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

出版時間:2007/02  出版社:加爾文出版社  作者:John Calvin,約翰·加爾文  譯者: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者: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翻譯: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
審訂:錢曜誠牧師
加爾文出版社歷經(jīng)12年翻譯、製作堪稱華人世界最完整、最準確的經(jīng)典之作。
眾所皆知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所寫的《基督教要義》(Calvin: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堪稱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最重要的神學瑰寶之一。直到如今,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仍被全球的神學院、教牧、神學家、學者和信徒研究、咀嚼著。 本書具有下列特色:
1.最好的原書:本社採用公認最好的英文譯本,John Baillie,John T. McNeill,Henry P. Van Dusen 所編輯,並由Ford Lewis Battles 翻譯及編序的版本。
2.最好的翻譯:本書的初譯主要由精通中、英文和改革宗教義的美籍人士和中籍牧者共同翻譯。
3.最精準、最完整、最流暢的中文譯文。
4.最真實反應加爾文的風格、用字和句法。
5.最好的版型設計和編排:隨文註、上標符號表明內(nèi)文出自哪一年版本。
6.註腳內(nèi)主要人名、地名中文化,並保留原文以便讀者進一步考查之用。
7.最完整的索引、書目資料。

作者簡介

加爾文是改教神學家,出生於法國的諾陽(Noyon),年輕的時候多在巴黎受教育,後改讀神學;他的父親與諾陽的天主教會有衝突,盛怒之下命令加爾文轉(zhuǎn)修法律,當時他才十八歲。其實他醉心的是當時基督教之人文主義(Humanism),最佩服的是著名的人文主義者賴非甫爾(Lefevre d'Etaples,1455~1529)及伯達(Guillaume Bude,1468~1540)。加爾文最早的著作,是評辛尼加的《寬仁論》(Seneca,De Clementia)。後來他經(jīng)歷了「突然的悔改」,準確日期雖不可考,但其果效卻十分明顯,他突然對昔日的學術(shù)失去興趣,專心研究聖經(jīng)及改教運動的神學(Reformation Theology)。1536年,他在巴塞爾出版了《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第一版。之後在日內(nèi)瓦有一段短而又不大成功的牧職;從1538~41年,他返回法國的斯特拉斯堡,一邊教書,一邊牧會,成績斐然。之後,日內(nèi)瓦召他回去展開改革工作,他在那裡忍耐辛勤工作了好多年,努力把他對福音、教會與社會的信念付諸實行。
當加爾文開始他的神學工作之際,改教運動也進入它重要的第二階段。在路德(Luther)及其他人的努力之下,神的道終於突破囚困它多年的堡壘,使聖靈和真理得到釋放。這個運動誘發(fā)出無數(shù)的講章、作品、會議和爭論,進而亦改變了當時歐洲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人開始有了新的經(jīng)驗、理想和希望。但同一時間,舊制度的崩潰亦使人生出非分之想,令當時的道德標準和社會秩序面臨解體的威脅。
就在這樣混亂之際,加爾文毅然起來,負起界定基督教對生命、工作、教會及社團生活的意義,他重新發(fā)現(xiàn)聖經(jīng)的教訓和聖靈的能力對這等問題的關(guān)聯(lián),從而提出對當時的歐洲很適切的新建議。再者,他幫助當時的人達至一個清晰的遠象,建立神學思想的新秩序,這些都使他們更能把握福音的豐盛。這個時候,加爾文在講道上的能力、清晰的說服力、教義的簡潔易明,實際的指引和道德上的正直,使跟隨他的人日眾,成為當時極被推崇的領袖,他在自己的教區(qū)內(nèi)的成功,是毌庸置疑的。他在日內(nèi)瓦的功績傳開,加上作品早為他贏得的名聲,故此他在改革運動所占的地位,就無人懷疑了。他一生的工作和神學正好說明一點︰一個人的神學若是健康的話,它必須與現(xiàn)實生活的處境,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8條)

 
 

  •      教會的《基督教要義》讀書小組進行了一年有余,剛剛讀到中冊第三卷,尚不能形成一個整體認識,更不能說對它做什么評價。然而單就個人而言,讀到這個階段,或許是漸入佳境,或許是量變引起質(zhì)變,觸動是越來越多。
       第一卷的創(chuàng)造論和第二卷的救贖論,加爾文用其強大的邏輯與辯論能力梳理了基督徒對上帝、對耶穌、對世界、對自己、對救贖應當有的看法,駁斥了天主教以及各哲學流派、神學派別的“荒謬看法”,基本構(gòu)建起了“人之全然敗壞、神的無條件救贖、預定揀選以及信徒永蒙保守"的理論體系??梢哉f,前兩卷較為完美承襲了古希臘以來西方的思辨?zhèn)鹘y(tǒng)。然而,美則美矣,觸動人心方面似乎效果并不理想(至少對我來講如此,可能前兩卷本來就是persuasion的路線)
       進入第三卷,忽然不太一樣。雖然仍舊是理論,但有了前面的神學基礎,加爾文開始嘗試構(gòu)建"基督徒敬虔生活的準則"。我以前認為,既然有了圣經(jīng),所有的準則都可以從圣經(jīng)中去找,那么基督徒自己再去設立一些條條框框是很愚蠢的。但是,加爾文憑著他嚴謹?shù)膽B(tài)度,從圣經(jīng)出發(fā),歸納總結(jié)出的準則,讓人無懈可擊。
       以第三卷第六、七章為例:
       基督教的教義不在于言語,在于內(nèi)心?;浇滩幌衿渌軐W,只在乎人的理解力和記性,基督教的教義必須占據(jù)人心,其最深處要求人全心全意的愛。這教義必須感動我們的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使自己的心意更新而變化。換言之,圣經(jīng)告訴我們,正直生存的起點是屬靈的,是人從內(nèi)心將自己獻于神成為圣潔的義人。
       但這種圣潔生活,完全無法依靠自己的理智和意志,只能順從神的帶領。
       如何順從神的帶領?加爾文提供了兩個步驟,也就是自我否定的兩個步驟:
      STEP1:離棄自己,為要使自己能用一切的才能服事神。(這里的服事不單是人對神真道的順服,也是人心靈的轉(zhuǎn)向,在否定肉體的私欲之后,完全順從神的靈。)
      STEP2:不再尋求自己的事,而是尋求神的旨意和一切將榮耀歸給他的事。根除人一切的私欲,從心里深深感受到他的一生所在乎的唯有神自己。
       攔阻我們過這種生活的兩個最大障礙就是不敬虔和世俗的情欲。提多書里說:因為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jīng)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xiàn)。
       所以,我們生活的一切行為應當局限于三個部分,自守、公義和敬虔。加爾文是這樣解釋這三個概念:
      自守:貞潔、節(jié)制、正當和節(jié)省的使用物質(zhì),在貧困中忍耐
      公義:我們對別人一切所當盡的本分,凡人所當?shù)玫木徒o他
      敬虔:離棄世俗的罪孽,以便過一個與神聯(lián)合的圣潔生活
       自我否定一方面在乎我們與人的關(guān)系,一方面在乎我們與神的關(guān)系。
       與人的關(guān)系中,圣經(jīng)吩咐我們看別人比自己強,誠實、全心全意的善待他人,然而我們,卻以自己為傲,并輕看別人;若神賞賜給我們恩賜,我們就容易依靠這恩賜,并視之為自己的;自認自己與眾不同,深盼能高過萬人,并傲慢的對待每一個人。加爾文強調(diào)我們應當借著神的真道,將這愛爭辯和愛自己的致命毒害從心里根除,從心里感到自己的卑微并尊敬別人。
       在與神的關(guān)系中,自我否定使我們有公平和寬容的心。加爾文說,圣經(jīng)的吩咐是“將我們的一切交托在神的旨意中,也將我們心中的一切渴望降服于神。不要渴望、期待、思考在神的祝福之外,有任何興旺的方式,而是平靜、安穩(wěn)的仰賴神自己的祝福?!薄安灰孕皭旱脑幱嬜非笠话闳怂偪褡非蟮?;當事情進展很順利時,也不會將功勞歸于自己的殷勤、努力或好運;在卑微的境況中以平衡、節(jié)制的心去忍耐?!?br />    看到這些pricinple第一反應是,“會不會太嚴格了?”然而,思想人的全然敗壞與信的真實含義,就明白“非這樣不可”。第二反應是, 我們需要完全否定自己么?好像自我也沒有那么一無是處?然而看看加爾文詳細的描述,最后也只得承認,保留著自己,就如同保留了罪性的種子,總會阻礙我們與神的親近。(具體在第七章有很多描述)。
       這些難以企及的標準,正提醒了我們的罪性之深,也讓我看到自己過往的信仰是多么的模糊、犬儒,這樣看似好的光景,卻可能是極可怕的下場,第三卷第二章講到“被遺棄之人的信心”便是這樣的提醒。
       如果說耶穌是一個善用比喻、溫和含蓄的拉比,加爾文則是一個嚴格、直接的教師。好在他只是從幾百年前透過書籍與我說話,否則我一定會首先為他的冰冷嚇到,轉(zhuǎn)身不聽他講些什么。然而,神的恩典在于:即便內(nèi)心有拒斥,然而在他的斥責面前,在神明白無誤的恩典與公義面前,心甘情愿的說"阿門,主,我是個罪人,我做不到,求你幫助我。"
      
      
      
      
      
      
  •     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之前好友一直在問的問題的答案。
      她的問題是:怎么可以去相信一個不確認是否存在的神?
      她的不確認大概是誰都沒有見過的意思吧。先不說用我們?nèi)祟惔竽X里的這1500克結(jié)締組織去思考神的存在是否本身就是人狂妄的體現(xiàn),我想說的是“見過真的重要嗎?”人都見過父母,天下不敬父母的人多了。
      誰都沒見過明天,我們的夢想、風景也還在遠方,但是不相信它們的存在,生活將是什么模樣?
      所以明白了見沒見過不重要,關(guān)系的建立是最重要的。
  •     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之前好友一直在問的問題的答案。
      她的問題是:怎么可以去相信一個不確認是否存在的神?
      她的不確認大概是誰都沒有見過的意思吧。先不說用我們?nèi)祟惔竽X里的這1500克結(jié)締組織去思考神的存在是否本身就是人狂妄的體現(xiàn),我想說的是“見過真的重要嗎?”人都見過父母,天下不敬父母的人多了。
      誰都沒見過明天,我們的夢想、風景也還在遠方,但是不相信它們的存在,生活將是什么模樣?
      所以明白“見沒見過不重要,關(guān)系的建立是最重要的”
  •     當所有的著作都暗淡無光的時候,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還是要放射光芒。使徒時代之后,寫作者們再也無法接受上帝的直接啟示,然而受到上帝恩寵的那些宗教天才們,還是用屬天的智慧將圣經(jīng)的話語解釋出來。加爾文是其中之一。
  •     今天再聽Webber的《SuperStar》,突然情起,忍不住著筆了。想來也有趣,如此神圣和嚴肅的東西,竟然由一曲搖滾激起熱情。
      我總想,多半人可能根本沒有真正理解所謂的基督精神,中國人特別容易將它和國人傳統(tǒng)文化里的仁愛相提并論,以為是一碼事,其實全然不相干。有幾個新約里的名段相信很出名,仔細看看便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不同:耶穌說過,如果你的仇人打了你的右臉,那把你的左臉也伸過去給他打。這個估計國人多半就很難理解,我想起Les Miserables里的take an eye for an eye,可見老外也是很明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既然別人都打到你臉上了,為何不反抗,反而要把左臉也伸過去?
      起初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可能和佛學里的忍讓有所關(guān)聯(lián),但佛學的忍讓講的是修性,既然紅塵凡世都是本來無一物了,那又何必恩怨糾結(jié),這個里面有淡然,其實也有很悲愴的東西在,但基督的思維并不如此,耶穌并不拒絕生,也從來沒有說過活著是虛無,雖然有圣經(jīng)里最經(jīng)典的話之一: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但那話大概是所羅門王寫的,和耶穌無關(guān),其實和真正意義上的耶穌概念里的基督教也無關(guān)。
      那耶穌想表達什么?他想表達的應該是愛(Love),不過是大愛,而非僅僅男女之愛或者親友之愛,當然也不是所謂的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那個愛。這里的愛中國人在概念里其實很不好理解,大愛,指的是不由情的愛,你愛父母,妻子(丈夫),孩子,友人,那樣的愛是情愛,是出于情的愛,是凡人往往都有,只是程度和檔次不同而已。耶穌想說的是一種博愛,一種大概念范疇里的愛,包容和微笑。右臉被打,你上左臉繼續(xù)挨打,這是主動而非被動,若真是悲觀和忍讓,那大可不還手就是,不用興致沖沖把左臉也迎上去挨揍,我想這樣的行為,是需要大勇氣的,這樣的大勇氣里包含著寬容,和諒解。再暴虐的心都會被軟化。
      來談點歷史——
      在故事里,猶大是個很有趣的人物,耶穌讓他管財政,所以耶穌一行人的費用事實上都由猶大管,你好說他是吝嗇,其實我想多半因為猶大耿直。猶大的耿直,還表現(xiàn)在他曾經(jīng)和耶穌爭論過關(guān)于一瓶膏油的用途,膏油應當算是當時人的一種香水兼護膚膏的東西,抹大拉的瑪利亞給耶穌用,猶大卻不住地控訴耶穌口是心非,說著大愛,卻不肯放棄一瓶膏油來幫助窮人。這里的猶大事實上在傳統(tǒng)意義上,是富有同情心和善良的人,是否和背叛者的形象相差太大?
      猶大始終并非一個惡棍,如果他真的道德敗壞貪婪財產(chǎn),耶穌也不會選他作為十二使徒之一,更不會選擇讓他管理財務。那猶大后來為何要告密?這點我們需要從當時的大歷史著眼看,當時的整個猶太國,事實上并非真正的國家,而是羅馬的一個外部行省,羅馬在各地駐軍,但只是將軍,而非政客,所有的內(nèi)政管理仍然交給當時猶太人的祭祀階層,也就是貴族層。這個貴族層努力地維護著猶太人統(tǒng)治和羅馬行省之間的微弱平衡,這是很困難的,其難度有點像現(xiàn)在的西藏政府。也就是說,下面的猶太人不滿被羅馬盤剝,總想造反,上面的貴族圈很清楚造反的后果,勢必給耶路撒冷帶來災難,因而總是試圖遏制國內(nèi)的不穩(wěn)定。
      如此看,這樣的不穩(wěn)定,由于耶穌的出現(xiàn)而被攪亂了。耶穌,某種意義上是一個迷人的演說家和理想主義者,他提倡的大愛,在很多人看來,只不過是一種古老的民主和平等精神,甚至是社會主義精神的影像,因而才有那么多人對他崇拜,而耶穌酷愛打比喻,有個比喻把他弄得很慘:他說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我想這個多半不是耶穌的自詡,而是一種自我認知和理解的方式,就像他會說自己是猶太的無冕之王一樣。這些個人形象將他在猶太民眾心目中的地位神化,甚至最終成為了一個近乎神子的救世主。是的,彌賽亞,先知,救世主,可耶穌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好像在東方傳遞著仁愛信念的孔子一樣的理想主義者而已。
      這樣的情形是耶穌沒有意料到的,這樣的情形到了耶路撒冷城則是愈演愈烈。耶路撒冷千年來總是紛爭之地,即在元年初就是如此。民眾擁護耶穌,狂歡,慶祝,暴民們希望耶穌能夠領導革命,組織起義,趕走羅馬,趕走腐敗的貴族圈,重建猶太家園。這樣的境況甚至撼動到了當時羅馬駐猶太的將領,那些將領也不希望看到動亂,因為邊防動亂,很可能會導致自己由于失職而被罷免甚至砍頭。上層貴族圈同樣擔心耶穌的存在過度影響到他們的統(tǒng)治,他們也擔心這樣的動亂繼續(xù)下去會導致耶路撒冷遭遇羅馬屠城。因此可以說,各方勢力,都想至耶穌于死地。
      耶穌是如何選擇的?他死了,他沒有反抗的死了。對,或許很多人會說是由于猶大的背叛,可各位難道不覺得這樣的說辭很好笑?猶大背叛耶穌與否,難道那些人自己找不到耶穌,非要靠猶大來指路?耶穌是大搖大擺進的耶路撒冷,作為耶路撒冷的執(zhí)政者,怎么可能找不到這個閃著耀眼光芒的半神?是的,耶穌的死,是他自己選的,這就是為什么他會有最后的晚餐,而不是選擇逃跑。也就是為什么他會在克西瑪尼園追問上帝自己為何要死。也能說明為什么當人們最終包圍耶穌并要將他擒拿,而彼得試圖反抗并切下了一個士兵的耳朵時,耶穌讓他放下武器。
      因為耶穌選擇了自己的死亡。
      這又是為什么?這是耶穌的大智慧,也許是最終的大愛,這個大愛即是讓自己的信念被傳遞,你需要一個舞臺,一個世界中心的舞臺——耶路撒冷,這是耶穌的一次絕唱,他當然明白自己會死,但沒有這樣的犧牲,何以來他的不朽。但為了成就這樣的不朽,使得這樣的犧牲變得有價值,耶穌需要猶大。是的,猶大是被挑選的,但未必是耶穌挑選,我想更多的是猶大自己的選擇。毀掉自己的名,成就耶穌的榮耀。貴族圈,羅馬軍團,一個個都不愿意承擔殺死耶穌的罪名,這樣的罪名可能導致民變,更可能導致自己背負千古罪人的頭銜,猶大選擇了。猶大選擇了背叛者,和永遠被人唾棄的身份,選擇了地獄。
      我想猶大是最愛耶穌的。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上說:你們中有一個人背叛了我。他是平靜地說的,他也沒有說出那個人的名字,我想耶穌的心情是復雜和困惑的,他愛猶大,當然他也愛彼得,愛約翰,可猶大是那么獨特的一個使徒,也許是十二使徒里唯一能理解他的教誨的人。他對猶大說:你去吧。他明白猶大要做什么,他明白——是他把猶大推上去的。當猶大接過那袋賞錢的時候,猶大狂吼著自己不愿意接受這筆錢——我想那一刻的猶大當是悲憤難當,無論如何,是他將耶穌推向絕路的。
      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猶大也選擇了懸梁自盡。一個名垂千古,一個則遺臭萬年。
      也許這,就是耶穌真正所想表達的大愛。
      猶大,放棄利,放棄名,成就了耶穌的理想,使得輝煌的基督教千年之后仍然是世界第一大教,也終究成為世界上最寬容和博愛的偉大精神宗教,我想,若果真有天堂,若耶穌果真是上帝的兒子,那他此刻一定坐在上帝的身邊微笑,而他的身邊,一定是猶大。
      我想補充一點,關(guān)于克西瑪尼園的段落,耶穌和上帝的對話,在《約翰福音》里有很好的記載,那些文字很精彩,也很深刻,我想《約翰福音》當是和《創(chuàng)世紀》齊名的《圣經(jīng)》里最偉大的文字了。那是耶穌最后的思考,對自己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困惑和懷疑。我記得一部電影叫《耶穌最后的**》,這個**是生之欲,是你的理想挑戰(zhàn)著你的生之欲,我想那樣的困惑,凡人都是會有的,在耶穌腳踩著克西瑪尼園的土地跪倒質(zhì)問上帝的時候,他還是凡人,可在他走出克西瑪尼園的那一刻,他已經(jīng)是神之子了。脫了人的軀殼,脫了人的七情六欲,為了自己的信念,僅僅為了信念而活著,十字架上的耶穌,確是無冕之王。
  •     挺早的時候知道加爾文,當時看他的傳記而喜歡他,加之額外的原因就起名叫g(shù)eneva。當時覺得這本書離我太遙遠,不必這么嚴肅和糾結(jié)在這些理論知識上,一直到前一個月。
      那天,當我看到第一卷的第十、十一章的時候就痛哭流涕,從沒有想到過我對他的認識可能正是對他的褻瀆,此后的一些文字也指明我的種種模糊不明的地方,以及我自己掩面不看的常識性錯誤。除了悔改和祈求外還剩什么呢?道路漫長,然而他的恩典顯明在他的愛中,超越了要從律法得的義,還有我的軟弱。
  •     我覺的被耶穌通過十架救贖赦免無罪的人只是獲得啦重生的機會、但是尚未得到永生:只有通過耶穌最后審判的人才能得到永生
      
      因此在最后的審判之前、即使義人也只是得到啦重生意義下的無罪、而并未得到永生意義下的無罪
      
      罪性來自于人和上帝的背離:因此如果把只有得到永生才看作是真正無罪的話、那么在最后審判之前所有的人、不管他們是否已經(jīng)稱義、因為他們都尚未得到永生、因此都是有罪之人
      
      我覺的有罪還是沒罪的最終決定權(quán)、是在耶穌的最后審判、而不是在人:這個標準不是人可以通過分析和揣測而事先知道的
      
      有罪還是沒罪、最終是要由耶穌在最后的審判來決定的:這個判定標準只有耶穌才能掌握、這個判定結(jié)果要在最后審判之后才能顯現(xiàn)、因此人是不可能在最后審判之前、事先通過自己的分析來完全預先知道如何是有罪如何是無罪的
      
      我覺的【信耶穌】不是靠自己說出來的: 一個人到處對別人說“我好信啊!我比別人都信??!”、他就真的信啦嗎?那不一定:因為到底信還是沒信、信心究竟有多堅固、這個標準根本不在人的手里、不是自己說信就算是信的、而是要由耶穌在最后審判的時候決定的
      
      耶穌的救贖是千真萬確的、但是人對于耶穌救恩的信心到底有多堅固呢?這不是人自己能夠決定的、所以我覺的我們對于上帝的救恩要確信、但對于自己的罪要時時懺悔才對:從古到?jīng)]見過哪個圣徒是整天嚷嚷"我沒罪呀我沒罪、我最義呀我最義"的:):)、相反他們卻都是經(jīng)常懺悔自己的罪的
      
      一個人說自己是義人啦就是義人嗎?說自己信啦就是真的信啦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還要耶穌最后的審判做什么?那嗓門大脖子酣的人現(xiàn)在不就都已經(jīng)得到永生啦嗎?:):)
      
      我覺的一個人【因信稱義】、是整個一輩子的過程、而不是發(fā)生在一瞬間的事情:"從2010年04月01號上午10:05分20秒開始、我因信稱義啦!"這實際是對教義的一種誤解:):)
      
      彼得在臨死前依然認為自己不配正釘十架、歷代圣徒一生都在不斷懺悔:【因信稱義】是用整個一生的行為做出來的、而不是一受洗立刻就無罪啦、因此我覺的我們不用著急現(xiàn)在就以大躍進的方式一步登天成為義人、因為將來耶穌審判來臨的時候、誰有罪誰無罪、上帝自己會有定論的
      
      因此:既然關(guān)于罪的最終的判定是在耶穌的最后審判、同時【因信稱義】本身又是一個人一輩子不斷悔改的過程、因此堅持認為現(xiàn)在就是義人可能是一個沒有太多意義的枝節(jié)問題:):)
      
      我覺的LZ觀點的不正確之處在于:他把神的無限性和人的有限性混淆在一起啦:上帝的救贖是絕對的、但是人對于救贖的領受卻是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進行的持續(xù)不斷的懺悔過程、而絕不是象大躍進那樣一瞬間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救贖過程是上帝無限性和人自身有限性的混合體:一方面神的救贖由耶穌已經(jīng)絕對完成、但是在另一方面任何一個人對于救贖的領受卻都需要持續(xù)不斷的悔改和反?。篖Z觀點的狹隘之處在于、他似乎無法理解上帝的無限性和人的有限性之間的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正是這種理解上的狹隘性造成他竟然能夠從圣經(jīng)經(jīng)文中推出"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有罪、那就一定是反對神的救恩"這樣荒謬的結(jié)論:他確實是在不斷的引用一條條的經(jīng)文、但是他的整體神學思想的框架卻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我覺的LZ觀點如果僅僅是用來平時在談話中鼓勵教友信心的一句話、或許可能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但是如果這樣狹隘的神學觀點被用來建立一個教會甚至是流派、用來傳福音、甚至用來標榜自身教會的"正確性"、同時指責其他教會或教友"落后、被撒旦捆綁"、那就是不正確的:):)
  •     推薦:
      新教教義的經(jīng)典闡述,敬虔生活的實用指南,屬靈世界的一道奇觀。
      
      公認權(quán)威的英文原本,毫無刪節(jié)的完整譯本,清晰流暢的修訂譯本
      《基督教要義》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法] 加爾文 著
      
      [美] 約翰麥克尼爾 編
      
      [美] 福特路易斯巴特爾斯 英譯
      
      錢曜誠 等譯
      
      孫毅 游冠輝 修訂
      
      基督教經(jīng)典譯叢
      
      ISBN:
      
      開本:16開
      
      定價:155元(全三冊)
      
      版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http://www.bystream.com/?product-3288.html
      溪水邊書屋店慶期間賣7折。
  •     上帝設立人的屬靈(耶和華造人時吹入靈氣)、設立人的自由意志(因此亞當夏娃會背離上帝、人也可能會在聽到福音后悔罪)、設立救贖的恩典(耶穌道成肉身)、并設立最后耶穌的審判
      
      人有內(nèi)置屬靈(即使已經(jīng)死亡)、人有耶穌救恩和圣靈做工、因此人的自由意志就可能會在上帝的幫助下去選擇信耶穌、同時有些人的自由意志也可能會選擇永遠拒絕福音而不得救(剛硬)、或是雖受洗但信心不夠堅定最后未能通過審判(嚴重跌倒)等、因此人若得救是因為上帝的恩典、人若不得救完全是由于人自己的自由意志決定的、而和上帝無關(guān)
      
      上帝為什么要賦予人自由意志從而某些人可能會不得救呢?我猜可能是因為上帝本身是全能的、因此上帝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因此本著上帝對人的慈愛、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因此人也就跟著有啦自由意志、但是如果人辜負啦上帝的慈愛和希望、運用上帝賦予的自由意志去和上帝背離作對、那就不能得救
      
      【不只是人、萬物都有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可能是演化的原因和動力之一、并且緣起中和超驗不符合的部分可能也是由自由意志引起的
      自由意志也可以走向覺悟之路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eABeezea4dwC&dq=Ford+Lewis+Battles&printsec=frontcover&source=an&hl=en&ei=rau2S8fRF8uTkAWHndTIC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4&ved=0CBMQ6AEwAw#v=onepage&q=Ford%20Lewis%20Battles&f=false
      
      除了少部分篇章,大部分都可以在這里讀到。
  •     新版的,有人提供了,見 http://blog.sina.com.cn/xuyongsheng212
  •     這個版本的翻譯比較差,也不完整。
      如果能從港臺弄到一套最新出版的,會減少一些閱讀的障礙。
      http://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138207
      
      誠之
      http://peddrluo.ccblog.net/
      
  •   耶穌的確善用比喻,但祂在神學方面的教導從來都不溫和含蓄,而是直接尖銳,立場鮮明不留余地。祂親口說我來不是叫世上和平,乃是要地上動刀兵;任何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做我的門徒;你們的信心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信心,斷不能進天國;人到我這里來,若不恨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性命,不能作我的門徒。。還有很多很多嚴厲到不留一絲余地的教導。
    別以為耶穌只把富人叫做駱駝,其實我們都是駱駝,那個像針眼一樣小的窄門看樣子永遠都不可能進得去。。但藉著圣靈在我們里面的工作,已經(jīng)可以讓我們得勝有余了,因為在祂萬事都能!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先不要提順著圣靈的意去服事,我覺得能做到萬事都尋求圣靈的指引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共勉共勉~~
  •   “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 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昨晚看了一往無前,這位真JC鄉(xiāng)村音樂之王他回轉(zhuǎn)的那一刻也是幡然悔悟徹底地否定自己,回到教堂里重唱圣詩
  •   百度有中英參照本,主內(nèi)平安。
  •   說的好:)
  •   “見沒見過不重要,關(guān)系的建立是最重要的” ==〉為這句話頂一下。
  •   關(guān)系的建立這句是我一個外國客戶曾經(jīng)上過神學的說的
  •   我喜歡這思路!
  •   拜托,你的很多書評十分有見地,但對基督教的理解過于簡單隨意,要評論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起碼找個新教的教會聽道,好好讀懂《圣經(jīng)》才好。。
  •   “【因信稱義】是用整個一生的行為做出來的”
    那個同耶穌同釘十字架的強盜,在生命最后一刻信主,沒有任何行動,怎么解釋,是和主同在樂園里,還是沒有得救呢?
  •   對真信的人即上帝真正揀選的人,永生從今生相信的那一刻已經(jīng)開始了。
    我們是要用行為來見證我們的信心,但是“因信稱義”在前,后來的行為都是因信稱義之后才有的。若是上帝不重生我們,沒有一個人能行善。
  •   謝謝大家的指點!:):)
  •   罪性使人無法一生行義然後得以稱義,因此神只要人真誠悔改相信,就得永遠生命,之後信徒生命不斷被改変,這就是成圣的過程[畢生之久].
  •   兩會出的那個版本怎么樣?好像也是香港文藝授權(quán)的
  •   2009-03-24 15:38:59 海風  兩會出的那個版本怎么樣?好像也是香港文藝授權(quán)的
    ————————————————————
    兩會也有出嗎?
  •   不是重新修訂了么?
  •   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新的版本也不是太好。舊的版本有些地方翻譯得更好。
    所以,我現(xiàn)在是兩個版本一起讀。
  •   三聯(lián)出的 基督教要義
    http://www.bystream.com/?product-3288.html
    基督教要義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公認權(quán)威的英文原本
    毫無刪節(jié)的完整譯本
    清晰流暢的修訂譯本
  •   舊版本其實譯筆很好,不存在“老舊”的問題,我們上初中就學古文和詩詞了,這種程度的語文怎么能叫“老舊”?
  •   英文原本……
    加爾文寫作的是當時標準學術(shù)語——拉丁文。等拉丁文直譯本出來再說吧,之前買個兩會版試讀一下就行了。
  •   沒做過翻譯的不知道翻譯的辛苦,直翻拉丁語也存在解釋的問題,當然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改進的
  •   加爾文自己有法文本的。
  •   在讀三聯(lián)版的《基督教要義》,個人覺得翻譯得挺好,感到加爾文的文風清新質(zhì)樸熱忱
  •   相對而言,三聯(lián)版的譯筆更合乎當代大陸語文是真的,但這和翻譯得好,接近加爾文本人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信達雅往往無法兼顧,這種神學著作尤其如此。
  •   呵呵,可能是吧,只是畢竟中國人精通懂拉丁文和法文的人不是很多,能讀到中譯本已是一種幸福
  •   是的,有此版本,已經(jīng)是恩典。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也說明中國教會需要成長的地方還很多,我倒不是說能讀拉丁文和法文,而是說,成熟的教會群體,在高水平的譯介經(jīng)典方面是會人才輩出,也會奉獻很積極的。
  •   是的,與弟兄一樣有這樣的期待,就從我做起吧
  •   支那學界到現(xiàn)在用拉丁文或法文翻譯書籍的能力早已不在話下了(僅就量而言),而這種級別的書竟然還用英譯本轉(zhuǎn)譯,實在是教會太不下功夫了。
  •   僅從做事的方式而言,英譯本如果是權(quán)威本,作為中譯的底本是可以的。就是在英美神學界,也主要是以基督教要義的英譯本而不是拉丁和法文本為通用版本的。
    至于國內(nèi)學界,以我管見,直接從拉丁或法文翻譯過來的神學作品,似乎也是鳳毛麟角——這不是外語專業(yè)出身就能勝任的,而需要很好的神學功底。這樣說來,神學根基好,有活潑的信仰生活,拉丁文好,對神學作品而非其它常見文學或?qū)W術(shù)類型有深厚興趣,這基本上就沒幾個人了。更何況中國國內(nèi)書籍出版是有管理的,學界沒有興趣出版這本書,教會則是沒有資格出版。
    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是教會弱小,讀書人的群體相對小,人才缺失還缺乏。
  •   劉小楓組織翻譯巴特的《羅馬書》,倒是從德文原文翻譯的,但偌大一個中國,他也就只看上魏育青一位譯者,魏沒有空,劉就等了好幾年,等他有空,又花了近十年,這本書才出版。算是一個精品,但中國有幾個劉小楓,可以請動中國最好的人才呢?
  •   英美學界以英文版為主似乎不能與國內(nèi)的問題混談。中文與西語的差別無法與西語內(nèi)部的相較,且讓人擔憂的問題主要是現(xiàn)中譯本轉(zhuǎn)了兩道手。
    至于漢語神學譯著現(xiàn)狀,拉丁教父的著作早有從原文譯來的版本,特別是奧古斯丁,主要著作基本已齊。而近來希臘教父的作品也收到了重視,阿塔那修、尼撒的格列高利的希臘語譯本皆已面世。而我認為加爾文的重要性應該不比那幾位差。再加上法文的通用性要比古希臘文、拉丁文高多了,《基督教要義》的現(xiàn)狀就更沒理由。
  •   哦,是嗎,看來我孤陋寡聞了。
    就我所知的奧古斯丁漢譯,如世紀《論三位一體》、三聯(lián)《論四福音的和諧》、人民《上帝之城》等都是英譯本,國內(nèi)引進版權(quán),基督教文藝的那一套,包括湯清等人參與的《奧古斯丁選集》,都是英譯本。商務的《懺悔錄》到是拉丁譯本,不過那也是老一代的經(jīng)典了,不是當代的作品,至于吉林的《天主之城》,應該是引進臺灣天主教的版本。如果是天主教譯本,基本上毫無疑問是拉丁和希臘文,但也不算是國內(nèi)學界的功勞。
    所以我的印象,國內(nèi)的出版,應該仍以英譯為主才是。而且我記得我的老師說過,加爾文的著作,除了那一本《要義》和那一套解經(jīng)書,還有大量論戰(zhàn)和教牧性著作,包括講章、書信等,連英譯本都沒有,只有法文原本。
  •   當代中國教會的信仰根基雖然可以追溯到1949年之前,但神學和教會傳統(tǒng)自1950年代被打斷,直到有形教會建制徹底消失,一直到八十年代才開始重建和恢復,而且最早的恢復都是農(nóng)村教會,城市型、知識分子教會的根基是從九十年代中開始打造的,那時候有一批大學生信主,他們中間一部分人在2000前后開始了當代中國城市教會的建造進程。到如今,只能說是一個開端。在我看來,真正談得上學術(shù)根基,要等下一代成熟起來。這是更正教。
    至于天主教,國內(nèi)政教的分歧的嚴重程度比起更正教就更不用說了,地下的“忠貞教會”處在被扼殺和隱藏的局面,而地上的“愛國會”則是“與時俱進”的政治掛帥,雙方都很難在學術(shù)上有什么建樹。
    真正有一些根基的,是港臺的教會,特別是天主教會,拉丁文是官方語言,在文獻的翻譯上是有貢獻的,比如剛剛完成的阿奎那《神學大全》,但畢竟人少,力量很小。
  •   就連這個《要義》的英譯本,也是臺灣的譯本,國內(nèi)引進的,不是國內(nèi)教會自己的翻譯(學術(shù)界也從沒人去做這件事)。
    這不僅僅是教會里有沒有人有能力從法文翻譯過啦的問題,而是教會有多少能力出資長期支持翻譯和出版團隊的問題。目前中國的城市教會,官方教會在政府管理之下,一直沒有真正的學術(shù)出版,只有一些港臺的引進,而地下的家庭教會,主流的成型教會,規(guī)模多在50-150人之間,我曾經(jīng)計算過,在北京這樣的地方,按照大體上可以完成的十一奉獻,這樣的類型教會在交了聚會場所的房租、水電、提供一對牧師夫婦家庭的生活所需之外,每月結(jié)余往往所剩不多。真正很有錢的教會有,但不是很多。如果政府機構(gòu)和社會力量沒有興趣建立翻譯和出版團隊,翻譯我們所謂的“基督教原典”,那么,至少目前而言,教會這邊能做的事情不算太多。
      
    就算如此,還是由一批機構(gòu)合團隊在做事,在出版,比如這一版的《要義》,只是力量也還不算大而已。
  •   這個中之妙,我就不了解了,體制上來說,大概和中國足球為什么不能靠足協(xié)搞上去的理由差不多吧?
  •   錢新譯的,不過貴些,精裝的要七八百元,溫州改革宗教會有售
  •   三聯(lián)版就是錢曜誠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