一間學校受正規(guī)教育。
由于文化的影響,年幼時,他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為他的精神導師。他的母親是個非常開通及虔誠的佛教徒,雖然長老是個長子,但,母親卻鼓勵他出家。母親還說:“如果你結婚,只能照顧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為法師,就能照顧到無數(shù)的眾生?!?br />長老12歲時,依 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 N.Sarananda Maha 座下成為沙彌。當中接受寺院的訓練直到29歲受具足比丘戒。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進入哥倫維也華丹那佛學院及其他著名佛學府深造,隨後7年,他專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經典。
26歲考獲學院語言、哲學合巴利文經典研究文憑。
曾獲得印度興都大學獎學金,到該大學深造,主修梵文、興都文和印度哲學,經過4年的專精研讀,獲得大學頒發(fā)印度哲學碩士學位。後來,回返錫蘭建佛學院,實現(xiàn)說法度眾的心愿,還出版佛教月刊給予村民閱讀。
33歲那年,長老獲得維戴加拉學院院長選派,前來馬來西亞十五碑錫蘭佛寺服務。
1962年。長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會,其目標是研究佛法和推擴佛教文化,鼓勵、促進和發(fā)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觀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認識。
1970年,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長老鼓勵佛教弘法會青年組,大馬錫蘭佛教會青年組也加入馬佛青總會。
同時馬佛青總會也邀請長老為宗教導師,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資訊服務。
長老到過東西方國家弘法。他擁有東方研究大學,那蘭陀大學、興都大學所頒發(fā)的名譽博士學位。
60年代,長老是馬來西亞宗教聯(lián)系機構的活躍成員。
長老也是籌組各宗教諮詢理事會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
目前,長老共有五十本著作,分別銷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的信仰》已譯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書在國內流傳極廣,幾乎成為大馬佛教徒的生活手冊。
長老注重佛教青年,在他心目中青年就好像一株小草,好好地灌溉,將來必能成長為大樹,為更多人遮蔭。長老對佛教的付出及使命感是眾所周知的,不管風吹雨打,若佛友請長老給予講座,長老都不會推辭的?!坝形以诘囊惶?,我都會為佛教付出”。
書籍目錄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i
序 i
前言 iii
第一篇 佛陀的言教與生平 1
第一章 佛陀的本懷與生平 2
茍答馬佛陀 2
出家 6
佛陀的本懷 8
佛陀是不是神的化身 11
佛陀的奉獻 13
歷史見證了佛陀 15
通過阿拉漢道度化世人 17
菩薩行 19
圓成佛道 20
第二章 佛陀的言教 23
佛陀發(fā)給全人類的訊息 23
神通 25
佛陀的沉默 28
佛陀對世間知識的態(tài)度 31
佛陀的遺言 33
第三章 佛陀入滅之后 36
佛陀死后還存在嗎 36
佛陀的繼承人 39
未來的佛陀 40
第二篇 佛教的本質與比較 43
第四章 永恒的真理 45
獅子吼 45
什么是佛教 46
究竟的真理 51
佛教的兩大部派 53
第五章 佛學基礎 56
三藏經典 56
阿毗達摩 62
心和物(名與色) 67
四圣諦 68
八圣道-中道 72
萬物無常 79
業(yè)力 81
輪回 91
涅槃 97
緣起法 錯誤!未定義書簽。
常見與斷見 105
能知道第一因嗎 107
不滅的靈魂存在嗎 109
第六章 佛教與其它思想 116
佛教與當時印度宗教的異同 116
佛教與哲學 117
佛教與悲觀主義 120
佛教與無神論 122
第三篇 佛教徒的生活 124
第七章 人類的道德基礎 125
生命的真正意義 125
佛教為廣大社群而存在 130
佛教徒的家庭生活 133
第八章 佛教的道德規(guī)范與修持 136
佛教與道德 136
戒律 139
十善與十惡 144
持戒 149
慈悲心 153
布施 156
佛教對動物生命的態(tài)度 158
容忍 161
佛教的喪葬儀式 163
第九章 佛法與皈依 165
皈依 165
不要自我放棄 169
不是罪人 170
自己做 172
人類要對一切負責 173
自我囚禁 174
自我保護 176
自我拯救 178
第十章 佛教與修行 185
信仰-信心與奉獻 185
祈禱的意義 186
禪定 188
誦經 193
偶像崇拜 196
禁食 201
素食 202
宗教與月亮 204
第四篇 人類的生活與社會 208
第十一章 生活與文化 209
傳統(tǒng).習俗與節(jié)目 209
佛教與女性 211
佛教與政治 212
第十二章 婚姻.節(jié)育和死亡 219
佛教的婚姻觀 219
離婚: 220
節(jié)育.墮胎和自殺 221
為何世界人口會劇增 223
性與宗教 224
第五篇 宗教與人類的進展 228
第十三章 自然.價值觀和宗教信仰 229
人類與宗教 229
正信的宗教 234
道德與心靈的發(fā)展 236
「神」的概念 237
天堂的捷徑 244
第十四章 佛教與文化 247
現(xiàn)代的宗教 247
科學時代的宗教 248
宗教自由 255
傳教 259
第十五章 戰(zhàn)爭與和平 263
世界和平 263
佛教徒與參軍 269
仁慈與殺生 271
第六篇 此世界與他方世界 274
第十六章 環(huán)境與生存 275
宇宙的起源 275
他方世界 278
天堂與地獄 281
「神」的信仰 283
功德與回向 284
第十七章 占星與解夢 288
占卜與符咒 290
靈媒 292
夢 293
信心與治療 297
迷信與教條主義 298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