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義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陶黎寶華,甄景德  頁數(shù):310  字數(shù):329000  譯者:劉釗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人應該怎樣生活才能實現(xiàn)人的基本價值?
  愛情與喜歡是一回事嗎?
  有可能和壞人交朋友嗎?
  快樂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嗎?
  好運氣總是跟隨在壞運氣后面嗎?
  情緒是個壞東西嗎?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嗎?
本書將以友好、漫談的方式,引導讀者在哲學的王國中探索這些生活的基本問題以及應該如何生活。本書以不同于以往的有趣方法,融會了東西方思想中對于完美生活的道德推理、概念分析和哲學評價,并大量地運用了對話、漫畫、哲學故事、思想實驗、文藝和戲劇作品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來激發(fā)讀者思考。閱讀本書將使我們暫時超越生命本身,通過反思那些平時想當然的事情來獲得生活的智慧和意義,從而更明白地生活。

作者簡介

  陶黎寶華
曾在香港大學攻讀學士和碩士學位,在英國東英格利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她所受到的專業(yè)訓練跨越哲學和政策研究兩個學科。兼任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與社會行政系教授和亞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對儒家哲學、比較哲學以及應用倫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是教育發(fā)展基金項目“在倫理學教育中增強道德推理和道德想象”的主要研究者。

書籍目錄

第一個問題
 第一講 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幸福與道德
第二講 愛情是什么?
第三講 性本身是道德的嗎?
第四講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第五講吃肉有什么不對?
第六講快樂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嗎?
第七講我們怎樣理解苦難?
第八講情緒是個壞東西嗎?
死亡與宗教
 第九講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嗎?
 第十講我們能夠感覺到死亡嗎?
 第十一講 宗教可以給生活帶來意義嗎?
 第十二講 道德能否脫離宗教而存在?
 第十三講 宗教和科學是相互競爭的嗎?
科學與生活
 第十四講 我們能否用理性來評價關于超自然現(xiàn)象的信念?
 第十五講 安樂死:生命不再值得繼續(xù)下去嗎?
 第十六講 科學是理性的嗎?
 第十七講 關于生活的意義,進化論和遺傳學能告訴我們什么?
 第十八講 制造試管嬰兒有什么不對?
藝術與生活
 第十九講什么是藝術?
 第二十講 藝術的價值是什么?
 第二十一講 大眾娛樂有什么錯?
 第二十二講 悲劇能給予我們?nèi)松腔蹎?
結束語
 第二十三講 生活的意義:有意義的生活
譯后記
作者簡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但是在考慮先前的問題時,核心關切并不是合法權利或是自由,它更多地關涉道德論題。當在道德語境中被重新表述時,這個問題變成了:“輕信那些在偶然間被我們所相信的東西是否是符合道德的?我們是否有道德上的義務,在我們開始持有某種信念之前讓它接受理性的嚴格檢查?這種義務所依據(jù)的基礎是什么?”哲學家、數(shù)學家wK.克利福德(wK.clifford)說:“在任何地方,在不夠充分的證據(jù)基礎上,任何人相信任何一件事,通常都是錯誤的?!彼嵝盐覀儯拍钣衅鋫惱淼囊幻?,而持有并不基于充足理由上的信念,可能會導致違反他所謂的“信念倫理”。他提出,決定中貫穿著信念,錯誤的信念將會增加錯誤的決定,而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錯誤推理和對觀念合法性的疏忽所支持的,普遍存在的錯誤信念,威脅并逐漸削弱著對于真理的尊重和社會的信任結構。

編輯推薦

《生活的意義(修訂版)》:脫離蒙昧,修正褊狹,對生活的意義更明白,更尊重,更關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生活的意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2條)

 
 

  •   這是由香港學者所著的一本指南性的讀物。書中討論了諸如友誼、愛情、性、宗教、科學、藝術等生活領域的問題,啟發(fā)人們深入思考,指引人們合理生活。讀一讀,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可以這樣去思考,這些領域可以這樣去理解,生活可以具有這樣的意味。
  •   本書詮釋了人生的真諦、生活的意義,很透徹,但很深奧,不適合閑散閱讀
  •   哲學書可以輕松的讀。
  •   值得細細咀嚼的一本書,人生不能不思考的問題。服務很好,送貨及時。
  •   內(nèi)容很充實,很適合愿意深化自己意識形態(tài)的人閱讀!
  •   有點稀里糊涂。。。。
  •   好書都要慢慢讀,
  •   朋友推薦的書,不錯
  •   很不錯 只是有點難 靜下心來看 還是很有收獲的
  •   有功于哲學教育與哲學思維的普及
  •   希望兒子成為一個真正有素質(zhì)的人
  •   有些立論是不成立的
  •   文字有點像論文形式,邏輯強,但語言不是很易懂。
  •   意義的意義,呵呵,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或許就是人吧。
  •   適合中學生讀 道理太貧 沒有吸引點.....
  •   好,聽說很不錯的一本書
  •   與預期的一樣,很喜歡
  •   挺不錯的,睡覺前看看后覺得很有道理。
  •   內(nèi)容挺好的 文字挺細膩
  •   還沒來得及看,書質(zhì)量還不錯
  •        說到生活的意義,通常情況下當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在心中給出的往往都是一個否定的答案。比如當我們聽到周圍的人感嘆“活著到底有什么意思”的時候,他其實是在說生活沒有意思。而感嘆生活沒有意義最常見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這樣的說法“人的一生就是這樣:從生下來,到長大,到結婚生小孩,孩子再長大,然后我們死去,接下來孩子也有了孩子……就這樣一代一代的過,有什么意思呢?”這種說法到了阿貝爾·加繆那里就概括成“世人都知道活著不勝其煩頗不值得,我不是不知道三十歲死和七十歲死區(qū)別不大,因為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其他的男人和其他的女人還是這么活,活法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在這里,加繆感嘆的是“不變”,人生和人生都是一樣的,于是單個的人生就沒有什么意義。另一種說法是在感嘆生命的逝去,比如蘇子的客人就說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話,這里的哀嘆并不是簡單地哀嘆生命短暫,也是在質(zhì)問人終有一死,死了之后還有什么意義。而這種說法有一個更為極端的版本,那就是人過百年就是死人,所以怎么活都沒有意義,即使是偉大的人物可以被人們一代一代地傳頌,但幾十億年之后也將會隨著地球一起消失,所以一切都沒有意義,“意義”本身就沒有意義。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除了上述這幾種之外,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哲學家、文學家以及各門各派的“大師”們似乎都追尋過生活的意義,而他們又好像沒有一個人真正地追尋出答案。那么,生活還有意義嗎?“生活的意義”這個問題還有意義嗎?
         在最開始看到《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人就是上面這樣的想法。我并不相信一本《生活的意義》就能讓我的生活有意義。我覺得可能經(jīng)濟管理、成功學、甚至一本外語書對我會更有意義。然而,我最后還是拿了《生活的意義》這本書,因為說到底,我還是想讓自己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句話:“隨著科技的進步……現(xiàn)實變得枯燥、單調(diào)、實用,給人類的靈魂造成了極大空虛,而人類試圖通過喧鬧的活動和各種設備及替代品來填補。”我想這就是現(xiàn)代人的生活困境,是人們的生活越來越?jīng)]有意義的一個主要原因?,F(xiàn)代的人都太物質(zhì)了,科技和經(jīng)濟這兩大學科幾乎完全占據(jù)了人們的全部思維,而科技和經(jīng)濟卻全都是唯物主義的。而人說到底還是有感情的動物,如果什么都用物質(zhì)來衡量勢必會讓我們越來越迷失。于是,我們就會看到在網(wǎng)上有人大談美食、金錢和性這些最低級的感官刺激的同時毫不掩飾地鄙道德和規(guī)范。每當看到這樣的人出現(xiàn),大家就就不禁要問,如果生活里只有吃和交配而沒有任何道德和情感,那么人和養(yǎng)在豬圈里的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而當人真的把自己等同于動物,就會完全喪失了做人的意義。
         如果人們只會用物質(zhì)和利益來權衡生活,那么這樣的人生就會變得很可悲:愛情在他們眼里不過是性的前奏,朋友也不過就是利益關系,親情變成了一種義務,藝術要用值多少錢來衡量……這樣的人生,其實和機器沒有什么區(qū)別。
         如果生活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那么上面這種人生就是最沒意義的一種。然而,如果有“最”沒意義的人生存在,我們反倒可以從中對比出相對有意義的生活。至少,我們應該看到愛情的甜蜜,朋友的忠誠,親情的溫暖,藝術的和諧。即使人生終歸沒有意義,但我們?nèi)匀豢梢再x予這些事物以意義。即使百年之后我們不會在這個世界上,但至少我們現(xiàn)在還活著,活著的時候就應該追尋生活中的美好和意義因為百年之后我們將不在這個世界上而說當下的生活沒有意義,那就像因為百年之后我們會死而現(xiàn)在就不吃飯一樣荒謬。于是,看待生活的意義可以有兩種角度,一是人活著的時候這個生命整體有意義,二是生活中的各個片段都有意義。《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的頭尾兩講就回答了人生的整體意義,其他各講則分開來講人生當中的各種意義,比如愛情、友情、藝術、科技等等。而在探尋生活中各個層面的意義的時候,這本書不僅關注這些事物本身的意義是什么有多大,而且還從各個角度考量了這些事物,比如關于友情,書中就提出如果朋友做了壞事,我們是不是應該告發(fā)這樣的問題,并深入分析了其中的種種現(xiàn)象,很容易就能引發(fā)我們的思考。
         那么,是不是說友情、愛情等等這些東西有意義我們的生活就必然有意義?生命本身是不是也一定就有意義?這樣的問題一提出,就又再次回到了“生活的意義”這個問題是不是有意義上來了。也許,生活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得到什么樣的思索和啟迪。歌德曾說:“所有事情都是被思考過的,可問題是我們得重新加以思考?!倍趯ι畹囊饬x進行思考的時候,我們會漸漸發(fā)現(xiàn)一些比較溫暖的東西,比如價值、道德、愛,還有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的關系。說到底,人的意義就是因為我們是人,是人類中的人。換句話說,人終歸是社會動物,人的意義也就在這社會當中:遵守道德,愛,發(fā)揮價值。正如《生活的意義》結尾所說:“人們可以去追隨亞里士多德,也可以選擇莊子,或者完全自我創(chuàng)造,但是它必須有價值、有義務、有交往。人們通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將意義安放于這個世界,而不是世界賦予人們以生活的意義。是人們在充實意義和擴展世界的價值。人們有責任使他們的生活有意義,也有責任使世界充滿價值?!?br />      即使不變又如何,即使消逝又怎樣?加繆在說過“活著不勝其煩”之后,在同一本書里的最后又說“人只要認真生活過一天,他就可以在監(jiān)獄里過上一百年?!彼裕绞遣粍倨錈┑纳?,就越需要意義。我們今天的生活真的是不勝其煩,所以我們就該在煩躁的生活里坐下來想一想生活的意義。我們的書架上也該在成功學營銷學和各類考試教材當中擺上一本《生活的意義》。因為生活的意義就在我們的思考中。
  •     要想不辜負此生就要活得有意義。這是從小就樹立的生活觀。我告訴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有意義,有收獲。
      于是,讀書寫字,考試進入更高的學府,每接近一個目標,總是會欣喜安穩(wěn),覺得生活便就是很多的目標一個個達到,幸福也就是努力之后得到的那種感覺。
      于是,這樣的確立目標與完成目標成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圓圈,生活就是來回循環(huán)的一個個怪圈。人,如何而來,如何而去,馬不停蹄地追求,享受的也就是那瞬間,更多的時候就是徘徊、猶豫和苦難吧。
      要怎樣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是人類一直不懈追求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相濡以沫,“但與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一生相守,“將進酒,杯莫?!钡暮〞沉芾臁藗兛偸瞧谠S生活中能家人相伴,愛人不離,日子充滿樂趣。但是,一路走來,遇見的人和事情就像是路邊的風景,即使不眨眼睛也換不得花香常在。早在幾千年前,莊子就認為應該自然地生活,人不是萬能的,所擁有的也源于自然,所以幸福就在于心靈的寧靜,不強于自己的意愿給生活,順其自然。而亞里士多德就與莊子的意見相反,他認為幸福就是要綜合眾多因素,比如成功、快樂、繁榮、分享等等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不管是大家還是眾人,從來不曾停滯追求幸福,追求生活的意義。
      可是生活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那些要經(jīng)歷的死亡、愛情可能也只會有一生的一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新的,沒有經(jīng)驗的。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仰、宗教、科學、理性也顯得抽象。他們糾結在一起,讓人捉摸不透。
      很有幸,偶然得之《生活的意義》這樣的一本通識讀本,它用對話的形式將一般的迷惑自然展現(xiàn)出來,而那些哲學的大家們便像是一個長者,娓娓道來這其中的一些哲學玄妙。配之,生活場景和想象的漫畫畫面,對比日常生活,更是時時變讀邊笑。整個讀下來的過程,反道沒有覺得有哲學的壓抑之感,盡是覺得在對話中得到理性的深刻與豁然開朗的舒心坦蕩。
      讀畢,感觸最深的就是沒有什么是絕對的,包括幸福。愛情再美好,也只是一種理想;死亡再可怕,也只是一種存在,它更多時候會讓人了解生命的意義與珍貴;朋友關系再鐵,也還是要顧及到道德,不能迷失自己。
      《生活的意義》只言片語里更多時候是在給內(nèi)心種植一棵向日葵,發(fā)芽生長,向著太陽積極在內(nèi)心茁壯,也許生活的打磨消耗使人變得懶散了,但是積極向陽的心態(tài)不變,就會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     生活的意義成為一個問題,這是現(xiàn)代世界帶來的困境。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生活從沒像今天這樣困擾著我們。因為在前現(xiàn)代社會,個體尚未剝離出來,人要么屬于他的族群,要么屬于他的家庭,要么屬于他的文化與習慣,乃至屬于他的信仰,總之,他不需對自己負完全的責任,也不用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思考社會、人生、意義等,因為他只能接受別人的說法。
      
      前現(xiàn)代社會的含混,在東方的表述是“天人合一”,意即人與天是混同的,不可區(qū)分。當你遭遇厄運,那么最好的方法是檢討自己在哪些行為上“逆天”了,只有順從天意,那么,厄運自然會消失。當然,刻薄地說,既然要順從天的意志,那么就算天犯了錯誤,降下厄運,你也只有接受。
      
      動物的生存才是真正 “天人合一”的,移植到人類身上,其實是愚民。然而,對于習慣用看動物的眼光來俾睨眾生的統(tǒng)治者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視角,所謂“牧愛”、“黔首”,儼然都是以放牧者自居。
      
      放牧者與被放牧者,他們彼此無法溝通,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他們都需要一個第三方的裁判所,以避免矛盾激化,于是,天堂誕生了。有了這個彼岸的映照,那么,此岸的苦難便不值一提。然而,每當我們遙望著精神家園時,其實都意味著接受了現(xiàn)世的剝奪與不公。
      
      天堂有太多美好的名字,既可以叫上帝,可以叫仁義,可以叫道,可以叫天地君親師……人類靈魂中固有的孤獨,往往會被宏大敘事所征服,每個人與生俱來會相信:我屬于某個強大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中,我才擁有價值。
      
      在黑暗的中世紀,人類這一認識的遮蔽被發(fā)展到極致,即使在“初夜權”、“農(nóng)奴制”這樣罔顧生命起碼尊嚴的壓迫下,歐洲依然隱忍了上千年,在那時,一個人追問“生活的意義”是有罪的,因為這意味著他竟然敢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思考,對于天堂和它的代言人們而言,這是莫大僭越和挑戰(zhàn)!
      
      人因為各種理由背叛著自己,或者是壓迫,或者是迷信,或者是愚昧,或者是軟弱。在前現(xiàn)代社會中,生活的意義這樣的問題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是你該為什么活著、你活著有沒有價值等。于是,人不再是價值判斷的主體,而是實現(xiàn)偉大目標的工具,生活的意義只有放在別人的天平上衡量,如果你膽敢拿出自己的天平,你就是自私、反叛甚至反動。
      
      如今,人類已步入現(xiàn)代社會,個體的剝離讓我們不得不獨立地去思考這個世界,既往文化的偏光鏡所呈現(xiàn)出的鏡像,往往是不準確的,但離開那些積累,我們又很難找到立足點。
      
      本書作為通識教材,力圖通過常識的普及,為現(xiàn)代人提供幫助。作者力圖告訴我們:天堂變得遙遠了,所以我們需要人間關懷,自由并不虛幻,只要共同努力,塵世中就有可到達的路徑。
      
  •     正在看,關于藝術的道德功能的方面,我與它持不同意見,我認為藝術不具備道德功能,藝術品的道德功能取決于藝術家作為個人的意念,而美是無所謂善惡的。
      還有,他在藝術的功能處引用的對話有點不知所謂,這個對話中藝術家王晶的論點與作者的論點相悖,而作者并沒有對王的論點提出實質(zhì)性的批判,只是并列地提出了認為藝術有道德功能的論點以及支持它的大哲學家,把我們讀者看得太幼稚了,這本書很粗糙。
  •     這本書是在北京路學而優(yōu)書店看到的。那時純粹無聊跑上去逛逛,喜歡淘書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習慣吧。無聊的時候走進去書店里面看看最近有什么新書,即使手頭上的書已經(jīng)多到幾乎看不完了,但還是想看看。
      
      第一眼看到書的標題,馬山就拿出來翻了一下。里面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生活的意義,或者可以說是人生的意義。
      
      翻開第一講,里面沒有中國式的哲學教科書味道,很好。中國式哲學教科書一般都是把那一套一套的里面灌輸給讀者,一般外國的哲學入門書就很少,通常都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思考的。跟著書里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下去,看著里面的一些對話,不知不覺就把第一講看完了。馬上掏出手機記錄書名、出版社等信息,回去網(wǎng)購,哈哈,真的很對不起實體店哦,沒辦法,人家折扣多嘛。
      
      以下是本人在書中寫下的東西(一邊看書一邊寫上自己的思考是從大一才開始,開始得很晚?。?,引號里面的是書中的句子,括號里面的是本人寫的東西:
      P3:“例如,如果你被要求抄寫‘我已找到了生活的意義’這個句子一千遍,你完全有理由認為這項活動是無意義的,因為它不可能達成對任何人有什么用處的目標。”(認為抄寫完一千遍這個目標是沒意義,故而認為此項活動沒意義)。
      
      P4:“想象另外一種假設的情景:如果我們掙了一些錢之后將要做的是相同的事情——掙更多的錢,那么掙錢就是無意義的活動,因為它不能促成掙錢以外的其他目標的達成?!保瓷媸菫榱松?,未生存而生存的人很多,如何開啟民智,思考生活應該是社會、政府思考的其中一個問題。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就更加需要思考生活本身。不然的話,人就會在面臨生活種種問題、壓力這個漩渦中迷失,這是現(xiàn)代人的困境。)
      
      P5:“雖然我們可以通過最終目標,即美好生活,或者一些非常寬廣的終極目標來理解‘生活的意義’,但以上這些都有對價值的內(nèi)在關注。”(有價值的人生最終目標與人生目的,這種想法很不錯,但,有價值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呢?)
      
      P5:“一希爾呢認為,人生是否有意義取決于人類存在之外的更高的、終極的來源。”(對于這種回答,理由簡單,但是會引來許多問題:上帝是否存在等等。有人認為,就算上帝不存在,我們也可以當他存在,那么,將人生意義寄托在錯誤的、虛假的理念是否合理?理論依據(jù)何在呢?)
      
      P7:“實際上是和詢問一個人與上帝指派的一個目的是什么相關聯(lián)的?!保ㄈ羧祟惔嬖诘囊饬x是為了完成上帝指派的人物,那么,上帝的意義又何在呢?)
      
      P7:“另一個對于目的理論的常見反駁是,上帝會指派給我們一個能夠?qū)崿F(xiàn)人存在的意義的目的,并且減少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可能性,從而降低我們的自主性?!保ㄉ系蹠概晌覀儗崿F(xiàn)某個目的,即認同了人類沒有自主性,所有東西已經(jīng)決定好,沒有自由意志。)
      
      P7:諾奇克的觀點。(事物存在的依賴物推導。這個推導需要絕對的存在來中止。)
      
      P8:查爾斯的觀點。(查爾斯認為對所有人類的關愛來源于上帝且因為這種關愛使得個人與全人類融合在一起,不管是過去的,現(xiàn)在的,還是將來的。)
      
      P8:諾奇克關于痕跡的觀點。(諾奇克所說的“痕跡”不一定是靈魂??梢允枪γ?、對世界作出過重大影響的事情等等。給世界留下痕跡,就是為了讓世界記住過有“我”這樣的一個存在,以避免“我”消失在世界之中。就算是成為了不朽的靈魂,也只是在觀察這個世界,并不會給世界留下諾奇克所說的“痕跡”。)
      
      P11:“一個空虛無聊的人或者對自己花費了大部分時間去做的事情采取敵對和疏遠態(tài)度的人過的是缺少意義的生活?!保ū热纾幌氘斸t(yī)生的人成為了醫(yī)生,以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給病人提供醫(yī)療服務。)
      
      P12:(人是否有意義的存在 哲學討論——怎樣生活才使得人具有意義 倫理學)
      
      P42:“如果我們的助人行動是基于第一種傾向,……而不是‘對人的忠誠’?!保ǖ谝环N傾向只不過遵從原則甚至是帶有利益性目的,在接受這一方的角度是容易看得出來的。時下流行的所謂‘厚黑學’,將一些機械的、冷漠的、甚至不帶善意的交往方式傳播給大家,并美其名‘有助于人際關系’,這里的人際關系并非朋友的關系,只是一種利益的關系,教會我們?nèi)绾尉S持一個以利益關系為基礎的人際網(wǎng)絡,并非教會我們?nèi)绾乌A得真正的友誼。)
      
      P43:“第一,人與人的關系……價值觀和興趣。”(彼此分享著思想)
      
      P51:“1.當為朋友掩飾罪行有損于自身的正直時”(這個例子可以用功利主義來解釋。)
      
      P51:“我們有理由期待、有義務維護我們關于道德的自我認同感?!保ㄗ晕艺J同有時一個什么概念呢?這里的觀點無疑承認是自利的。)
      
      P52:“我們對人性的義務,對同類的責任足以使我們放下對某個朋友的信任和親密關系?!保P于對人性的義務,盡管我們都會出于同情心、正義感等方面來思考然后救助他人,但我們是否有這樣的一個義務呢?這個義務如何定義,合理性何在?不管什么情況都要執(zhí)行么?這里必定存在一個什么樣的準則。有時我們會做到對人性負責任,但可以預見情況對自身非常不利或者危機自身生命時,大多數(shù)人就會不采取行動,這又為什么呢?)
      
      P52:“對同類的道德義務”(我們是否有對同類的道德義務呢?合理性何在?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你十分厭惡的人,將如何處理呢?還是要盡這樣的一份義務?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呢?救了他的話將有更多的人受害,在他危難時還要救么?)
      
      P73:“第二點可以通過這樣的例子來解釋……生活更好或更幸福?!保ㄉ畹男腋3潭刃枰谌絹砼袛嗝矗考词雇獠渴澜缯J為這種活動沒有任何實質(zhì)意義,但個人主觀認為有意義及幸福,我們也應該認為他的幸福么?)
      
      P115:“死亡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也不會再少。”(作為物質(zhì)的一部分,人死亡之后會被分解,物質(zhì)總量是不變的。但是思想會作為意識的載體留存下來,從無到有,不斷增加。思想在原本世界中是沒有的,通過人類的實踐行為使其在世界中得到存留,那么思想具有真實性嗎?可以像物質(zhì)那樣計量出來嗎?其實這種說法不那么嚴謹,一開始就假設了只有人類才具有意識。)
      
      P115:“如果地球上所有的人類和……嚴峻的問題。”(長生不死,地球?qū)⒉粫心敲炊嗟馁Y源供養(yǎng)人類。)
      
      后面的以后再續(xù)~~
      
  •     連載閱讀:http://book.qq.com/s/book/0/17/17625/index.shtml(缺省)
      
      關鍵點:哲學,趣味性
      
      選章節(jié)關鍵詞:愛情、吃肉、憤怒的情緒、藝術與悲劇
      
       書里邊說此哲學讀物可作為教材使用,適用于大學本科生啟迪思考。呵呵,我畢業(yè)時根本不算是個優(yōu)秀畢業(yè)生,就權當是鞏固本科學業(yè)了。
      
     ?。?)什么是愛情?
       重點看了愛情的篇章,的確寫的不錯。以一個哲學家和一個經(jīng)歷者的對話來探索關于愛情的求證。主要分析了愛情作為一種特殊感覺的價值觀;區(qū)分了愛情與喜歡,愛情與同情的差異;在愛情關系中,愛欲與自由的相互制衡。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去偽存真,很有意思的理論。
       閱罷,竟然只能想到一首詩!呵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唉.....
      
     ?。?)吃肉不對么?
       看得簡略。我對肉不貪,蔬菜可一定不能少,尤其是綠葉的。但如果戒了肉,又會覺得少了些力量。曾一直把肉看作是欲望的象征,素來接受清心寡欲的儒家道家思想,逼著自己趨向于素食主義者。
       書里說蔬菜和肉一樣是有生命的,這就是說蔬菜與肉是平等的,再加上人生來就有肉食性,根據(jù)大自然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律,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吃肉的權利!
      
     ?。?)情緒是個壞東西嗎?
       憤怒到底有用沒用?憤怒的必然性,憤怒的必要,憤怒的過度。。。
       不可置否,憤怒是情緒的一種,絕大多數(shù)時候產(chǎn)生負面作用(家中善變老母便是一典例)。但作為一種情緒,這是常見并可以理解的。人的本性就是帶有情緒的,如果他沒有任何情緒,不就完完全全成了異類了么!他不是人了,而是圣人,是神靈,是超人類了,呵呵。那么這種情緒除了弊端,還有好作用么?一切皆有可能,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這個疑問需再斟酌。
      
  •   準備去買
  •   說實話,這套書價格太貴,文本又是有點教材的味道,不是那種悠閑可讀的東西。
  •   事實上,很早很早有人就開始追問人的意義這個問題了,從我們的祖先終于能夠吃飽飯從動物的世界分離出來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于是為了打發(fā)時間我們胡思亂想,思考和發(fā)明成就著新的文明。蘇格拉底和孔子便是這類人。我們追問意義的同時往往是我們最空閑最不煩惱的時候,當我們空閑的時間越發(fā)的多了起來,這本身就成為了一種困擾了。然而我們無法控制自己不去追尋答案,因為那是如此的深刻。
  •   追尋意義,不僅僅是閑暇的產(chǎn)物,看過一個統(tǒng)計,古代社會的閑暇未必比現(xiàn)代人更少。
    追尋意義可能還是與人與背景的剝離關系更近,而在現(xiàn)代社會之前,我們更多將人看成是某個體系的附屬物,比如人是自然的一員,人是社會的一員,人是理性的一部分,人是上帝的一部分,等等。
    真正從自我出發(fā)思考問題,需要自信。
    在科學充分發(fā)展之前,人是沒有這個自信力的,因為我們左右不了現(xiàn)象界,當科學不僅能發(fā)現(xiàn)運動背后的規(guī)律,而且能正確預言物理世界即將發(fā)生的事情時,人類才擁有了更強的自信,才相信自己也可以成為思考的起點。
    此前人類對意義的思考,大多建立在自失的基礎上。
  •   哈哈,理論聯(lián)系實際
  •   2009-12-29 11:22:28 up  
    哈哈,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對頭~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