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蓋山林 頁數(shù):377
內容概要
《絲綢之路草原文化研究》為該叢書中的一本,主要描述了青銅器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草原文化藝術、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藝術、當代草原文化藝術、草原藝術的區(qū)系類型和演化、草原藝術與域外藝術的關系等。
作者簡介
蓋山林滿族,1936年9月生,河北行唐人。1960年西北大學畢業(y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第七、八、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內蒙古政協(xié)副主席。長期從事文物考古考察和發(fā)掘工作。發(fā)表學術文章200余篇。主要著作有《和林格爾漢墓壁畫》、《陰山汪古》、《陰山巖畫》、《烏蘭察布巖畫》、《巴丹吉林沙漠巖畫》、《中國巖畫》、《中國巖畫圖錄》(合著)、《中國巖畫學》、《絲綢之路草原民族文化》、《蒙古族文物與考古研究》、《世界巖畫的文化闡釋》、《內蒙古巖畫的文化解讀》(合著)、《文明消失的現(xiàn)代啟悟》等20多部。其中《文明消失的現(xiàn)代啟悟》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蒙古族文物與考古研究》、《世界巖畫的文化闡釋》獲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特別獎。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絲綢之路與絲路學研究(總序一)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總序二)前言第一章 石器時代草原文化藝術一、內蒙古、甘肅地區(qū)的顏料手形巖畫二、內蒙古、寧夏、新疆原始氏族部落巖畫三、山西峙峪遺址出土骨片上的刻畫符號和圖像四、遼寧和內蒙古的女神像五、遼寧、內蒙古紅山文化中的精美玉器六、青海、甘肅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七、內蒙古趙寶溝文化陶飾藝術八、青海、甘肅等地羌人、戎人的彩陶藝術九、甘肅、青海等地羌人、西戎的陶塑藝術第二章 青銅器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草原文化藝術一、夏家店下層文化彩繪紋樣二、內蒙古的北狄藝術三、北京、河北北部的山戎青銅藝術四、內蒙古的樓煩藝術五、遼寧、內蒙古的東胡青銅藝術六、內蒙古、遼寧的鮮卑青銅藝術七、遼寧出土的烏桓青銅藝術品八、內蒙古、寧夏、陜西、青海、新疆等地匈奴青銅藝術九、寧夏、甘肅等地西戎青銅藝術十、新疆鹿石十一、內蒙古、寧夏的匈奴巖畫十二、內蒙古、寧夏的面具巖畫十三、新疆塞族生殖崇拜巖畫十四、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的編織物十五、新疆車師彩陶器紋飾十六、新疆塞人的金器藝術第三章 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藝術一、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古游牧人的衣著二、新疆、內蒙古的突厥人石雕像三、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地的藏族系巖畫四、內蒙古的突厥人巖畫五、內蒙古、新疆突厥人的工藝制品第四章 遼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藝術一、內蒙古、遼寧、河北遼代契丹墓壁畫二、遼寧、內蒙古遼代契丹人衣著三、遼寧、內蒙古遼代契丹人面具四、內蒙古西部西夏彩塑五、寧夏、內蒙古的西夏黨項人巖畫六、內蒙古蒙古人的顧姑冠七、內蒙古蒙古族石雕人像八、西藏瑪尼石第五章 當代草原文化藝術一、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喇嘛教壁畫藝術二、西藏、青海藏族酥油花藝術三、青海、內蒙古、西藏喇嘛教雕塑藝術四、青海塔爾寺藏族堆繡五、內蒙古蒙古族民間圖案六、新疆柯爾克孜族民間圖案七、新疆、內蒙古蒙古族和柯爾克孜族馬佩飾八、新疆哈薩克族民間樂器九、內蒙古鄂倫春族樺皮、獸皮藝術第六章 草原藝術的區(qū)系類型和演化一、草原巖畫的區(qū)系類型二、鄂爾多斯式青銅藝術的區(qū)系類型和演化三、建筑藝術的區(qū)系類型和演化第七章 草原的繪畫和造型藝術一、北方草原畫派及其特點二、草原早期造型藝術的視覺感受三、偶像崇拜在文化內涵上的演變第八章 草原藝術與域外藝術的關系一、草原藝術與中原藝術的交流二、草原藝術與域外藝術的關系第九章 草原藝術的制約因素一、自然環(huán)境對草原藝術的影響二、傳統(tǒng)民族文化對草原藝術的制約三、宗教對草原藝術的制約第十章 草原藝術在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參考文獻圖版目錄后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