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柳詒徵 頁數(shù):33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站在維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上,引證大量史料,從史原、史權、史統(tǒng)、史聯(lián)、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史化十個方面對中國史學傳統(tǒng)做了全面回顧,闡述了作者眼中中國史學的精義所在和基本特征。
作者簡介
柳詒徵(1879-1956)17歲考中秀才,后曾就讀于三江師范學堂。曾任教江南高等商業(yè)學堂、江南高等實業(yè)學堂、寧屬師范學堂、兩江師范學堂、北京明德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東北大學、浙江大學、貴州大學和中央大學;曾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南京圖書館館長,國民政府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兼任國史館纂修。新中國成立后,執(zhí)教于復旦大學。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著有《中國文化史》等
書籍目錄
史原第一
史權第二
附:漢之尚書
史統(tǒng)第三
史聯(lián)第四
史德第五
史識第六
史義第七
史例第八
史術第九
史化第十
柳詒徵先生學術年表
揭開“現(xiàn)代”的遮蔽,走向對傳統(tǒng)理解的澄明
章節(jié)摘錄
又二百二十:至德二載,李懷玉殺平盧節(jié)度使王宣志之子,推侯希逸為平盧軍使,朝廷因以希逸為節(jié)度副使。節(jié)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始?!蛎裆杏瑹o主則亂,是故圣人制禮以治之。自天子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倫,若綱條之相維,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其在《周易》,上天下澤《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此之謂也。(今日民主國家,總統(tǒng)雖由民選,及履行職務,則國中官吏民眾,罔不遵守其命令。依然天澤之義,民志所由定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胡注引《周禮》八柄全文。)茍或舍之,則彼此之勢均,何以使其下哉?肅宗遭唐中衰,幸而復國,是宜正其上下之禮,以綱紀四方。而偷取一時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將帥,統(tǒng)藩維,國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無問賢不肖,惟其所欲與者則授之。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然則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亂之生也,庸有極乎?(《呂氏春秋》曰一則治兩則亂,即此義也。)且夫有國家者,賞善而誅惡,故為善者勸而為惡者懲。彼為人下而殺逐其上。惡孰大焉?乃使之擁旄秉鉞,師長一方,是賞之也。賞以勸惡,惡其何所不至乎?《書》云:遠乃猷。(《康誥》)《詩》云:猷之末遠,是用大諫?! ?/pre>編輯推薦
柳詒徵編著的《國史要義》論述了“史”之方方面面,分史原、史權、史統(tǒng)、史聯(lián)、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史化十大篇。始終條理,抉史學之精微,文理密察,堪稱對傳統(tǒng)史學進行全面總結的代表作。 言中國歷史記述及史學源于禮,禮是數(shù)千年全史之核心(史原);述史官的職權及社會責任(史權);敘國史所持之正統(tǒng)論,及在此問題上古今史家的不同觀點(史統(tǒng));論紀傳體史書紀、表、志、傳之間在記述史事上的相互補充、相互襯托的關聯(lián)作用(史聯(lián));講史家的修養(yǎng)心術問題,不僅修史時要持“敬恕”之態(tài)度,修養(yǎng)道德亦是史家為人之本(史德);言撰史者與讀史者都要具備史識,今人要先積累前哲之識,后謀創(chuàng)新(史識);日史之義在天,在善善惡惡,在天下為公、不私一姓,此貫徹于今古史學(史義);從中國古代史書的豐富凡例出發(fā),論史書撰寫遵循的范圍、取舍、體裁、書法等義例問題(史例);言史學的作用——增長知識、知類通達、垂訓鑒戒(史術);談中國古代的教育與教化的歷史經驗,贊經史之學極大的教化作用(史化)。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