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用舌象圖譜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  作者:王彥暉 編  頁數:130  
Tag標簽:無  

前言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在20世紀30年代指出:“凡是學問,皆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而不在乎得數,中醫(yī)是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的……所以說中醫(yī)是有其學術上的價值與地位,惜其莫能自明。”中醫(yī)學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能夠以其卓爾不凡的形象獨立于世,得益于其具有其他生命科學和醫(yī)學所沒有的觀察生命和疾病的獨特視角,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獨特思維方式,和一套針對所觀察到的問題之獨特解決方案?! ≈嗅t(yī)學觀察生命和疾病的獨特視角體現在從整體角度系統(tǒng)觀察人體,表里、寒熱、虛實、升降是其觀察人體功能狀態(tài)的各個維度,這種觀察視角的不可替代性,使迄今為止當代的西醫(yī)學仍然無法對大部分中國人熟知的寒熱虛實證候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這就是梁漱溟所謂中醫(yī)的根本眼光,也是中醫(yī)學辨證的基礎。由于把握了生命的獨特生理病理規(guī)律,中醫(yī)學得以采取各種獨特方法和手段對機體進行調控,進而達到從西醫(yī)學角度看來不可思議的療效。證是從系統(tǒng)功能角度對整體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認識、一種概括,辨證施治的過程是從整體系統(tǒng)功能狀態(tài)角度觀察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界對此大約較能夠達成共識?! ≈嗅t(yī)學最讓人懷疑而提出質問的大概是其不確定性,突出表現在不同中醫(yī)師之間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千差萬別,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多數責之:中醫(yī)的掌握需要“感悟”,未免夾帶有很多主觀因素,難以客觀地定量、定性。為何中醫(yī)學的學習需要悟性?悟性的基礎是什么?什么是打開中醫(yī)學的金鑰匙?  這把金鑰匙在于中醫(yī)學辨證施治必需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法的特點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在這兩種思維的“結合”,不是1+1的結合,而是水乳交融的結合,中醫(yī)學的邏輯不是概念的邏輯,而是形象的邏輯。一般的過程是:中醫(yī)學理法方藥中屬于邏輯思維的部分提供了辨證施治的大致方向,而形象思維的部分為具體證候的確診和精確的用藥提供依據。比如,頭暈的病因病機主要有風、痰、虛三種,風、痰、虛三個字為頭暈的辨證指出了病機大方向,但是究竟屬于風、痰、虛的哪一種需要結合舌象和脈象來判斷,左脈浮弦者屬于風,舌苔厚膩、脈滑者屬于痰,脈象虛者屬于虛;舌象和脈象還是直接指導藥量的關鍵,如果左關脈只是輕微弦,平肝柔肝藥量必定輕,如果左關脈弦硬嚴重,平肝柔肝的藥量必定相應增加。象在疾病的預防中有更重要的作用,生活方式失調導致的各種慢性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在癥狀和西醫(yī)可以診斷的疾病出現之前都有身體內環(huán)境由輕到重的失衡過程,雖然癥狀還沒有出現,疾病還沒有形成,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舌象、脈象已經有所反應,上工(水平高明的中醫(yī))正是憑各種象的診察,在癥狀和疾病出現前,通過舌象和脈象等的變化察覺出機體功能狀態(tài)的變化,然后以陰平陽秘為標準,對已經出現輕微失調的機體進行調整,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因此如果沒有象的診察,就無法在病癥出現前察覺機體偏頗,也就根本談不上上工治未病?! ∮捎谛蜗笏季S是貫穿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主要思維方法,因而匡調元教授指出:“所謂辨證論治,實際上是臨診辨象論治。”在各個象的診法中,每種象都有其視野和盲區(qū):舌象擅長反映寒、熱、瘀血、痰濕、脾虛,反應的速度較快,大約機體有偏頗之后,半天之內可有反應;脈象是身體中唯一立體并且即時、動態(tài)的象,可以瞬間反映機體的某些變化,比如情緒緊張,脈速加快;脈象有浮中沉、寸關尺之分,擅長反映氣機上下內外的變動;脈象在反映虛實、氣機升降、氣滯、無形之痰、心臟病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耳象擅長反映病位、腎精的強弱、壽命的長短、瘀血痰濕的狀況。眼診擅長反映病位、心火、黃疸、瘀血痰濕。一般而言,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古今醫(yī)家最倚重的象莫過于舌象和脈象,有此二象辨證中最關鍵的寒熱、虛實、升降等證素的診斷即可成立?! 」磐駚淼闹嗅t(yī)師凡寒熱、虛實、升降診斷準確者,常用藥如神,反之則誤人誤己。去年曾遇一個中醫(yī)學院畢業(yè)的骨科大夫求診,他不幸于2007年因肝癌接受手術,之后長期服用白花蛇舌草抗癌,2009年向雙肺轉移,并出現嘔惡、腹痛,診時舌質極淡,已屬脾胃虛寒,卻仍在服用苦寒的白花蛇舌草。中醫(yī)學院畢業(yè)生尚不辨寒熱,中醫(yī)思維之淪喪,令人嗟嘆,可見提高中醫(yī)從業(yè)人員辯證思維水平已屬燃眉之急,而欲提高辨證水平應當從提高舌脈診察水平始,可以說舌象和脈象是打開中醫(yī)之路的兩扇門!  由于形象思維(相對于邏輯思維)具有主客體不分的特點,導致每個中醫(yī)師對同一個象的診察和解讀均有差異,這是中醫(yī)學難以標準化的根本原因,即便中醫(yī)以后現代化了、被世界完全接受了,這一特點也不可能消失,因為它是中醫(yī)學的根本方法和眼光之所在,也是中醫(yī)學的價值之所在,因此它是無法改變,也不能改變的。實際上所謂的標準化,就是人為化,作用在于方便社會中的人群達成共識和便于操作而已,標準是人為的規(guī)定,千差萬別才是自然的本相。我們不能離開形象思維去把握中醫(yī)學,只能設法更好地掌握它,因而,深入研究形象思維與辨證論治的關系是最為重要的基礎工作?! 〗萍汲霈F之前,由于各種象的記錄、復制、再現困難,學習者無法獲得客觀、形象的象的資料,對象的理解只能靠悟性,時至今日許多象的記錄、再現仍然困難重重,有些似乎已經有些手段,如脈診儀,但是效果遠不盡如人意?,F代數碼相機的技術日益完善,價格日益便宜,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使圖片的獲取、儲存和傳遞極為便捷。既往阻礙舌診發(fā)展的技術瓶頸目前已經不復存在,現代數碼照像技術的發(fā)展為舌診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從來還沒有一種中醫(yī)四診的資料能夠如此方便、快捷和真實地被傳遞、被儲存和共享,因此舌象已經成為中醫(yī)診察的各種象之中,被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一個,鑒于舌象對診斷寒、熱、瘀血、痰濕、脾虛等關鍵證素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舌診為辨證提供了一部分關鍵、準確、可靠的診斷依據,相當于為漂移不定的辨證之舟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錨(參照系),舌診研究的發(fā)展和普及必將大幅度消除寒熱不分、虛實顛倒的悲劇,為中醫(yī)療效的提高和中醫(yī)養(yǎng)生的正確普及打下堅實的基礎?! ∽鳛榫C合性大學的一名中醫(yī)教師有時心情是苦悶的,因為必須時時面對目前強勢學科的質疑,通常一個大學老師的任務是教學和科研,但是中醫(yī)教師還必須先過臨床關,因為在強手如林的環(huán)境中,自立和立人、信心和地位的唯一憑借就是療效,而且必須是純中醫(yī)的臨床療效,你必須用它說服他人,說服自己。在綜合性大學的中醫(yī)又是幸運的,因為學科門類齊全,中西醫(yī)都可以擁有同樣的高素質觀眾,在這里真理容易找到同盟,謬論不至于令人完全窒息,高水平的西醫(yī)環(huán)境更是磨礪、幫助中醫(yī)發(fā)展的條件。形象思維要求對事物的把握必須知行合一,本書正是臨床上摸爬滾打的產物。筆者三十多年來,與大部分中醫(yī)學院的畢業(yè)生一樣,對中醫(yī)學的態(tài)度走過了一個坎坷跌宕的歷程:從開始的懷疑、否定,中期的痛苦掙扎、在中西醫(yī)間徘徊,到最后從大量的臨床實證中確信中醫(yī)藥在許多疾病防治中具有巨大優(yōu)勢,進而篤行中醫(yī),思考中醫(yī)優(yōu)勢背后的道理,思考中醫(yī)學在未來人類醫(yī)學中的地位。我們認為中醫(yī)學的關鍵視角在于人體整體狀態(tài),觀察這一狀態(tài)的關鍵在于舌象、脈象,而貫穿整個理法方藥思維過程的關鍵是把握形象思維,整體狀態(tài)調整的靶點是恢復機體的內穩(wěn)態(tài),通過陰陽自和,實現機體的自我調節(jié),而調整的手段是一整套自然生態(tài)的中草藥及針灸推拿等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療方法,未來全世界的醫(yī)院或許沒有具有原創(chuàng)地域名稱的中西醫(yī)之分,中醫(yī)學在未來的醫(yī)院中找到它的定位--整體狀態(tài)調整醫(yī)學,鑒于疾病中整體狀態(tài)失調的普遍性,當今醫(yī)學的絕大多數學科都能得到“整體狀態(tài)調整醫(yī)學”的幫助,比如,癌癥患者,既接受以消滅癌細胞為目的的手術、放療和化療,又得到從寒熱、虛實、升降入手對整體狀態(tài)的調整,各種疾病的臨床療效必將大為提高,人類醫(yī)學事業(yè)也將步入全新的境界?! ”緯哂幸韵绿攸c。(1)初步將中醫(yī)辨證論治的關鍵要素--證素、體質、治則、治法、常用的方劑和中藥與舌象聯(lián)系在一起,企圖盡量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初步構建理法方藥的耦合體系。(2)在方藥的闡述上,本書大量結合筆者的臨床經驗。藥物的使用劑量突破常規(guī),但這基于筆者長期反復的嚴謹的臨床驗證,其用意不在標新立異、嘩眾取寵,而在于與同道共享臨床經驗,為正確把握中藥的使用劑量提供參考。(3)本書內容難度的把握,控制在一般人容易學習的程度。因此,本書既適合中醫(yī)臨床、科研和教學專業(yè)人士使用,又可供非中醫(yī)專業(yè)人士學習與參考。(4)本書對癥狀和舌象特征的表述,引入了半定量的方法:(+)示輕度,(++)示中度,(+++)示重度?! 」P者要感謝廈門大學百家爭鳴的學術環(huán)境,學術環(huán)境良好,則一切有生命力的學術自能生存,自能繁榮;也要感謝醫(yī)學院的中西醫(yī)同事們,真正的學者必以追求真理為唯一取向,虛懷若谷,不囿己見,能夠在學術思想上相互砥礪、切磋和交流;感謝舌診研究團隊的每個成員為本書所付出的心血;感謝廈門市政府大力支持我系舌診的研究,并把它列為廈門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3502Z20100006);感謝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觀舌養(yǎng)生》成為暢銷書給了我們巨大的鼓勵;感謝每一個患者,沒有你們的奉獻哪有這么多的舌象照片!最后要感謝有緣一讀本書的朋友,本書還很粗糙,期待您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不斷增益修訂?! B門大學醫(yī)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彥暉  二○一一年初夏

內容概要

  本書集著者10多年舌診研究之大成,從數萬張舌象圖片中精選近300張,力求以舌診為主線,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初步構建中醫(yī)理法方藥的耦合體系。本書除了闡述舌診的基礎知識外,著重研究舌象與證素、體質、治則、治法、常用中藥和方劑的關系,尤其在方藥的使用上,更匯集了著者多年獨到的臨證經驗。
  本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頗多創(chuàng)新,既適合中醫(yī)臨床、科研和教學專業(yè)人士使用,也適合非中醫(yī)人士學習了解中醫(yī),并可作為指導養(yǎng)生保健的參考書。

書籍目錄

1 舌診基礎知識
 1.1 舌診的歷史溯源
 1.2 舌的形態(tài)結構
 1.3 舌診原理
 1.4 舌體分候臟腑理論
 1.4.1 以臟腑分屬診舌部位
 1.4.2 以三焦分屬診舌部位
 1.4.3 以胃脘分屬診舌部位
 1.4.4 現代醫(yī)學解剖器官在舌面的分部
 1.5 舌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5.1 光線
 1.5.2 舌診姿勢
 1.5.3 舌診順序
 1.5.4 辨染苔
 1.5.5 刮舌與揩舌
 1.5.6 季節(jié)與時間
 1.5.7 年齡與體質
 1.5.8 人種與舌象
 1.6 舌診的內容
 1.6.1 正常舌象
 1.6.2 望舌質
 1.6.2.1 舌神
 1.6.2.2 舌色
 1.6.2.3 舌形
 1.6.2.4 舌態(tài)
 1.6.3 望舌苔
 1.6.3.1 苔質
 1.6.3.2 苔色
 1.6.4 舌下絡脈
 1.6.5 舌質與舌苔的綜合診察
 1.6.6 舌象的動態(tài)診察
 1.6.6.1 風寒入里化熱
 1.6.6.2 溫病衛(wèi)氣營血傳變
 1.6.6.3 內傷雜病的演變
2 病位證素與舌象
 2.1 五臟證素與舌象
 2.1.1 心神與舌象
 2.1.2 心與舌象
 2.1.3 肺與舌象
 2.1.4 脾與舌象
 2.1.5 肝與舌象
 2.1.6 腎與舌象
 2.2 六腑證素與舌象
 2.2.1 胃與舌象
 2.2.2 膽與舌象
 2.2.3 小腸與舌象
 2.2.4 大腸與舌象
 2.2.5 膀胱與舌象
 2.3 其他病位證素與舌象
 2.3.1 胞宮與舌象
 2.3.2 精室與舌象
 2.3.3 胸膈(上焦)與舌象
 2.3.4 少腹(下焦)與舌象
 2.3.5 表與舌象
 2.3.6 半表半里與舌象
 2.3.7 肌膚與舌象
 2.3.8 經絡與舌象
 2.3.9 筋骨(關節(jié))與舌象
3 病性證素與舌象
 3.1 六淫證素與舌象
 3.1.1 風與舌象
 3.1.2 寒與舌象
 3.1.3 暑與舌象
 3.1.4 濕與舌象
 3.1.5 燥與舌象
 3.1.6 火熱與舌象
 3.2 陰陽虛損證素與舌象
 3.2.1 陽虛與舌象
 3.2.2 陰虛與舌象
 3.2.3 亡陽與舌象
 3.2.4 亡陰與舌象
 3.3 氣血證素與舌象
 3.3.1 氣虛類證素與舌象
 3.3.1.1 氣虛與舌象
 3.3.1.2 氣陷與舌象
 3.3.1.3 氣不固與舌象
 3.3.1.4 氣脫與舌象
 3.3.2 血虛類證素與舌象
 3.3.2.1 血虛與舌象
 3.3.2.2 血脫與舌象
 3.3.3 氣滯類證素與舌象
 3.3.3.1 氣滯與舌象
 3.3.3.2 氣逆與舌象
 3.3.3.3 氣閉與舌象
 3.3.4 血瘀與舌象
 3.3.5 血熱與舌象
 3.3.6 血寒與舌象
 3.4 津液證素與舌象
 3.4.1 痰與舌象
 3.4.2 水飲與舌象
 3.4.3 津液虧虛與舌象
 3.5 其他證素與舌象
 3.5.1 食積與舌象
 3.5.2 內風與舌象
 3.5.3 精虧與舌象
4 六經病證與舌象
 4.1 太陽病證與舌象
 4.1.1 太陽經證與舌象
 4.1.1.1 太陽中風證與舌象
 4.1.1.2 太陽傷寒證與舌象
 4.1.2 太陽腑證與舌象
 4.1.2.1 太陽蓄水證與舌象
 4.1.2.2 太陽蓄血證與舌象
 4.2 陽明病證與舌象
 4.2.1 陽明經證與舌象
 4.2.2 陽明腑證與舌象
 4.3 少陽病證與舌象
 4.4 太陰病證與舌象
 4.5 少陰病證與舌象
 4.5.1 少陰寒化證與舌象
 4.5.2 少陰熱化證與舌象
 4.6 厥陰病證與舌象
5 衛(wèi)氣營血證與舌象
 5.1 衛(wèi)分證與舌象
 5.2 氣分證與舌象
 5.3 營分證與舌象
 5.4 血分證與舌象
6 體質與舌象
 6.1 平和質與舌象
 6.2 氣虛質與舌象
 6.3 陽虛質與舌象
 6.4 陰虛質與舌象
 6.5 痰濕質與舌象
 6.6 濕熱質與舌象
 6.7 瘀血質與舌象
 6.8 氣郁質與舌象
 6.9 實熱質與舌象
 6.10 腎虛質與舌象
7 中藥與舌象
 7.1 解表藥與舌象
 7.1.1 辛溫解表藥與舌象
 7.1.1.1 麻黃與舌象
 7.1.1.2 桂枝與舌象
 7.1.1.3 紫蘇葉與舌象
 7.1.1.4 荊芥與舌象
 7.1.1.5 防風與舌象
 7.1.1.6 白芷與舌象
 7.1.2 辛涼解表藥與舌象
 7.1.2.1 薄荷與舌象
 7.1.2.2 桑葉與舌象
 7.1.2.3 菊花與舌象
 7.1.2.4 葛根與舌象
 7.1.2.5 柴胡與舌象
 7.1.2.6 升麻與舌象
 7.2 清熱藥與舌象
 7.2.1 清熱瀉火藥與舌象
 7.2.1.1 石膏與舌象
 7.2.1.2 知母與舌象
 7.2.1.3 蘆根與舌象
 7.2.1.4 天花粉與舌象
 7.2.1.5 梔子與舌象
 7.2.1.6 夏枯草與舌象
 7.2.2 清熱燥濕藥與舌象
 7.2.2.1 黃芩與舌象
 7.2.2.2 黃連與舌象
 7.2.2.3 黃柏與舌象
 7.2.2.4 苦參與舌象
 7.2.3 清熱涼血藥與舌象
 7.2.3.1 生地黃與舌象
 7.2.3.2 玄參與舌象
 7.2.3.3 牡丹皮與舌象
 7.2.3.4 赤芍與舌象
 7.2.4 清熱解毒藥與舌象
 7.2.4.1 金銀花與舌象
 7.2.4.2 連翹與舌象
 7.2.4.3 蒲公英與舌象
 7.2.5 清虛熱藥與舌象
 7.2.5.1 青蒿與舌象
 7.2.5.2 地骨皮與舌象
 7.3 瀉下藥與舌象
 7.3.1 攻下藥與舌象
 7.3.1.1 大黃與舌象
 7.3.2 潤下藥與舌象
 7.3.2.1 火麻仁與舌象
 7.4 祛風濕藥與舌象
 7.4.1 獨活與舌象
 7.4.2 威靈仙與舌象
 7.4.3 防己與舌象
 7.5 芳香化濕藥與舌象
 7.5.1 蒼術與舌象
 7.5.2 厚樸與舌象
 7.5.3 藿香與舌象
 7.5.4 砂仁與舌象
 7.5.5 白豆蔻與舌象
 7.6 利水滲濕藥與舌象
 7.6.1 茯苓與舌象
 7.6.2 澤瀉與舌象
 7.6.3 薏苡仁與舌象
 7.6.4 車前子與舌象
 7.6.5 滑石與舌象
 7.6.6 木通與舌象
 7.6.7 金錢草與舌象
 7.6.8 萆薢與舌象
 7.6.9 茵陳蒿與舌象
 7.7 溫里藥與舌象
 7.7.1 附子與舌象
 7.7.2 干姜與舌象
 7.7.3 肉桂與舌象
 7.7.4 吳茱萸與舌象
 7.7.5 細辛與舌象
 7.8 理氣藥與舌象
 7.8.1 陳皮與舌象
 7.8.2 枳實與舌象
 7.8.3 木香與舌象
 7.8.4 香附與舌象
 7.8.5 烏藥與舌象
 7.8.6 沉香與舌象
 7.9 消食藥與舌象
 7.9.1 山楂與舌象
 7.9.2 神曲與舌象
 7.9.3 麥芽與舌象
 7.9.4 萊菔子與舌象
 7.10 止血藥與舌象
 7.10.1 小薊與舌象
 7.10.2 地榆與舌象
 7.10.3 仙鶴草與舌象
 7.10.4 三七與舌象
 7.10.5 蒲黃與舌象
 7.10.6 艾葉與舌象
 7.11 活血化瘀藥與舌象
 7.11.1 川芎與舌象
 7.11.2 延胡索與舌象
 7.11.3 郁金與舌象
 7.11.4 丹參與舌象
 7.11.5 虎杖與舌象
 7.11.6 益母草與舌象
 7.11.7 牛膝與舌象
 7.12 化痰止咳平喘藥與舌象
 7.12.1 化痰藥與舌象
 7.12.1.1 半夏與舌象
 7.12.1.2 天南星與舌象
 7.12.1.3 桔梗與舌象
 7.12.1.4 旋覆花與舌象
 7.12.1.5 瓜蔞與舌象
 7.12.1.6 貝母與舌象
 7.12.1.7 竹茹與舌象
 7.12.2 止咳平喘藥與舌象
 7.12.2.1 杏仁與舌象
 7.12.2.2 紫菀與舌象
 7.12.2.3 桑白皮與舌象
 7.12.2.4 葶藶子與舌象
 7.12.2.5 枇杷葉與舌象
 7.13 安神藥與舌象
 7.13.1 朱砂與舌象
 7.13.2 磁石與舌象
 7.13.3 酸棗仁與舌象
 7.13.4 遠志與舌象
 7.13.5 合歡皮與舌象
 7.13.6 首烏藤與舌象
 7.14 平肝息風藥與舌象
 7.14.1 羚羊角與舌象
 7.14.2 石決明與舌象
 7.14.3 牡蠣與舌象
 7.14.4 鉤藤與舌象
 7.14.5 天麻與舌象
 7.14.6 刺蒺藜與舌象
 7.14.7 全蝎與舌象
 7.14.8 僵蠶與舌象
 7.15 開竅藥與舌象
 7.15.1 石菖蒲與舌象
 7.16 補虛藥與舌象
 7.16.1 補氣藥與舌象
 7.16.1.1 人參與舌象
 7.16.1.2 西洋參與舌象
 7.16.1.3 黨參與舌象
 7.16.1.4 黃芪與舌象
 7.16.1.5 白術與舌象
 7.16.1.6 山藥與舌象
 7.16.1.7 甘草與舌象
 7.16.1.8 大棗與舌象
 7.16.2 補陽藥與舌象
 7.16.2.1 鹿茸與舌象
 7.16.2.2 肉蓯蓉與舌象
 7.16.2.3 仙茅與舌象
 7.16.2.4 淫羊藿與舌象
 7.16.2.5 杜仲與舌象
 7.16.2.6 補骨脂與舌象
 7.16.2.7 益智仁與舌象
 7.16.2.8 菟絲子與舌象
 7.16.2.9 沙苑子與舌象
 7.16.3 補血藥與舌象
 7.16.3.1 當歸與舌象
 7.16.3.2 熟地黃與舌象
 7.16.3.3 白芍與舌象
 7.16.3.4 阿膠與舌象
 7.16.4 補陰藥與舌象
 7.16.4.1 沙參與舌象
 7.16.4.2 麥冬與舌象
 7.16.4.3 枸杞子與舌象
 7.16.4.4 龜甲與舌象
 7.16.4.5 鱉甲與舌象
 7.17 收澀藥與舌象
 7.17.1 五味子與舌象
 7.17.2 肉豆蔻與舌象
 7.17.3 蓮子與舌象
 7.17.4 芡實與舌象
 7.17.5 山茱萸與舌象
 7.17.6 桑螵蛸與舌象
8 方劑與舌象
 8.1.解表劑與舌象
 8.1.1 麻黃湯與舌象
 8.1.2 桂枝湯與舌象
 8.1.3 銀翹散與舌象
 8.2 瀉下劑與舌象
 8.2.1 大承氣湯與舌象
 8.2.2 大黃附子湯與舌象
 8.3 和解劑與舌象
 8.3.1 小柴胡湯與舌象
 8.3.2 蒿芩清膽湯與舌象
 8.3.3 逍遙散與舌象
 8.3.4 半夏瀉心湯與舌象
 8.4 清熱劑與舌象
 8.4.1 瀉白散與舌象
 8.4.2 白虎湯與舌象
 8.4.3 清營湯與舌象
 8.4.4 犀角地黃湯與舌象
 8.4.5 黃連解毒湯與舌象
 8.5 溫里劑與舌象
 8.5.1 理中丸與舌象
 8.5.2 四逆湯與舌象
 8.6 補益劑與舌象
 8.6.1 四君子湯與舌象
 8.6.2 六君子湯與舌象
 8.6.3 補中益氣湯與舌象
 8.6.4 四物湯與舌象
 8.6.5 六味地黃丸與舌象
 8.6.6 腎氣丸與舌象
 8.7 安神劑與舌象
 8.7.1 朱砂安神丸與舌象
 8.7.2 酸棗仁湯與舌象
 8.8 理氣劑與舌象
  柴胡疏肝散與舌象
 8.9 理血劑與舌象
 8.9.1 血府逐瘀湯與舌象
 8.9.2 溫經湯與舌象
 8.10 治風劑與舌象
 8.10.1 川芎茶調散與舌象
 8.10.2 天麻鉤藤飲與舌象
 8.11 治燥劑與舌象
 8.11.1 杏蘇散與舌象
 8.11.2 沙參麥冬湯與舌象
 8.12 祛濕劑與舌象
 8.12.1 平胃散與舌象
 8.12.2 千金葦莖湯與舌象
 8.12.3 三仁湯與舌象
 8.12.4 甘露消毒丹與舌象
 8.12.5 五苓散與舌象
 8.12.6 真武湯與舌象
 8.13 祛痰劑與舌象
 8.13.1 二陳湯與舌象
 8.13.2 溫膽湯與舌象
 8.13.3 小青龍湯與舌象
 8.14 消導化積劑與舌象
 8.14.1 保和丸與舌象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1舌珍知識基礎,舌診是中醫(yī)辨證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清代醫(yī)家楊云峰在《臨證驗舌法》中說:“凡內外雜癥,亦無一不呈其形、著其氣于舌,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危急疑難之頃,往往癥無可參,脈無可按,而惟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惟有舌可驗。”由此可見,舌象作為重要的辨證指標,客觀準確,簡便易行,是中醫(yī)臨床最可靠、最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 中醫(yī)舌診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期就有舌診的記載,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便有“貞疾舌”一詞。春秋戰(zhàn)囡時期的《黃帝內經》中約有六十多條與舌診相關的記載,其中《靈樞》以舌的解剖生理論述為主,例如《靈樞·腸胃》記載:“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而《素問》則以舌的病理化論述為主,例如《素問·刺熱》記載:“肺熱病者舌上黃?!睎|漢·張機著《傷寒雜病論》,對病理舌苔有較詳細的描述,并以舌象作為辨證依據,定出治則與處方。晉朝時期,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開創(chuàng)運用針灸方法治療舌病的先例。元代《敖氏傷寒金鏡錄》作為第一部舌診專書,以1 2舌圖驗證、論說傷寒表里,其法淺而易知,但因其人秘而不傳,故未能流傳于世,后為同時代的杜清碧發(fā)現,將其增補24圖,合為36圖,并列方于圖下,增訂成今所見的《敖氏傷寒金鏡錄》,對舌診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明清時期,隨著溫病學派的興起,對辨舌驗齒尤為重視,如戴天章以吳有性的《瘟疫論》為基礎,發(fā)展以舌分辨瘟疫與傷寒;葉桂則提倡溫熱病的辨舌規(guī)律,并將舌診與衛(wèi)氣營血、三焦辨證緊密結合。民國時期,曹炳章(赤電)撰寫了中醫(yī)舌診里程碑式的著作《辨舌指南》,附彩圖122舌,墨圖6舌,能初步以現代醫(yī)學的解剖、組織、生理學來闡明祖國醫(yī)學的舌診原理,并把歷代醫(yī)家論舌之精華匯集一書,為近代研究舌診之重要參考書。新中國成立以后,對舌診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絲狀乳頭數目最多,分布在舌尖、舌體和舌邊,呈細長圓錐形,高2~ 3mm。它的復層扁平上皮常有角化和脫落,再混以食物殘渣、唾液等,使舌黏膜表面覆以一層白色薄苔,稱舌苔。此處上皮的形狀和顏色,常隨健康情況而發(fā)生改變。茵狀乳頭數目較少,多見于舌尖,散在于絲狀乳頭之間,呈茵狀,基部窄而頂端鈍圓。上皮表面比較平滑,有時可見有味蕾存在,固有膜中血管豐富,故乳頭呈紅色,肉眼觀察呈紅色小點。

編輯推薦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圖文并茂、通俗易懂、頗多創(chuàng)新,既適合中醫(yī)臨床、科研和教學專業(yè)人士使用,也適合非中醫(yī)人士學習了解中醫(yī),并可作為指導養(yǎng)生保健的參考書。王彥暉教授期望中醫(yī)將以“整體狀態(tài)調整醫(yī)學”的方式參與治療,創(chuàng)造人類醫(yī)學事業(yè)的全新境界,未來世界醫(yī)學將不再有地域文明特色的中西醫(yī)之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yī)融合。為了這一理念,他與他的團隊在多年研究與實踐基礎上,從數萬張臨床舌象照片中精選出典型的近300張,加以實證分析,編寫出《臨床實用舌象圖譜》一書,其中所附按語,包含著豐富的臨證心得。于醫(yī)于患,助益匪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3條)

 
 

  •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不錯,我下次還會光臨
  •   這本舌象圖片非常好特別清晰,紙質很棒,內容頁相當好,
  •   圖很清晰,適合中醫(yī)愛好者學習
  •   學中醫(yī)的學生都該買本,圖片清晰,很有用
  •   是我們中醫(yī)系的老師推薦的,買回來很滿意,很實用,好評!
  •   臨床使用性強,圖文并茂。
  •   圖文并茂實用!使用簡單,方便記憶!
  •   在書店看到的這本書。比較實用好看。就在當當上買了。
  •   不錯,圖片很清晰,挺有參考價值。
  •   圖文并茂,平時在家可做為參考。
  •   替朋友買的,他說書還不錯,很實用。
  •   在書攤上看到這本書,覺得很好,回來在當當上買,當當要是打折再低一點就更好了。
  •   正在學習,幫上點小忙!
  •   書後半部的中藥和方劑篇,有很多臨床用藥的分享~對於我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   書很好,只是快遞很差
  •   送貨很及時,朋友說明容易也不錯。
  •   物流好,書好
  •   刺激刺激真刺激
  •   給朋友買的,很好,給自己再買一本
  •   簡明扼要,很好。
  •   書的內容很好,質量不錯屬于實用型的書籍
  •   不錯,但是還是比亞馬遜貴點,主要是買的量大,才選擇當當。快遞很給力,發(fā)貨速度快,就是快遞員不給送到樓上這個麻煩點,那么重的書……書是全新的。
  •   內容豐富,簡顯易懂,專業(yè)人士和養(yǎng)生人士都可以使用。
  •   太貴了,內容不太多,全是圖,還有一些對部分中藥的解讀,算個參考吧。
  •   書的卻不錯,是我想要的!圖文并茂!
  •   有些方面沒有體現出來,總體不錯!看了很有心得
  •   挑了很長時間,拿到手,覺得不錯,這類書好的不多,建議可以買。
  •   一般吧,看了有點難受。這個價格只是有些舌象圖片的確有些小貴。
  •   這本書和我想象中的書質量雖有差別,但還不錯》
  •   案例很多但不能確診疾病,只能起輔助診斷作用,當當買還是比較便宜
  •   有點失望。。。。
  •   紙張不錯,圖片清晰,但有些舌象不具有典型性,有較多舌象比較相近,不易于識別。
  •   書的內容還可以,但書本已經壞了,希望老板下次注意,給顧客發(fā)新書,別發(fā)壞書
  •   書中列舉了好多病例結合舌頭的圖片,挺詳細,專業(yè)人士看更合適,不過家里的老人對照圖片觀察自己的舌頭,也學到一些保健知識。挺好的。
  •   質量不錯發(fā)貨速度快書很清晰很喜歡會認真學習的
  •   書封面為硬包裝 該書印制精美
  •   書送過來的時候像舊的,多處有折痕,
  •   第一次在亞馬遜訂購圖書,書的質量很好,正版!給我的印象不錯!
  •   寫的挺詳細 通俗易懂 能學到不少東西
  •   書本太薄,有點貴,里面的圖不怎么準,有的看起來都一樣。
  •   圖片很清晰,是學習舌診的好書
  •   學起來很方便!鞏固我的水平
  •   圖片和紙張,內容不錯,只是書本很薄,價格略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