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訪古散記

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王炳華  頁數(shù):21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新疆,一直以來都是旅行者向往的地方,探險家的樂園,這不僅是因為新疆美麗的異域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因為這里所擁有的古老的文明。絲綢之路、樓蘭、吐魯番、尼雅、哈密;古城、墓葬、干尸、壁畫……無不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令人心向往之?! ”緯髡咄醣A先生從事新疆考古工作40多年,幾乎走遍了新疆的戈壁荒漠,高原山川,主持、直接參與新疆重大考古20多處,像樓蘭、尼雅、小河墓地等等。他是首位進入羅布泊荒原的中國學者之一,樓蘭美女的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震驚全世界。本書是他對歷次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親身體會及翔實記載,其中除了對考古經(jīng)歷、新疆自然景觀的詳細描述,更包含著對歷史、對現(xiàn)實的人文思考。  回首40年的新疆田野考古生涯,真是往事如煙。許多工作的細節(jié),已經(jīng)漸行漸遠,慢慢在消淡。在夫人幫助搜集、婁建勇稍事編輯后,將它們重讀一過,真有點令人不勝今昔滄桑之感。這實際不是一句隨便說的話,當年諄諄教誨過我們這些無知青年的翦老,曾一道在伊犁河谷開掘土墩、在阿勒泰山中尋訪巖洞壁畫、開掘石人石棺墓葬的易漫白教授,對阿勒泰石人資料寄托著特別深厚感情、許多方面曾給過我?guī)椭睦钫餍?,為介紹新疆文物,與我一路偕行走過伊犁、天山、吐魯番,給過我不少啟示的西域史大家馬雍先生等,都已經(jīng)作古仙去。為了考古,自己曾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在戈壁大漠中奔波,對家庭、親人極少關注。我夫人曾為此付出了難以言說的代價!母親一生,吃盡辛苦。臥病多日直至辭世,竟未得一天回到她的身邊。因為我們的疏于關愛,敏思慧想過于常人的孩子慕楠,也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他曾摯愛過的世界。掩卷沉思,往事歷歷,令人感慨唏噓,難以平靜。一個個親切、不能忘卻的面龐,又都清晰浮現(xiàn)在了腦際、眼前。這本小書,份量很輕,但愿能以之作為對這些曾經(jīng)共過苦難的友人、親人的紀念。

作者簡介

  王炳華,江蘇南通人。1 96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同年至新疆,從事考古研究,歷四十年,足跡及于天山南北、蔥嶺東西、塔克拉瑪干沙漠內(nèi)外。曾經(jīng)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后兩次被評為新疆有特殊貢獻的專家。作為中國考古學家,是進入羅布淖爾荒原第一人。著有《絲綢之路考古研究》、《天山生殖崇拜巖畫》、《吐魯番古代文明》、《新疆古尸》、《滄桑樓蘭》、《精絕春秋》等專著多部。

書籍目錄

序樓蘭:中國學者首次進入羅布淖爾紀實在古樓蘭大地上徘徊樓蘭國子民的母親河——孔雀河從烏什塔拉進入樓蘭邂逅樓蘭美女桑田沙海樓蘭城小河:尋找失落66年的神奇墓地小河斷想再訪小河精絕:消失在沙漠中的絲路古國精絕故址的發(fā)現(xiàn)走向精絕精絕覆滅之謎哈密訪古紀事位置最東的古代印歐人居地大“疙瘩”下面的歷史絲路要隘——松樹塘伊吾軍城懷古世界屋脊上的歷史印痕——帕米爾高原訪古尋覓“蔥嶺守捉城”公主堡滄桑蔥嶺古道覓蹤深藏在阿勒泰山中的遠古文明克里雅河說古今吐魯番:新疆最豐富的遺址博物館世界最豐富的遺址博物館之一漫話交河故城鐫刻在吐魯番大地上的歷史印痕丹丹烏列克考古二三事          

章節(jié)摘錄

  我國古代稱“帕米爾”高原為蔥嶺。穿越蔥嶺高原,古代中國人可以進一步走向南亞、西亞大地。覓得古代先民們克服蔥嶺高山的險阻,找到走向印度、阿富汗、伊朗大地的路線,不僅可以撫觸到祖先們在探察未知世界時的勇毅,他們曾經(jīng)面對過的艱難,而且可以更親切、具體地感受歷史生活的細節(jié),呼應到歷史的步伐?! ≡谂撩谞柛咴行羞M,面對崇山峻嶺、急流險灘,要取得水、草、給養(yǎng)的補充,較之平原,是更為艱難的。具體路線,更加受到自然地理的制約。高原中可以通行的山口、谷道,可以翻越的大坂,能夠涉渡的河流,屈指可數(shù)。這些谷道、山溝、大坂,在數(shù)千年的地理變化中,不敢說會沒有一點變化;但從總體上觀察,這類變化終究是比較微弱的。真發(fā)生什么“山無陵,江水為竭”的巨大災變,也總有蹤跡可尋。因此,因應著目前的自然地理形勢,參照有限的歷史文獻、古人活動中保留至今的遺痕,只要努力,還是有相當大的可能捕捉到線索。古代先民們走向南亞、西亞時的路線,一樣可以搜尋。  《新唐書·西域傳》明確講述過自喀什綠洲抵達蔥嶺守捉城的路線,說是“渴盤陀……由疏勒西南入劍末谷、不忍嶺六百里,其國也?!_元中破平其國置蔥嶺守捉,安西極邊戍也”。清楚說明由今天的喀什(唐稱“疏勒”)抵塔什庫爾干蔥嶺守捉城,路線是經(jīng)由“劍末谷”、“不忍嶺”,距離為“六百里”。唐代的“里”,較今天的里程略短。唐里600,與今天自喀什至塔什庫爾干公路里程290多公里,可以說約略相當。但具體線路,是不是同于今天的公路線,卻是一個須要研究的問題?! ∧壳暗墓肪€,離喀什后,過烏帕爾、塔什米力克,進入蓋孜峽谷,主要沿蓋孜河西岸行進,經(jīng)布倫臺、喀拉塔什,翻海拔4000米的蘇巴什大坂,進入塔什庫爾干河谷,過克爾欽、塔合曼,抵達塔什庫爾干縣城。全程290多公里。行進途中,蓋孜峽谷、蘇巴什大坂,似乎也可以與“劍末谷”、“不忍嶺”相比附。但認真觀察,這條路,沿途水流十分急湍,相當長地段內(nèi)河谷狹窄,沒有草場。在人、馬馱行的古代,涉越急流、取得草秣,幾乎都是難有可能的。因此,“劍末谷”路線,很難與此相當。而方向相似,另有一條小路,它雖沒有被開拓為今天的公路線,但人、馬行進,一路卻不慮水草匱乏。20世紀50年代以前,塔什庫爾干地區(qū)人們來去喀什,也往往穿行在這一谷道之中。將它與“劍末谷”聯(lián)系,不僅可能,也更合理。  離喀什稍南行,經(jīng)英吉莎,步入依格孜也河,斜向西南,經(jīng)克孜爾塔爾,過“切里貢拜孜”?!扒欣镓暟葑巍闭Z意為四十座古墳,實際是一片古代廢墟。頹垣、土屋,有跡可尋,古代佛寺痕跡,也約略可以捕捉。經(jīng)過這片廢墟后,要翻越奇奇力克大坂。這是一處海拔4000米以上的隘道,空氣稀薄,堪稱“難忍”。過大坂后,進入興地(意為狹窄的峽谷)峽谷,更前行,進入塔合曼、塔什庫爾干,已是一片草場連綿不絕、人煙不斷的坦途。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自塔什庫爾干,騎馬走過這條路。他發(fā)表于《喜馬拉雅學刊》第4卷的《在通過帕米爾的古道上》一文,詳述過沿途景觀、路況。在20世紀30-40年代,塔什庫爾干縣的塔吉克族同胞,要讀中學,必須遠行到喀什,來去時也往往選取這條路線。我兩次在帕米爾考古調(diào)查,都得到塔吉克友人馬德力汗的支持、幫助,他可算得塔吉克族的大知識分子了,對塔什庫爾干縣的地理、歷史、人文都相當熟悉。他當年到喀什讀中學,走的就是這條路。我在帕米爾工作時,曾聽他繪聲繪色描述過行程中的體驗:騎馬、騎騾行進,每天走下來,都可以找到有水、有草的地方做飯、休息,并不感到困難。跟著穿行在峽谷中的商隊、旅人走,雖是未成年的中學生,也不寂寞。全部路程,可以走6天,也可以走7天,隨自己掌握。全程大概不到300公里。只不過自喀什到塔什庫爾干,現(xiàn)代公路斬山劈谷,修成通車后,這條古道已風光不再,逐漸沒入在了荒草亂石之中,甚至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失?!  ?/pre>

編輯推薦

  新疆,一直以來都是旅行者向往的地方,探險家的樂園,這不僅是因為新疆美麗的異域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因為這里所擁有的古老的文明。絲綢之路、樓蘭、吐魯番、尼雅、哈密;古城、墓葬、干尸、壁畫……無不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令人心向往之?! ”緯髡咄醣A先生從事新疆考古工作40多年,幾乎走遍了新疆的戈壁荒漠,高原山川,主持、直接參與新疆重大考古20多處,像樓蘭、尼雅、小河墓地等等。他是首位進入羅布泊荒原的中國學者之一,樓蘭美女的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震驚全世界。本書是他對歷次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親身體會及翔實記載,其中除了對考古經(jīng)歷、新疆自然景觀的詳細描述,更包含著對歷史、對現(xiàn)實的人文思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疆訪古散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很久之前看過這本書,因為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跟王炳華老先生有一面之緣,那次是老先生來我們學校的講座,處于期末頹廢狀態(tài)中的我竟然從病床上一躍而起,飛奔到學校拿了老先生的名片,當時就差跟人家說:“我要去學考古!”這句話了。
      
      老先生不會英文,所以講座都是現(xiàn)場翻譯,便只有我們幾個中國人聽得津津有味。現(xiàn)在僅僅記得講座主題是在新疆考古中薩滿教的一些遺跡,似懂非懂卻又興趣滿滿,對老先生的印象也極好,極其謙遜、彬彬有禮(唉,就是喜歡老爺爺啊,沒辦法)。
      
      今天又再次看到羅新的《殺人石猜想》,附有一篇《新疆訪古散記》的閱后感,有一句話印象很深:在文字材料相當貧乏的內(nèi)陸地區(qū)從事歷史考古工作,研究者的地理知識和環(huán)境意識是決定其學術(shù)境界和成果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碍h(huán)境變遷及其意義幾乎是最基本的一個話題”——這也是我對《新疆訪古散記》里文章最大的感受。但我的感覺作者的最大關注點還不僅止于環(huán)境變遷上,而是更想進一步體察當時當?shù)厣娴娜巳和h(huán)境的關系。跟羅新的文字比,我反倒比較喜歡本書作者的行文方式,真誠樸實,質(zhì)勝于文,但也可能會有人厭煩老學者那般略帶教科書范本的語言,畢竟那是他們時代所受教育不可抹去的影響。
      
      我最喜歡的還是書里寫羅布泊、小河墓地的章節(jié)。三十年代斯文赫定再次來到中國,他的老向?qū)Я_布人奧爾德克告訴他,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埋著“一千口棺材”的地方。斯文赫定當然很興奮,讓自己的助手貝格曼隨奧爾德克前去尋找。隊伍在當時還是煙波浩渺的羅布泊地區(qū)泛舟了兩個多月無果,在最后快要放棄的關頭,貝格曼發(fā)現(xiàn)了庫姆河的一條小支流并稱之為“小河”,而這個“一千口棺材”的墓地竟就在小河邊上。之后的六七十年,除了盜掘者再沒人能找到這個地方,作者成為六十多年后再次發(fā)現(xiàn)小河墓地的第一人。
      
      我好像也是零五年還是零六年的時候,從CCTV的某個紀錄片節(jié)目中看到小河墓地的;那應該就是作者所說的,徹底發(fā)掘工作展開以及被媒體大篇幅報道的時候。按說這種時候理應人心振奮,我們卻看到這位因被上世紀三十年代西方人列出的考古發(fā)現(xiàn)震撼著,心中想六十年后中國人也應當做點貢獻,為了尋求贊助四處奔走呼告得不到支持,最后因資金不足只得帶四五人兩匹駱駝,在只知墓地模糊方位的情況下,深入羅布泊徒步尋到小河墓地的考古老人,發(fā)出了深深的遺憾的感慨:“作為一區(qū)埋藏著豐富原始文化信息的古代遺存,它確實已經(jīng)徹底消失在考古手鏟下,消失在歷史的太空之中了?!?br />   
      作者在零零年十二月份進入小河墓地考察之際,確實沒有任何人關注。但之后很快,香港媒體報道,大陸媒體也蠢蠢欲動,國家文物局跟考古所竟也要對小河墓地進行全面發(fā)掘了。作者對這次充滿著21世紀最先進田野工作的發(fā)掘,先是反對,在后來被告知“意見表達遲了”事情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只能暗含某種意味地一帶而過,不僅在感情上“沒有了沙漠野地的氣息”,是絕對不能跟自己幾年前首次進入墓地的野外體驗相提并論,而且即便是實際操作上號稱注重回填又如何,那不過只是保留了一個完全失掉文化內(nèi)涵權(quán)用作安慰旅行觀光者的墓地空殼而已。
      
      作者字里行間也幾乎明示了,之前幾次試掘得到的信息與上世紀30年代貝格曼所言的并無二致,因此這次全面發(fā)掘除了多取大量重復的資料之外,并不可能發(fā)現(xiàn)任何新的信息;而小河墓地作為非常個性的歷史存在,在整個新疆乃至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除了從中生發(fā)對這塊土地上早期居民及現(xiàn)今人貧乏物質(zhì)生活和環(huán)境改變的深沉關切,更應該保存它神奇的設置和布局,給后人留下一份至今仍是世界不見其匹,只有在無人煙且異常干燥的地方才能留存下來的歷史遺產(chǎn)。
      
      顯然對這次的“全部挖掉”作者是深以為痛惜和遺憾的,他甚至說,如果自己在兩千年底重新覓見小河,中央電視臺的小河之行,媒體的宣傳,等等,是為這片珍貴遺址的最后消失制造了契機,那就要負起一些道義的責任了——雖然電視里發(fā)掘現(xiàn)場的畫面,也讓我們親眼見證了木頭棺蓋揭開的那一剎;幾千年前一位女性的容顏驀地出現(xiàn),鏡頭掃過她那張典型的印歐人的臉,似乎還浮著一絲微笑,依然美麗,栩栩如生。
  •     用“塵封”來形容新疆境內(nèi)的眾多古跡,是比較恰當?shù)摹?br />   翻開新疆地圖,有太多地名,足以勾起我們遙遠的遐想——鄯善、庫車、若羌、且末、高昌、交河、安西、北庭、輪臺……
      翻開《全唐詩》,有太多的詩句讓我們眼前浮現(xiàn)出西域大漠的圖景以及曾經(jīng)的烽煙。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百日登山忘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br />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br />   
      新疆旅行期間,王炳華的《新疆訪古散記》是一直伴隨在身邊的一本書。
      游歷交河故稱,土臺上除了游人以外,難見一絲生命的跡象,滿眼黃土夯筑建筑留下的斷壁殘垣。2000馀年間,車師人留下的建筑、漢代的兵站、烽燧,唐代邊將進出奔走的營房、官府。土臺上的一處處墳塋、瞭望臺,記錄了幾千年間的殺伐,也記錄了幾千年間先民謀生的艱難。
      新疆廣袤的土地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遺跡。千百年來,陽光曝曬,風沙席卷,在沙漠深處他們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馬科賬、古錢幣、絲路遺存,無比記敘著曾經(jīng)的繁華,曾經(jīng)的硝煙,曾經(jīng)的無奈。
      《新疆訪古散記》用文學性的語言記錄了作者在新疆參與的數(shù)次考古活動。羅布淖爾、小河、精絕、哈密、帕米爾高原、阿勒泰山、克里雅河、吐魯番、丹丹烏列克。
      古城滅亡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少是因為西域原本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更多的是因為人為因素。
      作者筆下各處遺跡,見證了無數(shù)先民與自然斗爭的艱難;同時也見證了無數(shù)兵燹,無數(shù)對自然環(huán)境的無度破壞。
      作者在書中寫下,“我們的祖先,從歷史的長河中走過來,每一個進步,都是十分艱辛,而且是付出過相當沉重代價的?!保ǖ?9頁)其實包含了上述兩層意思。
      作者在描寫沙生植物時,有這樣一句話:“它們,都可以說是在逆境中造成的強者,是戰(zhàn)勝了荒漠環(huán)境的英雄。”(16至17頁)華為總裁任正非推薦《不抱怨的世界》有這樣一段話,“獅子如果能追上羚羊,它就生存,如果它跑不過羚羊,只能餓死。羚羊如果抱怨不公平,那青草——羚羊的“早餐”該向誰抱怨?羚羊還能跑,青草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羚羊要想活下去,只有平時加強訓練,提高奔跑的速度,讓自己跑得更快,即使跑不過獅子,也要比其他羚羊跑得快,只有這樣才能得以生存。”王炳華也好,任正非也好,他們的話都詮釋了逆境下求生存的態(tài)度,或許是無奈的,但又是必須的。
      
      遍布新疆各處的古代烽燧、遺址,述說著一段段或輝煌,或悲愴的往事。后來人既感嘆于先民之維生何其艱難,又惋惜于曾經(jīng)之殺伐何等殘酷。
  •   真誠樸實,質(zhì)勝于文。說得好?。”M管兩篇都沒看過,但我很共鳴臺妹的感覺。今天這些寫書的,大多是以不懂裝懂,騙那些完全不懂又想裝逼的。殺人石?生么是殺人石?胡扯。突厥石人究竟有沒有殺人石的意義,尚且無定論,此人就用所謂殺人石吸引眼球。突厥語民族的墓葬形制,主要四個階段:壘石堆,石人,椎基條石,ф形碑。我懷疑他連突厥一詞的意思都表達不好
  •   啊,難得看到你激動!不過很愿意聽你說這些啊,哈哈。那文章里說殺人石的突厥語是balbal,“在象征生前所殺敵人數(shù)量的墓前立石”,我不懂……但做成這樣的題目,肯定也有圖書營銷的關系在里面,不見得就全是本人的意愿。
    ps,我怎么又變成“臺妹”了……好久以前才有人這么叫過
  •   是啊,我也是有感而發(fā)。加上本人對中亞史愛得深沉。叫臺妹,好像較親切,呵呵
  •   昨天去看國圖的那個新疆文獻展覽,有個講解員也是站在唐代西域地圖前面講得很激動,我就在想要是你站在那兒講會怎么樣,哈哈哈~~
  •   臺妹在國圖想起俺了?
  •   這個不是重點……
  •   現(xiàn)在的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小河墓地還是有意義的,生物學技術(shù)和遙感技術(shù)讓考古發(fā)掘更有力的技術(shù)支持,對小河墓地這樣一個家族墓地來說,它在遺傳學和古人類學上的意義是非凡的,中亞地區(qū)的人種和文明一直都是一個謎題,能讓人更好的了解這塊土地的前世今生~~~您可以看看最近的研究進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