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診斷與治療學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陳小良 等主編  頁數(shù):590  

前言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醫(yī)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見的癥候群之一,病情危重時常常危及患者生命。人體全身各系統(tǒng)的病變、藥物影響及某些醫(yī)源性因素,均可導致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復雜多樣,涉及學科較廣,而不同病因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因此,出版一本系統(tǒng)全面介紹消化道出血診斷和治療的書籍,供各科的臨床醫(yī)務人員參考,是十分必要的。近年來,隨著醫(yī)學科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消化道內鏡技術和放射介入診療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對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和治療有了很大的進展。由于相關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使得消化道出血的診斷率和治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使難治性或危重消化道出血的診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不斷下降,節(jié)省了大量醫(yī)療資源和醫(yī)療成本,得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本書的編者均來自長期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消化內科和其他相關科室的醫(yī)師。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秉著科學、嚴謹、求是的精神,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權威雜志、書籍和循證醫(yī)學的數(shù)據(jù),結合自己的實際臨床工作經(jīng)驗,重點闡述了消化道各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方法和治療措施;對于某些既往較為少見而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增加的疾病,亦做了較詳細的介紹。為了本書的完整性,我們也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等基礎知識。由于消化內鏡和放射介入診療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及其在消化道出血診治中的重要作用,我們重點闡述了這兩個方面的有關知識和技術,根據(jù)我們自己的實際臨床經(jīng)驗,結合大量實例進行編寫,并簡單介紹了我們自己的診治體會,供同道們參考。小兒消化道出血是不可疏忽的一個方面,而中毒所致的消化道出血也是消化內科醫(yī)師接觸不多的病例,這些內容均邀請相關??频膶<揖木帉?,以供讀者參考。由于本書編者的努力工作和精誠合作,以及臨床各相關科室的鼎力支持,才使得本書在一年時間內編寫完成并得以出版,在此特向為本書做出貢獻的各位編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絕大部分珍貴的圖片來自我們臨床工作中的積累,而小部分圖片引自國外雜志和書籍,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本書的編寫雖幾經(jīng)修改,但由于我們視野欠廣、水平有限、經(jīng)驗不足,缺點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本書主要闡述各種常見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包括胰膽管)出血的臨床診治理論與技術,同時也介紹了一些少見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在臨床診治中應注意的問題。既對消化道出血診治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也對有關消化道出血的最新診治技術進行了介紹。其中,消化道出血的內鏡診療技術是本書最重要的內容,精選的絕大部分內鏡圖片是本書作者長期工作過程中積累的,診治體會是其臨床經(jīng)驗的總結;同時,作者也參考了大量國內外文獻,博取眾長。全書圖文并茂,實用性和可讀性較強。本書不但是消化??漆t(yī)師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供臨床各相關??漆t(yī)師、研究生和實習醫(yī)生閱讀使用。

書籍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消化道解剖生理    第一節(jié)  消化道大體解剖與生理    第二節(jié)  消化系統(tǒng)的血管分布  第二章  消化道出血概述  第三章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與發(fā)病學  第四章  消化道出血的判斷    第一節(jié)  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第二節(jié)  出血量的估計    第三節(jié)  如何判斷是否繼續(xù)出血  第五章  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  第六章  消化道出血的輔助診斷方法    第一節(jié)  血、尿、糞便檢查    第二節(jié)  X線檢查    第三節(jié)  體外超聲檢查    第四節(jié)  緊急消化道內鏡檢查    第五節(jié)  CT或MRI檢查    第六節(jié)  放射性核素掃描    第七節(jié)  介人性血管造影  第七章  消化道出血的治療第二篇  食管疾病第三篇  胃十二指腸疾病第四篇  小腸疾病第五篇  肝膽胰疾病第六篇  結直腸、肛門疾病第七篇  腹腔及腸系膜血管性疾病第八篇  全身性疾病第九篇  藥物相關性疾病第十篇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第十一篇  中毒性疾病第十二篇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放射治療第十三篇  小兒消化道出血第十四篇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

章節(jié)摘錄

插圖:2.空腸和回腸空腸主要位于左上腹部,起于十二指腸空腸曲,占空回腸近側的2/5;回腸主要位于右下腹部,止于回盲部,二者無明顯分界,其變化是逐漸發(fā)生的,空腸管徑較粗,管壁較厚,血管較多,顏色較紅,黏膜皺襞高而密’,淋巴濾泡多為孤立淋巴濾泡;回腸管徑則細而薄,血管少,顏色較淺,黏膜皺襞低而疏,淋巴濾泡多為集合淋巴濾泡。(四)大腸大腸分為盲腸、闌尾、結腸。1.盲腸呈盲囊狀,位于右髂窩內,與回腸交界處形成回盲瓣。2.闌尾盲腸內下方伸出的小突起為闌尾,一般呈轉曲狀。闌尾與盲腸的位置關系變化多端、因人而異。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通常在右髂前上棘與臍連線的中、外1/3處。3.結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結腸帶、結腸袋和腸脂肪垂為其特征性結構。升結腸在右側腹向上行走;橫結腸從肝下方向左側橫行;降結腸從脾的下方向左髂窩下行;乙狀結腸位于左髂窩呈彎曲狀,于第3骶椎前方移行為直腸。因橫結腸和乙狀結腸的腸系膜較長,它們的活動度較大,位置的個體差異也大。其余兩部分結腸則相對比較固定。(五)直腸直腸在第3骶椎前方續(xù)于乙狀結腸,在矢狀面上形成兩個彎曲,骶曲凹向前,尾曲(會陰曲)凹向后。在冠狀面上自上而下形成凸向左、右、左的3個側曲。男性直腸前方毗鄰膀胱底、精囊、輸精管壺腹和前列腺。女性直腸前方毗鄰子宮、子宮頸和陰道上部。(六)肛管其內面有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即肛柱,相鄰兩肛柱下端的半月形黏膜皺襞為肛瓣。相鄰兩肛柱下端和肛瓣共同圍成的開口向上的小囊袋為肛竇。肛柱下端與肛瓣邊緣相互連接,形成一鋸齒狀環(huán)行線稱為齒狀線。齒狀線上、下方的結構包括上皮、動脈來源、靜脈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經(jīng)支配等方面均不相同。肛柱、白線均位于齒狀線的下方。肛門外括約肌的淺部和深部、直腸下段的縱行肌、肛門內括約肌以及肛提肌共同構成肛直腸環(huán)。

編輯推薦

《消化道出血診斷與治療學》:重點闡述消化道各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方法和治療措施。對于某些既往較為少見而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增加的疾病,亦做了較詳細的介紹。由于消化內鏡和放射介入診療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及其在消化道出血診治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根據(jù)自身的診治經(jīng)驗與體會,重點闡述了這兩個方面的有關知識和技術,結合大量實例進行編寫,并配有精美插圖。邀請相關??频膶<揖木帉懶汉屠夏耆讼莱鲅约爸卸舅碌南莱鲅?,供讀者參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消化道出血診斷與治療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中山醫(yī)科大學三附院專家編著,內容豐富詳細,紙張很好,圖片清晰,而且價格合適,可以很好指導臨床實踐!!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