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高振華,邸明偉 著 頁數:310
內容概要
《生物質材料及應用》結合材料的組成、結構、性能及應用領域,分別對纖維素、淀粉、蛋白質、甲殼素、殼聚糖、木質素、環(huán)糊精、半纖維素、魔芋葡甘聚糖、海藻酸鈉、黃原膠、木材、作物秸稈、竹材等主要生物質材料作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跟蹤時代科技,兼顧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兩個方面,對生物質材料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并且融入作者與國內外同行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成果。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1.1 環(huán)境、資源與材料1.1.1 環(huán)境1.1.2 資源1.1.3 材料1.2 生物質材料概述1.2.1 生物質材料的定義1.2.2 生物質材料的分類1.2.3 生物質材料的一般特性特征1.2.4 生物質材料的應用1.2.5 發(fā)展生物質材料的意義參考文獻第2章 纖維素基材料2.1 纖維素的存在與獲得2.2 纖維素的結構與性質2.2.1 纖維素的結構2.2.2 纖維素的性質2.3 纖維素化學2.3.1 纖維素化學反應的可及度與反應性2.3.2 纖維素的主要化學反應2.4 纖維素的衍生物及應用2.4.1 纖維素酯2.4.2 纖維素醚2.4.3 其他纖維素衍生物2.5 纖維素纖維及應用2.5.1 棉纖維2.5.2 麻纖維2.5.3 黏膠纖維2.5.4 醋酯纖維2.5.5 銅氨纖維2.6 改性纖維素材料及應用2.6.1 交聯(lián)改性纖維素材料及應用2.6.2 接枝改性纖維素材料及應用2.6.3 共混改性纖維素材料及應用2.6.4 纖維素復合材料及應用2.7 功能纖維素材料的制備及應用2.7.1 物理方法2.7.2 化學方法2.7.3 表面、界面化學修飾方法2.8 液晶纖維素材料2.8.1 液晶纖維素及其衍生物薄膜的結構與性能2.8.2 液晶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的結構與性能2.8.3 功能分離膜2.8.4 液晶纖維素及其衍生物交聯(lián)凝膠2.9 纖維素的人工合成參考文獻第3章 淀粉基材料3.1 淀粉的存在3.1.1 玉米淀粉3.1.2 其他谷類淀粉3.1.3 薯類淀粉3.1.4 野生植物淀粉3.2 淀粉的結構與性質3.2.1 淀粉的結構3.2.2 淀粉的性質3.3 淀粉的深加工利用3.4 淀粉的改性與應用3.4.1 淀粉的衍生化及其應用3.4.2 接枝淀粉及其應用3.4.3 交聯(lián)淀粉及其應用3.5 淀粉基材料及應用3.5.1 全淀粉材料3.5.2 共混淀粉材料參考文獻第4章 甲殼素基材料4.1 甲殼素的存在與發(fā)現(xiàn)4.1.1 甲殼素的存在4.1.2 甲殼素的發(fā)現(xiàn)4.2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結構與性質4.2.1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結構4.2.2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提取4.2.3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性質4.3 甲殼素與殼聚糖化學4.3.1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堿化4.3.2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磻?.3.3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酯化反應4.3.4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醚化反應4.3.5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N烷基化反應4.3.6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水解反應4.3.7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氧化反應4.3.8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交聯(lián)反應4.3.9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接枝共聚反應4.3.10 甲殼素與殼聚糖的螯合反應4.4 甲殼素、殼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應4.4.1 在造紙工業(yè)中的應用4.4.2 在食品工業(yè)中的應用4.4.3 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4.4.4 在醫(yī)藥衛(wèi)生方面的應用4.4.5 在化妝品中的應用4.4.6 在農業(yè)中的應用4.5 特種甲殼素/殼聚糖的制備與應用4.5.1 二丁酰甲殼質4.5.2 高黏度殼聚糖和高脫乙酰度殼聚糖4.5.3 低聚甲殼素和低聚殼聚糖4.5.4 微晶殼聚糖和磁性殼聚糖4.6 甲殼素/殼聚糖基材料及其應用4.6.1 甲殼素/殼聚糖基功能材料4.6.2 甲殼素/殼聚糖基生物醫(yī)用材料4.6.3 甲殼素/殼聚糖基復合材料參考文獻第5章 其他多糖類材料5.1 環(huán)糊精5.1.1 環(huán)糊精的結構與性質5.1.2 環(huán)糊精的修飾與應用5.2 半纖維素5.2.1 半纖維素的結構與性質5.2.2 半纖維素的改性與應用5.3 魔芋葡甘聚糖5.3.1 魔芋葡甘聚糖的結構與性質5.3.2 魔芋葡甘聚糖的改性與應用5.4 海藻酸鈉5.4.1 海藻酸鈉的結構與性質5.4.2 海藻酸鈉的改性與應用5.5 黃原膠5.5.1 黃原膠的結構與性質5.5.2 黃原膠的改性與應用參考文獻第6章 蛋白質基材料6.1 蛋白質概述6.1.1 蛋白質的存在6.1.2 蛋白質的化學組成6.1.3 氨基酸及其性質6.1.4 蛋白質的結構6.1.5 蛋白質的分類6.1.6 蛋白質的性質6.2 大豆蛋白6.2.1 大豆蛋白的結構與性質6.2.2 大豆蛋白的改性6.2.3 大豆蛋白的應用6.3 蠶絲蛋白6.3.1 蠶絲蛋白的結構與性質6.3.2 蠶絲蛋白的改性6.3.3 蠶絲蛋白的應用6.4 蜘蛛絲與重組蜘蛛絲6.4.1 蜘蛛絲蛋白的結構與性能6.4.2 重組蜘蛛絲蛋白的生產6.4.3 蜘蛛絲蛋白的應用6.5 其他蛋白質基材料6.5.1 羊毛蛋白6.5.2 酪蛋白6.5.3 明膠6.5.4 貝類黏附蛋白參考文獻第7章 木質素7.1 木質素的存在與獲得7.2 木質素的結構與性質7.2.1 木質素的元素組成7.2.2 木質素的結構主體和先體7.2.3 木質素的官能團7.2.4 木質素與糖類的連接7.2.5 木質素的超分子特性7.3 木質素化學7.3.1 氧化反應7.3.2 還原反應7.3.3 水解反應7.3.4 醇解反應和酸解反應7.3.5 光解反應7.3.6 生物降解7.3.7 烷基化反應7.3.8 磺化反應7.3.9 鹵化反應7.3.10 硝化反應7.3.11 縮合反應7.3.12 接枝共聚7.4 木質素的改性7.4.1 木質素的衍生化改性7.4.2 木質素的接枝共聚7.5 木質素基高分子材料7.5.1 木質素基酚醛樹脂7.5.2 木質素基聚氨酯7.5.3 其他木質素基高分子材料7.6 木質素共混材料7.6.1 木質素共混聚烯烴7.6.2 木質素填充橡膠7.6.3 木質素共混聚酯/聚醚7.6.4 木質素復合天然高分子7.7 木質素材料的改性方法及性能優(yōu)化7.7.1 木質素改性材料的高性能化7.7.2 木質素結構對材料性能的影響7.7.3 木質素改性材料的思路7.8 木質素材料的應用參考文獻第8章 木材8.1 木材概述8.1.1 木材的人居環(huán)境特性8.1.2 木材的基本特點8.2 木材的結構8.2.1 木材的宏觀結構8.2.2 木材的微觀結構8.2.3 木材的細胞壁結構8.3 木材的化學組成8.3.1 高分子物質8.3.2 木材抽提物8.4 木材與水分8.4.1 木材的含水量8.4.2 木材中水分的存在形式8.4.3 木材的水分吸著和解吸8.4.4 木材中水分的移動8.4.5 木材的干縮濕脹8.5 木材的改性8.5.1 木材的強化8.5.2 木材尺寸穩(wěn)定化8.5.3 木材軟化8.5.4 木材的防腐處理8.5.5 木材的阻燃8.5.6 木材顏色處理8.6 木材基材料及其應用8.6.1 整體木材8.6.2 薄木8.6.3 木質基復合材料8.6.4 衍生化木材8.6.5 木材的液化轉化及應用參考文獻第9章 作物秸稈9.1 作物秸稈概述9.1.1 秸稈資源的可獲量9.1.2 發(fā)展秸稈復合材料的意義9.2 作物秸稈的結構9.2.1 禾本科植物莖稈的生物構造9.2.2 禾本科草類纖維超微構造結構模型9.3 禾本科植物莖稈的化學組成9.4 主要禾本科植物莖稈原料9.4.1 稻草9.4.2 麥秸9.4.3 麻稈9.4.4 棉稈9.4.5 蘆葦9.4.6 玉米秸9.4.7 高粱秸9.4.8 甘蔗渣9.5 作物秸稈的改性9.5.1 物理方法9.5.2 化學方法9.6 作物秸稈及其制品的應用9.6.1 秸稈綜合利用的領域9.6.2 農作物秸稈作為復合材料工業(yè)原料的可行性9.6.3 秸稈復合材料的主要新產品及應用參考文獻第10章 竹材10.1 竹子的種類與分布10.1.1 竹子的種類10.1.2 竹子的分布10.1.3 我國的竹子資源分布10.2 竹子的植物形態(tài)與解剖構造10.2.1 竹子的植物形態(tài)10.2.2 竹子的解剖構造10.3 竹材的性質10.3.1 竹材的主要化學成分10.3.2 竹材的少量成分10.3.3 竹材的物理性質10.3.4 竹材的力學性質10.4 竹材性質及應用研究進展10.4.1 竹材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質之間的關系10.4.2 竹材干燥特性10.4.3 竹材的化學成分與加工性質的關系10.4.4 竹類植物的遺傳改良和定向培育10.4.5 未來竹材的研究趨勢10.5 竹子制品及應用10.5.1 竹材人造板10.5.2 竹纖維10.5.3 竹材制漿造紙10.5.4 竹子的藥用及保健功能10.5.5 竹子的其他制品與應用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生物質材料及應用》適合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yè)技術人員和科技工作者閱讀參考,同時可作為相關學科專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