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年6月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法]莫里斯·梅洛-龐蒂 頁數(shù):95 譯者:楊大春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眼與心》作者以迥異于前人的敘述風格,清晰平實的語言,探討了世界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對人感知世界的過程,在身體與心靈之間的互動,做了簡潔深刻直入本質(zhì)的分析與表述,更賦予藝術家,尤其是畫家在認知世界方面以重要的地位,提出諸多精辟見解,是一部意味無窮的杰作。
書籍目錄
中譯者序言發(fā)文版前言一二三四五譯者后記
媒體關注與評論
梅洛—龐蒂(1908—1961)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對當代法國哲學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既和法國現(xiàn)象學運動的旗手薩特聯(lián)系密切,也和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交往頻繁,而這兩個著名思想家分別標志著當代法國哲學的前后兩個重要時期。梅洛—龐蒂在法國現(xiàn)象學運動中的地位僅次于影響廣泛的薩特,但許多人都認為他在學術成就方面超過了后者;他們兩人在哲學和政治上都頗多分歧,甚至最后絕交并形同路人,但這并沒有影響人們把他們放在大致相同的情景中來看待。梅洛—龐蒂對語言和文化領域的探討旨在拓展現(xiàn)象學的地盤,然而在不經(jīng)意中為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開辟了道路、提供了資源;他與列維—斯特勞斯在哲學傾向上既有巨大的分歧,卻又相互影響、彼此借鑒;他甚至被列入到了早期結(jié)構(gòu)主義者之列。 梅洛—龐蒂著述甚豐,在生前以專著或文集形式發(fā)表的主要作品有:《行為的結(jié)構(gòu)》(1942),《知覺現(xiàn)象學》(1945),《人道主義與恐怖》(1947),《意義與無意義》(1948),《哲學贊詞》(1953),《辯證法的歷險》(1955),《符號》(1960)。在死后經(jīng)整理發(fā)表的未刊稿主要有:《可見者與不可見者》(1964),《世界的散文》(1969)。此外,一些課程摘要、課程筆記、演講稿、文集匯編也經(jīng)人整理,陸續(xù)得以出版,主要有:《知覺的首要性及其哲學結(jié)論》、《法蘭西學院課程摘要:1952—1960》、《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索邦1949—1952課程》、《1948年漫談》、《生存與辯證法》、《旅程》、《旅程Ⅱ》、《1959—1961年課程筆記》、《個體與公共歷史中的創(chuàng)設;被動性問題:法蘭西課程筆記,1954—1955》、《馬勒伯朗士、比朗和柏格森那里的心身統(tǒng)一》、《論自然:法蘭西學院筆記與講稿》等。讀者面對的這本小冊子《眼與心》比較特殊,它原為梅洛—龐蒂生前發(fā)表過的一篇長文,最終以單行本形式聞名于世?! ⊥ǔUJ為,梅洛—龐蒂哲學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身體現(xiàn)象學,但這種哲學也經(jīng)歷著不斷的修正和變化。從身體經(jīng)驗出發(fā),梅洛—龐蒂哲學始終關注的是知覺和被知覺世界的關系,但這種關注在其早期和后期思想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由于關注生存,他放棄了純粹意識而轉(zhuǎn)向身體這一含混的領域,以身體現(xiàn)象學或生存現(xiàn)象學取代了意識現(xiàn)象學,這在其思想發(fā)展的早期,即《行為的結(jié)構(gòu)》和《知覺現(xiàn)象學》時期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而在中期,即寫作《世界的散文》這段時期,他開始著手探討文化世界,其“語言現(xiàn)象學”理論既是早期思想的延續(xù),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斷裂。這一時期的工作表明,單從身體知覺出發(fā)是不夠的,因此要求我們把注意力轉(zhuǎn)向知覺經(jīng)驗或身體經(jīng)驗的升華形式。但這并沒有因此偏離對于知覺和身體的關注,相反,它要求人們關注科學、哲學和藝術的知覺基礎。至于后期,尤其是《可見者與不可見者》中的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存在論探討,身體經(jīng)驗成為“世界之肉”這一更為原始的基質(zhì)的典型形式,并因此具有了存在論地位。 盡管梅洛—龐蒂哲學經(jīng)歷了不斷的修正,但從生存現(xiàn)象學過渡到存在現(xiàn)象學并不意味著斷裂。統(tǒng)觀梅洛—龐蒂的思想進程,他更多地與海德格爾而不是與胡塞爾相似,盡管他談到后者的時候要多得多。他顯然并不認同于胡塞爾的認識論姿態(tài),而是和海德格爾一樣關注生存和存在問題。早期從身體性、肉身化主體出發(fā),類似于海德格爾從“此在”的優(yōu)先性出發(fā),作為目標的存在藏而不露;中期從語言、社會文化現(xiàn)象出發(fā),存在也還囿于隱蔽之處;后期從自然出發(fā),存在就直接出場了。但是,不管是“我的身體”、“他的身體”還是“作為表達的身體”,也不管是身體之“肉”、語言之“肉”還是世界之“肉”,梅洛—龐蒂讓我們始終領會到的是“感性的”光芒。梅洛—龐蒂實際上一以貫之地譜寫著“感性學”,并因此與笛卡爾主義的“理智論”傳統(tǒng)形成鮮明對照。其作品一反笛卡爾主義對清楚、分明的強烈要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含混的色彩”,一種“詩意的神秘”。被祛魅的身體和世界在他那里返魅了! 梅洛—龐蒂在法蘭西哲學學會曾經(jīng)做過一次題為《知覺的首要性及其哲學結(jié)論》的演講,在提問及評論階段,布雷耶先生表示,梅洛—龐蒂的觀點“更適于用小說、繪畫來表達,而不是哲學”,其哲學“導致小說”。對于這一點,梅洛—龐蒂并沒有直接回答,不過,他應該會完全贊同的。他的遺稿整理者勒福爾在為《眼與心》所寫前言中說道,“繪畫思考為其作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完全接近于文學甚至詩歌話語的話語資源。”事實上,自梅洛—龐蒂進入哲學殿堂始,直至他的最后歲月,文學藝術在其哲學思考中都一直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最初,他認為現(xiàn)象學家與普魯斯特、塞尚等文學藝術家從事著相同的事業(yè),在后期,他表示當代哲學中包含著詩意的非哲學傾向。確實,他的許多作品都具有明顯的詩意指向,尤為重要的則是早期長文《塞尚的疑惑》和后期長文《眼與心》。 前者于1945年發(fā)表在《泉》雜志上,后來收錄到《意義與無意義》(1948)中,代表了《知覺現(xiàn)象學》時期他對于哲學與藝術關系的思考;后者創(chuàng)作于1960年7—8月份,于1961年1月發(fā)表在《法蘭西藝術》雜志上,是梅洛—龐蒂去世前發(fā)表的最后作品,同年收入《現(xiàn)代》雜志的《梅洛—龐蒂》紀念專集中,并于1964年出了單行本,它典型地代表了他在《可見者與不可見者》時期關于哲學與藝術關系的思考?!堆叟c心》嚴格地翻譯應該是《眼睛與精神》,但前者更能體現(xiàn)“信”、“達”、“雅”的要求,尤其能夠貼切地表達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韻味。簡單地表述,“眼”即“可見的”身體,“心”則是“不可見的”精神。《眼與心》的藝術沉思平行于未完成的《可見者與不可見者》的形而上學構(gòu)想,是它的一個先期出爐的微縮本;與此同時,通過這本小冊子,梅洛—龐蒂對已經(jīng)探討過的許多問題重新給出了精煉的表達?! 『笥洝 ∶仿濉嫷俚脑S多重要著作都已經(jīng)有了中譯本,我本人也為此做了一些工作,先后翻譯出版了他的《哲學贊詞》(2000)、《行為的結(jié)構(gòu)》(2005)、《世界的散文》(2005)。這些翻譯加深了我對梅洛—龐蒂思想的理解,也使我順利地完成了教育部課題《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按理,我應該與梅洛—龐蒂暫時分開一些時間,先做做其他課題,待日后再回過頭來。寫作和翻譯是相互促進的,正因為如此,當關群德先生讓我翻譯梅洛—龐蒂的《論自然》或《眼與心》時,我又動心了,于是再度投身于梅洛—龐蒂作品的翻譯??紤]到手頭還有一個國家課題要完成,因此選擇了篇幅比較小的《眼與心》,而放棄了大部頭《論自然》?! ‘斎唬@并不意味著我就撿了一個便宜。其實,要翻譯好這一雋永短篇非常不易。一方面,譯者必須對笛卡爾主義哲學傳統(tǒng)、現(xiàn)象學哲學傳統(tǒng)有深入的掌握,另一方面還要對藝術史、藝術理論有所了解,對相關藝術作品有所感悟。就前者而言,我還有點信心,對于后者則有些力不從心。但無論如何,借助于這幾年對于梅洛—龐蒂的鉆研和體會,我還是較為順利地完成了譯稿。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像梅洛—龐蒂這樣的思想家,其表述不可能像分析哲學家那樣清楚明白,翻譯起來也因此相當困難,譯者力求做好譯事,也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但我無法保證“回到梅洛—龐蒂本身”,因此懇請各位方家提出建設性的和批評性的意見,以便將來通過修訂使譯本漸趨完善。我在這里要特別感謝同濟大學的張堯均博士,他仔細地校對了譯稿,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和批評性的意見?! ⌒枰f明的是,《眼與心》其實已經(jīng)有一個中文譯本,收入在劉韻涵老師翻譯的《眼與心:梅洛—龐蒂現(xiàn)象學美學文集》中,譯本中還編選了梅洛—龐蒂的另外四篇美學作品,即《作為表達和說話的身體》、《塞尚的疑惑》、《間接的言語和沉默的聲音》、《表現(xiàn)與兒童畫》。譯者將五個文本合為一集,旨在介紹梅洛—龐蒂的美學思想。這一譯本對于國內(nèi)學術界了解梅洛—龐蒂思想,尤其是其美學思想曾經(jīng)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人前幾年的梅洛—龐蒂研究和翻譯過程中,我從該譯本中也受益很多,在這次《眼與心》單行本的翻譯中,我也參考了劉老師的譯本,特致謝意。兩個譯本在風格上和某些重要表述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通過對照兩個版本,各取其長,讀者或許可以加深對梅洛—龐蒂思想的理解。另外,新譯本中的法文版前言也有助于讀者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基本思想?! 「兄x關群德先生及商務印書館譯作編輯室、著作編輯室各位老師的信賴與幫助,感謝郭紅女士為編輯出版此書付出的辛勤勞動?! 畲蟠骸 ?005年9月9日
編輯推薦
《眼與心》是法國哲學大師梅洛-龐蒂的經(jīng)典之作,也是其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