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書

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侯永祿  頁數(shù):662  
Tag標簽:無  

前言

家書抵萬金    我們家祖祖輩輩在陜西關中農村,父親解放后雖一直擔任村干部,但親戚朋友在外地的幾乎沒有,因而家中的書信往來基本是個空白。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年僅14歲正在路井中學上初中一年級的勝天,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和其他5位同學一起,經(jīng)風雨,見世面,徒步串聯(lián)到北京。他中途走到大寨,曾給家里寫了一封信,想來這是我們家的第一封家書。    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引玲和勝天相繼參加工作,家里的往來信件逐漸多了起來。1976年豐勝去甘肅武威參軍,1978年萬勝考上延安大學,1980年爭勝又考上了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六個兒女只有西玲一人在家陪伴父母,家書往來更加頻繁。隨著時間的推移,盼來信、寫回信就成了父母親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個兒女一條心——牽腸掛肚,望眼欲穿,唯有這家書報平安。    父親寫信,散發(fā)著泥土的芳香,充滿了對兒女的關心與愛護。每封信,都和土地的春種秋獲夏收冬藏有關,都和各人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有關。想來,他是把對兒孫們的思念、牽掛、希望和深情,都凝聚在這一筆一畫的家書之中。    父親寫信,就像他的為人一樣,工工整整,認認真真,一絲不茍,每信必復,從不延誤,幾十年如一日。古人詩中所說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行又開封”就是他寫信時的真實寫照。    2000年元月,給路井老家安了電話,和父母親聯(lián)系方便了許多,但和他們的信件往來卻少了許多。而父親對寫信卻情有獨鐘,執(zhí)著依舊。他在晚年,把盼家書、讀家書、寫家書、寄家書當作生活中的一大樂事。父親不止一次地對我們說,請給他多寫信,有時似乎到了央求的地步。而我們卻在紛繁蕪雜、忙亂無序的工作學習中,在電話、手機、電子郵件這些所謂現(xiàn)代科技的沖擊下,忘記了父親這一最喜歡最珍視的交流載體,忽視了他這一小小的期盼、小小的要求。    對于兒孫們的來信,父親則珍愛有加。父親去世后,我們兄弟姐妹六人清理父親的遺物,竟發(fā)現(xiàn)幾十年來我們給父母親的書信父親一直保存著,總共有千余封。2007年春節(jié),由父親60年來寫的日記整理而成的《農民日記》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好評如潮。兄弟姐妹們在電話和網(wǎng)上互相聯(lián)系時,又談到父親其它手稿的價值。大家覺得父親留下來的“家書”“隨筆”同樣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2007年5月4日是“五四”青年節(jié),也是母親和全家人商定的為父親舉行逝世三周年紀念的日子,全家20多口人從北京、蘭州、西安、延安、韓城等地回到老家陜西合陽路井。在家期間,大家又進一步討論了《農民家書》《農民隨筆》的出版問題,決定逐步整理所有的信件,為以后《農民家書》的出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2007年8月11日,父親的長孫侯亮從北京傳來了消息:人民文學出版社同意出版《農民家書》,并希望在一兩個月之內盡快拿出初稿。隨即,利用工作之余,大家便投入了書信的整理挑選、打字錄入、加工潤色的工作。經(jīng)過考慮,確定了以下編選思路:    第一,為了做好家書的保存工作,每個小家庭首先將自己和父母親的全部往來信件錄入電腦,制成電子版,并作為各個家庭的永久性資料。    第二,書信按時間順序排列,子女寫給父母的信和父母寫給子女的信可用不同的字體區(qū)別。    第三,每封信的正上方注明寫信年月日。    第四,全部信件錄入電腦的工作完成后,各家再各自挑選出可收入《農民家書》的信件,最后匯總在一起進行審閱定稿。    第五,以后條件成熟,可將各家和父母的全部往來信件、甚至兄弟姐妹之間的全部往來信件匯總在一起,作為一個珍貴的資料保存。    全部信件錄入電腦后,挑選信件也是一個比較細致的工作。首先必須將全部信件瀏覽一遍,再挑選出適合作為《農民家信》書稿的信件。入選信件的原則是:第一,有意義,能見證中國社會和我們這個大家庭幾十年來的發(fā)展變化。    第二,內容集中,一封信最好能反映一個問題。    第三,有一定的篇幅,不要過于簡短。    2007年10月10日左右,電腦輸入、挑選信件的工作基本結束。大家將各個小家庭選出來的信件匯總在一起,按時間順序排列,《農民家書》的初稿基本形成。從10月10日開始,幾個人又開始對初稿進行系統(tǒng)的審閱。勝天負責第一遍的整理,豐勝負責第二遍的復查,萬勝負責第三遍的潤色,爭勝負責第四遍的校對。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所選信件在內容上進行審核,在語言上進行推敲。    最后審稿的時間長達10多天。10月24日下午,審稿工作全部結束。相隔數(shù)千里,幾個人在各自的電腦桌前終于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歷時兩個半月的整理“家書”工作終于結束:《農民家書》初稿約77萬字,共收錄家書900余封,其中父母親寫的的書信400余封。而今,經(jīng)過人民文學出版社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農民家書》得以面世。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父親如若在天有知,當會含笑九泉。    整理出來的家書,涵蓋了我們這個大家庭中的六個小家庭,其中和父母親有書信往來的人有:大女兒侯引玲、大女婿王俊杰,外孫王江暉、王江濤;二女兒侯西玲、二女婿侯新錄,外孫女侯艷、外孫侯蛟;大兒子侯勝天、大兒媳曹秀春,孫兒侯亮、孫女侯晶;二兒子侯豐勝、二兒媳李萍,孫兒侯煒;三兒子侯萬勝、三兒媳劉小麗,孫兒侯云騰;四兒子侯爭勝、四兒媳鄧碧蘭,孫兒侯照爍。    家書是什么?家書是美妙的古琴,它能彈奏那純真的親情;家書是大漠的甘泉,它能滋潤那干涸的心靈;家書是照相的底片,它能沖洗那歷史的舊痕……    父親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了,然而,那一封封家書卻仍在對我們敘說著他親切的關心,殷切的希望,真切的囑咐,深切的愛意。整理那泛黃的信紙,重讀那熟悉的話語,又勾起了我們對往事的回憶,又觸動了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東西。是的,那一封封淳樸的家書,既沒有電子郵件的迅速快捷,也沒有手機短信的詞藻華麗,更沒有直撥電話的直截了當,然而,它散發(fā)的淡淡墨香,維系的濃濃親情,又是什么樣時髦的通訊手段能代替得了的呢?    還是杜甫說得好?。杭視秩f金!    引玲勝天西玲豐勝萬勝爭勝    2008年9月16日

內容概要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侯永祿長子侯勝天徒步串聯(lián)路過大寨,寫下了這個大家庭的第一封家書。后來兒女相繼參加工作,往來信件逐漸增多。2000年老家安裝電話,通信開始減少。侯永祿去世后,兒女清理遺物,發(fā)現(xiàn)幾十年的書信父親一直保存著,總共有千余封?,F(xiàn)挑選部分編成《農民家書》。收錄時盡可能保持原貌,但限于篇幅,也對個別書信格式進行了壓縮。
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五十年來中國農村面貌和農民命運的巨大變遷,反映了農民通過參軍、高考等途徑奮斗進入城市的過程?!掇r民家書》中侯永祿對予女學習、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導,更是體現(xiàn)了農民淳樸的人生信條和哲學理念,堪稱農民版《傅雷家書》。

作者簡介

  侯永祿(1931-2005),曾用名侯永學,陜西省合陽縣路井鎮(zhèn)人。1944年進入合陽縣簡易師范,1949年畢業(yè)回家務農。1954年路井農業(yè)合作社成立,擔任會計。195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曾任生產(chǎn)隊政治隊長、大隊毛澤東思想大學校負責人、民辦教師、大隊合作醫(yī)療站負責人、火隊黨支部副書記兼革委會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路一火隊管理委員會主任。1984年4月至2001年,擔任路一村“義務郵遞員”。他堅持60余年寫日記,記隨筆,撰家史。由他的日記精選而成的25萬字的《農民日記》一書,于2006年12月1日出版發(fā)行,好評如潮。

書籍目錄

家書抵萬金(代序)
1966年~1976年家書
1977年~1981年家書
1982年~1986年家書
1987年~1991年家書
1992年~1996年家書
1997年~2005年家書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們不太忙,可讓煒煒多讀書看畫。這個假期能不能把《365夜兒歌》學完。煒煒很聰明,還應多開發(fā)早開發(fā),幼年的記憶力最好呀!我6月17日去東明給你姑送端午。她今麥啥都沒做,選選頭一天收麥時給她說:“媽!我們去地里拉麥,等會,你給我到場里送點開水好喝?!彼銦它c開水,取來熱水瓶灌開水,將瓶內舊水向盆內一倒,卻將瓶口的塑料嘴掉于地下,彎腰去拾,不料瓶內所剩一點水偏偏掉到她的腳上,當時便湯起了泡。一個喝的未送成,反倒臥床不起,疼痛不已,不能下床,大忙之時還得個人伺候。禍從天降,該追查誰的責任呀!真是人老不中用呀!我只能嘆息。今年的夏糧全面空前大豐收,大麥、小麥、油菜都是老人們從未經(jīng)過的好收成,但糧價更賤了。交公購糧時再好再干再凈的麥,驗糧時超不過三級每斤3角2分。而街上的麩子皮1斤要3角錢,1分也不能少!國家起先還允許以現(xiàn)款交農業(yè)稅及鎮(zhèn)籌款。你二姐一算賬,咱有面粉機,將麥磴成面1斤可賣5角多,何必交糧呢?便讓新錄用現(xiàn)款給咱交農業(yè)稅。村上卻停止了收現(xiàn)金。便找到鎮(zhèn)上交了,也代咱交了41元的農業(yè)稅,36元的鎮(zhèn)籌款。后來鎮(zhèn)上也停止了。農民們只好用血汗換來的糧食賤交了吧!她家的糧食放不下,咱家的糧食也沒處放,賤賣又舍不得,只好又壘起了磚倉放糧,但老鼠卻不客氣,連吃帶糟蹋,真沒辦法。我和你媽說讓你姐再不要買公家的陳面粉,干脆把西玲磴的面有順車捎往韓城,但你王哥堅決反對。侯艷是考完試6月29日便回路井的。7月4日你王哥又專程回來叫侯艷去補習半月課。這次期末成績侯艷是班上第二名,英語是100分,真棒!侯亮是第三名。他們補習了兩周課,每人花了15元學費,這也算教師們的一點第二職業(yè)收入吧!比起農民來能強一蒜皮了。

編輯推薦

《農民家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農民家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你媽勸我:“我媽常說,人行好、天助巧,人不行好天知道。人常做好事,積德行善,就會逢兇化吉,避難呈祥。就讓娃去吧,一來讓他到外面闖一闖,二來也能掙點錢來。就聽天由命吧。我一聽這都是迷信的說法,但從革命的角度來講,一個革命者的胸懷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侯永學,1972年4月6日(P16頁)

    萬勝回到家說,他們現(xiàn)在考試是閉卷而不是開卷。我認為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過去由于“四人幫”的破壞,把抓教育質量說成是“智育第一”,這是極端荒謬的。我覺得,今后在教育戰(zhàn)線上國家可能還會有更大更多的變化。
    團結同志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怎樣才能團結同志呢?我認為:首先,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要光明正大,沒有私心;其次,對待犯錯誤的同志不能抱歧視態(tài)度;再次,要警惕那些披著“關心”“愛護”“熱情”的外衣,實則存著吃人、整人壞心的人的糖衣炮彈。
    ——侯永學,1977年元月28日(P41頁)

    你說:“在部隊提干部,有的人是憑走后門的,不是憑才能、水平,而是看誰的父親官大,誰粗腿抱的緊就可以。這樣任人唯親的例子是不少的?!蹦氵@話是太片面了。我承認,有的人有可能是靠后門提的干部,但那只是極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干部是好的。試問,你從新兵連分到司令部軍務股當打字員,咱們走后門了嗎?沒有。你加入黨組織,咱們走后門了嗎?沒有。因此,你這句話是完全錯誤的。
    ——侯永學,1978年1月31日(P65頁)

    其實咱們去延安前就聽人說延安的雜糧多,生活艱苦,思想上有了準備,但現(xiàn)實比想象的還要艱苦。我和你媽就很擔心你的生活,你每月一定要把主糧吃完,不夠了假期回家再去延安時從家里背上些白面,解決你的生活問題。我想老區(qū)人民為黨的革命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國家會逐步解決老去人民的生活問題的。
    ——侯永學,1978年10月24日(P82頁)

    10日收到你哥的來信,內有你給家里寫的信,才明白是放錯了信。雖是個不值一提的小差錯,也可能是上課鈴響了心中一時慌忙造成的。但今后遇事必須細心,不可疏忽。往往有的事,由于稍不注意,會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大損失。你在部隊例如軍事機密,稍有大意,便誤大事,千萬注意。
    ——侯永學,1979年9月12日(P100頁)

    關于部隊干部年輕化,這是自中央到地方各條戰(zhàn)線采取的一項重大的戰(zhàn)略措施。因為青黃不接的現(xiàn)象,教育界、科技界都是這樣,都迫切需要接班人。工資的提升,按現(xiàn)政策也是勢在必行。同志們說你上大學是走錯了棋,這倒不然,不上學你肯定會提干升級的,是會早拿兩年工資的。但從長遠看,不在這兩三年,精力充沛、記憶力強的黃金時代學到這么多科學基礎知識。年紀大了,四五年也是學不下的呀!
    部隊的好處是進步快提升待遇高,但調動多變化大,特別是受政局的變動和軍事形勢的影響,怎能有學校那么安定呢?至于你留校好還是回部隊好,作為共產(chǎn)黨員,應該首先服從組織分配,哪里需要哪里去。不要拖熟人、走后門,硬要按個人的所好來選擇。
    ——侯永學,1980年3月15日(P108頁)

    當然找對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定要對她進行全面的了解。主要包括家庭成員的思想品質、家庭經(jīng)濟條件、本人文化程度、工作能力、思想品德、性情愛好、生活習慣等。不能單看五官面貌和工作職位,更不能一見鐘情、**受騙。我的老觀點還是那樣,經(jīng)濟條件上要比咱差一點,職務上要比咱低一點,思想品德上要比咱高一些。要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接人待物方面仔細觀察。不能光從私字出發(fā),只要對我好,不管對旁人怎么壞,都是好的。因為某個人的好惡好壞,會隨各方面的因素而轉變,而本人長期形成的思想品德,是輕易難以改變的??傊诨橐鰡栴}上一定要穩(wěn)重。
    ——侯永學,1980年9月16日(P126頁)

    萬勝現(xiàn)在是團支部的宣傳委員,申請入黨的人不多,他們班的班長也不申請。在這種多數(shù)人沒有覺悟,沒有遠見的情況下,入黨才是比較容易的。不少人對黨失去信心,是沒有認識到黨是大有希望的,威信不高只是暫時的。
    ——侯永學,1982年2月9日(P175頁)

    一般人都會希望生個男孩子,但我認為男女都一樣。從侍奉父母這一點來說,女的比男的更好。女的從吃飯、穿衣、家務生活這些方面比男的細微周到,女比兒子或媳婦侍奉父母更方便……你外婆只有你媽一個女,晚年生活的也不錯么,心情是舒暢的。我說這段話的意思是,李萍生個男的好,如果生個女的更好。你們千萬別在這上面計較。
    ——侯永學,1986年4月9日(P283頁)

    在大學的學習,和高中不同,不擔心考不上落榜,全靠自覺。有人得過且過,混張文憑,這是害了自己,即使將來分上個好單位,而自己沒有真才實學,拿不動工作,仍受人歧視,甚至拋棄。只有那些孜孜不倦、如饑似渴地認真學習的人,才真正有出息,才會受到人們的真心尊敬,才會在今后工作中做出優(yōu)異的貢獻。我們應當向后者學習。
    ——侯永學,1989年10月7日(P373頁)

    我的意思是指今后你們都要記日記,特別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時間、過程要記準。因為我總覺得你們中要出大有作為的人,所以來往信件必須妥善保存,千萬不要被“文革”嚇壞了人,抹殺了歷史,毀壞了文化。寫《家史》不是我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將來必須你繼續(xù)寫下去!
    ——侯永祿,1993年元月10日(P467頁)

    當然,現(xiàn)在雖然不像毛澤東時代那樣強調知識分子要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要參加農業(yè)生產(chǎn)勞動,但一定的體力勞動還是應該參加的,這樣對自己的身體也有好處。我們是貧寒家庭出來的,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本色,我們不能忘本。你們以后回來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太苦太累的活少干些。
    ——侯永祿,1999年9月20日(P600頁)
  •   這本書第一次看是在圖書館借閱的,看完后覺很有收藏價值。書的作者很像我的父親,待孩子長大的時候可以從這本書中了解道當年的祖父是如何通過書信來引導走上自立自強之路的。一個農民把四個兒子都培養(yǎng)成大學生,這已經(jīng)能說明一切,最樸素的預言往往是最有說服力的。
  •   只要有信念,農民也可以成為文化人。
  •   這本書真的很喜歡,很好,不多說的極力推薦,第一遍看完,覺得會是床頭書,經(jīng)常翻出重看一類。書分四個部分
  •   這本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質樸平實。
    商家配貨速度也挺快的,服務態(tài)度也好,希望一如既往,我還會買的。
  •   書的內容很有時代印記
  •   一本值得好好品味的書。
  •   很好的反映農村的生活變遷。
  •   內容先不表,質量呱呱叫!
  •   書的質量不錯我很喜歡
  •   真實、震撼,來自民間的歷史!
  •   看了一半了,很吸引人。一個家怎么樣一步步走向幸福和富強,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才是真理。值得一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