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吳學昭 頁數(shù):413
Tag標簽:無
前言
我不值得傳記作者為我立傳,但我也不能阻止別人寫我的傳記。不相識、不相知的人如有意寫我的傳,盡管對我的生平一無所知,只要湊足資料,能找到出版社,就能出書。不過,并沒有幾個人為我寫傳。這本用“聽楊絳談往事”命題的傳記,是征得我同意而寫的。作者吳學昭是我的好友。她篤實忠厚,聰明正直,又待人真摯,常為了過于老實而吃虧。她富有閱歷,干練有才,但她不自私,滿肚子合己為人的俠義精神,頗有堂吉訶德的傻氣。不過她究竟不是瘋子,非但不荒謬,還富有理智,凡事務(wù)求踏實而且確鑿有據(jù),所以她只是傻得可敬可愛而已。她要求為我寫傳,我覺得十分榮幸。有她為我寫傳,胡說亂道之輩就有所避忌了,所以我一口答應(yīng)。她因此要知道我的往事。我樂于和一個知心好友一起重溫往事,體味舊情,所以有問必答。我的生平十分平常,如果她的傳讀來淡而無味,只怪我這人是蕓蕓眾生之一,沒有任何奇異偉大的事跡可記。我感激她愿為一個平常人寫一篇平常的傳。不過我還活著呢。我身后的事,她沒法兒問我了,怎么辦?我想不要緊,寫到九十八歲還忠實,以后的事也不會走樣。為我寫的傳并沒有幾篇,我去世后也許會增加幾篇,但征得我同意而寫的傳記,只此一篇。是為序。
內(nèi)容概要
《聽楊絳談往事》實際上相當于一本楊絳先生的自述。書中記錄了自楊先生出生至九十八歲的經(jīng)歷,在大量楊先生口述的一手資料基礎(chǔ)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搜集的材料,史料翔實且具有高度的準確性,敘述清晰生動,與楊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近似。書稿完成后,楊先生題簽并作序?!靶颉敝忻鞔_說明:經(jīng)傳主本人認定的傳記只此一本。書中并插有珍貴的照片,其中有從未發(fā)表過的錢、楊一家不同時期的圖片?!堵牀罱{談往事》不是對一個家庭私生活的津津樂道,而是對中國讀書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和對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tài)、生存空間的關(guān)注。
作者簡介
吳學昭,今年79歲,生于北京,長于上海,北京燕京大學畢業(yè)。曾任《中國兒童》主編;《中國少年報》副秘書長,負責編輯事物;新華社、人民日報駐外記者;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員;久任國家機關(guān)工作人員。學者、教育家吳宓先生的女兒。
書籍目錄
序(楊絳)1 北京女孩2 阿季回南3 啟明小鬼4 振華女生5 東吳高材生6 清華借讀生到研究生7 留學牛津8 在巴黎9 振華分校校長10 酷哉此別離11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12 妻子·情人·朋友13 重返母校清華14 我是一個零15 體味人生16 我仍是一個零17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18 剩了我一個19 “逃——逃——逃——”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北京女孩楊絳先生平時說普通話帶點南方口音,可每當憶及往日北京舊事如說鄰里間的和氣有禮,見面總招呼“您早,吃了嗎?”“您慢走,回頭見?!薄故且慌删┣?。一次談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清華靜齋生,那時女生宿舍有會客室,男同學來訪,通常由宿舍的女傭高聲通報,得到通知的女生就到會客室會客?!啊痢痢列〗阌腥苏遥 睏钕壬鸀槲覀兡》滤奚崤畟虻暮艚?,京味十足呢。楊先生似乎對來自貝滿女中的清華小女生印象頗深,她們特孩子氣,日常言談中頻繁出現(xiàn)的不外這五句話:“哎,好玩兒”;“好看;“給我”;“討厭”;“打你”。那發(fā)音吐字之純正,語調(diào)神態(tài)之嬌憨,脫兒一個北京女孩!我正驚訝楊先生善于捕捉人的特點,驀然想起她本來就曾是個北京女孩。1911年7月17日(辛亥年陰歷六月二十二日),楊先生在北京出生。父親楊蔭杭(字補塘,筆名老圃)當時在北京一所政法學校教書,并應(yīng)為宣統(tǒng)“輔政”的肅親王善耆之請,晚上到王府講授法律課。按說楊先生出生時,上面已有壽康、同康、閏康三個姐姐,不會受到太多重視,沒想到父親老圃先生竟對這第四個女兒從小特別鐘愛,寶貝得不知怎么寶貝才好。也許因為這是他逃亡海外留學美國歸來后所生的第一個孩子,也許因為嬰兒初生就透著一股靈性,招人喜歡。老圃先生為女兒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據(jù)說阿季生性愛笑,出生時哭完以后,眼睛滴溜溜四處看。盡管家里因時局動蕩、各地騷亂而極度不安和苦惱,她笑得非常開心。她出生那年,家里買了一只制冰淇淋的桶,因為老圃先生愛吃冰淇淋,經(jīng)常家里自制。阿季出生那天,恰巧家中做了一桶冰淇淋。二姑媽蔭扮給她嘗點冰淇淋,小嘴都凍紫了,吧嗒吧嗒地舔,品味呢!阿季的三個姐姐,都生耷無錫,接生的穩(wěn)婆(亦稱“老娘”)每次接生,只需一百銅錢,即十個銅板,合一角大洋。阿季生在北京,而北京的“老娘”以力大粗暴著稱,南方太太受不了。所以阿季是日本產(chǎn)科醫(yī)生接生的,接生費是十五兩銀子。姐妹間說笑著跟阿季算賬,說他們姊妹兄弟的全部接生費,加在一起,也不及十五兩銀子的一個零頭(因一兩銀子比一枚銀元貴)。爸爸曾對阿季說:“阿季,你一生出來就被人討厭?!碑敃r,她家和她的景蘇叔公(即胡適《四十自述》中的楊志洵老師)比鄰。他們家的女傭過來問:“生了?小子還是姑娘?”答:“姑娘。”那女傭說:“討厭死了!”老圃先生聽見了,賭氣給她一元銀幣“報喜錢”。阿季事后聽爸爸說了,很不服氣。爸爸說那女傭“歡天喜地,出乎意外的稱心滿意,哪還討厭呢?”雖說家有四女,大女二女在上海啟明女校住讀,三女依祖母和大伯母留在無錫老家,所以阿季一時成為家里的“獨養(yǎng)女兒”,歡樂的中心。媽媽告訴阿季,她出生后,有時哭鬧,爸爸就抱著她來回踱步,口中噢依哈噢依咳地哼唱日本催眠曲,這是各姐妹弟弟中阿季唯獨享有的“殊榮”。阿季姊妹身材高低呈元寶形:大姐和八妹長得較高,三姐和七妹其次,阿季居中,最矮(二姐早天,所以不算在內(nèi)了)。據(jù)二姑媽蔭卡分說,阿季初生的時候,抱她要兩手湊近了托住,分得太遠就掉下去了。阿季長大后身材短小,愛貓的老圃先生笑說:“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敝皇前⒓井敗蔼毰钡臅r間不長:辛亥革命前夕,老圃先生辭職回南照顧祖母等,隨即偕妻攜阿季到上海避難,與大姐、二姐會合。再后來,大弟寶昌、小弟保傲、七妹楊黍、八妹楊必相繼出生,阿季上有三個姐姐,下有兩弟兩妹,復(fù)為眾多姐弟中的老四。阿季在家從不爭寵,但她天資聰慧,善解人意,與父母特親,對父母有聲的教誨,無言的榜樣,感悟深、吸收快,點滴人心。阿季的父親有點與眾不同,這固然源于他率真豁達的天性,更與他的學養(yǎng)有關(guān)。他為人處世剛正磊落;對家人平等,尊重;他不重男輕女,男孩女孩一概平等。他從不打罵孩子,也不寵他們。他認為,孩子不能寵,不能每個要求每件事都takeforgranted,他(從孩子的角度說)“視為應(yīng)得”;只要寵,將來孩子一定自私。阿季說父親“凝重有威”,孩子們都怕他;不過怕歸怕,卻和父親很親近。大家知道,他心底里是喜歡孩子的。錢鍾書先生初次見到老圃先生,也有點怕,后來他對阿季說:“爸爸是‘望之儼然,接之也溫’”。父親用無錫話稱孩子們“老小”。當老小們放肆淘氣影響他工作時,他不動手也不訓(xùn)斥,只是請母親把老小引到別處去調(diào)教。父親喜歡飯后孩子們圍繞著吃點甜食,常要母親買點好吃的東西“放放焰口”?!胺叛婵凇边@個從孟蘭盆會借來的辭兒,在楊家意思就是爸爸請客,被孩子們用來要求爸爸,吃的,用的,玩的,都行。“放焰口”的時候,老小歡喜,爸爸高興,天倫之樂無窮。所以,許多年過去,老小們已長大成人,甚至有了自己的老小,還要求爸爸“放焰口”,吃什么已不重要,大家看重的是那種親情交融的溫馨。阿季手巧,父親飯后吃水果,她管剝皮;吃風干栗子、山核桃等,她善脫殼去衣??傊?,果品不論干鮮,一經(jīng)她手,準保收拾得千干凈凈。老小們懂事,往往中午飯后“放完焰口”,大家自動散去,好讓父親午休。父親有一次卻叫住阿季,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阿季從此就乖乖地陪在一旁看書,行步做事,躡手躡腳,沒有一點聲響。冬天家里只父親屋里生個火爐,孩子們都用煨炭的手爐、腳爐取暖。火爐需不時加煤,阿季動作輕巧,姐姐和弟弟妹妹全佩服她加煤能不出聲。父親對母親尊重愛護,母親對父親的特立獨行全都理解,全都支持,這種平等相待的夫妻關(guān)系,在夫權(quán)為主的舊社會是少有的,也是舊式夫婦間不多見的。阿季的母親唐須嫈,也是無錫人。據(jù)楊先生說,媽媽這個古里古董的名字,肯定是爸爸給改的。因為在北京任京師高等檢察廳檢察長時,每年元旦,爸爸需穿西式禮服,戴大禮帽,到懷仁堂賀節(jié);晚上改穿夜禮服,攜夫人同往。夫人需要有名片。楊先生外家是生意人家,媽媽小名細寶,不知大名叫什么。爸爸改得古雅些,嫈字是古字。楊先生還記起一個笑話。每年元旦前夜,媽媽說,“大禮帽得拿出來”,她大弟必大哭一場,說“大貍貓不要拿出來”。阿季母親與老圃同年,二十歲結(jié)婚時,老圃還是學生。母親讀書識字(因唐家是富商,家里延聘女先生教女兒們讀書認字),通情達理。曾在上海務(wù)本女校隨班聽課,愛看小說,新舊都讀。結(jié)婚兩年,父親由上海南洋公學官費派送日本留學,抵達日本不久,得知妻子臨產(chǎn),特向官方請準事假回國探視,剛好在長女壽康出生前夕趕到家里。雖然來去匆匆,在家逗留不過一周;母親心上快慰,為老圃的情意深受感動,視為生平得意之事。父親留日歸國后因鼓吹革命,遭到清廷通緝,母親為父親特制一條假辮,釘在瓜皮帽上。有一晚自外歸來將抵家門,覺背后有人拉住假辮掩兩下。父親知道已有人盯梢,急忙逃亡。他由阿季外祖父幫助籌款,潛逃至日本母校早稻田大學,考入大學研究科,專研法律。次年7月,通過論文,獲早稻田大學法學士。即到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父親一去四年多,母親在無錫老家與婆婆和妯娌及侄兒女一同生活,撫養(yǎng)三個女兒。1910年父親回國先在北京工作,辛亥革命后在上海當律師,旋被先后任命為江蘇、浙江高等審判廳長。他因杭州惡霸殺人案,堅持司法獨立,同浙江督軍、省長意見不合,被調(diào)任京師高等檢察長。父親回國以來,不論南下北上,母親總歸攜兒帶女同行,與父親相伴,家務(wù)操持得有條不紊,以致孩子們都深信母親能干,無所不能!阿季從記事起,從小到大,沒有聽父母吵過一次架。她回憶說:舊式夫婦不吵架的也常有,不過女方會有委屈悶在心里,夫婦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多。她的父母卻好像老朋友,無話不談。他們談的話真多:有過去的,當前的;自家的,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他們共同分析父親辦理的一些案件,也不時議論一些倫理道德問題。他們認為損人利己不好,于己無益而損人更壞。他們有時嘲笑,有時感慨,有時自我反思,有時總結(jié)經(jīng)驗。阿季形容父親和母親:“兩人一生長河一般的對話,聽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JeandelaBruyere)《人性與世態(tài)》(LesCaracteres)?!笨上О⒓井敃r年幼無知,對父母那時斷時續(xù)的談話,聽了也不甚經(jīng)心,如今的領(lǐng)會,乃由多年不經(jīng)心的一知半解積累所得。我曾問楊絳先生,她父親和母親那種暢開心扉、互通衷曲、相知默契的關(guān)系,對她們姊妹的影響。楊先生答:“我們姐妹中,三個結(jié)了婚的,個個都算得賢妻;我們都自愧待丈夫不如母親對父親那么和順,那么體貼周到?!蔽蚁?,這也許是楊先生過于自謙,否則“我們仨”那種不尋常的遇合,相互關(guān)系怎會處得如此自然和諧,而錢楊式的“人性與世態(tài)”又演繹得如此精彩!阿季四歲那年隨父母重返北京,開始她“北京女孩”的生活。這次北上,大姐二姐沒有同來,仍留在上海啟明女校住讀。三姐依祖母和大伯母住無錫。后來父親調(diào)任浙江省高等審判廳長,遷居杭州。母親生小弟弟時,大伯母到杭外州照顧母親坐月子,攜著三姐同到杭外州。那時阿季三歲,是家里的寵兒,很渾,第一次見到三姐,命她“叫聲季康官嘛”。三姐說“我為啥叫你?”那時,大姐、二姐也從啟明回來全家團聚。阿季最喜歡二姐,唯有她能哄得阿季乖。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姊妹中最聰明的二姐同康,自此次一別后再也沒能與父母弟妹團聚。她因患副傷寒于1917年死于上海,還不到十五歲,這是父母一生中的大傷心事。趕去探望的母親隨即帶了大姐同回北京,大姐就在北京圣心學校上學,但她不久又回上海啟明住讀了。阿季一家初抵北京,住東城。房東是滿族,阿季因此得見識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不在鞋根而在鞋底正中,木制,圓形,用整塊木頭刻成,所以不易折斷,穿上能穩(wěn)步健行。老圃先生曾問阿季要不要穿高底鞋。阿季認真思索了一下,很認真地說:“要!”阿季進了貝滿幼兒院上幼兒班。后來全家遷居西城東斜街25號,阿季就隨三姐閏康到西單牌樓第一蒙養(yǎng)院上學,阿季上學前班。阿季六歲,在第一蒙養(yǎng)院學前班畢業(yè),改入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仍與三姐同校,每天乘黃包車往返。父親上班乘馬車,三叔上班坐包車。三叔病重回無錫老家,包車歸阿季家所有,車夫也由她家專用,她們就改乘包車。她們中午在學校包飯。那時在女高師任“學監(jiān)”的三姑母蔭榆,有次在小學生進餐時陪來賓到飯廳參觀,整個飯廳頓時肅然,大家專心吃飯。阿季背門而坐,碗前掉了好多飯粒。三姑母過來附耳說了一句,阿季趕緊把飯粒撿到嘴里吃了。旁的小學生看樣也趕快把自己掉在桌上的飯粒撿來吃了。三姑母向老圃先生形容這一群背后看去和阿季相像的女孩,“一個白脖子,兩根牛角辮”,一個個忙不迭撿飯粒往嘴里送,有趣極了。三姑母說時笑出了她的細酒渦兒,她顯然很喜歡這些小女孩。也許是三姑母的緣故,阿季不時被女高師的學生帶到大學部去玩,演戲的時候被借去當“花神”,運動會上和大學生一同表演跳繩。1917年春夏,正當阿季無憂無慮地享受她童年的快活時,家里卻遭到巨大的沖擊,經(jīng)受了嚴重的挑戰(zhàn)。作為一名剛?cè)氤跣〉膶W生,她弄不明白怎么一向勤勉奉公的父親忽然不上班了,和一位愛做詩的植物學家、早稻田同學王子年同上百花山去采集制作植物標本了,個把星期才曬得黑黑的回來。不久,家里的馬車賣了,兩匹馬也賣了,大馬夫、小馬夫全走了。家里只剩包車了。又過了兩年,阿季升入初小三年級。從不出游的母親接連游覽了頤和園、香山等京郊名勝,還買了好些梅花點舌丹、紫金錠之類的北京名藥,宮制絹花等北京特產(chǎn),準備帶回家鄉(xiāng)送人。隨后,又收拾行李準備回南。秋季開學不久的一天清晨,阿季就跟著父母一家人登上火車回南方去了。這已是阿季第二次“回南”。上次是她出生不久,辛亥革命前夕,局勢動蕩,地方騷亂,父親辭職回南侍奉祖母,又到上海避難;可這次回南,雖然聽三姐說過好多次,卻糊里糊涂全沒放在心上。直到突然離家時才想到她還沒向要好的同學告別,“心上很惆悵”。久后才知道,原來父親主持工作的京師高等檢察廳,審理交通部總長許世英受賄案違犯了官場的慣例:該廳開始偵查后,盡管傳喚、訊問、搜查證據(jù)及交地方廳繼續(xù)偵查,一切嚴格依法進行,本無絲毫不合,只是這位有犯罪嫌疑的交通部總長,曾擔任過北京政府大理院院長、司法部總長、內(nèi)務(wù)部總長諸多要職,非一般等閑人物,許多上級官員,紛紛為他說情。傳喚當晚,楊家電話一夜不斷。天亮之后,父親就被司法總長停止職務(wù)了。司法總長張耀曾事先就出面干預(yù),不顧媒體揭發(fā)、議會質(zhì)詢,意欲停止偵查此案。父親不理會上司默示,反“親詰司法總長,是否總長個人意見認為許世英道德高尚,絕無嫌疑之余地?司法總長回答說:‘交情甚淺,并不能保。’”司法總長話雖如此說,但當京師高等檢察官于1917年5月4日傳喚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并搜查證據(jù)時,司法部竟立即呈文大總統(tǒng),以檢察官“違背職務(wù)”為名,將京師高檢廳檢察長楊蔭杭、檢察官張汝霖停止職務(wù),交司法官懲戒委員會議處。阿季以后據(jù)當時的事實推斷,父親停職的時間不長,大概就是上山采集植物標本那個把星期。停職后雖未恢復(fù)原職,仍在司法部任職。但精研法律、熱衷法治的父親,經(jīng)此事件,很是心灰,對官官相護的北洋政府已看透了,無意繼續(xù)做官。他和上司頂牛了。兩年之后,辭職南歸,沒等辭呈照準就帶了全家動身南下了。給阿季留下印象至深的是離開北京那天,火車站上來為父親送行的人異乎尋常的多,“不是一堆,是一大片人,誰也沒有那么多人送行,我覺得自己的父親與眾不同,很有自豪感?!边@也許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心的向背吧,我想。當時的社會公眾輿論是同情和支持京師高等檢察長楊蔭杭的。1917年5月25日、26日的《申報》,在報道“高檢長楊蔭杭因傳訊許世英交付懲戒”的要聞時,就將楊檢長的申辯書全文與司法部請交懲戒的原呈同時刊出,使讀者對“此案的是非曲直,亦可略見一斑”。楊蔭杭的申辯書,依據(jù)法律法理,義正詞嚴地說明問題實質(zhì),逐條批駁司法部請交懲戒的呈文,將司法總長強指的所謂“違背職務(wù)”駁得一無是處,并指控司法總長“交付懲戒”之不合法,有袒護之嫌。申辯書氣勢之壯,充分顯示出他的大義凜然和當時的激憤之情。上述資料是一位讀者在讀了楊絳先生《回憶我的父親》一文后向作者提供的,因此未及編入《老圃文集》。2006年2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繁體字版《干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篇》,楊絳先生將以上資料作為《回憶我的父親》的附錄,收火書中,對于了解此案和楊老先生的性格主張當會很有幫助。1992年,我偶翻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國人物大辭典》,在許世英名下,讀到:“1916年6月,任內(nèi)務(wù)部總長;7月任交通部總長,后因受賄案去職。”據(jù)載,此人于1950年去臺灣,任“總統(tǒng)府”資政,1964年病逝于臺北。著有《許世英回憶錄》。惜未找見該書,不知作者有沒有“回憶”及1917年5月被京師高檢廳傳訊一事。2.阿季回南上次回南,阿季還是個抱在手里的嬰兒,一切渾然不曉。這次不同,她已是自個兒東跑西顛、問這問那,充滿了好奇的小學生了。阿季問爸爸:“這火車上座椅的扶手怎么還包著絲絨、鑲著花邊,好講究!”爸爸告訴她,這是頭等車?!澳峭鈬俗模ㄜ噹┦菐椎汝??”阿季又問。她發(fā)現(xiàn)洋人乘的車廂是方的,沒有一排排的座椅,有點像人家的客廳,他們圍著桌子吸雪茄煙,喝汽水,還有沙發(fā)。爸爸沒好氣地答說:“二等!”阿季不明白二等(車廂)怎么比頭等還舒服?她太小,還品味不出爸爸對洋人在中國享受種種特權(quán)的反感。阿季隨爸爸媽媽從北京乘火車到天津,住了兩天客棧,登上一艘名叫“新銘”的海輪,一直南行,駛往上海。這輪船就像電視劇《圍城》中顧爾謙、李梅亭等乘的三等艙那樣又臟又擠又亂。阿季家行李特多,許多箱書,還有包括全部家當?shù)南渥?、網(wǎng)籃、鋪蓋。一家大小還有一個門房臧明和他的妻子臧媽,外加一只蒙著薄布的字紙簍子,里頭藏著爸爸寵愛的那只黃白色獅子貓,也“夾帶”著坐車乘船,跟大家一起回南。爸爸站在亂糟糟的岸上照料行李上船,一直抱著七妹妹,沒有片刻離手。阿季知道三歲的七妹妹夠重的,她心疼爸爸長時間抱著個小胖墩兒,一定累得夠戧。旅客上船時,媽媽帶著一群孩子,由男女傭人照看,爸爸抱著七妹妹最后一個上船。當他正要抬腳跨上架在輪船和岸上之間的小木橋時,小木橋因船頭移動,突然掉人海里。阿季在船上眼睜睜地望著爸爸,嚇得要命,她怕爸爸上不了船了!然而爸爸抱著七妹妹從容地由搭在船尾的跳板上船了,行李也全都上了船。大家在船上聚集后,媽媽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小馬桶,讓孩子們方便。一家人并不都在一個房艙,阿季和三姐就在另處,不過艙是連著的。輪船漸漸駛?cè)氪蠛?,過黃水洋、藍水洋、黑水洋。過黑水洋,輪船晃動厲害,大家都暈船了。但暈船也止不住孩子們的淘氣和好奇。阿季和三姐是上下鋪,當時阿季八歲,三姐十三歲。阿季要跟三姐搗亂,就用腦袋頂上鋪的橫板,讓她不能安睡。不過兩人要好的時候居多。三姐想看海上日出,她告訴阿季如醒得早,就叫醒她。后來還是三姐叫醒了阿季,她爬上上鋪,和三姐一同看太陽從海面升起來。先是兩個半圓的太陽,慢慢變成兩個整圓的,然后分開,顏色由深紅變金紅,太陽就從海里出來了,阿季那時還不怎么會形容,只覺得“好看極了!”兩三天后,到了上海。下了輪船,換乘“拖船”。所謂“拖船”,就是拖在小火輪后面的一大串船,依靠火輪船的動力向前航行。
后記
盡管由于父輩的交往和情誼,我被錢鍾書先生稱為“世妹”,楊絳先生喚我“師妹”;然而在我心中,一直是把他們當做長輩敬重和對待的,admireindistance,雖然傾慕,從不打擾。兩位先生和錢瑗的許多故事,我最初都是從楊先生最小的妹妹楊必那兒聽說的。楊必姐抗戰(zhàn)期間在上海工部局女中就讀,與我大姐學淑同班。那時我們家住公共租界康腦脫路,離學校不遠,楊必姐放學后常上我家和學淑姐一起做功課。她思維敏捷,悟性特強,又善于表述,無論多復(fù)雜的問題,都能三言兩語說得清清楚楚。學淑姐說跟楊必一塊兒做功課真叫開竅。她是轉(zhuǎn)學生,在楊必的幫助下很快適應(yīng)了新的學校生活。楊必姐皮膚白皙,黑發(fā)濃密,眉毛彎彎,眼角稍稍朝上,眼里總是帶點兒嘲諷似的盈盈笑意。她可是位天生的演員,言語生動,表情豐富,觀察細微,模仿起人來,惟妙惟肖。有時模仿一些公眾人物讓我們猜,往往一猜就中,不是大家會猜,她實在太能抓住人的特點了。她在學校是優(yōu)秀生,受到各科老師的喜愛,被同學們稱做“梁寶寶”、“孫寶寶”、“郭寶寶”(指某先生的寶貝),……可她表演起她們教課和訓(xùn)斥學生來,一點不含糊,笑得我們一個個前仰后合,樂不可支。我母親也很喜歡楊必姐,每次放學來家,總要拉拉手,“肚皮餓了哦?吃點點心,再做功課”。說著端出湯汁鮮美的餛飩、香噴噴的蟹殼黃或旁的點心。家里每有什么好吃的,也總要給楊必留著。我們說“媽媽偏心”,母親卻說:“楊必媽媽不在了,你們說我該不該寶貝她?”我們答“該”。不過我知道她有非常寶貝她的爸爸和姐姐們。奇怪,我從未去過楊必姐家,對她家人的印象竟是活靈活現(xiàn)的;而我們家的情況,她家似乎也相當了解:從我父親抗戰(zhàn)時期的日記看,我們家有些事情,包括學淑姐中學畢業(yè)、北上燕京大學等等,最早給遠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的父親傳遞信息的,竟是錢鍾書先生!這些信息當也來自聯(lián)絡(luò)兩家的楊必姐。1946年秋,我們家由上海遷回北平,與留在上海工作的楊必姐漸漸失去聯(lián)系,但我從未忘記過她。多年以后,在北京初次見到楊絳先生,不知是否由于楊必姐的緣故,言談之間,很感親切,似乎相識已久。楊絳先生的創(chuàng)作和翻譯作品:我讀的不少,有的讀過不止一遍,關(guān)于作者的故事也聽說許多,我曾自以為對作者比較了解,待相處日久,才發(fā)現(xiàn)楊絳先生本身就是一部書,一部歷盡滄桑的人生大書,我的閱讀和了解不過剛剛開始。她那充滿智慧的談話,幽默風趣的說笑,卓然獨立的思考,深邃銳利的眼光,沉穩(wěn)細致的處事,令我驚嘆不已。我離開工作崗位以后,有時間幫助楊先生打打雜兒;交流的機會多了,彼此也更熟了。每與楊先生當面交談,或接聽她的電話,或處理她交辦的事,我總不忘忠實記下她的所思所言、所感所嘆,作為我的“讀”楊筆記,細細咀嚼,慢慢回味。經(jīng)年累月,竟也記了許多本小冊,每每翻閱,都深感獲益良多,意味無窮。楊先生近年閉門謝客,自稱“龜蟄泥中”,很少外出,也不上網(wǎng),每天只在家讀書寫字;但對外界一點兒不隔膜。我們偶談一些新發(fā)生的事件,她都情況了然、判斷準確。她的信息豐富、料事如神,往往使我感到吃驚。她有一顆博大的心,世事全在胸中,與大眾同悲喜。2003年,“非典”肆虐的那個春天,楊先生每天準時坐在電視機前,收聽那位面無表情的衛(wèi)生部發(fā)言人發(fā)布“非典”和“非典”疑似病例的最新數(shù)字,心情沉重。幾年過去,人們對“非典”已不再關(guān)心甚至淡忘的時候,楊先生始終清晰記得那些為抗擊“非典”、保護人民健康而獻出了生命的白衣天使:葉欣、李曉紅、鄧練賢、段力軍、丁秀蘭、王晶……并為他們的家人難過。還有眾多感染“非典”的醫(yī)務(wù)人員,后遺癥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健康和生活,楊先生也一直掛在心上,直到聽說衛(wèi)生部2006年4月出臺了一項“非典”后遺癥人員醫(yī)療費用報銷辦法,才稍微松了一口氣。政府為抗擊“非典”有功人員頒獎,楊先生立刻想到了勇敢沖破封鎖、第一個向世界公眾和衛(wèi)生組織警示“非典”在中國肆虐的蔣彥永大夫,他沒有獲獎,反而得咎,但在人們心里,他是免于使災(zāi)難更大發(fā)生的一個真正的英雄。聽說鄒承魯院士去世,楊先生嘆息:又一位說真話的人走了。她非常傷心,因為鄒夫人李林和她的父母都是楊家的好友。鄒先生曾痛心地計算過,他從1951年回國到1978年,二十七年中能夠做工作的時間不到十年。三分之二的時間被花在政治運動上了,即使不搞運動的三分之一時間也難以工作,因為不斷要開會!錢鍾書、楊絳先生當年又何嘗不是如此!楊先生關(guān)心人,人們也喜愛她。她的fans很多,世界各地的讀者來信不斷。2005年歲尾,楊先生小恙住院一周,醫(yī)護人員對她關(guān)懷備至,出院時依依不合,直送她下樓登車。有位年輕大夫送給她一棵圣誕樹,接上電源,能閃爍出五彩繽紛的光亮。此后每年圣誕,楊先生都會請阿姨把圣誕樹搬出來通電,我知道她不只是欣賞它漂亮的閃光華彩,也想念協(xié)和醫(yī)院那些可愛的小友。圓圓和錢先生走后,每逢他們的忌日,我都過去陪陪楊先生,怕她傷心;聽她說說“我們仨”的故事,話話家常。與楊先生相處越久,越感受她的人格魅力,也越欽佩她的為人。我每回翻閱自己的“讀”楊筆記,都有說不出的感動,覺得那許多珍貴的史料、動人的故事該與所有喜愛楊絳作品的讀者共同分享;我萌發(fā)了以聽楊絳先生談往事的方式為她寫一部傳記的想法,并且不揣冒昧地跟楊先生說了。我自忖文筆欠佳,楊先生未必同意,沒想到楊先生一口答應(yīng),大力支持,有問必答。兩年里,我挖空心思、刨根究底地問,楊先生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答,有時口頭,有時筆答,不厭其煩。書稿完成后,楊先生給審閱修改;出版前,又親為作序、題簽。讀者讀罷此書如還喜歡,那實在是因為楊先生傾注了心血。本書出版之日,臨近錢鍾書先生忌日,謹以此書獻給錢先生在天之靈,紀念錢先生去世十周年。本書雖然主要寫楊絳先生,但實際上錢楊是不可分的。
編輯推薦
《聽楊絳談往事》講述我樂于和一個知心好友一起重溫往事,體味舊情,所以有問必答。我的生平十分平常,如果她的傳讀來淡而無味,只怪我這人是蕓蕓眾生之一,沒有任何奇?zhèn)ゴ蟮氖论E可記。我感激她愿為一個平常人寫一篇平常的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