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jīng)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陸羽,沈冬梅  頁數(shù):194  
Tag標簽:無  

前言

《茶經(jīng)》,唐陸羽(733-804)著。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唐代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號竟陵子,居上饒(即今江西上饒)號東崗子,于南越(今廣東)稱桑苧翁。陸羽在所寫((陸文學自傳》中稱自己不知所生,三歲時被遺棄野外,竟陵龍蓋寺(后改名為西塔寺)僧智積在水濱拾得而收養(yǎng)于寺。陸羽長大后以《周易》為自己占卦,得“蹇”之“漸”卦日“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因而用它們作為自己的名姓,姓陸名羽字鴻漸。一說因智積俗姓陸,故以陸為姓(見《因話錄》卷三)。九歲時,陸羽開始學習撰寫文章。師父智積想讓他學佛,“示以佛書出世之業(yè)”,而陸羽一心向往儒學,智積屢勸不從,因而罰他做掃寺地、潔僧廁、踐泥圬墻、負瓦施屋、牧牛等重務(wù)。在這些沉重勞動之余,陸羽仍然堅持學習。沒有紙練習寫字,就用竹枝在牛背上寫。智積知道陸羽堅持學習的情況后,怕他看多了佛家之外的典籍,心去佛道日遠,就將陸羽拘束在寺中.“芟剪榛莽”,并派門人之伯看管他。陸羽一邊干活一邊默誦所學,被看管的入鞭打其背,直打到棍子斷才住手。陸羽不堪困辱,逃寺而去,投靠當?shù)貞虬?,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戲,演戲為生,很快顯現(xiàn)才華,著《謔談》三篇,并任伶正。

內(nèi)容概要

  《茶經(jīng)》上、中、下三卷十章,內(nèi)容十分豐富。它總結(jié)了當時茶葉生產(chǎn)技術(shù)與經(jīng)驗,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作者實踐調(diào)查。從現(xiàn)代學科分科的角度來說,《茶經(jīng)》是茶葉文化的百科全書,涵蓋了茶葉栽培、生產(chǎn)加工、藥理、茶具、飲用、歷史、文化、茶產(chǎn)區(qū)劃等方面的內(nèi)容?! 【砩稀兑恢础费圆柚驹?、植物性狀、名字稱謂、種茶方式及茶飲的儉德之性;《二之具》敘采制茶葉的用具尺寸、質(zhì)地與用法;《三之造》論采制茶葉的適宜季節(jié)、時間、天氣狀況,及對原料茶葉的選擇、制茶的七道工序、成品茶葉的質(zhì)量鑒別。卷中,四之器》記煮飲茶的全部器具,計二十四組二十九種。全套茶具的組合使用體現(xiàn)著陸羽以“經(jīng)”名茶的思想,風爐、鍍、夾、漉水囊、碗等器具的材質(zhì)使用與形制設(shè)計,則具體體現(xiàn)出陸羽五行協(xié)諧的和諧思想、入世濟世的儒家理想以及對社會安定和平的渴望。而陸羽在關(guān)注世事的同時,又滿懷山林之志,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人文情懷。卷下《五之煮》介紹煮茶程序及注意事項,包括炙荼碾茶、宜火薪炭、宜茶之水、水沸程度、湯花之育、坐客碗數(shù)、乘熱速飲等方面;《六之飲》強調(diào)茶飲的歷史意義由來已久,區(qū)分除加鹽之外不添加任何物料的單純煮飲法與夾雜其他食物淹泡或煮飲的區(qū)別,認為真飲茶者只有排除克服飲茶所有的“九難”,才能領(lǐng)略茶飲的奧妙真諦;《七之事》詳列歷史人物的飲茶事、茶用、茶藥方、茶詩文以及圖經(jīng)等文獻對茶事的記載;《八之出》列舉當時全國各地的茶產(chǎn)并品第其質(zhì)量高下,而對于不甚了解地區(qū)的茶產(chǎn),則誠實地謙稱“未詳”;《九之略》列舉在野寺山園、瞰泉臨澗諸種飲茶環(huán)境下種種可以省略不用的’制茶、煮飲茶用具,最后又強調(diào),“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認為只有完整使用全套茶具,體味其中存在的思想軌范,茶道才能存而不廢;《十之圖》講要用絹素書寫全部《茶經(jīng)》,張掛在平??梢钥吹靡姷牡胤剑蛊鋬?nèi)容目擊而存、爛熟于胸,這樣《茶經(jīng)》才真正完整了。

作者簡介

作者:(唐代)陸羽 沈冬梅

書籍目錄

卷上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四之器卷下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植而罕茂:用移栽的方法栽種,很少能生長得茂盛。舊時因而稱茶為“不遷”。明陳耀文《天中記》:“凡種茶必下子,移植則不生。”植,栽種,移栽。法如種瓜: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二《種瓜》第十四:“凡種法,先以水凈淘瓜子,以鹽和之。先臥鋤,耬卻燥土,然后掊坑。大如斗口,納瓜子四枚、大豆三個,于堆旁向陽中。瓜生數(shù)葉,招去豆,多鋤則饒子,不鋤則無實。”唐末至五代時人韓鄂《四時纂要》卷二載種茶法:“種茶,二月中于樹下或北陰之地開坎,圓三尺,深一尺,熟劇著糞和土,每坑種六七十顆子,蓋土厚一寸強,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種一方,旱即以米泔澆。此物畏日,桑下竹陰地種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糞、蠶沙澆擁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帶坡峻,若于平地,即須于兩畔深開溝壟泄水,水浸根必死……熟時收取子,和濕土沙拌,筐籠盛之,穰草蓋,不爾即乃凍不生,至二月出種之?!逼湟c是精細整地,挖坑深、廣各尺許,施糞作基肥,播子若干粒。這與當前茶子直播法并無多大區(qū)別。陽崖:向陽的山崖。陰林:茂林,因為樹木眾多濃蔭蔽日,故稱陰林。紫者上,綠者次:原料茶葉以紫色者為上品,綠色者次之。這樣的評判標準與現(xiàn)今的不同。陳椽《茶經(jīng)論稿序》是這樣解釋的:“茶樹種在樹林陰影的向陽懸崖上,日照多,茶中的化學成分兒茶多酚類物質(zhì)也多,相對地葉綠素就少;陰崖上生長的茶葉卻相反。陽崖上多生紫牙葉,又因光線強,牙收縮緊張如筍;陰崖上生長的牙葉則相反。所以古時茶葉質(zhì)量多以紫筍為上?!?/pre>

編輯推薦

《茶經(jīng)》是中華生活經(jīng)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茶經(jīng)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有注釋有譯文,一天看一點,有看一半了。古文不怎么樣,所以說不出釋義的好壞,不過自己還看的滿意。
  •   書很雅致,內(nèi)容也好。但不知何故做成方的,甚是遺憾!我在想,為什么不規(guī)定出版社書都得做成一樣大小的?如今這書,大大小小,長的方的,再過幾日,圓的也不定會出現(xiàn)了。放在書架上顯得凌亂不說,還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空間,真是討厭
  •   對于一個喜歡或者比較喜飲茶的人來說,此書應(yīng)該是必須擁有的.該版<<茶經(jīng)>>注釋周祥,圖文并茂,裝幀大方,印刷精美.中華書局還是值得依賴的!
  •   信息量很足,譯文言簡意賅。
  •   這本書是很早就想買的,終于買了!沒有讓我失望,書的質(zhì)量很好,紙張也非常棒,會用很好的心情去學習,里面的插圖雖然是黑白的,但是很有味道~今天剛收到書,封面有折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要是封面能用比較硬的紙質(zhì)就好了,非常滿意!后面還會陸續(xù)買入《酒譜》之類的書來看的!
  •   這個版本,只能看看而已,作為消遣罷了,感覺不是很嚴謹.....
  •   書已經(jīng)看完了,個人感覺沒有同系列的酒譜好。我是因為在學校圖書館看過酒譜才來買這本書的啊,發(fā)現(xiàn)坑爹了啊。說幾點哦,首先這本書講茶講的很詳細,從差的品種,種植,喝茶的器具,制茶的方法講的很仔細啊。我指的是古文的原文??墒悄岈敻绮欢撇璋?。。哥不懂種茶葉采茶啊。。。看的蛋都碎了。。。還有就是那個點評。。。和尼瑪?shù)木谱V那哥們兒沒法比啊。。。不是一段一評啊,是一篇一評啊。。。而且那評的好沒感覺啊。。。有木有文化啊。。。是不是文人啊。。。。
  •   書有點舊了,不過是還給圖書館的,也就無所謂了
  •   經(jīng)典作品,合理定價.
  •   看起來很舊,封面有磨損印跡,不象新品。
  •   不錯,但配圖不怎么樣,所以只給四星
  •   還沒看不過覺得書應(yīng)該不錯。
  •   了解茶經(jīng),了解傳統(tǒng)文化。
  •   原來只是為了湊單,但是內(nèi)容還行
  •   印刷和排版很喜歡,里面內(nèi)容也很喜歡
  •   插圖版的,要是彩圖的話就更好了
  •   里面配有插圖,注釋內(nèi)容詳細,可見沈冬梅研究極深。才看了第一卷就已經(jīng)受益匪淺了。此本書對于非茶學專業(yè)的人來說,是本必備書籍。推薦。
  •   看了此書,感覺很不錯的。很喜歡。
  •   可讀性比較高,紙質(zhì)非常好
  •   陸羽的《茶經(jīng)》在下卷“之煮”論道十分精辟。煮茶選燃料以火力強勁和不損害茶味為重最好用木炭,選水要用清潔流動的水以泉水為最佳。煮水分為三沸,二沸時舀出的第一瓢水稱為雋永,意為味美味長,放在熟盂中以備減輕沸騰、養(yǎng)育湯華。之后的前三碗水味道比雋永略差,三碗后的水不是口渴就不要喝了。喝茶要趁熱,否則精華就會隨熱氣散失。可看出古人做事都相當講究的!
  •   中華生活經(jīng)典:茶經(jīng)
  •   很不錯 很喜歡 很好的書
  •   好書!點評準確到位。
  •   中華文化,茶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   看看古人的飲茶
  •   原來買過類似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