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樊樹志 頁數(shù):217
Tag標簽:無
前言
張居正,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郑粋€聲名顯赫的歷史文化名入。他所進行的改革,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由于得到了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全力支持,成效卓著,一舉扭轉(zhuǎn)了持續(xù)走下坡路的頹靡政局,而彪炳于史冊。這是人們通常對他的了解。人們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他死后,皇帝翻臉不認人,說他“專權(quán)亂政”、“謀國不忠”,甚至想對他“斷棺戮尸”。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的官僚隨聲附和,乘機落井下石,誣蔑張居正“殘害忠良,荼毒海內(nèi)”,揚言:“即斬棺斷尸尚有余罪?!睘榇竺魍醭瞎M瘁的一代名臣,從高聳的云端跌落下來,竟然成了社稷罪人,這是為什么?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機?“威權(quán)震主,禍萌驂乘?!边@八個字是當時人提供的答案,言簡意賅,揭示了張居正悲劇的根源,在于他顯赫的權(quán)勢,與皇帝的容忍度之間的矛盾,在那種體制下,是難以調(diào)和的。任何一個皇帝(除非他是白癡),都不能容忍首席大臣凌駕于他之上,讓他感受到震懾。因此“禍萌驂乘”便不可避免。然而,這畢竟令人遺憾,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嘆,引起了人們紛紜的議論。甚至對他有所非議的異端思想家李贄,也為之憤憤不平,說:“江陵(指張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狈Q贊張居正是“宰相之杰”,對于他死后遭到政治性凌辱,耿耿于懷,流露出正直人士對張居正的懷念,對朝廷的不滿。值得注意的是,李贄說這話的時候,萬歷皇帝正在紫禁城的龍椅上,親操政柄,他發(fā)表這樣的意見,是需要一點勇氣的。人們在欣賞李贄凜然氣節(jié)的同時,也可以察覺到當時輿論界心目中的張居正,必有過人之處,令人難以忘懷。自從上世紀中葉傳記文學(xué)家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問世以來,書中的主角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歷史學(xué)家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的中文版,自1982年至今,暢銷不衰。他以獨特的視角,流暢的文筆,重新解讀這一段歷史,用“世間已無張居正”這樣的標題,來抒發(fā)他對張居正別具一格的評價,引起了讀者廣泛的興趣,以及多種多樣的評論??磥?,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多側(cè)面的張居正及其時代,至今依然是大家關(guān)注的話題。筆者把題目定為“張居正與萬歷皇帝”,原因就在于此。張居正在萬歷元年至萬歷十年擔任內(nèi)閣首輔,得到皇太后李氏與小皇帝朱翊鈞的充分授權(quán),以及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的密切配合,得以“代帝攝政”。憑借這樣的特殊身份,他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雷厲風行,勢不可擋。當時人把這種久違了的政局,稱之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礪,莫敢有偷心”。真所謂言必行行必果,絲毫不拖泥帶水,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因此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改變了嘉靖以來政局頹靡,財政虧空,邊防廢弛的局面,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扭轉(zhuǎn)了大明王朝不斷下滑的頹勢,締造了萬歷時期最為富庶強盛的一段輝煌。這就是張居正改革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原因。改革與改革家,是近年來一個熱門話題,這或許是現(xiàn)今人們依然對張居正懷有興趣的原因所在吧!如果我們放寬歷史的視野,把張居正與歷史上的改革家加以比較,姑且不論吳起、商鞅,即以王莽、王安石為例,他們改革所取得的成效,都難以與張居正比肩。這是什么原因?確實值得深長思之。日本東洋史學(xué)先驅(qū)內(nèi)藤湖南在京都大學(xué)上課時,講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自古以來中國的歷史家,都認為實行《周禮》毫無價值,而最近讀了一些社會主義書籍的人,則對其實施的一些社會政策的做法表示欣賞。但這兩者都不符合事實。《周禮》中的政治,是根據(jù)當時的理想而制訂的,應(yīng)用《周禮》第一個失敗者是王莽,第二個失敗者是王安石?!庇幸馑嫉氖?,張居正沒有重復(fù)王莽、王安石的改革模式,這是很值得注意的新動向。張居正是科舉正途出身,從秀才、舉人直至進士,并且在儒學(xué)氣息極為濃厚的翰林院工作多年,受儒術(shù)的熏陶是毋容置疑的。但是,他并不沉迷于經(jīng)學(xué)。他深知,社會的弊端已經(jīng)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要想撥亂反正,挽狂瀾于既倒,儒術(shù)和經(jīng)學(xué)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必須用法家理論和權(quán)謀,下一劑猛藥。張居正深諳法家真諦,把它用儒術(shù)加以緣飾,運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他特別強調(diào)“綜核名實,信賞必罰”這一法家名言,在施政時堅定不移地予以貫徹。他在與同僚議論治國理念時指出,他開始執(zhí)政之前,“國威未振,人有侮心”,因此必須推行法治,依法治國。他是這樣表達的:“一切付之于大公,虛心鑒物,正己肅下。法所宜加,貴近不宥;才有可用,孤遠不遺。務(wù)在強公室,杜私門,省議論,核名實,以尊主庇民,率作興事?!睆埦诱牧⑸硖幨?,充分顯示了上述風格。他自詡為“非常磊落奇?zhèn)ブ俊?,不愿意“徇匹夫之小?jié)”,因為他有更大的抱負:“慨然以天下為己任”,所以他可以做到“嫌怨有所弗避,勞瘁有所弗辭”。為了依法治國,一定要做到“虛心鑒物,正己肅下”,目的是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法之必行”,“言之必效”,“朝下令而夕奉行”。這種說一不二、令行禁止的風格,這種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的風格,體現(xiàn)著崇尚“霸道”(而非“王道”)的法家精神。正因為如此,張居正身上少有儒家溫良恭儉讓的氣質(zhì),少有仁恕的精神,事事處處都是咄咄逼人的嚴刑峻法,講究權(quán)術(shù)與謀略,甚至在權(quán)力斗爭中堂而皇之地玩弄陰謀詭計,手法十分老練圓熟,可以置臉面于不顧,可以對言官的彈劾、輿論的非難,熟視無睹。所以在后人的眼中,作為政治人物的張居正,既是一個改革家,也是一個政客。以往人們出于對他的崇敬,諱言政客的一面,其實是大可不必的。否則就不可能復(fù)原一個真實的張居正。改革家和政客,一身而二任,是他的兩面,忽視了其中任何一面,對他的認識都是片面的?!睹魃褡趯嶄洝穼λ纳w棺論定,就注意到他的兩面。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績:“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另一方面指出他的過失:“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幸”。這前面所說的十八個字,概括了他作為改革家的事功;后面所說的十六個字,正是他作為政客的本性使然。為了奪取內(nèi)閣首輔的交椅,他可以不擇手段,與太監(jiān)頭子馮保聯(lián)手,心狠手辣地整垮高拱,進而施加政治迫害。為了維護自己的權(quán)力與地位,他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置倫理道德、社會輿論于不顧。他的悲劇,或許與此不無關(guān)系吧!著名的清官海瑞,并非張居正的“同黨”,恰恰相反,對張居正政見多所非議,但是,他對張居正的評價是公正的。對他死后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不僅自己身敗名裂,而且連累家屬,情狀慘不忍睹,而感慨系之。海瑞總結(jié)其中的緣由,說了一句極富洞察力的話:張居正“工于謀國,而拙于謀身”。所謂“工于謀國”,當然是指十年如一日地全身心投入政治改革,力挽狂瀾,成效顯著。所謂“拙于謀身”,就意味深長多了。既是說他無所顧忌地推行改革,樹敵過多,結(jié)怨甚深,沒有處理好與同僚、下屬的關(guān)系;更是說他得到太后與皇帝的充分信任,權(quán)力達到巔峰狀態(tài)時,過于肆無忌憚,而不知收斂,忘乎所以地自詡:“我非相,乃攝也?!边@在帝制時代是有“僭越”嫌疑的,也就是所謂“威權(quán)震主”。無怪乎《明實錄》在為他“蓋棺論定”時,寫下了發(fā)人深省的一句話:“威權(quán)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威權(quán)震主,禍萌驂乘”這八個字,就是張居正悲劇的根源。無論功勛多么卓著的首席大臣,在皇帝眼里不過是“臣子”而已,絕對不能“僭越”,使皇帝感受到震懾。張居正如此精明強干的政治家,居然對于這個關(guān)鍵有所疏忽,忘乎所以,難怪海瑞要說他“工于謀國,而拙于謀身”了。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話題。讀者諸君欲知其詳,請聽在下細細道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張居正。
內(nèi)容概要
張居正,一個皇帝面前一言九鼎、聲威赫赫的人物,一個雷厲風行、銳意改革,并且成效卓著的改革家,在他死后,卻被同一個皇帝說成專權(quán)亂政、謀國不忠,甚至想對他斷棺戮尸。從高位到罪人,也許就在于皇帝的一念之不同?! 【贾g,何其微妙?! 巴?quán)震主,禍萌驂乘?!笔钱敃r人給出的張居正這種結(jié)局的緣由,也是值得后人深長思之的現(xiàn)象。
作者簡介
樊樹志,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留校任教?,F(xiàn)為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學(xué)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歷史學(xué)科學(xué)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guān)系史、江南地區(qū)史。代表著作有:《中國封建土地關(guān)系發(fā)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鎮(zhèn)探微》(1990年)、《萬歷傳》(1994年)、《崇禎傳》(1997年)、《國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年)、《權(quán)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2004年)、《江南市鎮(zhèn):傳統(tǒng)的變革》(2005年)、《國史十六講》(2006年)、《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年)。其中,《晚明史》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書籍目錄
一 初涉政壇的徘徊二 彈劾嚴嵩的形形色色三 逢迎于徐階、高拱之間四 權(quán)力博弈:附保逐拱五 王大臣案的陰謀與是非六 代帝攝政的首輔與帝師七 萬歷新政:改革與逆流八 奪情風波的前前后后九 改革向縱深發(fā)展十 皇帝的大婚與張居正的歸葬十一 張居正之死與馮保的垮臺十二 對張居正的清算
章節(jié)摘錄
一、初涉政壇的徘徊1.家世與科舉嘉靖四年(1525),張居正出生于荊州府江陵縣。荊州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地方,也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然而張居正的原籍并不在這里。他的遠祖張關(guān)保是鳳陽府定遠縣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鄉(xiāng),也是明朝開國元勛李善長為核心的“淮西集團”眾多文臣武將的同鄉(xiāng)。元朝末年,張關(guān)保和鄉(xiāng)親們一樣,參加了造反的紅巾軍(又稱紅軍),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明朝建立后,張關(guān)保被授予軍職,分配到荊州府的歸州。從此,張家后人便成了荊州人氏。張居正曾祖父張誠,從歸州遷移到江陵縣,在此定居。所以,張居正科舉考試填寫的履歷表“籍貫”一欄,就寫著荊州府江陵縣;待到他顯赫以后,人們按照當時官場的慣例,尊稱他為張江陵先生,或者索性叫他“江陵”。猶如江西貴池人夏言叫做“貴池”,江西分宜人嚴嵩叫做“分宜”,河南新鄭人高拱叫做“新鄭”,松江華亭人徐階叫做“華亭”,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稱呼方法。張居正的家世并不顯赫,世襲的軍戶身份,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低下的,家境也屬于貧寒一類。父親張文明,想通過科舉道路改變家庭的境遇,多次參加考試,都名落孫山,連個舉人也沒有考上,終其一生,只是一個落第秀才而已。張居正后來為父親寫的小傳《先考觀瀾公行略》,談起這一點,似乎有為尊者諱的意思,稱贊父親從小就很“警敏”,“為文下筆立就,不復(fù)改竄,口占為詩,往往有奇句”,簡直是一個才子,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俯首就繩墨”:不愿埋頭鉆研四書五經(jīng),學(xué)問方面差了一些。張文明自己也知道學(xué)問不行,就把全部夢想都寄托于兒子身上,希望他科舉仕途順利,躍登龍門,改變張家的困境。張居正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發(fā)憤攻讀,學(xué)識卓異,從秀才到舉人再到進士,還算比較順利。這得歸功于兩位伯樂式的恩師的提攜。第一位恩師就是李士翱,這位荊州知府在主持童生考試時,發(fā)現(xiàn)名叫張白圭的少年很有才華,非常欣賞,認為白圭這個名字不好,幫他改名為居正,不僅對他寄予厚望,而且極力向湖廣提督學(xué)政田頊推薦。田頊當場出題考試,張居正的文章寫得相當出色,發(fā)榜時果然名列榜首。一時間,“荊州張秀才”聲譽鵲起。張居正飛黃騰達后,對恩師李士翱的獎掖始終念念不忘。第二位恩師是顧璘。這位湖廣巡撫慧眼識英才,在眾多參加嘉靖十五年(1536)武昌鄉(xiāng)試的秀才之中,看中了年僅十二歲的張居正,對他贊譽備至,特地寫詩相贈,稱贊他“今看十歲能長賦,何用從前咤陸機”,令居正感懷不已。張居正晚年在給朋友的信中,對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依然記憶猶新,感恩戴德。他說,湖廣巡撫顧磷初次見到他,就贊譽他是“國士”、“神童”,把他引為“小友”。顧磷多次對同僚說,這孩子將來有治國的“相才”,可以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鄴侯(唐朝宰相李泌)相媲美。有一天,顧磷在家中設(shè)便宴款待居正,叫他的小兒子顧峻出來相見,介紹說,這位是荊州張秀才,將來擔任中樞要職時,你可以去求見,他必定會感念昔日老朋友的兒子,出手幫你一把。張居正談起四十年前的這些細節(jié),歷歷在目,仿佛昨天的事情,流露出對于顧公知遇之恩刻骨銘心的感念,只有以死相報,才能了卻這一段恩情。這時的他已經(jīng)位極人臣,權(quán)傾朝野,一般情況下很少向人透露內(nèi)心的隱秘,他卻向朋友坦然表示這段恩情一直埋藏在心中,從未忘卻。遺憾的是,顧公過世以后,顧府家道中落,他如果無以為報,必將鑄成終生大恨,恐怕無臉再見顧公于黃泉了。由于他一再請求朋友幫忙,才使顧公的后人得到照顧,才不至于有忘恩負義的遺恨。這是后話,暫且打住。少年張居正發(fā)憤努力,果然沒有辜負李翱與顧磷的期許。不過也經(jīng)歷了一些曲折。他雖然被譽為“神童”,但科舉考試并不順利,舉人考了兩次,進士也考了兩次。也就是說,鄉(xiāng)試與會試的第一次都落第了??磥韽埦诱⒉皇菓?yīng)試教育的寵兒,也不是死記硬背的能手。嘉靖十九年(1540),他再次參加湖廣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四年之后,進京參加會試,結(jié)果意外地落第,沒有被錄取為進士。這使得被譽為“神童”的他頗有意料之外的失落感,或許是少年得志有些忘乎所以,才馬失前蹄?他后來在給兒子張懋修的信中回顧這段往事,并不怨天尤人,而是有所檢討的。他坦然地說,由于小小年紀輕易地取得秀才、舉人的功名,有些忘乎所以,以為進士及第是“唾手可得”的事,于是乎放松了學(xué)業(yè),尤其是放松了科舉考試的本業(yè):四書五經(jīng)的鉆研,心有旁騖。確實,張居正對于應(yīng)付科舉考試的所謂“制藝”,是不屑一顧的,他有更深的關(guān)注點與“治國平天下”緊密相關(guān)的政治實務(wù)。落第以后,他幡然悔悟,不得不回到應(yīng)試教育的軌道上,埋首于四書五經(jīng)。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丁未年,丁未會試與殿試,張居正都順利通過了。他終于登上了科舉的最高臺階,躍登龍門,進士及第。從此,開始了漫長的仕途生涯。按照常規(guī),新科進士必須有一個見習的過程,張居正也不例外,被分配到翰林院擔任庶吉士。翰林院是負責編寫歷史和管理圖書的中央政府部門,庶吉士是沒有官品的練習生,新科進士經(jīng)過庶吉士階段,才可以授予有品級的官職。僅僅從字面上理解,翰林院似乎是一個清閑機構(gòu),其實不然。在明朝的政治體制中,翰林院至關(guān)重要,進入內(nèi)閣的官員大多是翰林院出身,而內(nèi)閣是中央政府的中樞。庶吉士雖然只是練習生,沒有官品,卻是通向內(nèi)閣的起步。當時人把庶吉士看作“儲相”內(nèi)閣的人才儲備處,內(nèi)閣大學(xué)士的候補隊伍,并非夸張其辭。不久,張居正被分配擔任翰林院的編修。這個“編修”職務(wù),是負責編寫國史和實錄的七品官員。在這個崗位上,他居然徘徊了十年之久。丁未會試的主考官孫承恩、張洽,成了張居正的座主;分房考官陳以勤、吳維岳,披閱他的考卷,成了他的房師。與張居正同科成為進士的都是一時之選。一甲第一名李春芳,后來成為張居正的頂頭上司與同事。其他如殷士儋、王世貞、汪道昆、王宗茂、凌云翼、陸光祖、宋儀望、楊繼盛等,都聲名顯赫,正如朱東潤《張居正大傳》所說:“這一科有第一流的首相,第一流的文人,立功邊疆的大帥,彈劾權(quán)幸的忠臣,可算得人甚盛?!?.彷徨于政壇高層的權(quán)力爭斗十年寒窗,一登龍門,從一介寒士變?yōu)橐粋€官僚,對于張居正而言,意味著遠大的前程正在向他招手。但是,今后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官場充滿了勾心斗角的紛爭,仕途是坎坷曲折的。即使像張居正那樣的鐵腕人物,也會喪失自信,打退堂鼓,既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在擔任翰林院編修五年之后,即嘉靖三十三年(1554),他以健康不佳為理由,辭職回鄉(xiāng)。對于從不言敗的張居正而言,無疑是一件咄咄怪事,需要細細的分析。回家休養(yǎng)身體,固然是一個理由,但這個理由太不充分真正的理由是對于政壇高層的權(quán)力爭斗感到彷徨,無所適從,不如跳出圈子,圖個清靜。這完全不像張居正的性格,他后來身處權(quán)力中心,縱橫捭闔,得心應(yīng)手地玩弄權(quán)術(shù),與此形成強烈的反差。五年之前,他第一次表露自己的治國理念。嘉靖二十八年(1549),他向皇帝呈上了一份奏疏:《論時政疏》。這份奏疏指出了朝廷政治的病癥,關(guān)鍵在于皇帝沉迷于道教,不理朝政,拒絕大臣的批評,導(dǎo)致政局日趨紊亂。具體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宗室藩王驕縱恣肆,官吏荒廢本職工作,吏治因循腐敗,邊防武備廢弛,財政連年赤字。應(yīng)該說,這些批評都是抓到要害的。為了使得皇帝能夠接受這些意見,他語重心長地說:臣聽說英明的君主不會憎惡臣下言辭危切的進諫,因而在青史留名;仁人志士不回避殺身之禍而向皇帝直言進諫,使得國事避免失誤,因而功勛流芳百世。然而,剛愎自用的嘉靖皇帝最不喜歡臣下向他諫諍,聽不得批評意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的奏疏當然不在他的眼里。張居正滿懷希望的進諫,一如石沉大海,毫無回音。這令他感到傷心,對朝政感到失望,這恐怕是促使他辭職回鄉(xiāng)的一個原因吧!但是,還有更加震撼的事件發(fā)生,促使他斷然下定決心,暫時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那就是內(nèi)閣首輔夏言被處死事件,這毫無疑問是政壇大地震,是當時最具震撼力的爆炸性新聞。夏言是嘉靖時期政壇高層一個頗為引人注目的大臣,有才干,有抱負,但為人鋒芒畢露,行事無所顧忌,遭到他的內(nèi)閣同僚、江西同鄉(xiāng)嚴嵩誣陷,被皇帝處死,堪稱當時震驚朝野的政治悲劇。以內(nèi)閣首輔的顯赫官階,而被綁赴西市斬首,實在是明朝建立以后罕見的反?,F(xiàn)象。類似的事例只有到明朝臨近滅亡的崇禎時期才有再現(xiàn),內(nèi)閣首輔薛國觀、周延儒被皇帝“賜自縊”遵命上吊自殺。然而這是秘密處死,至少還顧及死者的面子,與夏言的公開綁赴刑場處死,不可同日而語;何況薛國觀、周延儒之流人品卑劣,咎由自取,無法與夏言相比擬。毫無疑問,這是一幕令人感嘆的悲劇。造成夏言悲劇的原因,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受到政敵嚴嵩的排擠與誣陷;二是他本身對于朝廷“潛規(guī)則”的忽視,失寵于皇帝。夏言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及第,擔任兵科給事中時,遵照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的指示,清查北直隸皇親國戚霸占民田的劣跡,與貴族、宦官正面較量,這種無所畏懼的政治品格,被輿論界傳為美談。不久,他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的身份,進入內(nèi)閣,協(xié)助內(nèi)閣首輔李時處理內(nèi)閣事務(wù)。李時病故后,他升任首輔。看來,夏言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又深得嘉靖皇帝的信任,使他有點得意忘形。正是出于這種心態(tài),使他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對待同僚,而又缺少城府,即使對待像嚴嵩這樣厲害的角色,也是如此。這就為日后的悲劇埋下了禍根。嚴嵩雖然比夏言進入內(nèi)閣晚六年,卻比夏言早十二年得中進士,資歷不淺,時時都在覬覦內(nèi)閣首輔的位置。夏言對此渾然不覺,始終以內(nèi)閣首輔的身份,把同在內(nèi)閣的嚴嵩看作下屬,頗有一點頤指氣使的樣子。別看嚴嵩日后專擅朝政時不可一世,當時在夏言面前卻是一副別樣的面孔,甘愿放下身段,以下級對待上級的恭敬態(tài)度,阿諛奉迎,唯唯諾諾。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談到這一情節(jié),有一個極妙的比喻:“如子之奉嚴君”好像兒子侍奉嚴厲的父親那樣。夏言從內(nèi)心瞧不起嚴嵩,常常在公開場合對他冷嘲熱諷,嚴嵩不但不生氣,反而更加恭敬如儀。為了討好夏言,嚴嵩親自拜訪夏府,向夏言下跪,遞上宴會請柬,請夏言賞光。夏言絲毫沒有察覺嚴嵩的陰謀,安之若素。更要命的是,夏言日漸流露出對皇帝的不滿情緒,而這一點恰恰被老奸巨猾的嚴嵩抓住了。嘉靖皇帝沉迷于道教玄修,一心只想得道成仙,不喜歡穿龍袍、戴皇冠,索性身穿道袍,頭戴香葉冠,把自己打扮成道士模樣。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大臣們也和他一樣打扮,頭戴道冠,身穿道服,腳著道靴,出現(xiàn)在朝堂之上。善于阿諛奉承的嚴嵩百分之一百地照辦;耿直而迂執(zhí)的夏言以為此舉有失朝廷體統(tǒng),拒不執(zhí)行,一如既往地身穿朝服,出現(xiàn)在朝堂,與周圍的同僚顯得格格不入。剛愎自用的皇帝十分不滿,以為這是夏言對他的“欺謗”。從此對他表示厭惡,對嚴嵩日益寵信。一直在窺測時機的嚴嵩,乘機出手,利用陜西總督曾銑提出收復(fù)河套地區(qū)的建議,宣稱幕后指使人是夏言,陷害夏言和曾銑。此舉正中皇帝下懷,他早已對夏言屢屢違背圣旨,有所不滿。接到嚴嵩的奏疏,立即下達圣旨:處死夏言、曾銑。夏言死得很慘,堂堂內(nèi)閣首輔居然被綁赴西市斬首示眾,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對于朝野的震撼力是難以形容的。身在朝中的張居正第一次領(lǐng)略到官場權(quán)力爭斗的險惡,人微言輕的他只是一個旁觀者,似乎與他無關(guān),但是政治地震的沖擊波他感受到了。尤其令他難以釋懷的是,正直人士受到邪惡勢力的排擠打擊,是非顛倒,使他深感失望。這或許是促使他辭官回鄉(xiāng)的又一個原因吧!3.恩師徐階的虛與委蛇夏言死后,嚴嵩又排擠了新任首輔翟鑾,如愿以償?shù)厣蝺?nèi)閣首輔,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年的專擅朝政的時代。內(nèi)閣次輔徐階與他的矛盾逐漸激化了。徐階與張居正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他是張居正在翰林院擔任庶吉士時的指導(dǎo)老師,當時徐階以吏部左侍郎身份兼任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其職責之一就是教育、輔導(dǎo)那些庶吉士,是張居正名副其實的業(yè)師。這種師生關(guān)系在官場是至關(guān)緊要的,日后徐階提拔重用張居正,都與此密切相關(guān)。因此,徐階與嚴嵩的矛盾,張居正難以置身事外。徐階這個松江府華亭縣人,具有江南人典型的身材與品格,據(jù)《明史》的描述,徐階身材短小,皮膚白皙,聰明機靈,有權(quán)術(shù)謀略,卻深藏不露。但是,他也并非一味的明哲保身,年輕時也曾經(jīng)鋒芒畢露,直言無忌,用激烈的言辭反對內(nèi)閣首輔張璁迎合嘉靖皇帝尊崇道教貶抑孔子的主張,既是在批評首輔,也是在批評皇帝。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的,他由翰林院編修被貶謫到偏遠地方。徐階并不因此而消沉,依然在追求自己的抱負。不久,他奉調(diào)回京,出任京官。經(jīng)過此番挫折,他有所領(lǐng)悟,收斂起鋒芒,日趨圓滑,日趨老練,深知要在朝廷站穩(wěn)腳跟,步步高升,必須獲得皇帝的寵信,舍此別無他途。于是,他和其他阿諛奉承的官僚一樣,把自己的文學(xué)才華用于幫助皇帝撰寫“青詞”(道教文書),頗受癡迷于道教的皇帝的青睞。在這一點上,他和那些“青詞宰相”并無二致,和嚴嵩也不相上下。徐階的阿諛奉承獲得了皇帝的寵信,經(jīng)常單獨召見,和他長時間對話,當時叫做“召對”?;实鄣膯为氄賹?,是對親信大臣的特殊待遇。何況他的才干謀略明顯高于嚴嵩一籌,引起了嚴嵩的猜忌,兩人的分歧逐漸顯現(xiàn)。此時的徐階已經(jīng)升任禮部尚書,在不少政見與對策方面,和嚴嵩有明顯的分歧。圓滑老練的他,采取陰柔的態(tài)度,淡化分歧,虛與委蛇,小心謹慎地和嚴嵩相處。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孫女許配給嚴嵩的孫子,以政治婚姻的方式聯(lián)絡(luò)感情,化解兩人之間的矛盾。正如黃景昉《國史唯疑》所說,徐階鑒于夏言等人遭到嚴嵩陷害而慘敗的前車之鑒,不得不對嚴嵩委曲逢迎。
編輯推薦
“威權(quán)震主,禍萌驂乘?!边@八個字是當時人提供的答案。讀《張居正與萬歷皇帝》!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的一代名臣,從高聳的云端跌落下來,竟然成了社稷罪人,這是為什么?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