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人民文學 作者:白燁 編 頁數(shù):426
內容概要
2010年,是文學進入新世紀的第10個年頭。10年,不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疊加和時間延續(xù),內里包孕的是跋涉的進取與深層的變異。因此,這一年的“文壇紀事”,專設了新世紀文學觀察”欄目,而所收的文章,也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回顧并論析了新世紀文學個中復雜的情形與深遠的意義,已有的經(jīng)驗與存在的問題。在“文情傳真”、“現(xiàn)狀追蹤”兩個欄目,收入了不少非屬傳統(tǒng)文學領域的新傾向、新現(xiàn)象的有關資訊與文章,意在反映當下文壇與文學各種新興力量的并立與博弈,及其帶來的態(tài)勢繁復與格局變異。可以說,寫作的分離,閱讀的分群,文學的分野,文壇的分化,已成為越來越顯見的事實。而這其中,無疑使各類文學在欣逢黃金時代的同時,都既遭逢了新的機遇,又都面臨了新的挑戰(zhàn)。
書籍目錄
要聞聚焦“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啟動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七屆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重慶召開首都文藝界隆重集會紀念北京市文聯(lián)成立60周年中國作協(xié)、廣東省作協(xié)召開“網(wǎng)絡文學研討會首屆中國小說節(jié)在江西南昌舉行“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當代文學發(fā)展研討會”在京舉行“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在紹興頒獎文情傳真類型化創(chuàng)作引起評論界關注盛大文學相繼收購三家文學網(wǎng)站魯迅文學院網(wǎng)絡文學編輯培訓班開班“中國作家第一村”在東莞掛牌《收獲》等文學刊物大幅提高稿費“文二代”挺進文壇“70后”群體亮相:凝聚批評新力量“80后”蜂擁辦雜志:創(chuàng)作還是炒作?爭鳴檔案中國文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腳往下看的“高度”——駁“當下文學高度論”人文主義與本土經(jīng)驗——如何評價中國當代文學,從肖鷹對陳曉明的批評談起“憎恨學派”的“眼球批評”如何評價當代文學《紅旗譜》:每一頁都是虛假和拙劣的——“十七年文學”藝術分析之《紅旗譜》為什么還活著?在歷史與審美之間——重讀《紅旗譜》現(xiàn)狀追蹤當前文學發(fā)展之我見當代長篇小說的精神性文學批評現(xiàn)狀與上海文學批評類型創(chuàng)作如何走向經(jīng)典類型文學:一個新概念和一種杰出的傳統(tǒng)軍旅文學創(chuàng)作“紅火”的背后換個角度看“職場小說”“80后”文學的文化解讀新世紀文學觀察研討舉要百家論壇文人互看作家訪談評選與評獎史料與憶往年度逝世文學家文壇大事記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無疑,在當下中國作家群體中,并不是沒有認真寫作、關注底層生活的作家。以閻連科為代表,一批富有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作家仍然在寫作。但是,他們的普遍問題在于,一方面,他們過于看重寫作技巧和敘事方法,使其對生活的關注不深入、對人物把握不細致,作品中精神的傾注不能成為一種整體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們的文化視野非常局限,對敘述的題材缺少歷史透視力量和文化提升力量,在對現(xiàn)實人生的陰暗、丑惡的揭露批判中,不能同時展示人性的美好和理想的愿景。閻連科的《受活》是這種“認真的缺陷”之作的代表。這部小說被推舉為當下寫作的“有能力處理歷史遺產并對當下現(xiàn)實進行批判”的代表,并作為“中國文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標志之一,只能說明推舉者已經(jīng)喪失文學批評標準了。但是,必須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也產生了一些堪稱精品的新作。就我有限的文學閱讀,認為老作家宗璞的《東藏記》,就是新世紀以來非常值得稱贊、推舉的一部優(yōu)秀當代中國小說。我曾在自己撰寫的一篇評論中這樣寫道:“當我讀完宗璞的小說《東藏記》后,在難以言說的深沉醇厚的感動中,豁然意識到這兩個元素在世界人生根本處的至深至純的聯(lián)系。在這部小說中,正是兩者的深刻聯(lián)系,即真實與美麗的百川歸海式的融匯、擴展,以巨大的感動包圍了我,使我的整個生命為浸透全書的一種深切優(yōu)美的仁愛至情所激發(fā)、提升?!彼髌分械拇己竦奈幕瘹赓|和深刻的仁愛精神,是當下中國文學所缺少而特別珍貴的品質。但是,善于發(fā)現(xiàn)“當下高度”的批評家們是不會認識到宗璞式的文學深度的。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fā)給了一位在國際上并不知名而數(shù)十年安靜寫作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瑞典皇家學院公布的頒獎理由是,“赫塔·穆勒的文章具有詩歌的精煉和散文的平實,描繪出了一幅底層社會的眾生相?!彼@獎的理由是因為她的創(chuàng)作與歷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一樣,體現(xiàn)了對人類社會的普遍問題的深刻關注和對弱勢群體的真誠同情,準確講,她代表了當今世界的良知和理想。我們的作家和批評家,是否應當從赫塔·穆勒的獲獎中獲得一點有益的啟示呢?明明中國文學在當下處于非常的低谷狀態(tài),為什么還有批評家出來主張“高度論”呢?這個“中國文學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們的批評家在他所謂的“中國的立場”上看出的。這就是說,“中國的立場”賦予我們從腳往下看的權力,所以“中國文學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是這位批評家從他的腳往下看到的“高度”。
后記
2010年,是文學進入新世紀的第10個年頭。10年,不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疊加和時間延續(xù),內里包孕的是跋涉的進取與深層的變異。因此,這一年的“文壇紀事”,專設了“新世紀文學觀察”欄目,而所收的文章,也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回顧并論析了新世紀文學個中復雜的情形與深遠的意義,已有的經(jīng)驗與存在的問題。在“文情傳真”、“現(xiàn)狀追蹤”兩個欄目,收入了不少非屬傳統(tǒng)文學領域的新傾向、新現(xiàn)象的有關資訊與文章,意在反映當下文壇與文學各種新興力量的并立與博弈,及其帶來的態(tài)勢繁復與格局變異??梢哉f,寫作的分離,閱讀的分群,文學的分野,文壇的分化,已成為越來越顯見的事實。而這其中,無疑使各類文學在欣逢黃金時代的同時,都既遭逢了新的機遇,又都面臨了新的挑戰(zhàn)。 每年年底趕編“文壇紀事”這項工作,從1999年開始,已持續(xù)了10年之久。這種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準時完成的工作,在我既不無欣然,又不無辛苦,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編就之后,自然很感欣慰。這種與本職工作相牽連的情感轉換,既給我以壓力,又給我以快樂,真是忙中有趣,痛并快樂。這些都讓我與每年一本的“文壇紀事”,有著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特殊情分。 今年編纂“文壇紀事”,研究生朱小蘭幫我做了不少資料收 集與資訊整理的工作,許多朋友幫著做了不少進而完善全書的工作,對于這種有心又有力的幫助,我要特別地表示感謝! 是為編后記。 2010年12月20日于北京朝內
編輯推薦
《2010中國文壇紀事》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