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錢淑芳,烏瓊芳 著 頁數(shù):311 字數(shù):26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本書中的五十部紀錄片,就像新中國的歷史一樣,載著新中國的變化一步步向我們走來。我們展開雙臂將它們擁入懷中,認真打量、仔細審視,發(fā)現(xiàn)其中有那么多熟悉與陌生、宏大與細微、朦朧與清晰,翻著翻著我們才發(fā)現(xiàn)她如此厚重、如此龐大,又如此柔軟、如此細膩。
本書以編年體的形式,擇取中國電視52年進程中的50部經(jīng)典紀錄片,進行較為全面的遴選和歸納,并對作品進行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分析和美學鑒賞,透視中國電視影像記錄的52年思想歷程。
一個社會的成長如同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很難看到自己幼年的樣子,但是紀錄片幫助我們完成了記錄社會的“幼年”甚至每一個時期成長的任務。
作者簡介
錢淑芳,廣播電視藝術(shù)學博士,副教授。出版著作《電視變形計——外國經(jīng)典節(jié)目的中國化改造》(合著),《中國草原電視藝術(shù)審美意象論》。 烏瓊芳,副教授,新聞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傳播理論、新聞業(yè)務等,發(fā)表專業(yè)學術(shù)論文近30篇。
書籍目錄
《英雄的信陽人民》:紀錄片開山之作
《收租院》:影像紀錄的歷史與藝術(shù)
《沙漠散記》:草原文化的最初影像記錄
《絲綢之路》:電視紀錄,在大漠古道上牽手
《雕塑家劉煥章》:“教化與指導”的代表作
《話說長江》:為母親河的第一次歌唱
《西藏的誘惑》:西藏的氣息與虔誠的行走
《流浪北京》: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心態(tài)的復述
《望長城》: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的里程碑
《沙與?!罚骸爸袊厣纳鐣髁x”的紀錄片
《方榮翔》:時代人物的同期聲
《最后的山神》:一個民族的心靈詮釋
《回到鳳凰橋》:女性視角與女性關注
《回家》:從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園
《半世紀的鄉(xiāng)戀》:慰安婦,無處安放的心靈
《遠山》:底層人生真實力量
《遠去的村莊》:小村莊里的二元對立
《八廓南街16號》:藏地生活與藏地紀錄
《周恩來外交風云》:鴻篇細語打造精品
《三節(jié)草》:最后的土司夫人
《泰福祥日記》:中國經(jīng)濟改革日記的一頁
《最后的馬幫》:馬幫的精神與見證
《一個艾滋病毒感染者》:感染艾滋病毒:生存,還是死亡
《海選》:大官村里的正在進行時
《北京的風很大》:鏡頭時代到來的預言
《老頭》:長在墻根下的孤獨與溫暖
《不快樂的不止一個》:不快樂的不止一家
《遠山的瑤歌》:站在詩意與資源的中間
《雪落伊犁》:簡單的溫暖和幸福
《下山》:草原深處的愛與承載
《厚街》:秩序與生存
《緣起》:記錄導演的行走哲學
《平衡》:失衡與制衡,從高原走向心靈
《張博士》:與時間較勁的人
《俺爹俺娘》:模糊淚眼中最清晰的愛
《駝殤》:大漠中的深情與信仰
《姐妹》:一個時代光與景中的背影
《鄺丹的秘密》:舒展的掙扎
《記憶的傷痕》:記住歷史,告訴未來
《幼兒園》:碎片、網(wǎng)及茉莉花
《夢游》:游走于噩夢與現(xiàn)實之間
《故宮》:記錄歷史不必華服濃妝
《見證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的再現(xiàn)與批判
《森林之歌》:讓遙遠如此貼近心靈
《水問》:一滴水的命運之旅
《長安街》:一條街與一個國家的記憶
《澳門十年》:真人、真事、真情映照下的盛世蓮花
《劫后》:在廢墟中尋找希望
《小人國》:孩子教育人生
《最后的代課教師》:聚焦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傷痛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如此厚重的人物,加上處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新現(xiàn)實主義不僅在記錄的手法上開始大量使用同期聲、長鏡頭,而且在對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人物的理解上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特殊環(huán)境下的英雄和模范,而是從人們生活的原生態(tài),用小角度以及小人物來描述展現(xiàn)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在這方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關人的認識與描寫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優(yōu)美的解說詞寫作 “當當當,有人說他是石匠,有人說他是木匠,然而他不做家具,也不砌墻。是啊,他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和石頭、木頭打交道了,起初大概是因為好玩,后來卻成了他拆不開、放不下、棒打不回頭的愛好和職業(yè)了。” 這一段是紀錄片《雕刻家劉煥章》開片的解說,就是這一段解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專業(yè)教師講授紀錄片解說詞的常用范例,它給曾經(jīng)的觀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典型紀錄片真正開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顯然,這部作品是不被劃入“典型紀錄片”的。這主要源于其帶有明顯的早期紀錄片痕跡,大段大段解說的使用就是原因之一。著名電視學者高鑫曾經(jīng)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過概括,其中有一條就是談對解說的依賴:借用廣播的語言,通過播音或解說,將思想直接灌輸給觀眾,達到耳提面命的說教目的。作為那個時代的紀錄片代表,《雕塑家劉煥章》自然很難擺脫這樣的羈絆,當然這一點已成為日后人們評論本片不足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編輯推薦
《國內(nèi)50部經(jīng)典紀錄片:翻閱中國50年思想相冊》以編年體的形式,擇取中國電視52年進程中的50部經(jīng)典紀錄片,進行較為全面的遴選和歸納,并對作品進行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分析和美學鑒賞,透視中國電視影像記錄的52年思想歷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