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北京 作者:《走近龔育之》編輯組 編 頁數:419
內容概要
這是一部關于著名理論家龔育之同志的紀念文集,收入了于光遠等一百人所寫九十五篇回憶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充滿殷殷的懷念,還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寶貴資料,帶領人們走進這位大家博大深邃的內心世界?! ↓徲驹沃行扛辈块L、中央黨校副校長等職,參與過黨的“十一大”至“十六大”報告以及中央許多重要文件的起草,且在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論和黨的歷史與理論諸領域多有建樹,出版著作三十余部。病逝后,各界追思文章至今時見報端,其為“官”之德、為學之道,似一座豐碑、一面旗幟,永昭后世。 所輯文章盡述親歷親見。既有校友同窗“百年知己”的滄桑文墨,也有舊雨新知“君子之交”的緬懷篇章;既有各時期、各界同事的真誠追記,也有摯愛親朋、“龔門弟子”的無盡思念……這些絕大多數從未發(fā)表過敝字,提供了大量史實與感人細節(jié),多角度、多側面地講述了龔育之獨特的人生軌跡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彰顯出這位既是黨的高級干部,更是學者、思想者、讀書人的卓然風范,為世人研究龔育之,乃至研究他所經歷的那個特殊年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
書籍目錄
代序百年知己少年往事青春無悔憶育之敬悼龔育之學長追求革命,追求科學涉法旁通,文理交融君子風度懷念育之同志獲益良多仰慕和追念深切懷念龔育之同志記龔育之學長對我的深切關懷詩以寄思回憶老龔黃青禾老龔往事幾則懷念老龔永念老龔揮斥人生逞風流汪裕堯難忘的回憶好人永存我心中的老龔在育之同志培育下成長我所接觸到的龔育之同志追記育之同志幾件事難忘與龔校長交往的二三事我在龔育之身邊工作的日子生命最后的大事記學者之范親歷者、研究者與思索者黨史工作者的光輝榜樣跟隨龔育之寫黨史中卷記編寫黨史中卷時的一次討論值得懷念的那段時光最后的約稿懷念龔育之若干事回憶與龔育之同志五十五年的交往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徐耀宗龔育之與科學學識龔記事七則龔育之留給科學學研究會的遺言回憶動蕩年代的龔育之同志龔育之與傅鷹品德高潔貢獻卓著永難忘卻的懷念悼念和追思龔育之同志學習龔育之同志嚴謹的治學精神如沐春風,恩澤長在保衛(wèi)科學精神的旗手——龔育之深情緬懷尊敬的龔育之先生大事小事嚴謹如儀“龔育之與化學哲學和化學史”座談會紀要摘錄懷念育之遙祭育之同志八十誕辰誠哉斯言!龔育之同志于我交往和印象懷念龔育之老師長存心中的感念在科學與革命中求索我認識的龔育之龔育之關注對胡耀邦的研究和宣傳難忘那雙智者的眼睛在回憶中感受歷史的沉重學術界的一面旗幟我鏡頭中的龔育之校長王巖憶龔育之先生與麻將文化德業(yè)流風垂范后世我們的最年輕的導師深切懷念龔育之老師我永遠的恩師陳芳芳飲水思源愛與嚴認真·寬厚·反思一個高尚的人用心血做學問,用生命寫文章龔老師永遠活在我的心里懷念恩師龔育之先生追憶龔老師的教誨點滴懷念龔老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沒有離去不盡的思念無窮的動力點滴小事憶恩師澤被后學風范長存在龔老師的指導下成長小姨父永遠懷念姨父龔育之緬懷龔育之懷念我們的叔叔追憶我親愛的小姑父龔育之笑容的力量回憶爸爸的點滴小事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你是我心中的鹽龔育之生平簡表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很幸運,有一個從1941年起相識,友誼長達六十六年之久,可以敞開心扉、推心置腹的朋友,不是十分難得嗎?這個于我可算百年知己、終生為友的人,就是龔育之。 初識 育之和我最初相識在1941年初,那是抗日戰(zhàn)爭進行了三年半的時候。他母親已經辭世,父親為中共做秘密工作,無法總是帶著年幼的兒子四處奔波,于是將育之送回故鄉(xiāng)湖南,寄養(yǎng)在湘潭姨媽家。那時他剛過十一歲,此前在長春、天津讀過幾家小學,高小最后一個學期轉學到湘潭私立自得小學。自得小學原是湘潭市內學校,抗戰(zhàn)時期武漢失守,日軍到達湘北,長沙、湘潭等城市處于敵人威脅之下,一些辦得較好的學校紛紛遷到農村,自得小學則遷到寧鄉(xiāng)一所大屋——石家灣,當時人稱“寧鄉(xiāng)大屋石家灣,三排九縱一百問”。南方農村居住地點分散,高小都是寄宿的,我們學校的教室和學生宿舍所占房屋,也不過石家灣的一小部分?! ∮畡偟綄W校,在同學當中年齡偏?。ㄎ揖捅人觊L兩歲),且身材瘦小。有一次上紀念周,那是每周一上午的第一節(jié)課,全校學生集合,不下雨就排隊站在操場,由老師帶領背誦《總理遺囑》(即孫中山先生的遺囑),然后老師講話。突然,學生隊伍里一人昏倒,原來是育之。那時鄉(xiāng)村沒有醫(yī)院,人們也不知昏倒的原因,育之蘇醒后就像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一樣,只是從此他給人留下了體弱的印象?! ∥覍λ猩羁逃∠笫窃谝淮嗡阈g課堂上。小學算術的四則運算題其實很難,同樣的題用代數來解會非常簡單,而用算術來解,對于小學生就很不容易。那 天上課內容是時鐘問題,這類題更難,要求計算“角速度”,而一般學生比較熟悉的是“線速度”。鐘上的時針和分針分別以不同的角速度轉動,常見的題是在某一給定時間內,問再過多久,分針就能趕上時針,兩針重疊。老師解了一道示范題,結果很迷惑人,很像是對的。我碰巧發(fā)現了解題的錯誤,并在課堂上提出,這就引來爭辯,遭到幾乎全班同學反對。原因很簡單,老師——楊倫杞先生,是位優(yōu)秀教師,威望高,學生們都不認為他會解錯題,于是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再爭辯下去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我也覺得這么多同學都認為我錯,很可能是我錯了,正準備放棄,不想“半路殺出程咬金”,龔振滬(育之原名)支持我的意見。應當說,這位老師確實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老師,學生說他講解有誤,他不以為忤,還和我們一起討論。絕大多數同學都支持他時,他也沒有采用“少玫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對待科學問題,更沒有以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兩個小陔子真狂妄!小小年紀,懂得什么,竟敢說老師錯了!而是采用了一種特別能眵直觀區(qū)分正確和錯誤的方法:他從隔壁房間——他的臥室兼辦公室,拿來一只鬧鐘,將它轉動,結果證明了育之和我的意見是正確的。這件事給我們兩人部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育之在晚年所寫《自然辯證法在中國》一書中還提到此事,說老師的做法給了他以民主的啟蒙教育?! ∵@次課后我們彼此都有了印象,之后隨著頻繁的接觸和交談,終于成為好友。我們兩個小孩子當時就有個共同的優(yōu)點,那就是不盲從,能獨立思考?! 「咝∽詈笠粋€學期過得很快。畢業(yè)前全班依依惜別的情緒很濃,因為一來班上同學相處不錯,師生關系也很好;二來戰(zhàn)爭期間,時局動蕩,畢業(yè)后各自去讀初中,將來是否有機會再次相見難以逆料。不少同學準備了留言簿,做得頗為精致,請同學們寫上祝愿或希望??上业倪@個小本子未能保存下來,卻找到一張育之的小照片,背面寫著:“敉功仁兄,見之如晤?!毕旅媸鹈骸暗荦徴駵?,1941.7.7”?!耙娭缥睢?,也許他想到別后難以再見,看見照片就權當見到人了。 初中一年級時,我們果然不在一個學校。也是有緣,第二年我轉學,再次和育之同校同班。舊友重逢,自然格外高興,那就是湖南寧鄉(xiāng)縣私立靳江中學。就是在原來一所高小校舍里辦起來的,校址離育之住處和我家都不太遠。這所中學興辦只有兩年,育之所在是二班,我轉學插班讀二年級,也是二班。學校雖創(chuàng)辦不久,水平卻不低,主要是教師水平高。如我們的校長周忠著先生,我那個班兩年的英文都是周先生教的,能夠得到這樣優(yōu)秀教師的教授,應該說我們是幸運的。初中打好基礎,一輩子受益。教化學課的是黃民澤先生,他的講授使我對化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至后來讀大學選擇了化學系。 相聚時間長,了解更多。談到家庭,于是知道育之是他媽媽的第五個孩子,而且是五個孩子里面唯一存活下來的,家里長輩管他叫“細五”(湖南話,相當普通話的“小五”)。育之寄居在徐姓姨媽家,只有一個表哥叫徐夢莊,比育之年長十余歲。知道他在姨媽家并無年齡相近的玩伴,我提議他到我家度暑假。農村住房比城市寬敞得多,每天上午可以在一間歸我們使用的書房讀書,下午還可以去水塘游泳。湖南農村水塘很多,天旱時提水灌溉稻田,還兼作魚塘,池水清澈,適合游泳。育之也同意我的想法,只是他不知我家在什么地方,如何到達呢? 七十年前的鄉(xiāng)村,除了兩條腿外沒有什么代步工具,也沒有電話來約定時間。我們兩人的家離學校都約為三十里,如果都從自己家走到學校,自然可以見面,然后我再引領他走到我家,可這樣一個來回需走六十里。于是我們想出一個辦法,核對一番從兩家到學校經過的地方,終于找到一個相對最近又是我們都曾走過的地點。我們約定某日某時同時到達那個地方,然后一起到我家?,F在說起此事,不禁使我聯想到《莊子·盜跖》中“尾生之約”的故事,不同的是尾生的朋友爽約,尾生守信至死,而我們兩人都認真踐約,一絲不茍地履行了約定。那是在1942年,我十五歲,育之十三歲。不僅自己信守諾言,并且堅信對方也會守信。我以有這樣堅守信用的朋友而自豪,當時就覺得,這樣的朋友可以視為知己了?! 】谷湛嚯y 到了1944年,中華民族在抗日戰(zhàn)爭中已經苦苦支撐了七年。湘北經歷過幾次會戰(zhàn),還經歷了“長沙大火”,全城幾成廢墟,日本侵略軍卻還未到達長沙、湘潭、寧鄉(xiāng)一帶。但就在1944年,戰(zhàn)爭結束前一年,日軍企圖打通中國的南北大通道,大舉進攻之后,中國軍隊進行了“湘桂大撤退”,我們老家很快淪人敵手。記得當時學校尚未放暑假,我們畢業(yè)班也不舉行畢業(yè)考試了,匆忙中學校給每人發(fā)了一張文憑,各自提前放假回家。
編輯推薦
《走近龔育之》共收錄稿件九十五篇,大體上按龔育之同志讀書和工作的先后以及他的朋友、學生、親屬等類別排序。這些文稿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追憶了龔育之同志一生的各個時期,不少感人的情節(jié)過去不為人知,或者未聞其詳。本書再現了這位理論大家的生平和思想、個性和人格,仿佛他還活在我們中間,沒有離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