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肯·威爾伯 頁數(shù):158 譯者:許金聲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書探討的是我們?nèi)绾伟炎约寒斚碌捏w驗用一道道的疆界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從而使我們自己遠離了自身、他人以及整個世界。我們?nèi)藶榈匕炎约旱挠X知(awareness)分解成了許多相互對立的范疇,例如,主體與客體、生與死、心靈與身體、內(nèi)在與外在、理性與本能等等。我們將它們各自孤立起來,使得經(jīng)驗之閫互相否定,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沖突。這樣一種暴力所導致的后果,可以用多種詞語來描述,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幸福感”。生活變成了苦難,充滿了沖突與爭斗。其實,我們經(jīng)驗中的所有這些斗爭、焦慮、痛苦以及失望等,都是由于我們自己在經(jīng)驗中錯誤地設(shè)立各種各樣的疆界所造成的。這本書探討了我們是如何制造這些疆界的,以及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些疆界。 今天,我們面對自己的沖突與矛盾,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在何處能得到幫助。首先,在東西方都存在大量可用的方法,從精神分析到禪宗佛教,從格式塔心理學到超越性靜修,從存在主義到密宗哲學,等等。其次,這些學派常?;ゲ幌嗳荨K鼈儾粌H對痛苦的分析不同,解決之道也不同。一個人往往在接受了兩位不同派別的心理學家或靜修導師的思想后,才會發(fā)現(xiàn)它們大相徑庭。 我嘗試走出這些令人困惑的各種觀點的分歧,提出一種全面的綜合性視角。我把這些治療、康復、個人成長的不同方法全部納入一個框架,稱為“意識譜”(或譯為“意識層次”),弄清了它,我們就能夠吸收和整合西方心理學和心理治療三大流派的精華,這三大流派即傳統(tǒng)的自我主義(包括認知行為主義和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人本主義(例如生物能量說和格式塔心理學)、后人本主義(包括精神綜合法、榮格心理學和一般所說的神秘體驗論傳統(tǒng))。據(jù)我所知,還沒有別的書提出過類似觀點。 本書展示了我們在經(jīng)驗中建造的這些疆界如何變成了意識的限制,變成了碎片、沖突和斗爭。正是這些限制和疆界,共同構(gòu)成了意識層次。我們將看到,各種不同的療法如何定位在意識層次圖中的不同層次上。每種療法都試圖化解意識中的某一疆界或癥結(jié)。通過對不同療法的比較,可以揭露出在覺知中產(chǎn)生的各種類型的疆界,進而開始了解如何化解這些障礙,并且超越它們得到成長。 對于一般的讀者而言,本書將介紹從自我主義、人本主義到后人本主義的主要的成長和轉(zhuǎn)化之道,它們是如何互相聯(lián)系的,并提供給讀者一些具體的練習以體驗這些不同的方法。 本書是一部概括性的敘述,并非嚴格的專業(yè)圖書或?qū)W術(shù)著作,所以我在簡化與濃縮內(nèi)容時不免有些隨意,例如,我沒有詳細地論述想象訓練、放松反應、角色塑造、思維阻斷和夢的解析。由于行為矯治法過于繁瑣,書中也沒有詳細論述。當談到“意識的終極狀態(tài)”時,我沒有使用專業(yè)角度上更準確的術(shù)語,如不二意識(non-dual consciousness)、開放的根本意識(open ground consciousness)、暢通無阻意識(unoh-structed consciousness)、語法正確的一體意識(grammatically correctunitive consciousness)。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意識層次,請閱讀我的其他更具學術(shù)性的著作[《意識層次論》(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Wheaton,Quest,1977;《阿特曼工程》(The Atman Project),Wheaton,Quest,1980《來自伊甸園》(Up from Eden),Anchor/I)oubleday,1981]。 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我引用了其他作者的一些作品,并特別選擇了那些大眾已經(jīng)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資料,這讓我的工作簡化7許多。我要特別感謝以下作者,他們的著作讓我受益匪淺:本書的第二章獲益于畢贊特博士(Dr.Besant)的《意識研究》(A Study in Conscious-ness);第三章獲益于懷特海(Whitehead)的《科學和現(xiàn)代世界》(ScienceandtheModernWorld);第四、第五章獲益于圣·奧古斯?。⊿t.Augu8tine)和邁司特·??斯兀∕eister Eckhart);更要提到的就是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的《最初和最后的自由》(The First and Last Free—dam)以及《關(guān)于生活的詮釋》(Commentaries on Living),和艾倫·瓦特(Alan Watt)的《不安感的智慧》(The Wisdom of Insecurity)。例如,第四章的第一部分就是對《最初和最后的自由》以及《不安感的智慧》的第五章的改寫。第七章獲益于帕特尼(Putney)夫婦的《心理調(diào)整后的美國人》(TheAdjustedAmerican);第八章獲益于亞歷山大·洛溫(Mexander Lowen)的所有著作;第九章獲益于羅伯特·阿薩鳩里(Rob—erto Assagioli);第十章獲益于鈴木大拙(Suzuki Roshi)的《禪的心智,初學者的心智》(Zen Mind,Beginner's Mind)和布巴·弗里·約翰(BubbaFree John)的《傾聽的膝蓋》(The Knee of Listening)。熟悉以上作者的任何人都會馬上發(fā)現(xiàn)我從他們那里得到了極大的啟發(fā)。我希望借助這些大師對于心靈不同層面的詮釋,使意識層次的整體性質(zhì)更易被捕捉、被理解。 肯·威爾伯 內(nèi)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1979年春
內(nèi)容概要
《沒有疆界》作者被譽為美國“最暢銷的學術(shù)類著作作家”,是后人本心理學最重要的思想家。本書是作者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這是一本通俗易懂,內(nèi)容豐富、廣泛的入門書,內(nèi)容包括東西方現(xiàn)有的各種心理學和心理治療流派。
在《沒有疆界》中,作者對人類意識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淺顯易懂的描繪,并介紹、解釋了與之相對應的各種療法。在每一章中,作者都給出了具體的實例,以幫助人們理解每種療法的本質(zhì)和實用性。
作者簡介
肯·威爾伯(1949—)目前被公認為是“后人本心理學”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論家和發(fā)言人,其影響已經(jīng)跨越了心理學領(lǐng)域,波及哲學和神學領(lǐng)域。
由于肯·威爾伯在意識領(lǐng)域的研究極富基礎(chǔ)性和開創(chuàng)性,他甚至獲得了“意識領(lǐng)域的愛因斯坦”的美譽。作為心理學家,有評論認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學和東方智慧方面已經(jīng)超過了榮格。
書籍目錄
譯者序
序言
第一章 導言:我是誰?
第二章 只認可一半
第三章 沒有疆界的版圖
第四章 沒有疆界的覺知
第五章 沒有疆界的時刻
第六章 疆界的增長
第七章 角色層次:探索的第一步
第八章 人首馬身層次
第九章 超越中的自我
第十章 意識的終極境界
主題詞中英文對照
人名中英文對照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第一章 導言:我是誰?沒有任何預兆,也沒有任何明顯的原因,有一種體驗會隨時、隨地突如其來地降臨:片刻之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于一片絢麗的彩云之中。起初,我以為是失火了,附近那座大城市的某處燃起了熊熊大火。然而,隨后我就明白了,那火是在我自己心中燃燒。緊接著,一種興奮和幸福的感覺向我襲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智慧的通明。我不僅相信,而且確實看見了宇宙并不是一些死氣沉沉的物質(zhì),恰恰相反,它是有生命的存在,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我自己的身上,我徹悟了生命的生生不息。這并不是確信自己將長生不死,而是意識到在那一刻我得到了永生。而且整個人類都是永恒不朽的。我洞悉了宇宙的秩序,毫無疑問,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在為個體和群體的利益而共同運作,世界以及宇宙的基本原則就是我們稱為“愛”的東西。從長遠來看,個體以及全人類都遲早將獲得幸福。當有人問“你是誰?”時,你會給出一侖理智的、誠實的、多少有些具體的答案。你當時實際上是在做什么呢?當你在做這件事時,你的頭腦里正在進行一個什么樣的過程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你正在對你所知道的你的“自我”進行描述。你的描述包括了你認為與你的身份密切相關(guān)的極其重要的事實:好的或者壞的,有價值的或者無用的,科學的或者詩意的,哲學的或者宗教的,等等。例如,你也許會想:“我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具有一定的潛力;我的心地善良,但有時也冷酷無情;我充滿愛心,但有時也心懷敵意;我身為父親,是一個律師;我喜歡釣魚、打籃球……”這類感覺和想法還可以不停地列舉下去。然而,就在這個確立身份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更加基礎(chǔ)的心理過程。當你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時,非常簡單的事情發(fā)生了。當你在進行描述或者解釋,甚至僅在你的心里感受你的“自我”時——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你實際上是在內(nèi)心里為你的全部經(jīng)驗劃出一條心理界線:在這條界線里面的一切,你會感覺是你自己,或者叫做你的“自我”,而在界線外面的一切你則覺得是“非我”(not-self)。換句話說,你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完全取決于你在何處劃下那條界線。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你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你已經(jīng)有意無意地在“人”和“椅子”之間劃了一條界線,并且讓自己認同了前者。你也許是個長得很高的人,而不是一個矮子,于是你心里在“高”和“矮”之間劃了一道界線,這樣讓自己與“高”認同。你在“這個”或“那個”之間劃分界線,并且確認自己認同“這個”,不認同“那個”,你就這樣感覺到了“我是這個,而不是那個”。因此,當你說“我自己”時,你就在“什么是我”和“什么不是我”之間劃了一道界線。當你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時,你僅僅描述了什么在界線里面。當你不能確定在哪里劃下這條界線時,所謂的“自我認同危機”就出現(xiàn)了。簡而言之,“我是誰?”意味著“我在哪里劃下界線”。不容置疑,所有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解答,都來源于你如何劃定自我與非我的疆界。一旦你劃定了這條自我與非我的疆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變得很復雜,可以是科學的、神學的、經(jīng)濟學的,但是也可能很簡單,無須說明。無論如何,任何答案都必須依據(jù)你對疆界的劃分。關(guān)于這條分界線,最有趣的事情莫過于它可以并且確實在經(jīng)常變化,游移不定。也就是說,它能夠被重新確定。在一定意義上,人可以重新描述他的靈魂(soul),從中發(fā)現(xiàn)他以前從未認為有可能達到,甚至從未期望過的新領(lǐng)域。正如我們先前看到的,最激進的界線的重新繪制或者改變發(fā)生在“終極認同”的體驗中。在這里,人們把自我認同的范圍擴大到了整個宇宙。我們甚至可以這么說,人們掙脫了一切疆界。因為當個體認為自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時,就沒有了內(nèi)外之分,在這種情況下,疆界當然就不存在了。本書會反復考察這種沒有疆界的覺知,即“終極認同”。但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一般人在自己的靈魂中劃分疆界的一些更熟悉的方式。疆界的劃分雖然因人而異,但是也可以歸納出幾個容易識別的類型。人們所能夠劃出的最常見的分界線,就是自己身體的那層皮膚。這種自我與非我的分界線,可以說是被普遍接受的。在皮膚和皮膚之內(nèi)的就是“我”,在皮膚之外的就是“非我”。皮膚之外的東西可以是“我的”,但并不是“我”。例如,我可以辨認“我的”汽車,“我的”工作,“我的”住房,“我的”家庭,但是,它們都在我的皮膚之外,它們與我皮膚之內(nèi)的所有東西是不一樣的,它們不是直接的“我”。因此皮膚是最基本的我與非我的疆界。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肯·威爾伯對意識的研究,也許能和弗洛伊德對心理學的研究相提并論?! 偂ば菟苟兀↗ean Houston) 自威廉·詹姆斯以來,肯·威爾伯的著作是最富有學識的、最全面的……它們是對人類發(fā)展的全新的、基本的而又了不起的重新概述?! 材匪埂しǖ下↗ames Fadiman) 我認為,肯·威爾伯是當今世界上在意識研究、后人本心理學研究方面最前沿的作家?! _杰·沃爾什(Roger Walsh) 在現(xiàn)代的意識研究領(lǐng)域,肯·威爾伯已獨樹一幟,成為第一流的思想家。在我們對意識及其發(fā)展的理解過程中,他的著作發(fā)揮了主要作用,它們應享有最崇高的贊譽?! 夏崴肌ち郑↘enneth Ring)
編輯推薦
《沒有疆界》探討的是我們?nèi)绾伟炎约寒斚碌捏w驗用一道道的疆界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從而使我們自己遠離了自身、他人以及整個世界。我們?nèi)藶榈匕炎约旱挠X知(awareness)分解成了許多相互對立的范疇,例如,主體與客體、生與死、心靈與身體、內(nèi)在與外在、理性與本能等等。我們將它們各自孤立起來,使得經(jīng)驗之閫互相否定,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沖突。這樣一種暴力所導致的后果,可以用多種詞語來描述,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幸福感”。生活變成了苦難,充滿了沖突與爭斗。其實,我們經(jīng)驗中的所有這些斗爭、焦慮、痛苦以及失望等,都是由于我們自己在經(jīng)驗中錯誤地設(shè)立各種各樣的疆界所造成的。這本書探討了我們是如何制造這些疆界的,以及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些疆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