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黃堅立 頁數(shù):271
Tag標簽:無
前言
早在20世紀初,李大釗就頗具遠見地意識到,青年的力量可以使一個舊社會獲得新生。熱血澎湃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主導了中國的“五四”運動,身處這一運動中心的李大釗,極力鼓吹新青年為推動社會再生的一股神圣力量。在整個20世紀,學生運動連同工人斗爭和農(nóng)民革命,成為象征人們?yōu)樯鐣x而不屈抗爭的一座座豐碑。中國歷史如此,世界歷史也是如此?! 睦碚撋隙裕c工人運動和農(nóng)民運動這兩股重要的歷史浪潮相比,學生運動明顯居于次要地位。然而,在20世紀歷史上,學生運動卻似乎比工農(nóng)運動更歷久不衰。風起云涌的“學潮”不斷激蕩著中國大地。至今,許多相關問題都仍待探索:我們?nèi)绾文軜嬒胍粓鐾瑫r波及共產(chǎn)主義和非共產(chǎn)主義世界的全球性運動?與此同時,學生運動是否也已隨著20世紀的結束而悄然落幕了?它的歷史時刻是否真的已經(jīng)一去不返?
內(nèi)容概要
黃堅立教授的著作通過豐富而翔實的研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準確地把握了學生運動在中華民國史中的歷史角色。他縱觀20世紀的學生運動,然后將其研究焦點集中于一個重要的具體問題上:國民黨在其執(zhí)政時期如何試圖控制學生運動并對其進行“去政治化”?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他對國民黨內(nèi)復雜的派系政治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考察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根基不穩(wěn)的國民黨政權通過哪些政策和機構來使學生運動“去政治化”,并將其轉(zhuǎn)化為一種忠于政府的公民運動。更為重要的貢獻,則是他對于國民政府學運政策失敗原因的深入解析和評價。 ——杜贊奇
作者簡介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書籍目錄
英文版序言中文版序言鳴 謝(一)鳴 謝 (二)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范圍 第二節(jié) 近代學校和學生 第三節(jié) 20世紀中國學生運動概況第二章 政策轉(zhuǎn)向之議 第一節(jié) 清黨后的臨時措施 第二節(jié) 早期的倡議 第三節(jié) 后期的改進第三章 政策路線之爭 第一節(jié) 民眾訓練委員會不同政策的出現(xiàn) 第二節(jié) 民訓會倡導新路線的幕后動機 第三節(jié) 派系重組與學運法規(guī)的頒布第四章 “去政治化”的雙翼策略 第一節(jié) “去政治化”政策之透視 第二節(jié) 灌輸國民黨價值觀 第三節(jié) 培植親國民黨的學生活躍分子第五章 抗日戰(zhàn)爭與三民主義青年團之成立 第一節(jié) 戰(zhàn)前提議與戰(zhàn)時成立 第二節(jié) 成立三青團的初衷 第三節(jié) 其他可能動機的排除第六章 三民主義青年團招收學生團員 第一節(jié) 早期團員成分及在校招收學生的初期努力 第二節(jié) 黨團之間的傾軋 第三節(jié) 重點歸向?qū)W生第七章 戰(zhàn)時對學運的遏制 第一節(jié) 三青團在校園內(nèi)所受的限制 第二節(jié) 戰(zhàn)時教育和學生自治會的局限 第三節(jié) 國民黨發(fā)動內(nèi)戰(zhàn)與學運政策的延續(xù)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jié) 1927—1949年國民黨學生政策的形成及其實質(zhì) 第二節(jié) 與l927年以前國民黨學生政策之對比 第三節(jié) 對國民黨本質(zhì)及其政策失敗的反思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隨著西方人的東來,尤其是自19世紀中葉鴉片戰(zhàn)爭以后,列強逼加于中國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迫使中國精英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文明的各個層面,特別是教育制度。在清廷監(jiān)督下,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有限度地開始實行,先是堅持學習中國本身價值觀的重要性,同時也撥出一定空間,采納西方科學和技術,特別是有關軍事知識這方面。但是一旦發(fā)現(xiàn)功效遠非理想時,部分精英便要求在政治和教育制度上作根本性的改革,但最初為慈禧太后所拒。然而,當反洋的義和團運動在1900年失敗后,慈禧太后決定批準改革,并推行廣泛的制度革新。此后10年間推行的新政最終使局勢失控,引起辛亥革命爆發(fā),導致清廷最終覆滅。在慈禧敕準下,由清廷推行的革新措施包括了在1905年廢除科舉,推廣以西方實用知識為基礎的新式教育,使中華民國時期終于出現(xiàn)了新的教育制度和新一代的學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